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文(甘肅省靜寧縣實驗小學)
閱讀教學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幫助小學生豐富情感體驗,提升綜合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從深度思維的視角下進行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提高閱讀教學的水平。
閱讀能力是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一種技能,不僅影響著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情況,還影響著小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影響著小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因此,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對于當前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雖然呈現出向上的發(fā)展趨勢,但在整體教學效果方面還有待提高,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些許問題。
首先,教師對于閱讀教學進行盲目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教學目標不明確的情況下進行課堂模式、教學手段等的盲目創(chuàng)新,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其次,教師對于小學生的整體閱讀基礎、閱讀偏好缺乏了解,單憑經驗和想象進行教學設計,這是導致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課堂上的教學預設如果與實際的課堂教學產生較大的偏差,會導致課堂教學無法真正解決小學生的閱讀難題,也無法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深度思維是指學生能自主地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思維,具有較高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也就是說,具有深度思維的小學生應該對知識信息的加工、概念的運用有較深刻的理解,而且能夠在此基礎上建構個人的知識體系,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復雜問題。因此,在深度思維視角下進行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重點針對小學生的情緒感知、閱讀思維和思辨能力等進行引導與教育,從而實現小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的深度學習。
1.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在深度思維視角下,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實際上也是加強小學生情緒感知和表達能力的一種方式。而情緒感知能力對于小學生分析文章感情色彩、理解文章主題情感等方面都能夠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要以文章的關鍵性情節(jié)和畫面作為情境的主要內容,這樣既能夠為后續(xù)的閱讀教學做好鋪墊,讓小學生更直觀、迅速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讓小學生更快速地進入到文章的情緒和情感中,被情境所帶動,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逐漸增強小學生對于文章情緒的感知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文章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和文章主題在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作為情境的主要內容,這都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而情境的表現形式在當前的環(huán)境下更為豐富,既可以采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手段進行展示,又可以通過小學生的參與式表演來展示。豐富的情境展現形式也能夠起到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閱讀興趣的作用。
2.利用思維導圖,引導邏輯思維
對于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固然重要,但是小學生閱讀思維的形成也同樣重要。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在語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形成高效的、正向的閱讀思維,能夠為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迅速提升奠定基礎。而邏輯思維作為閱讀思維的重要體現之一,對于小學生理解閱讀文本的脈絡結構、分析閱讀文本的寫作思路和意圖等都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可視化的概念來幫助小學生形成閱讀的邏輯思維。思維可視化,是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或圖示組合把本來不可見的思維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將思維可視化運用于閱讀教學中是一種積極、有效的策略。而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與手段。具體來說,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教師對于閱讀文本的分析與講解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加以呈現。在講解閱讀文章時,教師可以將文章整體的結構框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出來,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分析文章中主人公情感、思想等的變化,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表現文章中位置、時間及與之相對應的環(huán)境、人物等的變化。這樣的呈現方式能夠讓文章中以文字呈現的、較為復雜的內容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小學生面前,便于小學生的理解與分析。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作為小學生完成課內外閱讀任務的主要形式。教師在完成課堂講解之后,可以讓小學生自主進行拓展性閱讀,并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關鍵部分加以展現,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分享。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小學生養(yǎng)成通過繪制思維導圖進行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邏輯思維。
3.開展課堂互動,培養(yǎng)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是指人在對事物的本質、特征、類別等方面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高層次內在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向思維縱深處發(fā)展,積蓄思維能量,增加思維厚度,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在閱讀的過程中,小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影響著其對于文章內容、文章主題等方面的理解程度,還影響著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閱讀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辨能力,而課堂互動就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閱讀教學課堂中,無論是閱讀導入環(huán)節(jié),還是后續(xù)的閱讀方法講解、閱讀分析和閱讀拓展等環(huán)節(jié),教師都需要組織小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引導小學生深入思考閱讀文本。對于閱讀過程中答案比較確定的封閉式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采用一對一提問,或者個人競答的方式展開互動。這樣的互動既能夠調動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積極性,還能夠更具有針對性地發(fā)現小學生閱讀思路上存在的問題,及時地給予糾正。同時,提問的方式也更有利于教師引導小學生以思辨的形式去回答閱讀文章的相關問題。對于分析閱讀文章主題或者是人物性格等開放式的內容,教師可以選擇小組討論、課堂集體辯論等方式展開互動。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小學生相互之間的辯論強化其思辨能力;另一方面,課堂互動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發(fā)散思維,有利于小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探究性的自主閱讀。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教師要從深度思維的視角下進行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對小學生的情緒感知、閱讀分析和邏輯思辨等素質和能力進行培養(yǎng),不僅能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