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第三中學 楊 瓊
一百年來,中國社會變化巨大,從新業(yè)路到復興路,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站起來到富起來,中國共產黨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共呼吸,踏過一道又一道溝溝坎坎,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勝利。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要帶領學生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激勵斗志,不忘初心,引導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把強國志、愛國情、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去。
習總書記說:“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弊鳛榘嘀魅危覀円獓@學校的一系列紅色教育活動,激活身邊紅色資源,創(chuàng)新各種學習形式,講好豐富多彩的紅色故事,把紅色精神的學習融入到育人全過程,將豐富鮮活的紅色資源轉化為直抵人心的育人力量。
紅色,是國旗的顏色,更是我們的基因。盤活、激活地方紅色資源,不斷推進紅色精神教育入腦潤心,需要我們深挖本地紅色資源,把史料轉化為教材,把歷史轉化為課程,把紅色的地標轉化為育人的陣地。
武漢,作為一座英雄的城市,曾經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并歷經了抗日戰(zhàn)爭時“保衛(wèi)大武漢”的烽煙歲月,也抵御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等,各種困難險阻鑄就了武漢人“用身體筑城墻”“人在堤在”的勇敢剛毅,涵養(yǎng)了“不信邪”的倔強頑強。武漢,也有諸多紅色遺跡:辛亥革命博物館,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向警予烈士陵園,二七烈士紀念碑,毛澤東舊居及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等豐富的紅色資源,我們要善加利用。我們可通過這些校外紅色資源的挖掘和教育滲透,激發(fā)學生的愛黨愛國的熱情,激發(fā)學生勤奮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可帶領學生尋訪紅色遺跡,回顧革命歷史,組織學生展開廣泛交流與討論,讓學生通過參觀遺跡,觀看革命先輩的照片,聆聽其事跡介紹,想象他們浴血奮戰(zhàn)的身影和場景,感受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愛國情操;讓學生通過先烈的精神熏陶,勇于擔當作為,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除了校外資源,我們也要充分利用校內英模園、錢學森科技館等紅色資源教育學生。如:引導學生在英模園觀看矗立著的一尊尊塑像,感受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讓學生充分領略到英模就是屹立不朽的書,是信仰天空中最燦爛的星辰,是民族精神譜系中最醒目的坐標;在學校錢學森科技館,可引導學生充分領略錢老的愛國熱忱,充分感受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è)高速發(fā)展的進程,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報效國家的愛國心。
“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梁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甭犞侗Pl(wèi)黃河》這一章的音樂,好象聽到了黃河水流奔騰咆哮的聲音,歌聲此起彼伏,一個波瀾壯闊的人民戰(zhàn)爭場面躍然眼前。為了讓紅色精神的學習更有效,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通過歌曲、劇本、主題班會等各種方式開展紅色精神的學習。
首先我們以歌敘史,“聲”入人心。耳熟能詳?shù)慕浀湫芍?,貫穿著扣人心弦、激動人心的故事講解,有反映戰(zhàn)爭歲月的《十里紅軍》《保衛(wèi)黃河》;有描繪新中國成立后美好圖景的《我的祖國》,還有歌頌改革開放新藍圖的《春天的故事》等。
其次,利用主題演講、微班會、微團課,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四史”的教育系統(tǒng)化、系列化,讓學生領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黨,明確為什么別的主義不行,為什么別的政黨不能,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最終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并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國家和民族所作的偉大貢獻,認識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國家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發(fā)生的歷史性巨變,認識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發(fā)展的關鍵抉擇,認識到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輝煌成就,從而深刻而敏銳地感悟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宗旨,學習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時代化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傳承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鑄就的堅毅而偉大的革命精神,堅定不移永遠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立志刻苦學習,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棟梁之材。
故事的感染力,是任何說教都很難超越的教育力量。為此,一方面,我們依托校內“錢學森科技館”,讓學生人人參與講述錢學森心系祖國、淡泊名利、實事求是、開拓創(chuàng)新的故事;另一方面,從錢學森的故事延伸到人人參與講述紅色故事,通過故事的育人力量,引導學生從“傾聽者”變?yōu)椤爸v述者”,在講好紅色故事的過程中,增長其歷史知識,增進其情感認同,堅定其理想信念。
如:講述有關我國航空航天發(fā)展的故事。講述如錢三強、鄧稼先、王淦昌、程開甲、周光召、孫家棟、王大珩、于敏的故事,深刻領悟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深刻領悟他們只要國家一聲召喚,無論在哪里,都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自已美好青春和熱血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深刻領悟老一輩科學家在“春風不度”的戈壁灘上自制實驗工具,奮不顧身、嘔心瀝血、日夜奮戰(zhàn)的艱苦奮斗精神。作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要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承人,將“兩彈一星”精神內化于心,堅定理想信念,學好知識,不畏艱難險阻,勇?lián)鷷r代使命。
如:講述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xié)新年茶話會上強調,在中華文化里,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人們把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人比喻為孺子牛;把創(chuàng)新發(fā)展,攻堅克難的人比喻為拓荒牛;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人比喻為老黃牛。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黃牛精神。為此,我們引導學生講述一生兩次進藏,用生命踐行“只為萬家能團圓,九天云外有青山”誓言的孺子??追鄙墓适拢恢v述“天眼之父”拓荒牛南仁東的故事;講述治沙造林老黃牛石光銀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戰(zhàn)爭年代當開國將軍,和平年代卻堅持回家當農民的甘祖昌;放棄優(yōu)渥的海外生活,為“兩彈一星”事業(yè)不幸犧牲的郭永懷;將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路上的黃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