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霞
古詩詞在語文知識體系中不僅占據(jù)著半壁江山,還承擔著體現(xiàn)語文美學以及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責任,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然而,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錯誤教學方法,忽略了對古詩詞的意蘊及表達進行深層多元的挖掘與探索,從而直接影響了古詩詞的教學實效,以及學生精神層次的提升。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古詩詞不僅能夠通過優(yōu)美的意境陶冶思想情操,還能夠通過深厚的意蘊充實精神世界。在語文教學體系中,古詩詞教學模塊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的古詩詞文化來源已久,它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是我國的文化瑰寶。然而,古詩詞與現(xiàn)代文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二者無論是在表達手法、寫作內容還是在寫作格式上都大相徑庭,也正是因為此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往往會產生興趣不高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學生的古詩詞學習體驗感較差。
從現(xiàn)有的教學形勢看,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加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的背誦學習,并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將古詩詞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心路歷程進行講解,雖然以上兩個元素能夠對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帶來一定的幫助,但是錯誤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束縛了古詩詞教育價值的發(fā)揮。
特別是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應運而生,而這種單一式的教學手法錯誤地將教師放在了課堂主導者地位上,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偠灾诠旁娫~教學過程中,教師錯誤的教學引導方式以及落后的教學理念將會削弱古詩詞魅力,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也比較低下。
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依然將古詩詞的全文背誦以及詩句解析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忽略了對古詩詞優(yōu)美意蘊的挖掘與探究,從而導致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淺顯的文字表面,無法透過詩句內容探尋到古詩詞背后的深層含義以及作者的良苦用心。
古詩詞的高效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古詩詞教學中選擇形式化的教學方式,無論古詩詞的情感表達方式以及寫作手法如何,教師都從詩詞的寫作背景入手,并引導學生通過背誦的方式對古詩詞展開理解與記憶。在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忽略了對古詩詞優(yōu)美意蘊的分析與鑒賞,也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機會與契機,從而導致古詩詞的教學千篇一律,學生學習起來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此外,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所涉及的背景、情感與手法是不盡相同的,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詩詞主題展開不同方向的思維發(fā)散,這就意味著固定的教學模式,不僅會影響學生對古詩詞優(yōu)美意蘊的鑒賞,還會束縛學生語文思維的延伸,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極其不利。
鑒于古詩詞在教學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全面革新古詩教學,全方位提升古詩詞的教學效果,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古詩詞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背景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往往忽略了對古詩詞文化底蘊的鋪開教學,從而使得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思維被禁錮在有限的框架當中,沒有發(fā)揮出良好的教育導向作用。鑒于此,教師便應該整合多邊教學資源,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充實古詩詞內容,融入一些相關的文化素材及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邊教學資源認識到古詩詞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多邊教學資源給學生構建一個不一樣的古詩詞學習課堂。多邊教學資源的整合要著重應用在課堂的導入學習環(huán)節(jié)當中,通過整合教學資源,為古詩詞教學提供文化背景的鋪墊,文化素材的引入能夠為學生搭建起更加完善的思維框架,引導學生深入到古詩詞的寫作背景當中,使得學生能夠對古詩詞的內涵產生更加深層的理解與思考。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天凈沙·秋思》為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是被稱為“元曲四大家”的馬致遠所著,詞曲中采用“枯藤”“老樹”“昏鴉”“瘦馬”等描繪了一片凄慘悲涼的景象。然而,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知識的有限性,很多學生無法將這些詞與其所蘊含的內涵聯(lián)系在一起,鑒于此,教師便可以整合多邊教學資源,通過圖片以及視頻的形式,將這些文化元素呈現(xiàn)在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對文化元素進行感悟與體會。
通過教學資源的整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詩詞時的共情能力。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婉轉凄涼的音樂,烘托情感氛圍,從而促進學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凄涼景象以及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深懷念之情。
鑒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維習慣,初中語文教材所收錄的古詩詞往往涵蓋著豐富的情感思想,在古詩詞中不僅凸顯出了濃濃的鄉(xiāng)愁、感人的情誼,還體現(xiàn)著壯志滿懷的報國之心以及悲憤交加的無奈之言,不同的古詩詞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捕捉詩詞中的情感信息,切實古詩詞的情感色彩及內容元素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詩詞學習情境,進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詩詞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教師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視頻、音樂及圖片的方式將學生緩緩帶入到詩詞情境當中,引導學生置身其中用心體會詩人的寫作情感及情懷,同時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力,通過自主思考的方式進入到詩詞境界當中,使他們的思想層次能夠與詩詞內容相映襯,進而促進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
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桃花源記》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創(chuàng)設問題教學情境,向學生提出問題:
師:我們所熟知的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便來自于這篇詩詞課文當中,那么文中是如何體現(xiàn)出世外桃源的呢?
緊接著帶領學生閱讀課文,深入走進詩詞情境當中,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動畫與音樂結合的形式,跟隨著課文的腳步進行動畫播放,先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幻想自己來到了桃花源的入口處,然后教師應該播放與課文相符合的場景動畫,引導學生緩緩地睜開眼睛,跟隨著課文與圖畫一步一步深入到桃花源的美景當中。
在這個情境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再加上課前問題情境的鋪墊,學習熱情也一下子被帶動起來。豐富的情境元素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仿佛身處在世外桃源當中,極大地提高了古詩詞的教學實效以及課堂質量。
在古詩詞教學中,背誦從來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背誦任務往往是由教師下達,強制學生們完成,這種背誦方式不能夠使得學生體會到古詩詞學習的趣味所在,反而會造成他們產生抵觸心理。鑒于此教師可以轉換古詩詞的背誦任務形式,教師應避免將自身放在主體地位上,主導學習進程,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自主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具體來說,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多樣的誦讀活動,如古詩詞朗讀比賽、古詩詞接力比賽或古詩詞背誦比賽等,通過多樣的誦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古詩詞的朗讀與背誦的學習環(huán)節(jié)當中。這種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導者,從而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以及產生詩詞背誦的內驅力,在不削弱古詩詞魅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誦讀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卦黾右恍┤の对?,比如進行誦讀之星的評選活動,通過趣味元素來豐富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提高古詩詞背誦效率。
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觀滄?!方虒W中,這篇課文是曹操經(jīng)過碣石山所寫,短短的詩篇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情感內涵,詩人借著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博大胸懷,詩句中也處處體現(xiàn)著詩人的熱烈情感,十分適合作為誦讀活動的對象。因此,在進行該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觀滄海》開展誦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狀態(tài),采用自身獨特的方式進行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拿捏的十分準確,重讀、頓音及拉長等朗讀技巧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而有些學生則是采用著延緩平穩(wěn)的聲調進行閱讀??偠灾煌膶W生有著不同的朗讀形式,在朗讀結束后,教師應該給予相應的評價,并通過評選“朗讀之星”的方式來鼓勵學生。
短小精悍、意蘊深厚是古詩詞與其它文體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古詩詞最大的特點,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是教材編寫組在眾多詩詞文章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它們往往具備著十分豐富的人文背景以及多樣的情感志向。因此教師要想教好古詩詞,學生要想學好古詩詞,就必須立足于詩詞的人文背景,深層剖析古詩詞的情感內涵,從詩人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寫作時代背景,體會詩人作詩的心路歷程。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強調詩詞的人文背景,從詩詞的寫作背景出發(fā),引導學生對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及寫作歷程進行分析,并對詩詞中含義深刻的字詞進行剖析,從而豐富古詩詞的情感層次,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深刻體會到詩人的寫作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削弱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抵觸心理,才能夠引導學生深刻感知感悟古詩詞內容,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達到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水調歌頭》教學中,詩人蘇軾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被稱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坎坷不安,曾被多次貶官,這篇詩詞便是詩人在被貶官時所著,而且當時恰逢中秋佳節(jié),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里他與親人足足有七年未見,因此這篇詩詞蘊含著十分遺憾悲哀的情感。在初中階段,學生們的知識積累較少,對詩人的生平背景也了解較少,因此在詩詞學習中往往無法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鑒于此在教學正式開始前,教師便應該強調詩詞的人文背景,向學生講述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特別是該詩的寫作時期——中秋節(jié),從而豐富該詩的情感層次,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進而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有助于學生在同樣的情感思維下對詩詞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鑒于初中語文教材課本的有限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開展古詩詞的拓展閱讀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廣泛閱讀,通過大量的詩詞積累逐步完善自身的古詩詞學習框架。具體來說,在詩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古詩詞分布往往是根據(jù)相似的主題安排的,同一主題下通常包含著2-3 首古詩詞,這些古詩詞各有各的寫作特色,為了完善學生的思維框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詩詞拓展閱讀。圍繞某一情感色彩為主題進行古詩詞的收集與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對詩詞進行對比,在對比中增加自身的文化素材積累,在拓展閱讀中逐漸形成正確的情感認知與思維體系。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收集來的古詩詞進行自主朗讀與互動鑒賞,對于學生來說,拓展閱讀的學習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自主性,激發(fā)他們古詩詞的學習意識,在完善語文學習思維框架的同時,有助于讓學生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提高他們傳承文化的責任意識。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使至塞上》教學中,該詩是詩人王維奉命遠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詩,記錄了詩人出使塞上路上的所見風光。在我國古詩詞體系中,很多詩人都將邊疆視為抒發(fā)情感的表達對象,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古代文人的壯志胸懷以及愛國之情,教師可以以“邊疆”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詩詞積累,并開展群詩閱讀。有的學生收集了《出塞》《涼州詞》,有的學生收集了《漁家傲》《塞上聽吹笛》以及《古從軍行》,不同的學生所收集的詩詞不盡相同,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將主題詩詞的教學優(yōu)勢發(fā)揮最大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詩詞鑒賞的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所收集的詩詞進行賞析與評價,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收集成果,逐步完善自身的詩詞學習框架。
在初中階段教師不應該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開展古詩詞教學,避免學生出現(xiàn)對古詩詞的學習僅僅停留在淺顯表面,無法透過古詩詞內容對語文思維進行拓展與完善的學習困境。相反地,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桎梏,不斷更新自身教學觀念,完善古詩詞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自主地走進古詩詞的優(yōu)美意境當中,引導他們能夠快樂自在地徜徉在古詩詞的精神世界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古詩詞教學優(yōu)勢發(fā)揮最大化,才能夠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而在構建高質量古詩文教學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以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