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方風波,湯欽林
(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高職院校強校興國的內在要求,構建完善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則是高職院校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為完善職業(yè)教育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建立常態(tài)化的職業(yè)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yǎng)質量機制,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建立職業(yè)院校教學工作診改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著力推動職業(yè)院校履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主體責任[1],由此拉開了全國高職院校診改工作的序幕。同年教育部頒發(fā)了推動高職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高等職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在此背景下,一些高職院校對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探索,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體系建設不足等明顯問題。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構建符合自身實際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抓住發(fā)展機遇,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已成為各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難題。
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是高職院校以高質量發(fā)展為目標,以先進的質量管理理論和理念為指導,以各項工作的質量標準及規(guī)范,質量診斷、反饋與改進,質量資源供給為要件,形成的全面保證人才培養(yǎng)、科技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的質量管理綜合體。其中,高職院校的教學診改不僅是學校的核心工作,也是持續(xù)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保證制度。教學診改的工作重點即是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和運行,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2]。先建立健全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診改才有價值和意義。
將教學診改滲透到學校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建立常態(tài)化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圍繞學校、專業(yè)、課程、教師和學生等五個層面建立的全過程與全要素的診斷和評價體系,是每個高職院校進行提質培優(yōu)、改革強校和建設高質量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3]。
部分校級領導對診改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使得各職能部門處于觀望狀態(tài),使教師與學生等人員的診改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及改革的緊迫感都較為淡薄[4]。甚至部分高職院校并未將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納入到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當中,不重視對自身辦學特色的整合,只為應付上級教育部門的查檢、評估[5]97。
現階段,一些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但在組織構建、要素與管理等方面不夠健全,甚至少數高職院校并未設立獨立相關的質量保證機構,仍以督導室或教務處為主,在院系層面未能設置專門的質量保證組織,導致監(jiān)管與院系的實際工作脫節(jié)。此外,內部質量體系主體定位不清,與內審體系的縱向體系的職責不清,存在重診斷輕改進問題,使診斷體系無法覆蓋全校,后續(xù)問題難以反饋改進,導致學校內控制度難以梳理完善,對二級單位的目標管理機制難以健全[6]38。
為通過診改復核檢查,部分高職院校直接全盤復制袁洪志教授的“五縱五橫一平臺”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基本架構,但在實際工作中卻走形式,文件下發(fā)只是為了應對上級檢查,使得診改工作流于形式[5]97。有的學校甚至將ISO 9000當作教育質量管理的標準,模仿抄襲其他試點院校優(yōu)秀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實行拿來主義,毫無自身創(chuàng)新,不尊重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順序,忽視了教師和學生在診改中的作用,結果導致診改方案基本雷同,診改行動刻板僵化,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6]39。
信息化平臺全方位整合統計便捷多功能的優(yōu)勢能夠讓學校對收集的核心信息進行及時的監(jiān)控預警,更有效地實施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方案。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已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經費在信息化軟硬件的開發(fā)與采購上,但是有的學校信息化平臺還相對滯后,跟不上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雖花費了時間和精力在信息化平臺上,但實際運行效果甚微。
學校診改工作按照《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有序開展,先后經歷了“五個階段”,構建了“1421”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形成了“學、建、做、評”四步診改推進模式,采取了“常規(guī)+周期+專項”三種診改方式,探索自創(chuàng)了以“荊職開處方診改法”為特色的診改實操工作法,建立了“責任分級、目標分解、標準量化、計劃公開、過程監(jiān)控、及時糾偏、事后診斷、引擎驅動、平臺支撐、持續(xù)改進以及螺旋提升”的診改運行機制,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了診改預期成效。
根據內部質量保證體系“55821”基本構架,學校結合實際,探索構建了質量為核、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擎驅動和平臺支撐的“1421”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是指診改要始終圍繞“提升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核心來開展;“4”指打造學校內部質量管理責任鏈、目標鏈、標準鏈與制度鏈;“2”指完善機制和文化雙引擎建設;第二個“1”指逐步建立校本診改信息平臺。
一是加強領導,形成組織體系,建立責任鏈。建立學校黨委領導,校長掛帥,由學校-專項診改工作組-部門-專業(yè)四級組成的質量保證組織,明確各級診改職責,構建診改責任鏈,將診改責任層層傳導到位。
二是完善規(guī)劃,形成目標體系,建立目標鏈。運用SWOT 分析法,在對學校發(fā)展現狀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教育部創(chuàng)新發(fā)展行動計劃,構建由學校規(guī)劃自上而下與相互銜接構成的“1+7+9+X”目標鏈?!?”指學校“十三五”規(guī)劃;“7”指由專業(yè)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發(fā)展、信息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組成的專項規(guī)劃;“9”指9 個二級學院的子規(guī)劃;X 指各部門分年度制定的工作計劃。
三是細化標準,形成標準體系,建立標準鏈。按照SMART 原則,制定完善與目標體系相配套的標準體系,形成與目標鏈一脈相承的標準鏈,建設學校工作標準、建立和完善專業(yè)、課程標準、教師發(fā)展標準以及學生綜合素質標準。根據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需要,按照優(yōu)化工作程序設計、規(guī)范質量管理行為的要求,全面梳理學校人事、財務、教學、學生事務等事項,通過“廢、改、立”,構建了學?!?+5+X”制度體系。其中“1”指的是學校章程;“5”指的是學校五個層面的質量管理制度;“X”指的是其他部門質量管理相關制度,形成學校質量保證制度鏈。
學懂弄通是前提。針對診改是新生事物,教職工一下子難以完全理解,存在畏難情緒的問題,學校除了按常規(guī)辦法組織學習培訓之外,主要通過編寫大家喜聞樂見的系列“診改打油詩”,引導師生員工饒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診改,確保在吃透弄懂的前提下明明白白做診改。
構建螺旋是關鍵。依據診改8 字質量螺旋,結合學校實際,通過科學構建學校、專業(yè)、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的8 字質量螺旋,明確診改實施的具體路徑、操作流程與內涵要求,確保在全面把握診改規(guī)律的前提下清清楚楚做診改。
做實診改是重點。根據工作任務性質不同,學校靈活采取了三種方式實施診改,確保診改接地氣、有實效。一是對常規(guī)管理工作,采取“融入日常做常規(guī)診改”,形成了一日一反思、一周一例會、一月一小結、半年一總結以及一年一循環(huán)的常規(guī)診改模式。二是對于學校重點工作或建設項目,采取“聚焦重點做專項診改”,其診改周期與項目建設周期同步。學校先后開展了優(yōu)質校創(chuàng)建、技能大賽、辦學滿意度、質量文化建設、雙師教師隊伍建設和思政課建設等專項診改。三是對于五個層面的質量管理工作,采取“創(chuàng)新方法做周期診改”。針對診改實際操作層面普遍感到“看不見摸不著”“無從下手”的難題,學校經過反復研究“8 字質量螺旋”,并借鑒醫(yī)生在診療活動中為患者開具處方實施診斷、用藥和治療的工作模式,探索自創(chuàng)了“荊職開處方診改法”,對五個層面定期做周期性診改。其中,學校、專業(yè)、教師層面是一年一診改;學生層面是一學期一診改;課程層面是在開設學期診改。
“荊職開處方診改法”由“診改處方箋”“八步自問診改法”和“自我診改口訣”組成。診改處方箋作為診改實施的載體,以表格形式細化了8 字質量螺旋各環(huán)節(jié)內容,分為工作現狀、發(fā)展目標與標準、工作設計與方案、實施過程監(jiān)測與預警、實施效果、診斷意見、改進計劃與措施以及診改考核共八步流程。一個診改周期啟動時,即自上而下按照八步自問診改法和自我診改口訣,一邊逐項填寫診改處方箋內容,一邊按要求實施診改。
考核評價是保障。學校將診改工作與考核激勵相結合,研究制訂了學校、專業(yè)、課程、教師以及學生層面的診改實施辦法及考核辦法,并嚴格依照制度分層分類對診改工作實施考評??荚u結果納入部門年度二級分配,并與部門評價和個人發(fā)展掛鉤,體現以外部監(jiān)管為主向以自我診改為主轉變,為診改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診改。形成了黨委領導,校長掛帥,分管領導分片牽頭,各部門負責人具體負責,全體師生員工參與的工作格局。校領導帶頭積極參加國、省診改專題學習70 余人次;中層干部與診改工作負責人積極參加診改專項培訓120 余人次。
深化“兩項改革”支持診改。為確保診改工作順利推進,不斷提升各項工作的質量。以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學校建設和發(fā)展中的瓶頸問題,依據精簡與高效的原則重新設定部門和院系,根據工作量大小重新核定崗位與職數,按照教學優(yōu)先的原則引導人員合理分流,做到人崗相適、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分配方案重點建立以內涵建設質量為導向的學校獎勵性績效工資制度,突出以績效考核為前提完善二級分配,加大二級分配權重,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鼓勵多勞多得與優(yōu)勞優(yōu)酬。
持續(xù)培育學校質量文化助推診改。學校除建立與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相適應的考核激勵制度外,還構建了由物質質量文化、行為質量文化、制度質量文化以及精神質量文化組成的學校質量文化體系,厚植立德樹人質量文化沃土。
綜上所述,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仍存在不足與缺陷,未實現數據的實時開放共享,部分教職工數據意識不強,數據分析能力薄弱,診改還存在盲人摸象等問題。毋容置疑,沒有任何一種模式是萬能的。高職院校發(fā)展何去何從,如何根據自身特色建設成適合時代發(fā)展,滿足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院校,仍需國家和社會各界不斷診改。但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和改進的應對創(chuàng)新點與新模式,對高職院校提升辦學質量,建設適合自身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不失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