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玲
(霞浦縣第七小學,福建 霞浦 355100)
“支架式”教學是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和掌握能力時為其提供的一種概念框架,構(gòu)建學習支架,使學生運用習得的策略遷移與模仿。[1]文言文《楊氏之子》是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就《楊氏之子》的單元語文要素而言,既需要文本語言特色的知識性支架,讓學生大體了解風趣幽默的語言特色;又要搭建工具性支架,如聯(lián)系各種情境,搭建結(jié)策略性支架,助力解讀,內(nèi)化語文要素。
用樸素的方法,實現(xiàn)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比較。學習該篇文言文對話的風趣幽默,“比較”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同樣的言語內(nèi)容,學生會用怎樣的言語表達,與課文典范表達差距在哪里?接地氣的比較閱讀,幫助學生生成真切的幽默言語體驗。
出示兩個比較的句子:1.孔雀非夫子家禽。2.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比較兩個句子的異同。
生:意思相同,但語氣不一樣。
師:為什么不直接說“孔雀非君子家禽”。
生:孔君平是客人,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是對“此是君家果”的反駁,語氣又比較委婉。
師:為楊氏子含蓄委婉的語言藝術(shù)和溝通技巧點贊。請將你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
學生讀句子,重點強調(diào)“未聞”。
師:圈點“應(yīng)聲”,請比較,如果去掉“應(yīng)聲”效果會怎么樣?
(出示:兒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保?/p>
師:你從“應(yīng)聲”中體會出什么?
生:楊氏之子反應(yīng)敏捷。
師:“應(yīng)聲”表示不假思索,請再讀一讀,讀出楊氏之子甚聰慧。
《楊氏之子》選自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是一篇文言文,雖然學生此前有過學習文言文體驗,但讀本文還是有點難度。探索嘗試從“哪里看出楊氏之子機智”引導(dǎo)學生揣摩楊氏之子與孔君平機智的對談,在變換的句式比較中,體會楊氏子用“未聞”的否定句式來回應(yīng)孔君平,委婉得體地反駁了客人的說法,同時表現(xiàn)對客人的尊重,用幽默風趣巧妙地化解了語言危機。
通過圈點“應(yīng)聲”兩字體會楊氏子幾乎是不假思索,很快作出應(yīng)答: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么楊梅怎么會是我家的果子呢?可以看出他雖年幼但思維敏捷,呼應(yīng)文首“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采用這種比較閱讀,激發(fā)“感受課文風趣幽默語言”的興趣,提升語文思維能力。
教師應(yīng)重視建構(gòu)工具性支架支持課堂的聽說讀寫,聯(lián)系上下文,生活情境,設(shè)計語用式填空,進行個性化表達。能在整體認知活動中起著支撐作用,能促進學習活動真實、高效發(fā)生[2]。體會語言的風趣,在讀準字音、停頓的基礎(chǔ)上,讀出文言文語言凝練美、音律美。小故事,大智慧,緊扣本單元語文要素: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適時提出:利用姓氏做文章,隨文練筆。打通讀寫融合的最后1 公里,學生憑借文本的引子范本對話,依托提供的配圖,欣然動筆。既加深了課文風趣語言的感受,又水到渠成,踐行讀寫融合。
師:主客間的對話有趣在哪?
師出示對話: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君子家禽?!?/p>
生:都在姓氏上做文章,幽默風趣。
師:此是君家果??拙绞鞘裁匆馑??話外音是什么?
生:孔君平由楊梅聯(lián)想到楊氏之子的姓,就跟楊氏子開玩笑,調(diào)侃他。
師指著課文的插圖,順勢板書:
(楊氏—楊梅—君家果;孔君平—孔雀—君子家禽)
師:我們也嘗試利用姓氏來風趣一番。先看插圖再練筆。
(出示“支架”)
()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是君子家()。
(出示:章魚圖)
(章)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wù)卖~是君子家魚。
(出示龍眼圖)
(龍)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龍眼是君子家果。
(出示茅臺酒)
(茅)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茅臺是君子家酒。
師:讓我們再一次捧起書,走進這個閃現(xiàn)智慧的故事。請在今后的日??谡Z交際、習作中嘗試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課后動筆,同學們利用姓氏或其他做文章,你來我往,寫一段機智對話。
以上片段通過探討“主客間的對話有趣在哪里?”楊氏子和孔君平的對話都在姓氏上做文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互相調(diào)侃,不乏機智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創(chuàng)設(shè)相似的語境條件,將習得的幽默語言轉(zhuǎn)化為真實的言語訓練。
搭建方法性支架,總結(jié)學法。整合教學資源,豐富重構(gòu)素材。開發(fā)利用生活資源,引導(dǎo)學生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jīng)驗,鑒古知今。
師:交流課前收集的風趣幽默的段子。
生:小明領(lǐng)到了暑假作業(yè),向老師抱怨:“老師,這也太厚了吧!”老師說:“是嗎?那么我讓他變薄1/4,怎么樣?”小明說:“這真真是好極的?!闭f罷,老師翻到書的最后,麻利地把參考答案全撕了,然后說:“拿回去做吧,你看,薄了不少吧?!?/p>
師:笑話給我們帶來快樂。請運用所學文言文方法,自學另一篇文言文《口中狗竇》從而進一步感受語言幽默。
(出示:《口中狗竇》)
口中狗竇張吳興,年八歲,口中缺一齒。人因戲之曰:“君口中何為開狗竇?”張曰:“正使君輩從此中出入耳?!?/p>
師:請借助注釋,了解大意。
(譯文)張吳興八歲時,門牙掉了,有人就故意和他開玩笑說:“你的嘴里怎么開了狗洞?”張應(yīng)聲答道:“正是為了讓你們這些人從這里進出?!?/p>
師:課后用自己的話講講《楊氏之子》這個故事,讀讀《世說新語》,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話,和同學分享交流。
尊重學生獨特體驗,鼓勵自學,使學生的視野跳出書本走進更廣闊的生活,將相關(guān)的文言文資料作為課堂資源,方法性學習支架,加深對文本理解,助力解讀,充分利用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富有幽默風趣等文體特點去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內(nèi)化語文要素,構(gòu)建方法性學習支架,實現(xiàn)1+X 拓展學習,學習文本從單篇到多篇,學習視野從單一角度到多視野,學習的順序從線性到網(wǎng)狀,擴展的學生思維,再次“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指向語文要素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