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越 李永村
(1.合肥學院外國語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2.天津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 天津 300204)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譯者出于發(fā)揮譯文功能的考慮,會進行有意為之的省略和添加。Lüger在《新聞語言》一書中梳理新聞語篇承載特定功能,如贏得關注,提供信息,表達情感等[1]。德國受眾關注非遺背后的文化特色、發(fā)展情況,譯者應相應地保留、凸顯相關敘事元素。在跨文化交際中,在向德國受眾傳遞信息時,翻譯也應該尊重德國讀者講求實際的交際方式,在提供信息時揣摩受眾感興趣的信息,用具體的數(shù)據(jù)和答案說服讀者。而有些中國本土的信息,可能會增加受眾的閱讀負擔,翻譯應該適時刪除。
例1 柳州螺螄粉為何能成為“網(wǎng)紅”?
(人民網(wǎng),2020-08-14)
原敘事:廣西特產(chǎn)柳州螺螄粉爆火,不僅風靡網(wǎng)絡,而且俏銷全球。
再敘事:Zus?tzlich zu den traditionellen Exportm?rkten wieden USA, Australien und einigen europ?ischen L?ndern wurdendie Fertiggerichte auch in neue M?rkte wie Singapur undNeuseeland geliefert. Luosifen wurden 2012 in der beliebtenLebensmittel-Dokumentarreihe ,,A Bite of China“gezeigt.
該新聞是介紹廣西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螺螄粉,原文和譯文都涵蓋了對螺螄粉以及近年銷量的介紹。對比來看,譯文增加了有關螺螄粉暢銷的國家(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國家)和開拓新市場(新加坡、新西蘭)的信息,呼應了中文新聞里“俏銷全球”,滿足了受眾的閱讀需求。在譯文中,譯者增補了這一美食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飲食文化結合的象征,曾在2012年亮相于中國的美食節(jié)目《舌尖上的中國》。譯者選擇這樣的再敘事可以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體察幾分中國風土人情。同樣,譯者順應外國受眾的閱讀習慣,結合時政,通過具體的銷量數(shù)字展現(xiàn)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該美食的成功營銷。
例2 文化旅游助力脫貧攻堅 (人民網(wǎng),2020-12-24)
原敘事:“十三五”期間,文化和旅游部通過戲曲進鄉(xiāng)村、貧困地區(qū)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等項目和旅游發(fā)展基金,共投入42.96億元,為貧困地區(qū)文化建設、旅游發(fā)展提供資金保障。
再 敘 事 :W?hrend der Laufzeit des 13. Fünfjahresplans(2016-2020) habe China rund 4, 3 Milliarden Yuan (656Millionen US-Dollar)aufgewandt, um die Entwicklung vonKultur und Tourismus in verarmten Gegenden zu f?rdern,sagte LiQun, Vizeminister für Kultur und Tourismus.
該新聞介紹的是“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和旅游部在扶貧攻堅方面的作為。譯文中增補了有關“十三五”規(guī)劃的時間段,將投資金額也換算成美元。譯者考慮到“基金”“投入”同屬于一個語義場,為避免語義重復,在譯文中使用了aufgewandt(花費)、f?rdern(資助)不同詞匯??紤]德國人閱讀篇章時大多習慣于“主述題”的邏輯行進結構,一句話圍繞核心內(nèi)容展開,后續(xù)句子圍繞已知內(nèi)容推進,呈現(xiàn)讀者新的信息。譯者在本句僅體現(xiàn)國家對于貧困地區(qū)的扶持金額力度之大,暫且刪去有關資金的具體流向的信息。
貝克指出,選定一個文本,將其嵌入一個時間和空間背景中,以強調(diào)它所描述的敘事。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在將原文移植到另一個時空語境中,突出表現(xiàn)原文本的原始敘事,使得讀者建立這一敘事與其他敘事的聯(lián)系。
例3 千年大運河 描繪新愿景(人民網(wǎng),2020-09-28)
原敘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組成,全長近3200公里。
再敘事:Der Gro?e Kanal, der über fast 3200 Kilometer vonBeijing im Norden bis zur Provinz Zhejiang im Süden verl?uft,war im antiken China eine Lebensader für den Transport.
該篇新聞向德國受眾介紹國家發(fā)改委對大運河文化遺址的保護傳承。德文報道中,譯者勾勒了大運河的流向和起止點,點明了大運河在古代貫穿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是“Lebensader”(命脈)。如此敘述,讓德語區(qū)讀者領略古人智慧,激發(fā)讀者聯(lián)想多瑙河、萊茵河、易北河對于德國的意義。通過如此的時空框架搭建,引發(fā)讀者共情,為德國讀者認同中國政府保護大運河的舉措奠定基礎。
例4 探尋云南迪慶鍋莊舞文化(人民網(wǎng),2020-07-27)
原敘事:迪慶藏族自治州,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
再敘事:Das Wort,Shangri-La“,auf Tibetisch,Sonne und Mond im Herzen“,trat zum ersten Mal in dem 1934 verfassten fiktiven Buch des britischen Schriftstellers James Hilton,Lost Horizon“,in dem ein mysteri?ses irdisches Paradies beschrieben wurde.
在上述新聞中,譯者向外國讀者講述云南迪慶的鍋莊舞,這一民間舞蹈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最有代表性。在譯文敘事中,譯者將香格里拉的藏語名稱“心中的日月”準確譯出,讀者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讓人心神向往的生活環(huán)境。此外,譯者介紹了“香格里拉”這一名字最初來源于詹姆斯·希爾頓于1934年創(chuàng)作的《消失的地平線》。書本中神秘的人間天堂如今揭開了神秘面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鍋莊舞文化的繁榮,越來越多的當?shù)啬贻p人加入保護傳承的隊伍。通過時空建構,讀者充分領略香格里拉的歷史變遷。
在《新聞德語教程》中,陳志斌提及新聞標題是讀者閱讀新聞的向?qū)?。根?jù)宣傳報道意圖,為了讓新聞主題突出、目的明確,編輯務必重視標題編排[2]。標題是所有敘事要素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對標題的標記建構,可以第一時間為讀者提供詮釋框架。
例5“非遺購物節(jié)”將亮相“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
(人民網(wǎng),2020-05-15)
德語標題:China startet Online-Shopping - Festival zurF?rderung des immateriellen Kulturerbes
在上述實例中,原文標題中的“亮相”“顯身手”在漢語標題里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若直接譯入德語,受眾難以把握新聞的核心信息。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之年,舉辦“非遺購物節(jié)”此舉目的是什么?譯者擬寫的例5標題不僅體現(xiàn)中國政府支持信息時代背景下網(wǎng)絡銷售這一商業(yè)活動,而且意在傳播非遺理念、講好非遺故事。
綜上,本文主要探討非遺新聞編譯中敘事建構策略的運用,并解讀歸納譯者需要綜合考量譯文功能、目標受眾以及發(fā)出中國聲音的需要,明確靈活選用敘事建構策略。目前,德語外宣新聞研究多從翻譯學經(jīng)典理論出發(fā),希望本文可以啟發(fā)更多的學者從跨學科的角度關注非通用語種的翻譯過程以及翻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