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飛 李元建
(濟南職業(yè)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3)
中國共產黨在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重視從黨史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凝練智慧和積聚力量,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和優(yōu)良傳統(tǒng)。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這“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不僅是對歷史的簡單解說,更重要的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人的塑造。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就是要大力加強黨的“四史”學習教育力度,讓青年大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學生需靜心學習,讀“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
中國夢是國家的、是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也是廣大青年學生為之努力、為之奮斗的目標。實現(xiàn)這一偉大夢想,需要凝聚力量,需要包含廣大青年、大學生群體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斗[1]。
“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廣大人民堅決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這也決定了中國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必須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終身。
歷史觀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基礎。在歷史的大潮中,中國選擇了走社會主義的道路,要始終建立對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歷史認同和政治認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廣大青年學生學習“四史”是時代賦予的政治任務。
“四史”內容涵蓋重點不同,但時刻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方方面面都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和擔當。青年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建設祖國的熱情付諸實際行動時需要教育引導更需要培養(yǎng)培育,這些都需要通過“四史”學習教育的縱向和橫向對比來實現(xiàn)。一方面,青年大學生通過認識歷史、學習歷史進行對比和總結,通過判斷與分析認識到國家從無到有、從弱變強、從落后到繁榮經歷了一段坎坷艱辛的道路;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對比世界各國的發(fā)展進程,結合直接或間接個人經歷與體驗,不斷強化自身的愛國主義信念。因此,在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精神傳承等方面,“四史”學習教育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引導作用,并已取得顯著的教育效果。
“四史”學習教育不僅是單純的讀書本、聽故事,而是在閱讀中體驗真實歷史、在鉆研中提升認知水平、在感悟中樹立理想信念、在歷史中加強自身感受、在學習中樹立志向,從內心真正體會到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變化過程,使每一位青年大學生以充分的愛國熱情和積極的進取精神用實際行動擔負起歷史交給他們的使命和責任。
據中共中央組織部官網上的數據,截止到2021年6月5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514.8萬名,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總數為486.4萬個。經歷百年風雨,中國共產黨黨員從少到多、由弱到強,由建黨初期的50多名共產黨員到現(xiàn)在的龐大體系,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吸引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向黨靠攏、申請入黨,是無數中華兒女的夢想。
深入開展大學生“四史”教育,就是抓住思想建設這個根本,激發(fā)大學生接續(xù)奮斗、擔當作為的勇氣,共同奏響民族復興的樂章。
社會歷史發(fā)展具有時代性的特征。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也是一部自我認知史,而“四史”的學習也是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識史。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識和探索,并且通過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知,不斷改進對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的認知。
無論是治理國家和社會還是個人成長,歷史總是推動我們向前發(fā)展。我們要以歷史為鑒,從歷史中不斷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經驗、智慧和力量,更好地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與時代同行。
大學生肩負時代重任,要樹立崇高理想,通過“四史”學習教育,成為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yǎng)的“六有”大學生。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生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是強國之路的建設者。學校教育強調“立德樹人”,立德在先,樹人在后,這與大學生成人成才的規(guī)律相契合?!笆善埔?,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盵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是照亮前路的燈塔,作為青年大學生必須以堅定的理想信仰和剛毅的理想信念作為自身成長成才的精神向導及價值導向,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力量、引領未來。
在中外文化融合、信息傳輸飛速的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對廣大青年學生全面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給每名大學生提供了分析社會矛盾、了解社會現(xiàn)狀、參與社會發(fā)展的途徑。大學生可以詳細地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并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總結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提煉化解矛盾、推動發(fā)展的正確方法與思路。在大學生個人成長進步的過程中,自覺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抵御腐朽思想和錯誤思潮,自覺以辯證思維透過社會的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質。
“四史”學習教育將育人與育才相結合,將道德樹立與技能培養(yǎng)相結合,將個人理想與實現(xiàn)“中國夢”相結合,培養(yǎng)道德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全面發(fā)展的綜合素質人才?!八氖贰睂W習教育就是“以史為鑒”,幫助大學生在做出行為選擇和進行人生規(guī)劃時明辨是非曲直,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青年大學生通過“四史”學習,從歷史中獲得開啟未來的鑰匙,在歷史中獲得強大精神力量,建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青春擔當。
一方面,我國處于發(fā)展提升期,世界處于百年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盛行,都會對青年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產生沖擊。不斷推動青年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有利于青年大學生運用科學的歷史思維掌握正確的歷史觀。另一方面,青年大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正確的歷史觀可以更加清晰準確地認清歷史、把握大局。大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范圍廣、接受能力強,在對他們進行“四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內容的科學性、培訓的系統(tǒng)性、教學的趣味性和歷史的真實性,幫助大學生筑牢唯物主義思想,避免因為認知和理解的偏差受到傳言野史的誤導[3]。
青年大學生面對新事物、新理念、新思潮的思想斗爭是復雜化、多元化的。面對經濟全球化,作為網絡新生代,他們對平等、權利、自我意識的提高,使他們極易出現(xiàn)認知上的搖擺和思想上的疑惑。 “四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既相輔相成又相互滲透,因此,針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開展教育引導,以理論指導實踐,不斷提高他們的認同感,使他們始終保持思想統(tǒng)一、知行合一,增強民族自信心、樹立正確觀念、科學解疑釋惑,化解個人思想困惑。
“四史”學習教育需要高校不斷探索,搭建教育載體,打造教育團隊,營造學習氛圍,完善教育機制,豐富教育資源,形成上下聯(lián)動全員參與,創(chuàng)設教育大環(huán)境,讓“四史”教育理論與實踐在學生心中結出碩果。
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以新媒體和互聯(lián)網為載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學習緯度。
1.發(fā)揮網絡資源廣、速度快的優(yōu)勢,以“互聯(lián)網+”的模式,打造線上教育學習平臺,讓大學生在新媒體時代隨時隨地學習“四史”知識。
2.在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師生方便使用的網絡平臺設置主題教育專欄,加強教育的官方宣傳。充分利用“學習強國”App、網上大講堂等公共平臺,讓學生在碎片化時間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進行專題學習、線上視頻體驗、模擬知識競賽等,多途徑多模式激發(fā)學習熱情。
3.開設“四史”教育網絡教室,及時推送學習心得、精品課程、優(yōu)秀作品、個人感悟、影視作品等,按時組織學生觀看學習,并定期對優(yōu)秀學員給予表彰獎勵。
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學習歷史、銘記歷史、明鑒歷史。借助紅色資源,創(chuàng)設大學生“四史”沉浸式教學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區(qū)域,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切身體驗,回顧革命年代、緬懷英雄先烈、感悟榜樣力量、把握歷史脈絡、傳承紅色基因、樹立堅定信念、培養(yǎng)愛國情懷。將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化為實踐的動力,培養(yǎng)過硬的素質修養(yǎng)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依靠教師,教育依托學校?!八氖贰苯逃龖斪鳛楦咝K刭|教育和思想道德培育的重點內容,加大師資建設和教育成本投入,不斷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完善教育師資隊伍、健全“四史”教育師資培訓制度。學??梢酝ㄟ^引進專業(yè)的教育師資,設立專門的“四史”培訓教員等,充實教育內容、提升教員水平、增強教學效果,立足師生現(xiàn)狀,有計劃、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四史”學習培訓。學校要不斷探索新的學習模式和教育方式,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為在校大學生開展“四史”教育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離不開企業(yè)的保障力量和支撐作用,尤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國有企業(yè),在企業(yè)建立發(fā)展過程中既為國家經濟的良性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也為促進社會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更以自身的發(fā)展見證和帶動了時代的發(fā)展進程。
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開展必須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發(fā)揮教育的實踐性。學校與企業(yè)之間建立合作,充分發(fā)掘利用企業(yè)的優(yōu)勢資源,以校企結合為契機開展“砥礪奮進謀發(fā)展、敢為人先促改革”等一系列大學生社會體驗活動和企業(yè)實踐模式,通過動員、報名、選拔、推薦等多種形式,遴選大學生深入國有企業(yè),整理和學習關于國企改革、國企發(fā)展的資料,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融入自身實踐活動的所思所想。學校通過多種獎評方式激勵青年學生主動學習、開拓進取。
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以網絡技術、大數據、AI運算前沿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技術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壯大。新媒體技術以自身優(yōu)勢躋身媒介市場并占據一席之地,信息傳播密度更高,傳播速度更快。青年學生對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強、接受速度快,然而與之相伴而生的虛假信息、不良言論和負面消息的傳播,導致大學生產生較大的思想波動和行為影響,這是新媒體時代對學生辨別能力和認知能力的考驗。
“四史”學習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率先占領網絡意識形態(tài)高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要搭建以多元媒介為載體的“四史”學習教育平臺,發(fā)揮媒體的傳播作用、網絡的快捷優(yōu)勢等,高效、精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和不良言行,凝聚大學生思想意志、提高大學生政治覺悟。
青年大學生發(fā)揚紅色革命精神、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感恩先輩的犧牲精神、發(fā)奮圖強、艱苦奮斗,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只有堅持學習才能進一步理解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和建設者的付出和努力,才能進一步明確自身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從歷史中找尋答案,從歷史中確立方向。中華民族積蓄能量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4]。古往今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勵著人民群眾為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奮斗,國富民安是實現(xiàn)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詮釋。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有效途徑[5]。
大學生通過對歷史的鉆研和挖掘,總結經驗、汲取力量、指導現(xiàn)實,以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化解自身發(fā)展的瓶頸和難題。
通過不斷研究和全面開展 “四史”學習教育,使廣大青年學生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增強政治信仰。新時代、新征程賦予青年大學生新使命、新任務,青年大學生要在參與祖國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中發(fā)揮個人才能、貢獻個人力量,在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成長為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