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夢霞
(福州第三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了由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它為英語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提供有效的途徑和教學設計思路,以“活動”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來組織課堂,不僅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也符合“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師生互相參與、師生共建的生態(tài)課堂。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學生通過一系列富真實性、層次性和邏輯性的活動鏈進行文本的深度學習,將課堂文本與現(xiàn)實問題結合,力求落實從語言材料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轉化。
雖有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的方向引領,但是目前高中英語課堂仍然有很多“穿新鞋走舊路”的現(xiàn)象。主要的問題有:以應試考試為目的只注重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課堂、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課堂、缺乏主題意義引領下的碎片化課堂、活動設計沒有層次性、邏輯性、關聯(lián)性的失衡課堂。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既缺少深度學習的思維實踐活動,也缺乏探索主題意義的育人目標。雖然各校展示的公開課因為經(jīng)過打磨呈現(xiàn)出來效果良好,但是常態(tài)課才是一線教師們扎實教學的主要陣地。應試化的課堂設計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文本閱讀表層化、知識化、記憶化,從而失去閱讀課堂應被賦予的深度與溫度。
落實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需要教師們在備課的時候依據(jù)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次: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進行閱讀課的設計。文章以筆者設計的新人教版必修三Unit 4 Space Exploration讀思課為例,探討如何在讀思課中將英語學習活動觀落實。
該文本的語篇類型是關于太空探索發(fā)展歷程的科普說明文。圍繞“Development of Space Exploration”設計課堂活動。按照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活動,從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lines 到read beyond lines帶領學生深度閱讀和思考?;顒討w現(xiàn)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相互融合、滲透和發(fā)展。[1]
教師先運用上節(jié)課學習到的宇航員話題,并結合神舟十二號成功發(fā)射的新聞為契合點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與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與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為閱讀中國太空探索的巨大進步做鋪墊。這篇文本的特別之處在于有一個選句填空的設計,應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類型,并指導學生該文本類型需要的閱讀策略。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What kind of passage is it? Where can you find this kind of passage?
Choose the correct sentence A-D to fill each gap.Anyone wants to share your ideas?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some techniques?
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學習發(fā)現(xiàn)、總結和分享,而不是教師直接把答案核對然后告訴他們閱讀要注意什么。接著,在處理表層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development”進行發(fā)展流程圖的設計。
Read the passage again,circle different times and their related events.Design the flow chart with your partners and share with us.What's China's achievements in space exploration?
Anyone would like to share other new achievements of China in space exploration?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討方式生成流程圖,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中國探索太空上的巨大進步,并讓學生添加新的成就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提高愛國情懷。教師始終要像是坐在副駕駛上的教練,讓學生坐在“駕駛座”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訓練學生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的能力,實現(xiàn)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結構化的整理。
這一層次應聚焦學生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nèi)化與應用的能力。學生設計的流程圖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去分析發(fā)展流程圖的信息:困境與挫折、發(fā)展的意義所在、發(fā)展的推動力所在。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為探索浩瀚宇宙事業(yè)做的努力,包括宇航員付出的代價、面對失敗人類不退卻的精神。教師可提問如下:
Can you use some key word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Can you find out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in the passage the author mentioned.Their desire to explore the universe never die.Why?
What reasons motivate human beings or support them to explore space successfully?
這幾個問題鏈遵循從淺到深、層層遞進、邏輯相扣的原則,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把他們閱讀第一層次的設計圖“development”向“dream to reality”層次重構文本,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將文本知識內(nèi)化,板書從時間流程圖、階梯圖到火箭騰空圖展示,主題也逐漸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清晰與深刻。
本課的第三層次應著重聚焦學生批判性思維訓練與評價。這篇文本的標題值得探討。教師可提問:
Look at the title,What does the title mean to you?
Do you agree space exploration is the final frontier?
對于final frontier 的解讀有的人覺得未來還有更多的前沿技術需要我們?nèi)ネ黄疲x思課堂應讓學生的多元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最后,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
2021 年9 月17 日,神舟十二號三位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假設你有機會與他們見面,你會對他們說些什么?
你覺得他們會對你說什么?
同桌兩人設計對話,將今天所學內(nèi)容和詞匯融入對話中并展示。在呈現(xiàn)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對中國航天員的敬佩,為中國外太空探索的突破感到自豪,甚至有學生提出了自己也想為探索太空事業(yè)努力的想法和規(guī)劃。有的學生通過角色換位扮演從宇航員角度講述他們對宇宙探索的堅持、實現(xiàn)理想的困難以及對新一代青年人寄予的希望。
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需要注意活動設計的科學性,活動時間的合理性,活動設計的思維性,以及活動過程的評價性[2-3],特別是抓好活動評價,發(fā)揮評價功能。根據(jù)教學評一體化原則,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穿針引線的角色除了發(fā)揮引導的作用,還應注意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xiàn),并及時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給予具有指導性、鼓勵性的評價。教師不應該只是活動的設計者,還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觀察者和伯樂,在活動中同時注重過程性評價,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實現(xiàn)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