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菁
小班幼兒“串聯式”主題分層教學設計與實踐——以“好聽的故事”為例
張菁
(杭州市臨平第一幼兒園,浙江杭州310000)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開展日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以一個主題為基礎,輔以各種形式,并結合各領域內容,以點概面地鋪成進行。而對主題課程的準確把握又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是課程的研修活動是否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以小班主題活動“好聽的故事”為研修載體,采取“串聯式”的主題分層形式,層層剖析主題,深化層次結構,在立足于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梳理活動并分階段、多形式地展開,以拓展幼兒多方面知識。
小班幼兒;串聯式;主題課程;好聽的故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要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注重學習與發(fā)展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fā)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fā)展?!蹦壳?,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其主題活動實施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部分主題內容與班級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不相符。在主題活動的行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有些活動的內容與本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存有偏差,或高于幼兒目前的發(fā)展水平,或低于幼兒的能力體現,與幼兒的能力水平不相符,這些對于幼兒的知識獲取和能力提升都是阻礙。二是各領域的主題活動內容不均衡。每個主題下的教育活動,內容幾乎都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這些活動的領域分布并不均衡,略有偏頗,因此教師需要對主題活動進行補充與添補。三是主題的延伸與拓展不能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在一個主題課程中,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不光只存在于課堂,課后的延伸與拓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補充。它既能幫助幼兒鞏固知識,又能通過不同的形式引發(fā)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以“好聽的故事”主題設計了“串聯式”主題分層教學。即為研究內容,將符合本班幼兒發(fā)展水平的主題下各領域活動聯系在一起,分層分段地深化主題目標,借此串聯起幼兒的情感體驗,最終喚起他們喜歡聽故事的質樸愿望,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原目標:在傾聽和共同閱讀中理解故事內容;樂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故事的理解與感受;喜歡聽故事,體驗故事帶來的美好意境,初步養(yǎng)成安靜傾聽的習慣?,F目標:在傾聽和共同閱讀中理解故事內容;樂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故事的理解與感受,愿意與同伴分享;喜歡聽故事,體驗故事帶來的美好意境,初步養(yǎng)成安靜傾聽的習慣。
從目標中看,內容基本涵蓋了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比較完整,但是呈現出來的只是幼兒單方面的“理解、感受與表達”,缺少了與同伴之間的互動分享。孩子喜歡聽故事、愿意和教師同伴一起閱讀故事,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感受,那么教師們是否可以借助他們的這種表達,引導他們與同伴分享,延續(xù)對故事的興趣并將這份喜愛傳遞給同伴呢?筆者覺得這種互動分享還是可行的,因此,筆者在原目標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在“好聽的故事”這個主題下有許多內容有趣、角色形象豐富的經典之作,例如主題開篇的《拔蘿卜》以及后面的《小兔乖乖》《小貓釣魚》這些孩子們早已熟識的經典故事。將這些故事再次呈現于主題之中,喚起幼兒對故事的最初感受,并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地走近故事,去理解、去表達,即是能給予孩子們的最真實的體驗。那么,如何平衡各個領域,讓主題活動更豐富?怎樣讓這些活動顯得更有層次感?于是,筆者重新梳理,嘗試從最經典的故事《拔蘿卜》開始,將所有內容分層式地串聯成一條線,讓孩子們在這條故事線中獲得心理體驗和情感需求。
主題1:拔蘿卜的故事?;顒觾热莅ǎ骸栋翁}卜》,側重語言、社會領域;《我喜歡我裝扮》,側重語言、社會、藝術領域;《哎呦哎呦拔蘿卜》,側重藝術、社會領域;“蘿卜大聚會”,側重社會、科學領域;“蘿卜分享會”,側重社會、科學領域。
主題2:好聽的故事?!哆\蘿卜》,側重健康、社會、科學領域;《蘿卜傘》,側重語言、社會領域;《蘿卜娃娃》,側重語言、社會領域;《蘿卜回來了》,側重語言、社會領域;《小兔乖乖》側重語言、社會領域;《小灰老鼠的故事》,側重語言、社會領域;《小貓釣魚》,側重語言、藝術、社會領域。
主題3:我喜歡聽的故事?!栋职謰寢屝r候喜歡的故事》,側重語言、社會領域;《我最喜歡的故事》,側重語言、社會領域;《好聽的故事哪里來》,側重語言、社會領域;《小狗花花的故事》,側重語言、藝術領域。
第一層次:以《蘿卜的故事》為起點,激發(fā)幼兒對故事的興趣
《指南》中對語言領域的描述是這樣的:“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興趣?!庇谑枪P者在主題前審議中,討論的多是如何在班級營造氛圍,從多種形式入手,激發(fā)孩子對故事的興趣。經過教研組激烈的討論,覺得可以從《拔蘿卜》這個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故事出發(fā),將“蘿卜”這一常見蔬菜作為切入口,結合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多種游戲情境,讓他們的興趣日益濃厚,愿意進一步去探索“蘿卜”,了解“蘿卜的故事”,從而逐步愛上聽故事,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活動記錄一:音樂活動《哎呦哎呦拔蘿卜》
音樂活動《哎呦哎呦拔蘿卜》中,筆者和孩子們一起學唱了歌曲,在欣賞完一遍歌曲后,小寶舉手說:“老師,這首歌和拔蘿卜的故事是一樣的,都有老爺爺、老奶奶、小姑娘的。”奧利奧說:“老師,這首歌我以前就聽過了,就是拔蘿卜。”其他孩子也紛紛表示贊同。于是筆者說:“你們聽了一遍就知道是拔蘿卜的故事,那到底是不是呢,我們再來豎起小耳朵聽一遍吧?!?/p>
音樂的魅力在于它的感染力,將孩子熟識的《拔蘿卜》以歌曲的形式呈現,既營造了有趣的游戲情境,又能讓他們重新溫故故事情節(jié)。
活動記錄二:科學活動“蘿卜大聚會”
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了解“蘿卜”,前期,筆者發(fā)放了“蘿卜調查表”,讓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查找蘿卜的相關資料,然后在科學活動《蘿卜大聚會》中交流了各自的發(fā)現。
樂樂說:“我最喜歡的是胡蘿卜,它是橙色的,上面是長長的,下面是尖尖的,小兔子最喜歡吃胡蘿卜了?!?/p>
球球說:“白蘿卜是圓圓的,像個小球一樣?!?/p>
姈姈說:“紅蘿卜也是圓圓的,而且吃起來甜甜的?!?/p>
俊俊站起來問:“老師,我吃過一種蘿卜,它的顏色是白色和紫色的,也是圓圓的,那是什么蘿卜呀?”
筆者拿出事先備好的蘿卜給他看,問:“是這種蘿卜嗎?”他看了一眼說:“對?!庇谑枪P者告訴大家“這是紫皮蘿卜,和白蘿卜長得很像?!?/p>
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調查,并在仔細觀察、比較后,對蘿卜外形特征、顏色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樣的認知體驗,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而且有助于孩子科學探究意識的形成。
活動記錄三:美術活動《蘿卜娃娃》
在美術活動“蘿卜娃娃”中,孩子們根據已知的各種蘿卜的特點,利用提供的各種裝飾材料,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個憨態(tài)可掬胖瘦各異的蘿卜娃娃。
濤濤說:“老師,我做了一個戴帽子的蘿卜娃娃。”
萱萱說:“老師你看,我做的是蘿卜公主,和我一樣漂亮?!?/p>
就連平時不太愛說話的飛飛也跑到筆者身邊,小聲說:“老師,這是我做的蘿卜娃娃?!?/p>
每一次的創(chuàng)作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這其中涵蓋的不光是藝術,還有語言的發(fā)展。孩子們將自己對蘿卜的暢想用多種材料表現出來,增強了對蘿卜形態(tài)的認識,而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們會和同伴交流,也會把想法說給教師聽,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活動記錄四:社會活動“蘿卜分享會”
在“蘿卜分享會”這個活動中,筆者邀請了家長志愿者和孩子們一起腌蘿卜,品嘗不同蘿卜的味道。
當天,銘銘媽媽準備了腌蘿卜的各種材料,孩子們一邊看銘銘媽媽腌蘿卜,一邊感慨。玟玟說:“我奶奶也會腌蘿卜的,我吃過,很好吃?!卑舶舱f:“我沒有吃過腌蘿卜,等下我要第一個吃?!贝蠹以谖蛔由掀咦彀松嗟刈h論開了。
由于腌蘿卜要放置一天才入味,于是第二天孩子們品嘗的時候筆者問:“腌蘿卜是什么味道的呀?”奧利奧第一個說:“酸酸的?!本o接著樂樂站起來說:“是酸酸甜甜的,因為里面放了醋和糖。”
在主題開展的第一層次中,筆者借助了幼兒熟悉的“蘿卜”,將主題活動發(fā)散式地鋪展,結合各領域的特征目標,以求多角度多方位地讓幼兒獲得直接感知經驗,并在此過程中發(fā)展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將語言的發(fā)展貫穿于各個領域,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
第二層次:以“好聽的故事”為節(jié)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
《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幼兒在經過了第一層次的感受和體驗后,對“蘿卜”的了解更加深刻,聽故事的欲望也增強了,于是教師們在做主題中審議的時候,挑選了適合小班幼兒聆聽的幾則故事,重新定位了側重的領域,決定將“品質教育”滲透其中,讓故事以不同的形式穿插在各個區(qū)域,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出更多喜歡故事的情感。
活動記錄一:我們一起種蘿卜
在這個主題下有兩個語言活動,一個是“蘿卜傘”,另一個是“蘿卜回來了”,這兩個故事的情感表達是分享。教研中筆者尤其關注了這兩個活動,因為與“品質教育”剛好契合。筆者認為在開展主題活動時應該注重引導孩子的自主表達,鼓勵他們抒發(fā)與同伴間的情感,激發(fā)他們內在的分享意識。另外,還可以結合各班的農莊種植,將主題活動融入進去,和幼兒一起探索更多“蘿卜”的秘密,分享“蘿卜”的故事。
片段一:討論種什么蘿卜
在開展“蘿卜”的主題活動前,筆者請家長帶孩子去超市或菜場認識不同品種的蘿卜的外形、顏色等,并一起填寫調查表,給蘿卜穿上漂亮的外衣?;貓@后,請幼兒說一說自己認識了哪些蘿卜,長什么樣的。
涵涵:“我認識了白蘿卜和橘色的蘿卜。”
勒勒:“我認識了紅蘿卜、白蘿卜、青蘿卜?!?/p>
孩子對于物體最初的了解就是從發(fā)現它的外形特征開始,他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對不同品種蘿卜的顏色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結合調查表畫一畫喜歡的蘿卜。這樣的前期準備對于后面活動的開展也是有重要鋪墊作用的。
筆者:“蘿卜有這么多的品種,那我們種哪個品種的蘿卜呢?”
橙橙:“種胡蘿卜,我喜歡胡蘿卜,小兔子也最愛吃胡蘿卜了?!?/p>
小銘:“我想要種大大的白蘿卜?!?/p>
筆者:“我們來投票吧,看看選哪種蘿卜的人多我們就種哪種蘿卜?!?/p>
經過小朋友的投票,投紅蘿卜的小朋友最多,所以最終決定種紅蘿卜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有了初步的“農莊小主人”意識,大家一起出謀劃策。
片段二:種紅蘿卜啦
對于種植蘿卜孩子們都沒有經驗,于是筆者請孩子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怎么種植蘿卜。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孩子跑來告訴筆者討論的結果,筆者歸納了一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把蘿卜籽灑在泥土上面,另一種方法是挖好一個個的坑,把蘿卜籽放進坑里。剛好筆者所帶班有兩塊土地,于是請孩子把蘿卜籽灑在一塊土地上,另一塊土地用挖坑播種蘿卜籽的方法。
種植前的討論有助于孩子了解蘿卜的不同種植法,讓他們知道如何種蘿卜。這種理論的積累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具備了經驗,孩子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對于兩種不同的種植方法,筆者也是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見,恰巧也能通過這種“比較種植”的方法,讓孩子們形成科學意識。
片段三:蘿卜快長大
大概3-4天后,筆者帶著孩子們散步來到小農莊查看蘿卜籽的情況。
涵涵:“我們種的蘿卜發(fā)芽了。”
瞬間,孩子們都圍上去看:“哇!我們的蘿卜發(fā)芽了,看,兩塊地上的蘿卜都發(fā)芽了?!?/p>
經過觀察,孩子發(fā)現原來兩種不同的播種蘿卜籽的方法都是可行的,蘿卜籽都發(fā)芽長出了小苗苗。孩子們對于自己的實驗及發(fā)現都很開心,這對于他們的蘿卜種植經驗是一次很好的積累。
片段四:好吃的醋蘿卜
由于蘿卜的生長周期比較長,小農莊里的蘿卜要等待結果還需要一段時間,于是筆者結合主題活動讓孩子們自己體驗制作醋蘿卜。
筆者和小朋友們一起觀看了醋蘿卜制作的相關視頻,讓孩子了解醋蘿卜的制作方法,還請沈老師幫小朋友們把蘿卜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準備好鹽、糖、醋、小盆等制作材料,然后大家開始制作醋蘿卜。
洋洋:“老師,醋蘿卜能吃了嗎?”
小劭:“老師,要什么時候才能吃呀?”
過了一天,終于可以品嘗美味的自制醋蘿卜了。
勒勒:“蘿卜好好吃呀?!?/p>
橙橙吃完幾片后說:“老師,我還要吃,酸酸甜甜的真好吃?!?/p>
涵涵:“我最喜歡吃酸酸甜甜的了?!?/p>
筆者在了解幼兒對蘿卜的興趣后,結合本班的小農莊,和幼兒一起探索蘿卜的秘密。在一系列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熱情快樂地分享,既加深了對蘿卜的了解,有了更多的真實體驗,又增進了與同伴的交流,表現出了積極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行為傾向。
活動記錄二:語言活動“小貓釣魚”
這是一個幼兒比較熟悉的故事,很多孩子之前就已經知道故事的內容,因此單純的語言活動會略顯蒼白。于是筆者在教研時商定,將故事側重的領域擴大并拓展,然后在各個區(qū)域游戲中融入故事情節(jié),填補幼兒的發(fā)展需求。
片段一:(表演區(qū))
扣扣:“安安,我當貓媽媽,你當小貓好不好?”
安安:“好的,不過等一下我要跟你換,你來當小貓。”
扣扣:“好,那我們開始釣魚吧?!?/p>
兩個女孩子把故事演繹了一遍,然后又互換了角色。
片段二:(小廚房)
樂樂:“奧利奧,你的魚做好了沒,我要燒了?!?/p>
奧利奧:“我做好了一條,陽陽的還沒做好。”
樂樂:“那你先把你的拿過來,我來做條糖醋魚給你們吃?!?/p>
不一會兒,樂樂的糖醋魚就做好上桌了,幾個孩子在桌子旁開始品嘗。
奧利奧:“這魚真好吃,不過我也會做?!?/p>
陽陽:“我覺得太酸了,不好吃。”
樂樂:“太酸了?我嘗嘗,應該我醋放多了吧,哈哈哈?!?/p>
孩子們在區(qū)域游戲中嘗試了各種角色,結合故事的情節(jié)內容開展的游戲幫助幼兒拓展了更多的知識,讓他們有更多不同的體驗,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喜歡故事的深層感受。
在主題行進的第二層次中,筆者進行了主題中審議,對已經開展的活動做了反思與小結,并繼續(xù)深入主題,對后續(xù)的主題發(fā)展進行了詳細規(guī)劃。筆者希望通過各種體驗形式,讓幼兒感受故事、理解故事,并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筆者更傾向于品質教育,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他們的內在潛力,從而獲得更多不同的體驗經歷。
第三層次:以“我喜歡的故事”為射點,鼓勵幼兒自主表達
《指南》中有關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是:“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倍鴮τ谛“嘤變簛碚f,“能口齒清楚地說兒歌、童謠或復述簡短的故事”則是這一目標的具體表現。當主題行進到這一層次時,意味著對幼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在傾聽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故事,并體驗了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與情節(jié)后,幼兒已基本能用簡短的語句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喜歡的故事了。于是筆者融合主題內的各種活動,深化幼兒潛在的情感意識,鼓勵他們自主感受與自由表達,進一步拓展幼兒的即得經驗。
活動記錄一:故事分享
在主題前審議中,筆者發(fā)現“爸爸媽媽小時候喜歡的故事”這一活動與幼兒現階段發(fā)展水平不相符,部分幼兒尚未具備這樣的表達能力,于是筆者替換了活動內容,邀請家長帶著喜歡的故事與幼兒分享,讓幼兒豐富對爸爸媽媽小時候喜歡故事的感性經驗。同時筆者調整了活動的難度,讓孩子們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閱讀自己喜歡的故事書,并將喜歡的故事帶來幼兒園與同伴分享。
活動記錄二:平行班活動
為了延續(xù)孩子們愛聽故事、愛講故事的熱情,并將這種喜愛重新回歸到故事本身,體驗故事帶來的美好意境,筆者在主題中審議時,特別策劃了一次“故事游園會”形式的平行組活動,希望借此升溫幼兒對故事的興趣。
活動目的:激發(fā)幼兒喜歡故事的情感,在游戲中感受故事帶來的樂趣。
活動流程:每個班的孩子票選出主題內最喜歡的故事,由各班教師在自己班的教室內布置好故事場景并添置配套的游戲材料,孩子們自由選擇喜歡的故事場景,參與游戲體驗。
活動內容:小一班,游戲內容“下雨了”,內容來源《蘿卜傘》;小二班,游戲內容“誰來了”,內容來源《小兔乖乖》;小三班,游戲內容“釣魚了”,內容來源《小貓釣魚》;小四班,游戲內容回來了,內容來源《蘿卜回來了》。
在主題的最后一個層次中,筆者著力于如何加固幼兒對故事的熱情。不論是家長助教分享故事,還是平行組游園活動,目的都是為了鼓勵幼兒自主表達,將內化的知識轉變成外在的釋放,以此獲得更多體驗,養(yǎng)成良好習慣。
綜上所述,在研修與實踐中提高了教師課程審議的能力,在教學與延伸中拓展了主題課程的發(fā)展,在共同研討中體驗了團隊力量。筆者認為,每一個主題都涵蓋了眾多的教學活動,而這些看似雜亂排列卻隱含蛛絲線索的教學活動,往往在大家“抽絲剝繭”的課程審議后,會梳理出一條合適的活動進程路線,并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按撌健敝黝}分層活動就是在這樣的研討下生發(fā)出來的,它的研修主要體現了:研討過程中教師平等參與,各抒己見,提出各自的觀點與其他教師交換意見,并集體討論出適合課程發(fā)展的可行性方案;教師借由主題活動,生發(fā)出各種衍生項目,并以此作為經驗積累,可運用到之后的主題中審議中,這不僅有益于課程的展開,同樣也有助于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堆積。有關主題的課程審議是教師們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準備,也是必要的理論準備,因此,教師們應正確對待課程研修這一環(huán)節(jié),并找到適合的主題行進路線。
[1] 林宇琳.在主題活動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實踐[J].福建教育,2021(20):34-35.
TN144+.2
A
1002-7661(2022)04-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