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實驗幼兒園 鄭茵茵
幼兒園教研活動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引領教師以現(xiàn)實問題為導向,開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園本教研,在真實、有效的教研實踐中,扎實、穩(wěn)步地推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本文以“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為例,分享我們在PBL教研活動中的思路、做法。
開學伊始,幼兒園給各班級購置了很多游戲材料,可沒過多久,我們在檢查時卻發(fā)現(xiàn)在游戲材料的收納上存在收納分區(qū)分類不清晰、收納標簽標識不明晰、收納方法方式不適宜、收納材料用具沒更新等諸多問題。我們還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班級游戲材料的擺放及收納基本上是教師、保育員和值日生的事,與大部分幼兒無關;收納管理只限于游戲結束后的收拾整理,而小班幼兒的游戲材料收拾整理則大多由教師、保育員包辦;游戲材料的收納整理方式及擺放位置基本由教師說了算;幼兒沒有養(yǎng)成好的收納管理習慣,導致有時候教師需要加班整理游戲材料……
發(fā)現(xiàn)問題后,我們對以上收納慣常現(xiàn)象做了歸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教師沒有意識到應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對于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包辦過多,導致幼兒游離在收納管理工作之外;第二,教師簡單地把收拾游戲材料等同于收納管理,缺乏科學的收納管理的思路、方法,導致收納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不精細;第三,教師缺乏讓幼兒參與收納管理的策略,不知道如何在收納管理中落實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看似不影響大局,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幼兒園的園風和員工的工作態(tài)度。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推進,各類游戲材料會越來越多,但當材料的投放與收納管理混亂無序時,不僅影響了幼兒取放材料、降低了游戲質量,更會在無形中浪費教師的時間。由此可見,雜亂無章的材料收納是幼兒園游戲活動開展的絆腳石,只有增強教師及幼兒收納管理游戲材料的意識,提高他們的相關技能,才能為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問題即課題。經過討論,幼兒園打算開展以“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為主題的PBL模式教研活動,希望通過自下而上的教研,讓教師明確游戲材料收納的意義和重要性,在工作實踐中掌握合理收納游戲材料的技巧和方法,促進教師及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注重細節(jié)的收納整理習慣,更重要的是通過PBL模式的教研活動幫助教師建構靈活的知識體系,發(fā)展有效解決問題的技能,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型教師。
關于游戲材料收納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已經梳理出了教師“沒有意識到應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收納管理”“缺乏科學的收納管理的思路、方法”“缺乏讓幼兒參與收納管理的策略”三個問題。若將三個問題都作為教研主題,時間、精力上不允許。我們經過認真分析,認為“缺乏科學的收納管理的思路、方法”這個問題,可通過讓教師查看一些直觀的收納管理圖片、范例及查找文獻資料得到解決;至于“沒有意識到應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缺乏讓幼兒參與收納管理的策略”這兩個問題可以合二為一,直接表述為“如何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相比之下,這個問題是我園教師工作中普遍存在且值得深入探討的真問題、好問題。在推進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當下,落實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也是課程改革的現(xiàn)實需要,所以我們把“如何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定位為本次教研的核心問題。我們期望通過PBL模式教研活動,讓教師在觀念上轉變——收納管理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更應該是教師與幼兒共同的職責所在;在理念上領會——收納不是任務,是生活的需要,是幼兒園課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方法上掌握——教師與幼兒應學會收納的技巧;在行動上支持——讓幼兒成為游戲材料收納管理的主人,師幼合力,共同做好、做實收納管理。
找到了問題,緊接著我們先嘗試通過教研組的集體研討,對“如何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探討了四個小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還不知道什么?要解決“如何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的問題,我們必須獲取哪些信息?如何制訂行動計劃?
經過教師熱烈的討論,我們明確了以下內容。
第一,我們已知的、現(xiàn)有的:(1)收納管理既是學問也是藝術。幼兒期是整理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幼兒可以通過收納管理學到很多知識、本領,提升生活的技能,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2)設置值日生或小組長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現(xiàn)有的)。(3)已掌握一些關于游戲材料收納的技巧、方法,并明確收納管理必須為幼兒取放材料提供方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多維空間。
第二,我們未知的內容:教師在材料收納管理時要注意的原則、策略是什么?引導幼兒參與游戲材料收納管理的手段、策略有哪些?
第三,要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我們必須獲得的信息和支持:(1)既科學又方便幼兒取放游戲材料的收納整理圖片——能夠一目了然地進行學習、借鑒。(2)收納管理材料要注意的原則、策略——通過檢索、歸納相關文獻資料獲得。(3)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收納管理的手段、途徑——通過檢索相關文獻資料獲得。
第四,制訂行動計劃:(1)在教師外出觀摩幼兒園的照片中篩選所需要的有關收納整理的資料。(2)對資料做梳理、分析。(3)檢索有關教師材料投放要注意的原則、策略以及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收納管理的理念、方法的文獻資料。(4)篩選、梳理出能夠解決問題的內容。
隨后,教研組長進行任務分工:A組教師梳理、歸納幼兒園優(yōu)質收納整理的照片,B組教師查找有關教師材料收納管理的原則、策略的文獻,C組教師查找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收納管理方面的文獻資料。大家分頭行動,各自查找資料,梳理、歸納,并在第二輪教研活動中進行分享。
A組教師代表:我們從這兩年到優(yōu)質幼兒園觀摩學習的照片中篩選了20多張收納整理做得很好的照片。經過對照片的分析、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了幾個共性的、方便幼兒收納管理的規(guī)律。一是要將材料分區(qū)分類,根據(jù)材料的屬性、使用領域進行分區(qū)分類擺放,用貨架呈現(xiàn);二是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fā),用幼兒能懂的方式進行標記,如用實物照片或者顏色進行標記;三是按材料特性合理收納,如跳繩的繩子纏繞好后放在PVC管材做成的收納圓筒中;四是要考慮幼兒取放方便;五是要注重美感,比如在美工區(qū)里可將紙按彩虹色排列,呈現(xiàn)秩序感、美感。
B組教師代表:我查找的是章娟撰寫的《幼兒園美術坊創(chuàng)建中的材料收納管理》,其中的收納理念可歸納為“聚焦一個中心——幼兒的生活;關注一條主脈——幼兒的自主;挖掘一種價值——幼兒的體驗”。這幾點都是需要我們深入學習理解后在教育實踐之中落實的。
C組教師代表1:我們文獻組查找到了陳麗麗撰寫的《“收納小達人” ——提升中班幼兒自主整理能力的策略研究》。這篇文章傳遞了幼兒為本的理念,非常符合現(xiàn)在的課改方向,里面講到用“三常管理”的方式讓幼兒參與收納管理。第一,“常整頓”,即在幼兒參與、體驗自主整理的過程中進行有效調整,促進幼兒自主整理習慣的形成。第二,“常參與”,即用色標管理讓幼兒積極參與整理的過程,激發(fā)幼兒自主整理的欲望。第三,“常梳理”,即重在鞏固幼兒自主整理習慣,指導幼兒養(yǎng)成持久有效的習慣。
C組教師代表2:我找到的是邵維琴撰寫的《小收納,大天地——幼兒園美工區(qū)材料的收納管理》。文章傳遞給我們的理念就是收納不是任務,是生活,是幼兒園課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研組長:從大家的分享中,我們吸收了一些對我們有參考價值的信息。我試著從教育理念、手段策略兩個方面梳理。在教育理念上,第一,教師要有把收納融入幼兒一日生活、融入幼兒園課程的理念,要讓幼兒參與日常玩具材料的收納管理,讓他們有做收納的主人的意識;第二,以幼兒為本,用幼兒能理解、感興趣、能做到、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收納設計。在手段策略上,第一,讓幼兒參與收納的位置、辦法的討論及規(guī)則制訂與標簽制作,放手讓幼兒自主收納;第二,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示范;第三,經常提醒幼兒并幫助幼兒梳理經驗、評價收納,強化幼兒的規(guī)范收納意識和行為。
為了驗證梳理出的結論是否可行有效,我們要求教師運用在PBL模式教研中梳理出的理念、手段去改革本班的收納管理工作。兩周以后,我們在下班檢查的過程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很多看得見的變化。第一,收納分區(qū)分類很清晰?!安牧铣小崩锏牟牧习磳傩?、用途分門別類地擺放,一目了然;美工區(qū)里的水彩筆、油畫棒按顏色分層分類放置。第二,取放動線逐漸合理。美工區(qū)的剪刀、透明膠、膠棒等常用材料固定放置在桌子中間的木架里,幼兒不用跑來跑去地拿材料,使用方便。第三,標簽標識明晰。托盤內的材料和櫥柜上的材料標識一致,取放時幼兒只要看標識就能進行一一對應,每種材料都有自己固定的“家”。第四,收納方法適宜。編織區(qū)里的線繩用竹竿穿起,用多少剪多少。第五,材料用具及時更新。教師隨時關注材料的整體情況,用完的材料及時填補,對不常用的材料及時整理、調整,將空出的收納位置留給幼兒放他們更感興趣的新材料,收納空間常換常新。第六,容器籃筐擺放有序。區(qū)角中添置了各種不同材質、不同款式的豐富多元的收納籃筐,有擺放的,有懸掛的,開放的收納形式既讓物品有序,又讓空間合理。第七,容器用具創(chuàng)意革新。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用具經過奇思妙想、重新組裝,搖身一變,成為方便使用的收納容器。
除了材料收納整理上的改變,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幼兒參與收納管理方面的驚喜:第一,班級里有了幼兒自己設計的區(qū)角地圖,區(qū)角的設置位置不再是教師說了算,幼兒有了話語權和主動權。第二,以往游戲材料是隨便擺放的,現(xiàn)在幼兒給它們設計了數(shù)字標簽,收納材料時材料與托盤上、櫥柜上的數(shù)字要相同,而且顏色還要一致。第三,針對美工區(qū)的木格架上放什么,幼兒做了討論。他們覺得剪刀、彩筆、超輕黏土、泥塑工具、透明膠、雙面膠都是他們在美工區(qū)里經常使用的材料,所以應該放在臺面上;用來折紙、剪紙的彩色紙放了一段時間就受潮了,所以不能放在外面,得用一個小抽屜裝起來,貼上小標簽,用的時候再拿出來。第四,游戲結束后,幼兒能按標記歸還材料。班上還多了幾個監(jiān)督員,有了他們的監(jiān)督,大家更自覺了。
緊接著,我們在全園性的教研活動中選取幾位教師代表對本班收納改革情況分別進行了十分鐘左右的分享。分享結束后,我們組織全體教師圍繞評價、提問、借鑒、改進四個方面進行研討。
評價:評價該組探究的成果——本輪教研所得的結論有沒有價值。
提問:對該組有關幼兒參與游戲材料收納管理的嘗試,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
借鑒:討論該結論在工作中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改進:討論需要調整、改進的地方。
這樣的分享交流,加深了教師對結論的認識,并內化了對結論的理解。
為了解PBL模式教研活動的效果如何,在本次教研活動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我們借用了《海森高游戲材料存放自查表》,讓教師在PBL模式教研前和教研后分別根據(jù)本班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寫。通過對比、分析前期自查表和后期自查表的答案,了解PBL模式教研對解決本次實踐問題的成效如何。
另外,我們還抽取了部分教師進行訪談:你覺得本次幼兒園組織的PBL模式教研活動有助于解決工作中(關于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的問題嗎?你有收獲嗎?本輪教研與以往的教研有什么不同?這次教研活動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聯(lián)系本次教研所取得的效果,結合教師的工作實踐,我們借助網絡教研的方式,統(tǒng)一時段,讓全體教師說說自己的心里話,長篇大論不嫌多,三言兩語不嫌少。
最后,我們從教研管理者的角度出發(fā)梳理、總結本輪教研活動的收獲。第一,轉變了教師主導、幼兒被動接受的收納管理現(xiàn)狀,將收納的自主權還給了幼兒,踐行了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領會了收納即生活的課程觀。第二,培養(yǎng)了幼兒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良好生活習慣。第三,增強了教師、幼兒的收納意識和能力,讓收納整理充滿創(chuàng)意和美感,讓收納過程洋溢幸福和快樂。第四,提升了幼兒園班級游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藝術美感,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成了班級的新亮點。
在收獲驚喜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隨著大班幼兒參與收納管理的不斷深入,如何引導幼兒做好戶外活動材料的收納管理成了新的議題,于是,下一輪PBL模式教研又將圍繞新的問題逐漸展開……
基于PBL模式的教研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教師的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提高了教師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意識;凸顯了教研活動中教師的主體地位,使教研氣氛更加活躍;讓教師在小組探究中體驗到完成任務與相互學習的雙贏。
結合我們的實踐經歷,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基于PBL模式的教研活動用時較長,需開展系列教研活動,這對教研組織者的業(yè)務水平要求較高;“如何讓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納管理”這個教研議題的實施效果涉及習慣養(yǎng)成,因此需要一個較長的實踐周期,在短時間內容易反復,難以看出明顯成效;在文獻檢索過程中,教師遴選有價值的、能解決核心問題的文章的能力較弱;教師在教研活動中聚焦核心問題進行研討的意識還比較薄弱,容易跑題;教師閱讀文獻后對其中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提取、梳理、歸納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師把所學理論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實際工作的能力薄弱,從知到行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基于PBL模式的教研活動是我園圍繞幼兒園保教工作存在的真問題所進行的教研活動,它轉變了傳統(tǒng)教研活動自上而下的慣性思維,把教師推到了教研活動的前臺,把教研活動變成了讓教師相互合作及共同尋找、探究、解決、反思問題的全過程。PBL模式教研活動的結果讓問題得以解決,而經歷這樣過程的教師則在專業(yè)成長上有了真收獲和真發(fā)展,這些恰恰是幼兒園開展教研活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