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盈盈
(廣州市第四十一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
活動化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的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可操作性,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主動思考為基本特征,有利于學生實現(xiàn)綜合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為核心,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活動。
新課程改革以來,伴隨著教材的轉變與多元化教學方式的滲入,比傳統(tǒng)課程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從教師為主體到學生為主體,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課堂上更多實踐活動、更多情感互動?;顒踊n堂教學模式是指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可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個體、群體在活動的進行中形成對知識的經驗感知,并回歸現(xiàn)實生活,解釋客觀實際問題,從而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新經驗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自身應與時俱進,適應現(xiàn)今信息化社會的高中生,配合地理學科的教學特征,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活化學科課堂教學,建立并摸索出一套符合高中地理教學的教學模式。
活動化課堂教學通過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自主化意識,令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動體驗取代“說教”與“靜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動手能力,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是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顒踊n堂教學更看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令到教學鮮活化、生動化。
活動化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平臺,讓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它以活動為主線,學生為核心,以獲取感知經驗為主要目的,很容易能培養(yǎng)學生自己習慣動腦、動手、動口,配合團隊協(xié)作,增強情感互動。通過“動手去學”,最終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養(yǎng)成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研究習慣。
活動化課堂教學能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并應用信息提供決策或建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來探究學科問題;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樂于交往、善于表達、合作共事的實踐能力等。
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由4個課堂階段“前初中后”組成,“課堂之前”為上課前的先設計和布置學生做一定的前期研究,目的在于激發(fā)興趣,制定出學習內容方向,讓學生按自己的理解進行活動,在收集資料過程中獲取以某知識點為中心的信息。在課堂中,3個階段均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目的在于通過活動探究深化知識內容?!罢n堂之后”通過師生間討論實際問題,落實知識點到實際相聯(lián)系的問題。整個教學流程根據(jù)活動內容提出相應的活動策略取向,用以指導教學思路和檢測教學成效。該教學模式設計的指導思想概括為“貫穿一根線,實施四步走”。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jié)“人口的空間變化”為例,探討活動化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操作過程。
教師通過討論法、案例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的形式豐富;培養(yǎng)學生讀資料、讀圖以及表述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貫穿整堂課,由接觸表象事物慢慢過渡到認識理解事物本質。
活動(1)學生小組形式去收集資料制PPT堂上展示說明廣州火車站春運的情況,通過這一案例聯(lián)系本節(jié)課內容,和人口遷移有什么關系?
活動(2)制作學生家族遷移報告。學生調查自己家族過去是否有遷移歷史并通過填寫老師印發(fā)的報告表。
在課堂前的活動,目的是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整理材料,并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可以體現(xiàn)出學生在學習之中的主體地位。
活動(1)課堂一開始提出:“每年寒假的時候,為什么每年的春運的有大量的人口流出廣州?”學生根據(jù)課前布置做的有關春運的調查,使用PPT展示2008年暴雪下的春運。調動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后,引入知識點:每年這么多人春節(jié)要回鄉(xiāng),是由于這些乘客原來不是廣州本地人,而是從外地到廣州打工,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后出現(xiàn)在東部沿海幾大城市的“民工潮”,我們這堂課要學習的知識內容人口遷移。
利用例子,學生判斷哪個是屬于人口遷移,學生講出答案并集體討論。例如第1個例子,有學生判斷為對,可引導學生思考農民工一年里在城里打工時間長還是在家務農時間長,來得出從時間判斷?;顒舆^程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情況下歸納出三個判斷人口遷移的依據(jù)。
活動(1)承接上一個活動歸納出判斷人口遷移的三個依據(jù),判斷“民工潮”屬于人口遷移。再讓學生看春運列車上的照片,引導學生感情上體會春運過程的艱辛,請學生講述身邊認識的外來打工者的故事,拉近知識內容與學生的距離感,同時全班分析得出幾點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活動(2)歸納出影響因素后,再通過三個例子判斷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在學習知識后再通過案例分析方法,深化知識內容,過程能接觸更多的社會實例,同時又能檢驗學生掌握程度,馬上應用到實例分析中,增加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活動(1)提出開放性問題“作為廣州市民,你認為這么多外地人進入廣州,對廣州帶來什么影響?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上問題,得出結論填入表格內。此活動通過合作探索,交流溝通,互相啟發(fā),形成良好個性和協(xié)作意識,增加感情交流,增強實踐能力。
活動(2)實例分析我國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特征,通過多媒體動態(tài)圖片,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時期我國人口遷移的方向、原因、方式和影響因素,引導學生對圖像內容探究,注重開放性和拓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化記憶。
活動(3)通過課前對班里同學家族遷移做的調查,整理出我班學生家庭人口遷移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表。再請幾位家族遷移情況比較典型的學生,講講自己的家族遷移過程和原因。引起學生的興趣,深化了解人口遷移這個知識點。
新課改地理課堂,在實施活動化教學過程中,確定活動方式要因材施教,多樣形式;設計活動內容要從學生學習角度出發(fā),從“教案”變?yōu)椤皩W案”;活動過程的開展要“控而不死,放而不亂”;活動期間的評價要民主,鼓勵學生積極探究,探究活動要注重學科特色,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主。
問題研究是新課改教材的創(chuàng)新點,它安排在每章之后,就本章主要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習提供環(huán)境,使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相關地理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嘗試從地理角度思考社會問題,如為配合“人地遷移”內容,教材設置了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如何看待農民工現(xiàn)象”問題研究,讓學生體會到地理學是實際分析社會問題并應用的一門學科。
“案例分析”是地理新課改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以案例討論為主,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事前編寫的案例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個性化看法,集思廣益,發(fā)揮群體知識力量。
配合新課改地理教材的“活動”題,設置活動:你的祖籍在哪里?請說一說每一次移動給家庭帶來的影響。設計成如上文的學生家族遷移報告書案例堂上作分享,每位學生都動手、動口,培養(yǎng)實際操作能力。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地理課程、地理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書本以靜態(tài)圖片展示動態(tài)事物,實際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動態(tài)空間變化,學生通過觀察不同時期的動態(tài)人口流向可更直觀獲取信息。鍛煉了學生讀圖、繪圖能力,更利于知識網(wǎng)絡結構在學生腦中完善。
中學地理教學形式多樣,各有各的適用范圍,新課改呼喚“活動化課堂教學”,并不否定其他教學形式合理搭配的妙處,也只有多種教學方式協(xié)調配合,各取所長,才能實現(xiàn)最佳的整體教學效益。地理教學中共同創(chuàng)新、共同發(fā)展的新型師生關系也只有在活動化教學中形成,為地理課堂注入活力“活動化課堂教學”必定成為中學地理新課改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