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第二幼兒園 張珍珍
幼兒教育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幼兒園中,教師要重視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采取一定科學有效的方法,并結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實際情況,針對性地培養(yǎng)以及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促使幼兒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幼兒正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立足實際,結合幼兒的個性需求以及幼兒的特點,教會幼兒學會如何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溝通,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和技巧,在不斷豐富幼兒詞匯的同時,提升幼兒的語言學習能力。
現(xiàn)代社會中,語言是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根據(jù)幼兒語言的實際水平,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語言教學,并且對語言學習目的進行合理劃分,能讓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發(fā)展與提高。
在開展幼兒園語言教學前,要做好教學設計,而這些教學設計需遵循一定的著力點。
1.語言教學設計圍繞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總目標進行設計。無論是設計的具體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要圍繞幼兒園語言教育總目標而進行。在國家有關幼兒園語言教育領域教育目標的相關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圍繞幼兒愿意與人交往,傾聽對話,注意集中力以及語言要禮貌有禮等,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喜歡聽故事,會說普通話,理解日常用語,能將自己想說的話完整進行表達,作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總體目標。幼兒語言教學總體目標總結來說,就是要培養(yǎng)學幼兒的傾聽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幼兒早期的閱讀能力、語言欣賞行為能力等。
2.幼兒語言教學結合幼兒語言結構特征進行設計。幼兒的語言結構具有特殊性,由于其大腦的發(fā)育還不夠完善,其記憶力不穩(wěn)定,而注意力也無法長時間集中。圍繞幼兒這一特殊的語言結構特征開展語言教學的設計,從而能有效增強幼兒對語言結構的敏感度、接受度,使幼兒在語言學習中,不斷學會運用多種語言進行表達,講述自己的完整想法。教師還應注重遵循幼兒學習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即從詞、句、段、篇螺旋式逐級上升,遵循這一規(guī)律開展幼兒的語言教學。結合小班、中班、大班幼兒不同的語言行為能力,開展針對性語言教學的設計。小班語言教學帶領幼兒著重學習名詞與動詞,而中班則主要學習的是動詞、名詞以及形容詞。到了大班除學習動詞、名詞、形容詞外,再增加一些常用副詞。比如,小班語言教學中學習簡單語句,“一只蝴蝶飛來了”。而中班的語言教學則是帶上些修辭成分的簡單語句,“一只美麗的蝴蝶飛來了”。句式稍微變得復雜一些;而大班的幼兒語言教學則是學習復雜的語句以及講述語段,“一只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他們撲閃著翅膀,像小精靈一樣快樂可愛”。
3.語言教學設計結合幼兒故事要素進行設計。在幼兒的一些繪本、故事以及童話等作品中,其要素主要包括的是任務、情節(jié)以及主題。幼兒教師可利用這些作品基本要素,進一步與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語言能力范圍相結合,設計語言教學活動,從而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比如,在《最好吃的蛋糕》繪本故事中,引導幼兒先“讀圖”對圖片中出現(xiàn)的人物進行觀察,并提問“故事里都有誰”,等到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再提問“這個故事中的人物他們都在干什么”,由此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接著再提出問題,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由此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能將整個故事進行串聯(lián),還能較為完整地表述出來。
4.語言教學按照幼兒語言學習特點進行設計。幼兒語言結構的特征是幼兒大腦發(fā)育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以及記憶力不穩(wěn)定。結合其特殊性,教師在進行幼兒語言教學設計時應應用語言與非語言結合的手段,進一步融入游戲,引導幼兒傾聽他人的說話,或利用非語言的一些手段,如動作、繪畫以及表演等,表達自己對聽到的語言的理解,從而增強幼兒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聽辨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教師需關注幼兒發(fā)音方面的訓練,教會幼兒如何進行發(fā)音,更好地進行語言的交流。在培養(yǎng)幼兒進行語言學習時,發(fā)音是最根本的。幼兒常會遇到容易讀錯的讀音或很難懂的讀音等,這些都成為幼兒學習語言的障礙,因此結合幼兒在發(fā)音所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對幼兒進行發(fā)音方面的訓練以及引導,向幼兒說明正確發(fā)音的重要性,向幼兒傳授如何正確發(fā)音的方式與方法,采取有趣的方式,讓幼兒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更快地進入語言學習。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幼兒掌握了科學而準確的發(fā)音技巧,同時幫助幼兒體會、理解所學詞語的含義,在對事物進行理解的基礎上,逐步通過具體事物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詞語與事物間的聯(lián)系,最終達到讓學生學會事物、掌握語言的發(fā)音的目的。此時,教師可鼓勵幼兒多學著說說普通話,用激勵性的語言與幼兒建立良好和諧的師幼關系,讓幼兒放松心情,保持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引領幼兒積極進行學說練習,全程鼓勵幼兒一定不要緊張,也不要害怕,就算說錯了也沒有關系。如此,給幼兒營造一個寬松的練習語言的環(huán)境,同時在幼兒學說的過程中,教師不斷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客觀而帶有鼓勵性的就幼兒發(fā)音存在的問題進行評價,從而不斷幫助幼兒糾正發(fā)音錯誤,讓幼兒學著說普通話,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逐漸增強幼兒想說的欲望。
學習了發(fā)音技巧,還需引導幼兒學會表達,這也意味著幼兒必須擁有一定的詞匯量。但是,對幼兒來說認知有限,詞匯量還比較少,因此,教師就要在這一關鍵培養(yǎng)幼兒語言能力的時期,對其進行詞匯訓練。發(fā)音是語言學習的根本,而詞匯又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基礎,如果缺乏了詞匯,幼兒的語言就會顯得沒有生機也比較空洞。在培養(yǎng)幼兒語言能力的這一重要時期,教師引領幼兒從比較淺層的階段不斷向深處進行,并不是一味地向幼兒灌輸詞匯,強行讓幼兒記憶,而就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匯進行強化練習,有意識引導幼兒對一些詞匯、詞性進行認知,如人稱代詞、動詞、名詞等。訓練中讓幼兒根據(jù)不同的詞性簡單造句。比如,給出“媽媽”“辛勤的”“工作”,教師通過將這些詞匯利用畫板或多媒體展現(xiàn),從而讓幼兒學會對這三個詞進行組合,訓練幼兒學會簡單地說句子。此外,幼兒教師要注重生活場景平臺的搭建,讓幼兒帶入角色,使幼兒自由的表達其語言,然后幼兒教師從中起著輔導、引領的作用,讓幼兒學會生活場景中常用的語言的發(fā)音以及詞匯,切實幫助幼兒完成生活場景中基本的語言學習。
語言作為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工具,具有鮮明的特色,即實踐性。在幼兒的語言教學中,教師需為幼兒搭建語言交流練習的良好平臺,讓幼兒根據(jù)所學的語言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由此也能使幼兒學會如何表達。在幼兒心理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幼兒教師主要選擇幼兒感興趣或容易接受的方式,設計教學流程,通過游戲等具體的方式,讓幼兒樂于參與教學流程,真正讓學生融于雅言的學習,樂于學習語言,學會學習語言。此外,作為教師還應該關注個別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比如,可能有些幼兒的性格比較孤僻,總喜歡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待在一旁,語言能力也不能得到及時的鍛煉。為此,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游戲氛圍,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展開有效的交流。在這一語言訓練情境,幼兒說話的興趣被激發(fā),樂于將所學到的語言技巧在實踐中進行運用。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一些話題,如進行相互的詢問,“今天你吃的是什么?”“你今天看的是什么書?”“你喜歡和我玩嗎?”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也讓幼兒與幼兒之間進行一種“拉家?!笔降恼Z言交流,從而鼓勵幼兒放開說話、大膽說話,讓幼兒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組織說簡單句子,讓自己所表達的句子含有內心的一種愿望和訴求。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以及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引領幼兒進行合作交流。在訓練幼兒說話時還應該培養(yǎng)幼兒傾聽的良好習慣,當其中一名幼兒在說話時,其他幼兒則不能插話、搗亂等打攪幼兒,讓幼兒意識到聽別人說話時要注意文明禮儀,認真傾聽,這是尊重,也是禮貌。
幼兒學習語言時,都是通過調動自己的感性思維和意識進行的,反映語言教學引導幼兒語言表達所采取的方式比較單一,同時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一定的豐富途徑。教師更新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幼兒語言表達的興趣,借助視頻或圖片這些感官材料,進一步刺激幼兒的視覺、聽覺,調動其對這一圖片上各種畫面描述的欲望,由此也對幼兒進行了一種訓練和學習,引導幼兒主動描述看到的場景。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要注意采取各種方式,引導幼兒通過具體的描繪場景的方式,幫助幼兒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幼兒學說話以及描述畫面,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幼兒對圖片內容進行復述,幼兒在理解了圖片中的意思后,用自己簡單的語言或詞匯表達出來,也讓幼兒逐步學會運用簡單詞匯表述自己所觀看到的精彩圖片的感想。
對幼兒來說,練習語言知識的發(fā)音、詞匯、說簡單的句子等,這些掌握實際上需要一定的記憶基礎,當幼兒的記憶力被強化后,則會在表達的時候調動自我記憶中的儲存。幼兒學習了發(fā)音的基本知識,以及一些詞匯、簡單詞組等,呈現(xiàn)的是碎片化的記憶。那么如何讓幼兒能充分利用其碎片化記憶,得到語言水平的有效提升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現(xiàn)幼兒的關注點是什么?針對幼兒的關注點進行教案的設計以及升級,切實提高幼兒的記憶碎片,從而間接幫助幼兒學習語言以及發(fā)音的學習。
對幼兒語言學習的目標,教師不能設定過高的目標,而是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及合理的設計。幼兒最喜歡的就是聽故事和朗誦一些兒歌,故事的趣味性能調動幼兒的興趣,而兒歌的朗朗上口也容易讓幼兒感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這些作品進行了解,鼓勵幼兒記下一些兒童歌曲,學著對一些簡短的故事進行復述,由此使幼兒的記憶呈現(xiàn)連貫性和完整性,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為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達成幼兒語言領域的教育目標,在語言教育活動中引入民間故事,能豐富幼兒語言教學資源,且民間故事都是神話、傳說,富有神秘色彩,具有獨特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氣息,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極易調動幼兒聽講的興趣,更能深入幼兒之心。民間故事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之一,教師可將民間故事蘊涵的正確價值觀、道德觀引入幼兒的認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應結合幼兒語言教學目標,用簡單語言講清楚民間故事的主要內容,期間創(chuàng)設提問情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發(fā)幼兒進行思考。比如,在幼兒教育中永恒的主題便是“感恩”,如何讓幼兒學會感恩及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教師可以講述民間故事《三山的傳說》,引領幼兒了解整個故事,在聽完故事后,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用簡單語言講述故事內容,也讓幼兒在傾聽故事、講述故事中,埋下“孝順”這一良好道德的種子,感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等。
幼兒園中對幼兒語言的培訓實際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過程,因此要為幼兒搭建實踐的平臺,讓幼兒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溝通、交流、表達、互動等,從而快速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幼兒對周圍所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描述,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同時對幼兒的語言進行擴充,引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激發(fā)幼兒練習語言的興趣,培養(yǎng)和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有意識地對幼兒語言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教師通過一些相類似的句子結構、圖片練習等,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描述“月亮的形狀”中,鼓勵幼兒通過家長的指導學著觀察月亮的形狀,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以及所理解的意思,對月亮的形狀進行描述。不同的幼兒在不同的時間所觀察到的月亮的形狀都是不同的,幼兒可根據(jù)自己所觀察到的當時月亮的形狀,進行問題的回答與語言的表達。在這一培養(yǎng)幼兒學習和表達語言的情景下,幼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還能將心中的所思以及一些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幼兒在語言學習中對周圍生活多觀察、多聽多看、多體驗,將訓練幼兒口語表達的能力融入日常細節(jié),使對幼兒語言學習的培養(yǎng),無處不在。
總之,對幼兒開展語言教學必須立足實際,培養(yǎng)語言能力,引導幼兒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進一步提高語言實踐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