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學濱海學校 李春紅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就數學學科而言,高中數學核心素養(yǎng)包含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和數據分析六個方面。核心價值是國家昌盛、社會發(fā)展的精神文明核心,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們不僅要教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而且要將立德樹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在此基礎上,我校推出《“雙核”培養(yǎng)視域下普通高中單元教學標準實踐研究》課題,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置于“雙核”視域下的育人實踐中去觀照,建設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培養(yǎng)體系,探究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深度學習策略。
什么是單元教學?單元教學理論是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用全局的眼光、系統的方法把教材中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進行整合、重組并形成相對完整、動態(tài)的教學設計。在教學中,我們更多地關注整體單元的內容和教學,而不是僅僅關注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高三一輪復習是基礎落實、方法提煉、思維培養(yǎng)、能力提升的關鍵階段,需要教師將各個單元的知識聯系整合、分解講授,從而才能使學生將各部分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教學目標的確立與解析是高效教學的前提,如何理解和書寫教學目標是教師上好本節(jié)課的重要條件。接下來以數列單元教學為例探究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如等差數列的學習,傳統的教學目標書寫會比較單一具體且更多的是關注基礎知識方面的落實,對于學生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的提升有待加強。
“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理解掌握等差、等比數列的概念及等差數列通項公式和前n項和的求解,培養(yǎng)數學運算和數學抽象等核心素養(yǎng),將數學文化置于課堂之中?!鄙鲜鼋虒W目標是我校單元教學標準推動下的思考與探究,主要從“四層”的角度去確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考慮到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更重要的是體現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而價值層面的內容將是對學生影響最深遠的內容。教學目標的書寫以單元形式呈現,一般3—5條,每條目標中都體現了知識、能力、素養(yǎng)和價值,并且是將四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因為一個單元、一節(jié)課不可能只是單一的知識層面的內容,更應該是從具體的知識到抽象的精神層面的一個遞進過程。
在確立單元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我們還需進一步研究如何評價教學目標的落實,即如何判斷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層面確實達到了預期。課堂小測和總結是其中一個有力的手段,同時我們也可嘗試給學生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探究式題目,讓學生課下研究準備,在下次課上小組交流去呈現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達到思維碰撞的效果。這不僅可以檢測學生知識層面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在單元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我們來設計整個單元的復習內容。主要包含三個課型:一是基礎課型。設計數列的簡單題目,側重于概念和基本公式的靈活應用,主要來源于教材例題和習題,是備課組集體智慧的結果,通過學生的自學研修和合作交流完成相關題目,同時落實對等差數列、等比數列基礎知識的復習。二是能力課型。以教材典型例題和高考題目為主,如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數列特殊符號的識別運用等,高考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高考政策和新教材的高度融合。如2019年天津高考數列題目,初見非常熟悉,考查的內容不外乎數列的通項公式、前n項和、分段數列分組求和等知識點,但因其不再僅限于分段數列是以奇偶這種常見的形式呈現,而是以一個“2的指數”為分界點,同時出現了求和這種抽象的符號表示,所以很多學生難以準確掌握,而恰是這樣的題目才是學生遷移能力最好的體現。三是“雙核”課型。近年來高考題目越來越多地從育人價值命題,課上主要以此類題型和生活實例為主,通過題目分析使學生了解數列單元在生活中的重要應用,學數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教我們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同時學生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通過上述三個課型的實施可將整個數列單元進行層層的深入復習。雖然每個課型的目標統一,但每個課型可以是分開的兩節(jié)或多節(jié)具體課程,在單元復習之前教師可以將整個單元的設計以單元第一課的形式給學生做一簡單介紹,這樣方便教師接下來課型的具體落實,也讓學生非常清晰整個單元的具體內容和學習目標,可使師生之間的教與學更加清晰有節(jié)奏。
上述課型即是我校推出的“三六三”模式,即三層目標:落實基礎、提升能力、發(fā)展雙核;六個環(huán)節(jié):自學研修、合作交流、范例導學、探究實踐、拓展創(chuàng)新、學科育人;三種課型:基礎課型、能力課型、雙核課型。此模式的好處在于每位教師和學生都能明確每節(jié)課的內容和目標,同時立足單元整體對復習內容進行規(guī)劃整合,使學習呈現一個基礎、能力、價值的層層遞進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水平。之前的復習課堂,更多的是教師以知識點、例題、應用的方式講解,學生處于被動的接收和記憶過程,對學生能力的開發(fā)、思想方法的滲透、素養(yǎng)價值的培養(yǎng)都比較欠缺,學生的主動參與度較低,不利于核心價值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課堂上,我們以題代知識,以小組合作交流和實踐探究的形式展開,讓立德樹人融入課堂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考命題以社會發(fā)展和核心文化作為背景來進行試題設計,如2020全國II卷的考題:北京天壇的圜丘壇為古代祭天的場所,分上中下三層。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形石板(稱為天心石),環(huán)繞天心石砌九塊扇面形石板構成第一環(huán),向外每環(huán)依次增加9塊,下一層的第一環(huán)比上一層的最后一環(huán)多9塊,向外每環(huán)依次也增加9塊,已知每層環(huán)數相同,且下層比中層多729塊,則三層共有扇面形石板多少塊。該題目以中國文明建筑為背景,不僅考查學生的數學知識,同時考查學生對社會和國家發(fā)展的認識,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而我們更需將自己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去,為國家的發(fā)展建設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隨著素質教育和“雙減”政策的不斷深入,數學練習就是刷題的思想已不適用現行高考制度。在高三復習中,教師應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的角度去精選例題和習題,深度思考研究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要求,通過典型例題培養(yǎng)學生數學抽象、數學建模等能力,學會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進而建立數學模型分析解決問題。同時,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文化的感染,關注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將自己的未來發(fā)展和國家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高三復習是知識和技能的多層面提升,教師應充分把握課堂,將課堂形成一種智慧的碰撞,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并能主動抓住課堂。同時,教師做好學生知識和思想的領路人,不僅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而且要關注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讓學生在“雙核”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中成長為知識、能力和價值全方面協調發(fā)展的新時代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