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珍
(貴州大學數學與統(tǒng)計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抽樣調查”是高等院校統(tǒng)計學專業(yè)的必修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并重的課程。抽樣調查方法是社會、經濟、民生等各個領域調查研究的重要技術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其內容、形式以及教學要求也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因此“抽樣調查”并不僅是靜態(tài)的理論課程,還是一門動態(tài)的、實踐性強的應用性課程。由于該課程基于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技術難度較高,學生在學完理論部分內容后,通常不能很好地運用所學理論工具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抽樣調查”的教學工作,突出對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的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將德育教育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推動專業(yè)課程與思政協(xié)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筑育人體系,發(fā)揮課程在思想育人、政治化人、教化樹人和道德立人等方面的關鍵作用。為實現專業(yè)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協(xié)同前行,以及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有機融合,本文結合“抽樣調查”課程的教學工作實踐,探討課程思政背景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設計。
鑒于“抽樣調查”的課程特征和時代要求,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講授形式的教學模式無法達成“抽樣調查”的教學目標,在對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尤其需要改進。為此,考慮將“抽樣調查”課程教學體系設計成“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三個維度。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不是并行的,而是互為反饋、互相影響,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立體的教學體系和過程。理論教學中穿插案例教學,實踐教學中有理論支撐,把實踐經驗總結上升為理論,在理論指導下深化實踐,力求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有效結合,真正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谏鲜觥叭S一體”教學理念的構想,三個維度的具體教學內容和實施要點說明如下。
理論教學是“三維一體”教學的第一層面,主要實現方式是課堂講授、課堂問答、課堂練習等,是較為傳統(tǒng)的方式。該層面發(fā)揮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
由于抽樣調查技術性較強,教師的“教”是必須的鋪墊和引導。此部分,教師講授課程主體內容,主要包括常用抽樣技術、抽樣方案設計、問卷設計、數據處理和誤差控制等。通過課堂上的知識講授,使學生形成對社會調查研究原理的基本認識,掌握社會調查研究的主要過程及基本抽樣技術,為實踐中應用不同抽樣方法奠定良好理論基礎。
案例教學是“三維一體”教學的第二層面,組織工作主要有課前案例資料搜集、案例課堂展示和課堂討論等。該層面的主角是學生,教師僅起引導和主持的作用,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學”。
案例教學是縮短教學理論與實際應用距離的有效方式。利用案例教學可以把經濟社會大課堂中真實的典型案例展現于小課堂,為學生提供一種不用深入實踐也能接觸到大量實際問題的機會。具體而言,在理論學習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的需要,給學生布置案例收集任務(分組)或者教師直接提供典型案例資料,包括人口普查、經濟調查、工業(yè)、農業(yè)、衛(wèi)生、教育等涉及國計民生的大型社會經濟調查案例,以及典型市場調查案例等。以案例為教學素材,通過對特定案例的開放性討論以及解剖麻雀式的細致分析,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體會抽樣調查方法在各類調查領域中的應用,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案例教學法注重對學生思路的擴展,并初步形成利用抽樣調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有效性,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批判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對話能力。
實踐教學是“三維一體”教學的第三層面,也是課程教學的目標層,主要以學生實際參與或組織社會調研、市場調研為主。該層面起主導作用的是學生,同時社會力量給予必要的輔助。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以致用”。
調查研究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參與調研或參加與抽樣調查相關的學科競賽,通過全程設計、參與某項具體調研,強化針對特定問題的抽樣方案設計、數據分析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理解及思考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的素養(yǎng),促進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
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還要關注課程中蘊含的人文情懷,將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提升課程的內在價值。依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多角度提煉、深入挖掘“抽樣調查”中蘊含的思政資源,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寓思政元素于教學內容,把“三全育人”思政工作、立德樹人理念厚植于課程教學實踐中。具體圍繞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三個模塊,以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主線,同時思政教育并行,根據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特點,分別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
(1)介紹抽樣調查的發(fā)展歷史和代表性人物,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個人發(fā)展觀。學生通過了解抽樣調查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體會到任何一個學科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發(fā)展對該學科的需要,認識到學科的發(fā)展是在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這與個人的發(fā)展相似,要將個人的發(fā)展和理想融入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求,并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發(fā)現問題、思考并努力解決問題,從社會使命感的角度鼓勵學生努力學習。通過了解抽樣調查的先驅者捍衛(wèi)自己觀點的故事,體會“堅持真理”的力量。通過了解中國抽樣調查和社會調查先驅人物的生平,學習他們求實精神,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以及對“知行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
(2)挖掘各知識模塊中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思考感悟,使學生認同學科教學中所傳遞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例如,講解簡單隨機抽樣與其他抽樣方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時,其一,通過了解簡單隨機抽樣在抽樣理論中的地位與作用,認識到基礎的重要性,“根基不牢,地動山搖”,無論是個人發(fā)展還是國家發(fā)展,要把每一步走踏實,夯實基底才能走得遠,走得穩(wěn),提醒學生養(yǎng)成踏實的學習和工作態(tài)度;其二,簡單隨機抽樣能確保每個樣本單元入樣的機會均等,是非常公平的抽樣方式,如果單元之間差異不大、總體規(guī)模不大、樣本容量不大,則估計效率較高;否則在條件不滿足的情況下,要適當舍棄公平而考慮效率。由此延伸至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結合現階段國家推動的“共同富?!焙汀暗谌畏峙洹?,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經濟發(fā)展各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相應出臺的政策的聯(lián)系。在國家整體不夠富裕的時候,先講求效率,“讓一部分人先富”,在效率將社會經濟的“蛋糕”做大的基礎上,再更為公平的分配蛋糕,讓每個國民共享盛世碩果,實現“共同富裕”,助力國家的雙循環(huán)發(fā)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得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再例如,講解借助輔助信息構造總體參數的間接估計法時,與簡單估計相比,如果有質量好、成本低且與主調查變量相關度高的輔助信息可利用,借助輔助信息構造主調查變量的估計可以提高估計的精度。其中蘊含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為錯”的哲理,與荀子《勸學》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所倡導的君子生成之道一致。由此引導學生要向他人學習,汲取他人之長,這對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材非常重要。
案例分析有利于拓展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維度,增強實戰(zhàn)能力。通過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閱讀、分析、思考、交流和總結等活動,引導學生把案例問題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初步達到“紙上談兵”的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其質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社會以及市場調查的目的是通過調研分析了解相關主體,以期產生客觀、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通過對各典型調查案例的調查方案設計、調查組織實施和質量控制全過程的學習,讓學生體察如何保障一項調查結論的可信性。其中,數據質量、抽樣方案設計將直接影響調查結論的可靠性,因此提醒學生要重視全流程質量控制,以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科學設計抽樣方案,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各抽樣方法的適用條件和優(yōu)劣勢。此外,誤差也是影響調研結論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誤差的來源與控制方式,特別關注案例對非抽樣誤差的控制和處理。由于非抽樣誤差存在于調查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且無法估計,可以說其決定著一項調研項目的成敗。此處,引導學生要有責任意識,在整個調查過程中確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符合規(guī)范,時刻牢記嚴謹求真的科學精神。在諸多目標無法同步達成的情況下,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分清主次,從方法論上尋找解決問題之道。
科學之道在于實事求是,正確的決策取決于科學的結論,而科學的結論來自高質量的調查實踐。實踐教學是學生“學以致用”,觀察社會、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調查實踐過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較多,首先,實踐教學是學生要齊心合力做同一件有意義的事,通過講述趣味故事“螞蟻逃生實驗”傳達團結的力量,提示學生要團結協(xié)作,一個人不能生活在人際孤島上,需要與他人構建各種各樣的關系,要有大局意識;其次,所調研的問題通常是與經濟、社會和人民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通過深度調研實踐,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培養(yǎng)其厚重的家國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其中,抽樣調查的實施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實際中的困難是課堂上體會不到的,比如被訪者不配合、人員調度問題、經費問題等,參與調研的學生面臨著各方面的挑戰(zhàn),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很大的考驗,尤其是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和遇到困難時的韌性。此處引導學生要正確面對出現的各種困難,不輕言放棄,“辦法總比困難多”,轉身背對不能解決困難,只有正面迎擊才能創(chuàng)造機會。最后,調研的成果展示通常是書寫一篇可信的調查報告,任一環(huán)節(jié)出錯都可能導致調研數據失真,為了保證調查報告結論的合理性和可信性,要注意全流程質量控制,比如,問卷正式發(fā)放前,確保問卷設計合理性和表達準確性;收集問卷時專業(yè)、細心,確保調查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錄入數據階段要仔細認真,避免數據誤錄;數據分析結論要忠于數據、嚴謹、客觀,讓數據說話。通過撰寫調查報告,培養(yǎng)學生的敬業(yè)精神、求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和誠信、嚴謹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在“抽樣調查”課程教學過程中,挖掘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在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和相應知識模塊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學生內心,將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在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對課程思政典型案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國情懷;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民生、體察民情民意,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科學精神、敬業(yè)精神,以及嚴謹、客觀、實事求是的職業(yè)素養(yǎng)。力求通過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交融,實現高等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