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qū)永平路小學
2021 年3 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以減少家長的焦慮,幫助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老師針對兒童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為了解幼小銜接現狀,筆者對即將升入一年級的學生家長進行了調查。
通過調查發(fā)現,家長普遍擔心學生的拼音和書寫。拼音和書寫是語言學科學習的一部分,語言學科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其中聽、讀是輸入,說、寫是輸出。四種能力對孩子的學習都很重要。本文通過解讀《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重點探討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在小學和幼兒園之間實現有效銜接,以緩解幼升小家長的焦慮情緒。
教育部印發(fā)的《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了3~6 歲各年齡段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目標和相應的教育建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1~9年級各年齡段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目標及教學建議。二者是幼兒園和小學實施教學的依據和參考,為敘述方便,以下分別簡稱《指南》和《語文課標》。
《指南》和《語文課標》是多個年齡段的,根據幼小銜接兒童的年齡特點,本文把重點放在5~7 歲,也就是幼兒園的大班和小學第一學段,小學第一學段也就是小學的1~2 年級。
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對于兒童學習來說,在識字之前,是通過聽兒歌、聽大人講故事、聽大人讀書獲取知識的。上了小學之后,兒童獲取知識最重要的渠道還是聽。
《指南》對5~6 歲兒童聽的要求是:1.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其他人講話。2.聽不懂或者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3.能結合情景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等相對復雜的句子。
其中1 是關于聽的品質的要求,2 是關于聽的方法的要求,3 是關于聽的能力的要求。
《語文課標》對1~2 年級小學生聽的能力的要求: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2.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
以上是關于學習品質的要求,和《指南》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聽的能力上,要求略有提高,但《語文課標》要求是經過一、二年級兩年的學習之后達成的目標。
在幼兒園大班主要通過游戲來培養(yǎng)兒童的傾聽能力。比如在幼兒園大班開展的參觀動物園的游戲:幾位老師扮演成幾種動物,說×××老師是大象,因為她有一個長鼻子;×××老師是猴子,因為她喜歡吃桃子。然后一位老師問×××老師是什么動物,并說明理由。用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訓練兒童的聽力。
通過分析幼兒園大班和一年級訓練聽力的教學活動可以發(fā)現,在聽的能力培養(yǎng)方面,幼兒園大班和一年級上學期變化不大,聽的都是句子。
說和聽息息相關,聽是聽別人說,說是給別人聽?,F代社會特別重視溝通能力,如果溝通能力欠佳,則無法表達自我,無法與人溝通。
《指南》對5~6 歲兒童關于表達的要求是:1.愿意與他人討論問題,敢在眾人面前說話。2.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qū)的語言和普通話,發(fā)音正確清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幼兒基本會說普通話。3.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4.講述時能使用常見的形容詞、同義詞等,語言比較生動。
仔細分析發(fā)現,1 是說話的主動性,愿意說,敢說。2、3、4 是能用普通話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能使用常見的形容詞、同義詞等。
《語文課標》中關于表達的要求是:1.學說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2.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見聞。3.能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4.與別人交談,態(tài)度自然大方,有禮貌。5.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小學一、二年級在幼兒園的基礎上,在主動說、愿意說、敢說的基礎上,提出態(tài)度要自然大方、有禮貌的要求。說的能力在幼兒園要求能用普通話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的基礎上,小學一、二年級要求能完整地講述小故事,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增加了“完整”的要求。
小學一年級在《我說你做》的口語交際中,在老師說命令學生做動作后,會讓個別學生來說命令其他孩子來做動作。這個說命令的過程就是一個練習表達的過程。一年級說的能力的培養(yǎng)和幼兒園說的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方式上是一致的,在能力上是遞進的。
讀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讀書的基礎是識字,要不要提前識字、識字的數量、識字的方法都是幼升小家長的焦慮所在。關于讀書識字,《指南》和《語文課標》是這樣表述的。
《指南》要求:1.專注地閱讀圖書。喜歡與他人一起談論圖書和故事的有關內容。對圖書和生活情景中的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2.能說出所閱讀的幼兒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或續(xù)編、創(chuàng)編故事。對看過的圖書、聽過的故事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能初步感受文學語言的美。
《語文課標》要求:1.認識常用漢字1600 個左右,其中800 個左右會寫。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能準確地拼讀音節(jié),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學習獨立識字。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生字,學會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2.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yǎng)成愛護圖書的習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yōu)秀詩文50 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 萬字。
《語文課標》關于閱讀的要求明確具體,和幼兒園《指南》相比,內容增加了很多,但在教學過程中卻是一個循序漸進、由無到有的過程。
一年級第一單元的學習內容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有很多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可能在生活中已經有意無意地學會了,就拿第一課“天、地、人、你、我、他”六個漢字來說,教師會用兩個課時來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采用圖片、游戲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法來讓學生學習,學生在游戲與看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書寫是一種輸出能力,它把存在于人頭腦中的想法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重視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先秦時期,啟蒙教育中就已經有了寫字教育。家長普遍重視兒童的書寫能力,在學前是否進行寫字訓練可謂眾說紛紜。
一年級第一次寫字要求寫的是“一、二、三、上”,孩子在前書寫階段已經能用筆連點成線,知道寫字要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順序,并且在寫字時能夠保持正確的姿勢,能夠順利書寫這些字。教材中有田字格,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會通過演示、范寫等方式告訴孩子怎么寫,怎么占位,再通過孩子的描紅、練寫,最后達到正確書寫的目的。
本文通過《指南》《語文課標》的解讀、教材呈現的分析、教學方法的闡釋,論述了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語言學科學習銜接的緊密性,只要幼兒園和小學能依綱扣標地開展教學活動,就能實現幼小的順暢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