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驍 劉麗濱 張海鵬 艾夏禹
[摘? ? ? ? ? ?要]? 課程思政是覆蓋高校全課程的重要內容,高校課程思政的發(fā)展可以分為課程思政堆砌式發(fā)展階段、課程思政嵌入式發(fā)展階段、課程思政融合式發(fā)展階段。課程思政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可以實現(xiàn)高校思政建設的準確定位,針對高校不同發(fā)展階段所面臨的困境,分析總結課程思政發(fā)展的具體思路和方法,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的基本路徑和工作推進方向提供參考。
[關? ? 鍵? ?詞]? 課程思政;高校;教學改革;思政元素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10-0112-03
課程思政的起源要追溯到2014年,上海作為思政教育的“帶頭人”,首次在2014年出臺的《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中將課程思政改革提上日程,將全科育人作為高校教育的目標之一。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明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地位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新理念,更是一種教育教學新實踐,要真正立德樹人就要將思政滲透進課程的每個細節(jié),體現(xiàn)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之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隨著課程思政的重要地位日益顯著,高校對課程思政改革的思考也愈發(fā)深入。據萬方數(shù)據庫統(tǒng)計,以“課程思政”為關鍵詞的論文,在2000年至2013年期間在各類期刊會議正式出版的共有122篇,且絕大多數(shù)是思想政治類課程相關研究;而2014年至2016年間以“課程思政”為關鍵詞的論文共發(fā)表174篇,超過了前14年的總和;在2016年之后,“課程思政”相關論文的發(fā)表數(shù)量呈井噴式增長,2017年發(fā)表140篇,2018年發(fā)表688篇,2019年發(fā)表2200篇,2020年發(fā)表5697篇。
高校對課程思政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研究的積極性也與日俱增。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政教育似乎自成一體,存在“孤島”現(xiàn)象,與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兩張皮”現(xiàn)象未根本改變[3]。只有高校和教師隊伍對課程思政的觀念確實改變了,正確認識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大格局,才能破除思政教育的“孤島”,真正實現(xiàn)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
二、課程思政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課程思政的實質就是將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融合升華,通過全方面、多角度對學生的啟發(fā)與指導,使其在潛移默化之中將思政內容和先進文化牢記于心,真正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根據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推進的思路和方向,課程思政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課程思政堆砌式發(fā)展階段、課程思政嵌入式發(fā)展階段、課程思政融合式發(fā)展階段。
(一)課程思政堆砌式發(fā)展階段
在課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伊始,高校對課程思政的課堂實施缺乏具體思路,對課程思政的認識還較為模糊。很多人對課程思政的理解還停留在“將思政內容帶到專業(yè)課的課堂來講”的程度,就像是堆砌積木,思政內容和專業(yè)課內容界限分明,課堂教學時間被思政內容“切”成許多塊,“孤島化、碎片化、空泛化”較為明顯。在此階段,僅僅是將思政內容“任務式”地添加到教學之中,不僅沒有對課堂教學產生正面效果,還容易使學生課堂學習不連貫、知識掌握不完整。
在堆砌式發(fā)展階段,課程思政與授課內容融合程度很低,為了達到思政的目的,教師往往直接將黨的先進思想、理論等以知識點的形式教授學生。在此階段,課程思政非但沒有達到“潛移默化、立德樹人”的效果,還會影響到基本的授課質量。堆砌式是課程思政的初始階段,高校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建立課程思政的長效保障機制。首先要將課程思政作為學校的重點工作常抓不懈,建立一系列激勵機制,激發(fā)教師參與投身課程思政改革實踐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要明確課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和預期效果,給教師樹立清晰的目標和課堂設計思路,修訂和完善課程評價體系,讓課程思政有據可依、有理可循。以立德樹人為著力點,從教學、學用、師生、知行等多環(huán)節(jié)著手完善科學的教學評估體系[4],促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良好氛圍的形成。
(二)課程思政嵌入式發(fā)展階段
在課程思政基本框架和思路逐漸完善之后,課程思政的發(fā)展就從堆砌式進入了嵌入式發(fā)展階段。嵌入式發(fā)展階段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和流暢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思政內容作為類似主板插件的“拓展式外接”內容,與課堂教學之間通過較為順滑的方式銜接在一起。在這一階段,課程思政正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發(fā)揮作用,其作用發(fā)揮的程度取決于思政切入點與切出點的銜接是否流暢、符合邏輯。
在嵌入式發(fā)展階段,課程思政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對課程內容的提升產生正面影響。對于建設較為成熟的課程來說,課程思政的加入不會讓學生產生突兀感,反而會成為長時間課堂知識教學的“調節(jié)器”,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得到學生的正面反饋后,會在很大程度上引發(fā)教師對思政的思考,提高其參與思政、建設思政的積極性。但此階段思政內容仍是相對獨立的部分,去除思政部分對整個課堂教學不會產生影響,如果在此基礎上將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進一步融合,將會進入課程思政的第三階段。
(三)課程思政融合式發(fā)展階段
顧名思義,融合式發(fā)展階段的特征在于融合二字,在此階段的課程思政如同鹽溶于水,存在于課程的每一個角落,思政內容與知識傳授相輔相成,真正實現(xiàn)了“1+1>2”的效果。思政內容有了課程知識體系為依托變得更有說服力,課程內容有了思政的總結升華立意更高。
課程思政的融合式發(fā)展關鍵在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如果課程思政的開展拘泥于固定的形式,那么思政內容作為附加品很容易讓學生忘記,生硬的思政展開也會使思政效果大打折扣。經過對一門課程進行綜合備課與充分討論,選擇最貼合本課程的思政點切入,將思政內容真正作為課程的一部分融入授課過程中。此時的課程思政已經沒有固定形式,時事熱點點評、師生的交流互動,甚至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是思政,言傳身教與個人魅力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如古時的孔子、孟子一般,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傳道授業(yè)解惑,更在言談之間就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使之受益終身。
三、課程思政發(fā)展的具體思路
一門真正的“金課”需要同時具備“廣度、深度和溫度”。課程要有“溫度”。能夠讓學生產生共情,需要教師用心做好課程思政。促使學生通過課堂參與和思考,在認知、情感、理性和行為等不同層面產生認同,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5]。課程思政從最初的堆砌式發(fā)展階段到嵌入式發(fā)展階段,再到融合式發(fā)展階段,每個階段要面臨的困難和解決的重點問題都有所不同。
(一)梳理課程特點,深挖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建設之初,尋找入手點往往是最耗費時間的,如何將課程思政與授課內容相結合,主要取決于課程的主要特點。教研室要充分發(fā)揮集體備課優(yōu)勢,選擇一門建設較為完善的課程作為試點課程,選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成立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小組,對課程教學計劃、教案、教材等進行研讀,充分分析總結課程特點,深挖課程授課脈絡中隱藏的思政點并將其融入實際授課當中檢驗效果,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帶回到集體備課中解決,形成有效的閉關反饋機制。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要確立課程思政目標,一門課的思政目標不能過于分散,學生對繁雜無序的思政內容記憶性很弱,在選擇思政內容時首先要有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對同一類型的思政反復講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其次要選擇深挖的思政元素種類,高??蛇x擇的思政元素種類很多,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事熱點話題等貼近生活實際、有事例支撐的思政元素,如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黨的重要會議精神、黨的發(fā)展歷程等政治理論類思政元素,再如工匠精神、名人典故、專業(yè)發(fā)展史、詩詞鑒賞等歷史文學類思政元素,都是高校思政元素挖掘的范圍。最后在思政元素的廣泛挖掘之后還要進行歸納總結,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將不同類型的思政內容歸納分類以備后用,將思政資源庫整合后作為常備教學文書的一部分,不斷地更新、發(fā)展和建設下去。
(二)明確專業(yè)核心,打磨思政設計
經過最初的思政元素挖掘后,課程思政建設逐漸步入正軌,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就成為困擾高校思政工作推進的另一個難題。不同的課程對思政元素的選擇是不同的,如《航?;A》一課,最關鍵的是通過思政教育最終使學生具備嚴謹、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及時、準確、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的航海作風,精益、專注的工匠精神等。那么在思政元素的選擇上就要圍繞專業(yè)核心展開,在思政內容上要有一定取舍,并非好的思政內容一定要用于每一門課的教學,與專業(yè)核心相適應的思政點取得的效果更加理想。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選擇好思政的切入與切出點。巧妙的思政切入點設計能使課程授課更加流暢,提高思政內容與授課內容的融合程度,從而提高思政實例的說服力。思政內容的切入要合情合理,與正在講授的課程內容有聯(lián)系,不能生搬硬套或是標語式的硬性思政。在課程思政后要進行總結升華,在對思政內容進行解讀提高的同時逐漸聯(lián)系專業(yè)內容,重新回歸到課堂授課中,形成切入、展開、升華、回歸的四步思政理念,增強課程思政與專業(yè)內容的緊密聯(lián)系。在思政時長方面,單次的思政時間不應過長,過長的思政容易喧賓奪主,使學生注意力分散,對專業(yè)內容學習有弊無利。通過對往屆學生調研,大部分學生認為2~3分鐘的思政長度最佳,以不超過5分鐘最為合適。
(三)提高思政系統(tǒng)性,形成長時記憶
在思政建設逐漸成熟后,高校應將重點放在優(yōu)化思政內容上。由于在思政建設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政內容有無的問題,教師往往將能挖掘到的優(yōu)秀思政元素統(tǒng)統(tǒng)用到課程授課中去。但雜亂無章的思政內容會對學生的記憶起到反面作用,不僅不利于思政的開展,更會對專業(yè)學習產生負面影響。而一門課如果可以將思政內容系統(tǒng)化,通過不斷地強化記憶使學生更完整地記住思政內容,就能有效增強思政的效果。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理論,人對新知識的遺忘在學習之后就開始了,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所以經常性地復習對有效記憶非常重要。換言之,人對新學到的知識會形成長達數(shù)個小時的“短時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遺忘大部分內容。而通過對新知識反復的復習就能由“短時記憶”變?yōu)椤伴L時記憶”,從而延長思政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的停留時間。在課程思政的設計中,可以以一門或幾門課為單位,將古今名著、名人詩詞、重要講話精神、黨史軍史等分專題進行課程思政。在一堂課中,間隔20分鐘左右進行一次同專題的思政教育,重點強化學生對思政內容的記憶程度。這樣在一堂課結束后,學生對思政內容的記憶效果將顯著提高。通過這一模式,在整門課教學結束后學生就能基本形成對本專題思政內容的長時記憶,從而大大加深學生對本專題思政內容的理解。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發(fā)展課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大勢所趨,也是學生的迫切需求。課程思政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還充滿科學性和藝術性。課程思政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能幫助高校準確定位自身發(fā)展現(xiàn)狀,針對不同階段面臨的重點問題進行難點攻克,不斷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最終達到高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傅徐翼.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職立體化育人之路探析[J].科技資訊,2017(34):209-211.
[5]毛靜,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與實踐方式探索:以《國際貿易學》課程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7):78-84.
◎編輯 馬燕萍
279850118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