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剛
蘇東坡《眾妙堂記》載,“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予幼時亦與焉。居天慶觀北極院,予蓋從之三年……《老子》者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慶觀”是蘇東坡的小學校舍地,卻也是蘇州“玄妙觀”的曾用名。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敕改蘇州“太乙宮”為“天慶觀”,封觀道李志升為“左階道箓司”,賜內(nèi)帑大修,建凈樂宮、八仙堂、靈寶院,殿堂煥然一新。繪制“天宮勝景”巨幅壁畫,敕賜“金寶牌”永鎮(zhèn)觀內(nèi)。當時官道三百名,無牒道童不下千人。其為蘇州玄妙觀歷史上最為盛極之時。
然,宇宙之中,世間一切都存有其客觀規(guī)律,"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蘇東坡一生為官,共遭遇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位皇帝,其間有高光時刻,也遇人生極低。
元豐八年(1085)三月,神宗駕崩,趙煦接位,是為哲宗,改元“元祐”。尊宣仁皇太后為太皇太后,權(quán)同處分軍國事。哲宗登基,時年10歲,故太皇太后垂簾。太皇太后在政治上屬舊黨派人物。其垂簾后任用舊黨,以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變法全部廢止。司馬光賞識蘇軾,為相后,他薦蘇軾、蘇轍兄弟,蘇軾因此得以驟遷。一兩年之間,青云直上,仕至從官,是蘇軾畢生任宦之得意時期。此政治得意,可謂蘇軾之飛黃騰達。
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后崩,哲宗親政后以反元祐之政為急,貶司馬光,貶蘇軾、蘇轍等舊黨于嶺南。親政不到半年,蘇軾在貶謫途中貶責詔書接連降至,而且責詞之內(nèi)容有的“極其詆訾”。蘇軾不理不接不受,令命官甚為尷尬,好言相勸,一嘆苦衷。蘇軾望之,嘆曰:“爾就此復命,料也無妨?!逼鋵崳B當時起草蘇軾貶官責詞的林希也難以接受,草制罷投筆而曰“壞了一生名節(jié)”。蘇軾職位一降再降,貶所越貶越遠。當時貶謫嶺南可以說是最嚴酷的刑罰,而蘇軾不幸竟成為了遠謫南荒第一人。相比之下,神宗對蘇軾還有既窩火又憐惜的矛盾心態(tài),可哲宗完全沒有什么憐惜人才之心,更沒有什么愛護賢臣之意,只恨蘇軾為何不死于貶謫生涯之途。
同樣,玄妙觀也遭遇到了其輝煌后的至暗時刻。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金朝兀術(shù)攻入平江城,縱火延燒五天五夜,城內(nèi)建筑幾乎全毀,蘇州民死不計其數(shù)。玄妙觀(天慶宮)自然也未能幸免,一切變得蕩然無存?!翱偠嬷鳌迸苈罚瑑魳穼m、八仙堂、靈寶院凈毀,壁畫成灰,敕賜金牌歸金兀術(shù)之戰(zhàn)利品而回。官道三百,無牒道童四散奔逃不見蹤影。盛極一時,毀極一時。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p>
人類處于自然和社會兩大復雜環(huán)境變化之中,成毀盈虛,皆乃生生不息之變化大流。知變知小知敬為人類之明之大之畏也。知道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于規(guī)律中順應變化,于變化中獲得我們應對規(guī)律之變的勇氣。驟變?yōu)闉?,漸變?yōu)轫槪且栽煳镎咧疅o窮變也。
蘇東坡兩次遭貶影響了蘇東坡一生,幾乎改變了他少年“致君堯舜”的入世思想,但也恰恰是其人生低谷卻給予了蘇東坡崛起的力量,由此生發(fā)出他詩詞文章之巨大張力。對于神宗、哲宗我們該如何來對他們進行褒貶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钡兰铱偯},文義甚深,人生的起伏使得蘇東坡深諳此義。大道無形可說,若可說,則為非不變之常道;天下有定名之物實乃無,無名則常名。世間一切都有其客觀規(guī)律,但規(guī)律又非一成不變,永恒之變才是不變之規(guī)律。
“我生禍患久不擇,肯為一時風雨阻。天公變化豈有常,明月行看照歸路?!?/p>
275050170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