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君(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文匯中學)
在英語教學中,表演主要指英語戲劇表演。在對教材課文進行教師引導分析、學生自行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文章,進而選擇課文主題自行改編、創(chuàng)作設計相關劇本,再通過戲劇活動的形式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將其表演出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將戲劇表演的策略融入英語教學之中,通過閱讀課文,實現對語言和人物的初步感知體驗,再以表演實踐的方式進一步鍛煉學生語言和肢體的雙重表達,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有效提升。
在表演策略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靈活運用以下三個小要點,提升效果,反饋強化學生在戲劇表演中對英語文本的理解與學習。
其一,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在學生創(chuàng)作臺本前,教師應該先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作為臺本設計基礎的課程內容,鼓勵學生以感性的眼光理解課文的故事性與人物的情感屬性,再以理性的分析整理課文邏輯與行文脈絡。從不同的角度對課程進行分析,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其二,課文與生活相關聯。在學生對課文有所領悟后,教師可以抓住時機,恰當地引導學生回憶與課文相關的生活內容,并鼓勵其用發(fā)言討論,再對發(fā)言進行分類總結,使得學生在情感上對課文的內容有所發(fā)散,將其與生活積累連接起來,輔助學生建立課內課外一體化的知識體系。
其三,基于教材編撰臺本。為學生講解戲劇臺本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則和方法,鼓勵學生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作新的臺本,要求價值觀正面積極,但對臺本內容不做過多限制,給予學生戲劇表演機會,激發(fā)學生活動熱情。
下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6 西游記模塊為例,對表演策略的“五步法”應用做拆解分析。
臺本呈現:《西游記》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四大名著之一,學生對該名著有許多了解,教師可以在課程開頭對學生提出 “改編西游記并表演”的要求,再為學生展示西游記課文片段,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認真閱讀課程內容,仔細揣摩故事脈絡。
臺本分析:在學生通讀課文后,教師引領學生對文章內容做整體分析,梳理故事脈絡,突出不同人物形象的特點。并邀請學生結合系列教學策略中的圖勒—樹狀圖策略,繪制故事片段大綱示意圖,使得學生對故事有清晰的理解。
超越臺本:引導學生思考故事還可以往哪些方面發(fā)展,還可以從哪些角度來展開。比如,拓展西游記中師徒四人本身的故事,而討論孫悟空與金角大王的對話,孫悟空與西游記中女性角色-鐵扇公主的溝通等,都能讓學生通過表達體會名著所塑造人物的多樣性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啟發(fā)學生思路,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熱情。
回歸臺本:在學生討論告一段落后,教師將學生的想法進行匯總分析,并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所蘊含的精神內涵,鼓勵學生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臺本中以課文原文的優(yōu)質傳統(tǒng)文化為內核。
創(chuàng)編臺本:課程最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作新臺本,給學生留下充足的實踐時間完善修改,并在下次課程中以臺本內容賞析投票的形式選出最受認可的臺本進行分角色表演。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為學生營造更具有體驗感的表演環(huán)境,同時輔助學生完成服裝道具設計,并邀請家長欣賞參與,使得學生在興趣中提升語言能力,在表演中體悟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
表演策略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方式,開展英語戲劇表演正是閱讀、感知、模仿、觀察、思考、交流、展示多感官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在英語戲劇表演中合作交流,在實踐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同時,邀請家長觀看表演也是促進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