歐賢才
(廣西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 商學部,廣西 南寧 530007)
近年來,“缺乏存在感”問題或“存在感危機”以及“刷存在感”現(xiàn)象愈發(fā)普遍,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存在感”“自我存在感”相關概念也成為人們的日常通俗用語,并時常見諸新聞報道、文學作品以至政府工作文件。然而,學術界對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自我存在感問題的研究存在明顯不足,表現(xiàn)在已有研究要么偏執(zhí)于有關存在問題的抽象哲學思辨,脫離日常生活情境,要么停留于對自我存在感問題的簡單理解,缺少系統(tǒng)的學理性分析,以至于人們對自我存在感的概念、結(jié)構(gòu)和機理缺乏深入全面了解。有鑒于此,本文首先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闡述存在的定義及存在問題的理論關切,然后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解析日常生活中自我存在感的概念、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作用和類型,并探索自我存在感的產(chǎn)生過程,最后提出提升自我存在感的主要途徑。
在西方語言中,“存在”有兩種表述習慣,一個是作為名詞的existence,表示具有時空特性的某事或某物的存在事實或“存在者”的代稱;另一個是作為系動詞的being,表示純粹的“是”“形成”“成為”等無特定內(nèi)容或?qū)ο蟮摹霸凇钡囊?guī)定本身[1]。此外,being傾向于描述作為客體的現(xiàn)實或存在,而existence則側(cè)重于反映主體即時體驗到的內(nèi)在的、個人的特征[2]44-45。西方哲學中的“存在”概念也有類似以上的兩種內(nèi)涵。首先,存在被理解為“存在物”:最初是被狹義地理解為實際存在著的具體事物,后來則泛指所有物質(zhì)和精神現(xiàn)象[3-4]。其次,“存在”反映了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舍棄其具體形式后的最一般的本質(zhì)[5],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存在”是先于一切的、最原始的無規(guī)定性,是純粹的“有”、純粹的“無”和純粹的“思”[6]20。概括地說,存在概念包括存在的事物和事物的存在兩層含義。
存在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西方哲學對其探索由來已久。古希臘哲學最先追問存在的本原或始基是什么,早期哲學如實證主義則把存在作為普遍的對象或客體來認識,追問“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何以能認識”。由胡塞爾開創(chuàng)的現(xiàn)象學對存在的關注開始從外部世界轉(zhuǎn)向主體的內(nèi)在意識經(jīng)驗,主張研究呈現(xiàn)在人的意識活動中的現(xiàn)象學事實[7]。現(xiàn)象學的這一轉(zhuǎn)向?qū)髞淼拇嬖谥髁x哲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存在主義哲學關心個人的存在本身,即有關人何以存在、如何存在以及應當怎樣存在的問題[6]26。其中,存在主義代表者克爾凱郭爾批判傳統(tǒng)哲學的形而上學以及科學技術的異化傾向,認為哲學應該從人的主體性及個人的主觀體驗來理解和探索存在[8]。海德格爾則詳細區(qū)分了“存在”概念的三種指稱(存在、存在者和此在),認為存在問題的核心是追問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能反思和追問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存在者只有人,他把這樣的存在者或人稱之為“此在”。他認為此在是存在問題的核心。存在主義哲學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薩特認為人是絕對自由的存在以及不斷否定和超越自我的存在,并且“存在先于本質(zhì)”,即不存在普遍的人性或人的“共性”[9],人的本質(zhì)不是事先被規(guī)定的,而是個人自由選擇和自我實踐與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此外,他還提出自在和自為兩種基本存在方式。
20世紀初誕生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繼承了現(xiàn)象學的方法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羅洛·梅、布根塔爾、弗蘭克爾等。存在主義心理學關注個體存在的意義及其心理體驗(即存在感),其主題包括死亡恐懼、孤獨、空虛以及生命潛能、選擇自由、意志、責任、愛等。在理論上,這一學派認為人是具有自由選擇、意志以及不斷發(fā)展的存在,發(fā)現(xiàn)存在的意義以及體驗自我存在感是人類個體心理發(fā)展的根本目標。在實踐上,存在主義心理學提出了存在分析治療和意義療法,旨在通過幫助病人分析和發(fā)現(xiàn)存在的意義來治療諸如死亡恐懼、孤獨、無意義等存在焦慮問題[10]。
長期以來,人們對存在感問題的探索主要停留在抽象的哲學思辨層面,即便后來的存在主義心理學開始轉(zhuǎn)向關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個人存在感問題,但相關研究仍然集中于嚴肅的學術研究領域,而未通俗化進入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各種社交媒體的普及應用,人們的社交活動從現(xiàn)實生活逐漸擴展到網(wǎng)絡世界,各種網(wǎng)絡社區(qū)和網(wǎng)絡個人空間(如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成為人們與他人互動以及展現(xiàn)自我的重要平臺。在網(wǎng)絡社會互動過程中,個人不被關注、信息錯失、無回應或回應延遲等問題經(jīng)常發(fā)生,導致人們懷疑自己是否被他人注意或關注并關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形象和價值(或意義)等,即“存在感危機”問題。除此之外,隨著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用者在虛擬環(huán)境中的存在意識即虛擬現(xiàn)實中的存在感問題也備受關注。當前,自我存在感不再局限于學術探討,而是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耐ㄋ赘拍詈蜔衢T話題。
在學術上,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存在感的概念給以界定。羅洛·梅認為存在感就是人對自身存在的經(jīng)驗[2]。他劃分了三個存在世界:周圍世界(即自然環(huán)境,包括生物需要、驅(qū)力、本能等)、人際世界(基于人際互動關系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我世界(人類獨有的自我意識世界,也叫“內(nèi)部世界”)[2]135-138。Shintaro認為,自我存在感(sense of self-existence)是人們關于自身存在的原因或價值的一種覺察或體驗。它包括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因素,前者由內(nèi)部感覺和外部評價構(gòu)成,后者則是指人們看待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一種方式。Shintaro也劃分了三個存在維度:自我(關于自己的注意和思考)、他人(與周圍環(huán)境、他人和社會有關的外部社會)以及時間(關于自身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知覺)[11]。張悅和湯文雋認為,自我存在感是對自我意識、價值等存在意義的認同和肯定,它包括生理感受的反饋、與外界的交流互動以及精神上的影響、認同和共鳴等[12]。Hedges從印象管理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職場存在感即是給人留下好印象[13]。莊黎基于網(wǎng)絡社交平臺的應用,認為用戶存在感是指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基于自我意識評估的受重視度和受關注感[14]。Slater和Wilbur則關注人機互動的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存在感,認為存在感是指一種自我意識狀態(tài),即個體有關自身存在于虛擬環(huán)境中的心理感受[15]。綜合以上,學術理論上的自我存在感,泛指人們有關自身所有方面的存在狀態(tài)及存在的意義或價值的意識經(jīng)驗,其存在的世界包括自然世界、社會群體、人類個體的內(nèi)部意識甚至人機交互的虛擬世界等,也就是說,這種廣義的自我存在感包括個體生理、社會、自我意識等各方面屬性的存在感。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自我存在感的理解和應用主要限于社會互動情境,即狹義的自我存在感,其存在的“世界”或“場”對應于羅洛·梅三個世界的人際世界和Shintaro三個存在維度中的他人維度,即自我存在于他人世界或主體與他人交互共存的人際世界,再或者是胡塞爾所提出的可被個體直接經(jīng)驗到的主體與他人交互共存的生活世界或周圍世界[16-17]。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存在感是指在社會互動情境中,個體關于自己在他人世界中的存在狀態(tài)及存在意義或價值的意識經(jīng)驗。具體來說,自我存在感是人們根據(jù)他人的行為反饋而感到自己存在于他人心中并具有某種存在的意義或價值的一種意識經(jīng)驗。其中,“心中”指的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或意識,即心理活動所關涉的對象和范圍,其義與人們?nèi)粘I钏f的“心目中”“眼中”“視域”或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等同;而“他人”(others)即別人,泛指個體生活世界中與之交往互動的所有對象,包括個人、群體以及一般化的社會大眾。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存在感概念(即狹義的定義)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自我存在感是一種社會存在感。人類個體既是一種生理性的存在,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是社會關系而不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決定了人的本質(zhì)[18],存在主義也強調(diào),“人是追求存在意義的社會性存在”[19]。而狹義的自我存在感僅指社會存在感,它主要反映個體之于他人(或社會)的地位、價值、影響力、情感等社會關系方面的存在體驗,而不是諸如活著、饑餓、身體力量等生理方面的意識經(jīng)驗,也不包括人機互動的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主體存在感。
第二,自我存在感是一種關系性存在感,自我存在于他人心中或他人的生活世界。換句話說,自我并非存在于與他人無涉的封閉的自我世界,而是存在于與他人有某種聯(lián)結(jié)的社會關系當中。因此,自我存在感以“主體—他人”的社會關系表征為基礎,它反映了個體在與他人聯(lián)結(jié)的社會關系中自我之于他人的存在狀態(tài)以及存在意義或存在價值。這里的他人包括個人、群體、社會大眾等主體與之社會互動的各種對象。在薩特看來,任何一個主體的存在總是要遭遇其他主體的存在,并被他人“注視”或“看見”,于是原本作為主體的我們便被當作他人的對象來認識[20]。這樣一來,我們就進入了他人的視野或生活世界并存在于他人心中。日常生活語境中的自我存在感反映的主要是一種關于“他人心中的自己”的體驗,而不是基于絕對主體角度的“我心中的自己”的體驗。薩特認為,他人不只是向我揭示了我是什么,他還在一種新的存在類型上構(gòu)成了我,我就是他人所看見的那個樣子[21]283,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我本身只是一個別人”[21]300。他把這樣一種被他人注視或被他人看見的、依賴于他人的存在類型稱為“為他存在”。為他存在反映了自我存在的“涉他性”特點,這可以從薩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獄”中看出:他人的存在使原本作為絕對自由主體的我們被對象化甚至被異化或物化了,而當他人與我們的關系惡化時,他人就會對我們的個性和自由發(fā)展造成壓力和妨礙,此時我們就成了他人的奴隸。
第三,自我的存在狀態(tài)通過他人的行為反饋來感知和判定。自我的存在總要通過特定的痕跡或符號來表征。例如,在非社會互動情境中,我們通過心跳和動作感知自己的生理存在,通過感覺、思維(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記憶、情緒感知自己的意識存在。而在社會互動情境中,人們則通過他人的行為反饋來感知自己是否存在于他人心中。薩特指出,他人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中介,“通過他人的顯現(xiàn)本身,我才能像對一個對象做判斷那樣對我本身做判斷,因為我正是作為對象對他人顯現(xiàn)的”[21]283,“我應該是從別人那里獲得對我的存在的認識的”[21]300。他人的行為反饋包括他人對我們的各種主動或被動的行為反應、語言評價和情感對待,例如他人的關注、惦記、評價、關心等。薩特也認為,“他人在我的經(jīng)驗中的顯象,通過手勢、表情、活動和行為等有組織的形式的在場表露出來”[21]287。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的意見或想法得到他人的表揚,被別人邀請參加聚會,或受到他人的關心時,我們會由此產(chǎn)生“我存在于他人心中”或“他人心中有我”之感。而在網(wǎng)絡社會互動中,用戶也通過“他者”的信息反饋來確證自己的存在價值[22]。
第四,自我存在感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心理體驗。雖然人們也可能產(chǎn)生被忽視、被拋棄等消極的自我存在體驗,但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自我存在感主要指的是積極的存在感,即感到自己受到了他人的某種積極對待(如重視、支持、肯定等)并由此產(chǎn)生某種積極的存在意義或價值體驗(如價值感、重要感、被需要感等)。一項質(zhì)性研究也發(fā)現(xiàn),存在感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伴隨著尊重、自我實現(xiàn)以及積極情緒的心理體驗[23]55。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尋找自我存在感”主要是指尋求被他人認可、接納、重視、贊賞、關心和愛等各種積極對待,以獲得自我價值感、重要感、被需要感等積極心理體驗。
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要找到“存在”成為問題和具有意義的根源就要從需要的視角出發(fā)[24-25]。人們對自我存在感的追尋源于內(nèi)在的心理需要,如尊重需要、親和需要等。例如,中老年人跳廣場舞時多選擇人多而不是人少的地方,其目的主要是想讓人“看見”自己,從中獲得被關注感和被認同感,而這些自我存在感又源于人們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根據(jù)馬斯洛、麥克利蘭、Deci和Ryan以及奧爾德弗、弗洛姆、舒茨等學者所提出的人類心理需要的結(jié)構(gòu),我們可以找到與之對應的自我存在感的核心成分:自我價值感、自我重要感和自我被需要感。這三個存在感成分與人類心理需要之間的對應關系見表1。
表1 自我存在感核心成分與心理需要的對應關系
1.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感到自己被他人視為有知識、有能力、有價值的存在。它產(chǎn)生自人們所擁有的知識、能力以及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成就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之時。例如孩子的想法得到老師的贊同,員工的方案被領導采納,作家的作品受大眾歡迎等。自我價值感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是被他人肯定或認同,其日常話語格式為:“我被認為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別人眼中,我是一個有用之才”等。自我價值感滿足的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需要及尊重需要中的內(nèi)部尊重需要、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奧爾德弗的成長需要、Deci和Ryan的勝任需要、弗洛姆的超越需要。與自我價值感相對的是自我無能感或自我無用感。
2.自我重要感
自我重要感也稱“被重視感”,是指個體感到自己被別人認為是重要的、有影響的存在。它一方面產(chǎn)生自人們作為重要人物(憑借自身某些重要的個人或社會資源,如身份、地位、權力、人脈等)對他人產(chǎn)生了影響、支配或控制作用之時,例如專家的觀點改變了大眾舊有的看法、領導的命令得到員工的服從、父母控制了孩子的行為等。另一方面,當人們獲得被他人尊重、重視和支持等重要對待時也會產(chǎn)生自我重要感。例如孩子的想法或愿望得到父母的重視、員工得到領導重用等。自我重要感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為對他人有重要影響或被他人重視,其日常話語格式是:“我是一個對他人有重要影響的人”“我在他人眼中是重要的”“我感到我是受重視的”等。自我重要感滿足的是馬斯洛的尊重需要中的外部尊重需要、麥克利蘭的權力需要以及舒茨的支配需要。與自我重要感相對的是自我平庸感或自我卑微感。
3.自我被需要感
自我被需要感也稱“親密感”“被愛感”,是指個體感到自己是被他人需要和被愛的存在?!氨恍枰锌梢詭椭鷤€體獲得存在感、提升主體感、產(chǎn)生價值感、激發(fā)責任感”[26]。自我被需要感產(chǎn)生自人們受到他人的情感關懷之時,其基礎是個體與他人的情感聯(lián)結(jié),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其他人際情感關系(如老鄉(xiāng)、同學、同事關系等)。例如被父母關心,別人遇到困難時尋求自己幫忙,朋友有心事時與自己分享等。自我被需要感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為被需要、被關心和被愛,其日常話語格式是:“我感到我是一個有人關心的人”“我感到別人是需要我的”“我感到我是有人愛的”等。自我被需要感滿足的是馬斯洛的歸屬與愛的需要、麥克利蘭的親和需要,奧爾德弗、Deci和Ryan、弗洛姆各自提出的關系需要,以及舒茨的情感需要。與自我被需要感相對的是自我被拋棄感、自我孤獨感和自我無愛感。
在這三個成分中,自我價值感居于基礎和中心的地位。通常情況下,這三個成分相互促進,但由于它們分別來自不同的領域,彼此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它們之間也并不總是同步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例如,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人不一定受他人或群體重視,而自我價值感和自我重要感都高的人在情感上也可能缺少他人關愛。
1.事務型存在感和人際型存在感
在內(nèi)容上,自我存在感可以分為事務型存在感和人際型存在感。前者基于完成特定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例如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被他人認可或自己的意見被別人采納時產(chǎn)生的存在感;后者則基于人際情感關系,例如被他人關心、惦記時產(chǎn)生的存在感。自我價值感為事務型,自我被需要感為人際型,而自我重要感則兼有事務型和人際型雙重特點。
2.積極存在感和消極存在感
在性質(zhì)上,自我存在感可以分為積極存在感和消極存在感。積極存在感是人們被他人積極對待時所產(chǎn)生的積極心理體驗,例如價值感、效能感、親密感等;反之,當人們被他人消極對待時所產(chǎn)生的消極心理體驗即為消極存在感,例如無能感、平庸感、被拋棄感等。不過,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存在感”指的是積極存在感,而“缺乏存在感”或“無存在感”則指的是消極存在感。消極存在感有兩種亞型:缺失型和表現(xiàn)型。缺失型消極存在感是個體未能成功獲得與社會規(guī)范和主流文化相符合的自我形象時所產(chǎn)生的否定自我的存在感,例如自己的工作成績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認可時產(chǎn)生的無能感,朋友聚會沒有邀約自己時產(chǎn)生的被拋棄感。而表現(xiàn)型消極存在感則是個體主動追求和認同某種違反社會規(guī)范和主流文化的自我形象時所產(chǎn)生的存在感。例如,一些人違法亂紀或故意在網(wǎng)上發(fā)布毀“三觀”的言論,甘當反面人物出“惡名”卻不以為恥反以為傲,他們獲得的是消極自我存在感。
3.主動型存在感和被動型存在感
根據(jù)主體尋求存在感的主動性,自我存在感可以分為主動型存在感和被動型存在感。王玨通過質(zhì)性分析也發(fā)現(xiàn)兩種類似的存在感:主動型存在感和自發(fā)型存在感[23]58-59。主動型存在感是人們通過主動作為對他人產(chǎn)生影響或引起他人反應時產(chǎn)生的存在感,例如各種“刷存在感”行為所產(chǎn)生的存在感。被動型存在感是人們在自然顯現(xiàn)或間接呈現(xiàn)的情況下受到他人的某種對待時產(chǎn)生的存在感,例如被關注、被愛、被評價等。
4.關注型存在感和認同型存在感
根據(jù)存在感的層次,自我存在感可以分為關注型存在感和認同型存在感。當人們只是被他人“看見”(被他人注意、知道和記住等)而未受到實質(zhì)性的評價和情感對待時,產(chǎn)生的“被關注感”或“在場感”即為關注型存在感。而當人們受到他人的積極評價、價值認同或情感對待時,所體驗到的某種實質(zhì)性的存在意義或存在價值即為認同型存在感(例如價值感、重要感、被愛感等)。關注型存在感是自我存在感的初級階段,主要涉及感知覺、記憶等低級心理活動,是一種無實質(zhì)內(nèi)容填充的存在狀態(tài)確認,其表現(xiàn)方式主要是被注意和被關注。認同型存在感是自我存在感的高級階段,涉及價值判定和情感卷入等高級心理活動,它不僅確認自我之于他人的存在,而且還生成特定的存在意義或存在價值,其表現(xiàn)方式主要是被認同和被接納。關注型存在感空洞且不穩(wěn)定,而認同型存在感則具體且穩(wěn)定。關注型存在感不一定能發(fā)展為認同型存在感,因為被關注的行為并不一定被認同,例如,很多“刷存在感”的行為給人們帶來的只是關注型存在感而不是認同型存在感。
1.自我存在感與在世經(jīng)驗
海德格爾認為,此在(即每一個我)有兩種“在世”狀態(tài):非本真狀態(tài),即不是作為自身而存在,是人云亦云的“沉淪”,一個毫無個性、遵從大眾習俗和規(guī)范、失去自我的“常人”;本真狀態(tài),即作為自身而存在,能夠“獲得自己本身”的狀態(tài),一個不斷更新和豐富自己的各種可能性,使自己成為自己所能是的保持獨特自我的人[27]。而在羅洛·梅看來,個體如果喪失自我存在感,將產(chǎn)生非存在之感。非存在就是虛無,其極端形式是死亡,一般形式是順從,順從即個體淹沒于毫無個性的大眾,以及失去他自己的意識、潛能以及所有使他成為獨特、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存在的東西[2]107-109。因此,自我存在感使人們得以與世界和他人保持某種聯(lián)系并維持個人的獨特性,從而獲得存在于世的意識經(jīng)驗。此外,自我存在感還增強個體的入世行為以強化在世經(jīng)驗,而嚴重缺乏自我存在感的人則可能會產(chǎn)生恐懼和逃避現(xiàn)實的出世心理,進而導致在世經(jīng)驗弱化,而在世經(jīng)驗的弱化又降低個體的自我存在感,造成惡性循環(huán)。
2.自我存在感與心理健康
羅洛·梅認為,存在感的喪失是現(xiàn)代人焦慮和絕望的首要來源[2]125,評判心理障礙病人健康或不健康的依據(jù)是他“能否體驗到自己的存在是真實的、有價值的”,而正是人的存在感把個體與自然、社會和他人以及個體內(nèi)部的生理和心理聯(lián)系成統(tǒng)一的整體[28]28。因此,存在感的獲得是所有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2]102,其中,心理治療的核心過程是“幫助病人認識和體驗他自己的存在”,其最終目標是喚起病人的存在感并重新認識自我的價值[28]28-29。他還強調(diào),每個人都有肯定和維護自我的存在的本能,通過對自我存在的肯定和維護,人們才能享受有意義的生活[29]??梢?,擁有自我存在感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xiàn)。與此同時,自我存在感作為一種積極的自我心理體驗,它也有助于自尊、幸福感、生命意義感等其他積極品質(zhì)的發(fā)展。
3.自我存在感與冒險和社會失范行為
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社會規(guī)范和主流文化中獲得自己期望的自我存在感,那些嚴重缺乏自我存在感的人可能會通過一些冒險行為甚至是社會失范和越軌行為來獲得存在感,即便是消極的自我存在感。例如,極度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通過飆車、爬高、酗酒、打架等危險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或試探父母心中是否有我,不受老師和同學喜歡的學生通過逃學、破壞公物、打架等行為來刷存在感;再如,一些青少年實施偷盜、搶劫、吸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其目的是向同伴炫耀自己的能耐以在群體中“博出位”。
在社會互動情境中,自我存在感大致遵循“主體呈現(xiàn)—被他人看見—存在感”的形成過程(如圖1所示),其中,他人的行為反饋為中介因素。
圖1 自我存在感的產(chǎn)生過程
根據(jù)圖1,自我存在感的產(chǎn)生過程主要經(jīng)過四個階段:
主體的出場有三種方式:自然呈現(xiàn),即主體在自然工作和生活的情況下無特定目的和期待地直接進入他人視野,例如一個人的作品無意中被人們發(fā)現(xiàn)并受熱捧;自我呈現(xiàn),即主體基于特定的目的或期待而主動向他人呈現(xiàn)自己,例如主動發(fā)表評論以及各種“表演”“秀”“曬”自己的行為;間接呈現(xiàn),即主體通過第三方向他人推介自己,或通過所屬群體展示自己。
被“看見”即被他人意識到主體的在場,也就是胡塞爾所說的被他人“認識”和薩特所說的被他人“注視”。通過被他人認識和注視,主體與他人發(fā)生了聯(lián)系并進入他人的視野或生活世界[30]11-15。通常,有個性、表現(xiàn)突出或主動作為的人容易吸引他人注意和關注,反之,缺乏個性、表現(xiàn)平庸以及不主動表現(xiàn)自己的人常常淹沒在大眾當中,即陷入“非本真”狀態(tài)。
主體被他人“看見”后通常會引起他人相應的行為反應、語言評價、情感對待等外部反饋,根據(jù)他人的行為反饋主體得以確認自己的存在。但如果主體只是被他人“看見”而沒有引發(fā)他人任何反饋,或者是他人的反饋沒有被主體察覺到,那么主體將不會產(chǎn)生自我存在感。至于他人會做出何種反饋,則取決于他們的心理需要和認知評價系統(tǒng)。
自我存在感的產(chǎn)生包括存在狀態(tài)的確認和存在意義的生成兩個階段。當主體意識到自己的出場引起了他人的反應或反饋之后,就會由此感知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存在,即產(chǎn)生“自我在場感”。而當主體對他人的行為反饋進行認知和評價并進而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形象、意義之后,就會產(chǎn)生某種自我存在的意義感或價值感。
出場是存在感產(chǎn)生的第一步,主動向他人展現(xiàn)自己,提高“出場率”或“曝光率”,可以增加主體被“看見”的機會,從而提高自我存在感。例如在網(wǎng)絡空間“曬”自己,主動就某個新聞事件“發(fā)聲”等。不過,自我呈現(xiàn)的頻率與自我存在感并非總是成正比。缺少變化或過度頻繁的自我呈現(xiàn)都容易導致他人審美疲勞甚至反感,從而削弱自我存在感。其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也有助于增強自我存在感。因為參與社會活動不僅能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增加曝光率,而且還能在社會參與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增加被認同和被重視的機會。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認為,工作和創(chuàng)造是生命意義的重要來源[31]。工作和創(chuàng)造不僅能為他人和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由此獲得他人認同和產(chǎn)生自我價值感,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從而提升自我重要感。
愛是人際間中最強烈的情感,它能夠?qū)壅吲c被愛者直接聯(lián)系起來,使雙方從愛的聯(lián)結(jié)中體驗到彼此的存在。被他人關愛本身就表明我們存在于他人心中或他人心中有我們,由此感知到我們之于他人有存在的意義或價值;另一方面,愛別人也表明我們與他人存有某種情感聯(lián)系并負有某種責任或義務,由此產(chǎn)生與責任感和依戀感有關的自我存在感。其中,愛和被愛的形式包括對他人(或被他人)惦記、關心、理解、支持、奉獻等各種積極的情感對待,但也有一些人通過傷害他人或自我傷害的消極行為來維持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某種情感聯(lián)系。
通過干涉、影響和控制他人,從而給他人造成影響、困難或行為約束,可以使他人直接意識到并重視主體的存在,這是人們獲得自我存在感的“強力”方式。權力是人們影響和控制他人的首要資源。在權力的支配和影響過程中,主體通過他人對權力的服從情況以及受權力的影響程度來感知自身權力的存在。例如上級對下級發(fā)號施令,父母控制子女的上網(wǎng)行為,老師對違紀學生的懲戒,保安阻止陌生人員進入小區(qū)等。此外,也有一些人通過故意給他人制造麻煩或障礙以尋求自我存在感。需要指出的是,權力支配并不總是能給主體帶來自我存在感,當權力的支配對他人不起作用或受到他人的反抗時,主體的自我存在感反而會被削弱。對資源的控制是人們影響和控制他人的另一種方式。主體通過對某些重要資源(例如家庭財務)的控制,可以使他人的行為活動受制于自己,從而突顯自己的支配地位和存在感。
海德格爾認為,要獲得本真的自我存在感,使自己免于沉淪為“常人”,就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個性[30]11-15。個性突出的人更容易被他人“看見”和引人關注,因而人們常常通過一些張揚個性的行為來“刷存在感”,例如著奇裝異服、發(fā)表奇談怪論或做出另類行為等。與張揚個性類似,制造差異和突破常規(guī)可以向他人彰顯自己的過人之處,讓人“刮目相看”或“另眼相看”,從而提升自我存在感。例如,對某個話題發(fā)表與主流價值觀差異很大的看法,采用與眾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務,做他人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如冒險、違法犯罪行為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