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薄皯撟寣W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并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痹凇墩n程標準的》的指導下,統(tǒng)編教材在八九年級設置了四個“活動 探究”單元,每冊教材安排一個,分別學習新聞(八上),演講(八下),詩歌(九上),戲?。ň畔拢?。并且,在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指出:“活動探究單元主要依靠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教材中的每個活動探究單元均安排三個學習任務,基本模式是:課文學習——實踐活動——寫作表達?!迸c其它單元不同的還有,“活動任務單”替代了“單元導讀”,將單元“學習內(nèi)容”轉(zhuǎn)換成了單元“活動任務”,這是統(tǒng)編教材中全新的單元形式,可以說,內(nèi)容的顛覆,形式的革新,主體凸顯,都要求我們教師更新自己的觀念,而如何設計好實踐活動是“活動 探究”單元的核心,這就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充分認識并理解“活動 探究”單元“以閱讀為基礎,以活動為中心,以能力為旨歸”的原則設計出讓學生能親身實踐的語文活動。
九上一單元的活動任務單,是在前邊已經(jīng)學過不少詩歌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學生已經(jīng)有過對“天上的街市”的遐想,對“未選擇的路”的悵惘,對黃河“一瀉萬丈”的贊頌,還可能有過寫詩的沖動,甚至已經(jīng)體驗過詩歌創(chuàng)作的快樂。在此基礎上,至各單元將繼續(xù)學習詩歌,完成以下三個任務:
任務一:學習鑒賞。獨立閱讀教材提供的五首詩作,涵詠品味。把握詩歌意蘊,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
任務二:詩歌朗誦。學習朗誦技巧,舉行朗誦比賽。朗誦詩,注意重音、停連、節(jié)奏等,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感情,讀出韻律。
任務三:嘗試創(chuàng)作。選擇一個對象,寫一首小詩,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寫作過程中,注意句式和節(jié)奏。
一樣的教材,既定的任務,開放的課堂,不同的孩子,都要求教師搭建起新的教學體系,運用新的教學方式與之相適應,最終落實好教材的編寫意圖。
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在下列單元活動任務中至少任選一個去完成。
1.確定一個主題,制作一份現(xiàn)當代詩歌鑒賞手抄報,張貼在教室的墻上。
2.并錄制一期詩歌朗誦節(jié)目(內(nèi)容須包含朗誦和推介)并選擇一個平臺發(fā)布。
3.仿照優(yōu)質(zhì)的微信讀詩公眾號,完成一期公眾號內(nèi)容的策劃。
4.策劃一期班級詩歌朗誦分享交流會,并撰寫一份策劃書,包括策劃詩會主題、撰寫主持串詞、挑選詩歌朗誦配樂、準備背景演示文稿、設計宣傳海報和節(jié)目單、擬寫活動邀請函以及布置詩會場地等。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闭Z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教會學生運用閱讀策略,注重知識向能力的轉(zhuǎn)變,把“教課文”轉(zhuǎn)變?yōu)椤敖滩呗浴?。但是“活動探究”單元的閱讀策略與閱讀課的閱讀策略又有所區(qū)別,因為此處的閱讀只是活動的基礎,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單元活動任務。所以,在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基礎之上,完全可以通過學生自主閱讀的方式進行。為了讓學生的自主閱讀不過于放任自流,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持編寫的《語文作業(yè)本》可以給一線教師提供很好的閱讀策略指導方法。
首先,根據(jù)六個任務導引,按要求自主或合作完成相關活動。自主賞析教材上本單元的五首詩歌,《沁園春·雪》《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我看》。
任務回顧閱讀策略捕捉初讀感受把握感情基調(diào)分析詩歌意象書寫賞析文字任務要求結合已經(jīng)學過的多首現(xiàn)當代詩歌,回顧學過的詩歌閱讀策略。1.通讀教材五首詩歌之后,回顧印象最深的詩歌。(1)記錄詩歌留下深刻印象的內(nèi)容。(2)選用一種最能來代表此詩給人感覺的顏色。(3)選擇最能表達讀完此詩感受的樂曲。2.再讀另外四首詩歌,根據(jù)以上思考框架,在課文空白處記錄初度感受。再讀詩歌,結合注釋、旁批,在課文中圈畫出飽含詩人情感的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共同特點,并用合適的詞語概括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根據(jù)意象的知識鏈接和經(jīng)典示范,找一找教材中詩歌的意象,并說說其意蘊。結合前面的學習任務,從五首詩歌中選擇最感興趣或最難以理解的一首詩歌,選用前面學過的詩歌鑒賞策略,撰寫一段150 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通過以上一系列自主或合作學習歷程,學生基本掌握了一整套閱讀現(xiàn)當代詩歌的基本策略,徹底打破傳統(tǒng)詩歌教學“讀一首,講一首,懂一首”的弊端。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可以順勢推舟,去撬動整本書的閱讀,在課后,利用掌握的詩歌鑒賞策略,繼續(xù)深入閱讀《艾青詩選》《泰戈爾詩選》《唐詩三百首》,最終深化“如何讀詩”的閱讀突破。
我們還可以開發(fā)更多學習資源,努力打破教材篇幅內(nèi)容呈現(xiàn)的局限,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從身邊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詩歌素材。例如,當下炙手可熱觸手可及的與疫情有關的詩歌,建黨100 周年的主題作品等,相信這樣的發(fā)現(xiàn)探究過程也必將讓詩歌的學習變得更加生動而有趣。
“活動·探究”單元充分整合了聽說讀寫演五大功能,“整合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資料收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項目,形成了一個綜合實踐系統(tǒng)”。而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材處理偏重于文本探究、閱讀理解分析的靜態(tài)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問題探究”“問題導學”“師生問答”式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需要發(fā)生改變。此時,教師就需要去深入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知識與情境之間的關系,對零散的知識進行提煉、升華,需要特變關注驅(qū)動型問題(活動任務)的設計。這也正符合當下“項目化學習”的理念。
比如,我們可以選擇單元活動任務中的任務4:策劃一期班級詩歌朗誦分享交流會,并撰寫一份策劃書,包括策劃詩會主題、撰寫主持串詞、挑選詩歌朗誦配樂、準備背景演示文稿、設計宣傳海報和節(jié)目單、擬寫活動邀請函以及布置詩會場地等。
查找并閱讀一些詩歌(詩集):如教材中的幾首詩歌或推薦閱讀的詩集中的一首或幾首,根據(jù)任務導引進行自主或小組分工與合作,最終在班級內(nèi)進行朗誦展示。
任務討論并撰寫活動策劃書小組分工合作活動進展匯報活動展示(最終呈現(xiàn))活動完成情況評價(復盤會)任務要求欣賞央視“新春詩會”視頻片段,討論并撰寫活動策劃書。眾志成城,集思廣益,目標清晰,流程完備,分工明確。詩會主題擬定,詩文選擇,朗讀腳本設計,主持詞串詞撰寫挑選配樂,制作背景演示稿,對照記錄反思單,設計評分規(guī)則,設計宣傳海報,印制節(jié)目單,擬寫活動邀請函,會場選定布置,視頻拍攝,后期宣傳制作,發(fā)布平臺選擇與宣傳等。進展匯報,問題匯總,解決跟進,模擬彩排,統(tǒng)籌協(xié)作等。流程完備,完成一臺詩歌朗誦分享交流會,在自護射界詩歌朗誦評分規(guī)則的基礎上,進行第一輪現(xiàn)場打分。同步錄制完整視頻,選擇一個平臺發(fā)布,最后進行公眾投票,進行第二輪評選,最終結合兩次評比結果,評選出最佳詩朗誦節(jié)目。自主完成與合作完成總結報告,小組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必須重視的是,活動是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形態(tài),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形態(tài),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親身體驗、全情投入、充分參與,探究追求,真正站在課堂的“舞臺”中央,積極參與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當然,校園生活理應豐富多彩,課堂不應該只局限于教室內(nèi)。此外,教師對整個活動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對整個流程提供活動支架,細化活動方略,給活動提供明確的指導,這就好比讓孩子們玩游戲,先要明確游戲規(guī)則,讓學生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保障活動有效進行,也要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表達,促使學生能力得到充分長遠的發(fā)展。最后,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每一項活動成果做出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評價指導,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在活動探究過程中獲取語文知識,提升表達技能,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
統(tǒng)編教材使用雖然已經(jīng)有幾年了,但是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仍然不容樂觀,在教學中難免遇到各種問題,尤其是進入了初三之后,面臨中考的壓力,學生對于各種活動是持懷疑態(tài)度或不太敢放開手腳的。如筆者在組織學生活動時,個別小組不能按時完成不值的任務,有些小組活動的興趣不高,部分學生是為了配合活動二參與活動,探究的深度還是不夠深入,如在詩歌的選擇上求短求穩(wěn),不能很好地打開延伸,也有個別同學對于錄制節(jié)目比較抗拒,不愿意面對鏡頭,更不愿意被他人所關注甚至點評。
活動探究單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感受,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它使教師的語文教學從教授者轉(zhuǎn)變?yōu)橐龑д撸删v者轉(zhuǎn)變?yōu)榻M織者。教師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也決定著教學評價方式也要隨之發(fā)生變化,評價主體也趨向于多元化。傳統(tǒng)的紙筆試卷等題目和分數(shù)已經(jīng)不足以很好檢測活動成果。如果依然從固定的角度,按單一的標準,以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評價,很難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容易導致評價失真與錯位,很可能挫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況且,評價的目的不是評價本身,而是為了促進與鼓勵。雖然,也不能完全排斥總結性評價,但這時候,過程性評價顯得更為重要。教師需要在不同的活動階段對學生的參與情況進行評價,如教師既需要對學生的朗誦做出評價,包括對詩歌的理解,朗誦中的情感表達,朗誦技巧的使用,朗誦過程中的身體語言(儀表、手勢、動作等),朗誦者選用的配樂、演示文稿、道具等媒介輔助等等;還要對活動過程中主持詞串詞、宣傳拍攝等進行評價。教師不僅要關注最終的詩歌朗誦交流分享會的圓滿舉行,還要跟進學生課外詩歌的閱讀體驗,更要關注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團隊協(xié)作表現(xiàn)與活動積極性。不只關注詩歌創(chuàng)作的好壞,還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行動、展示、朗誦、寫作等真實的表現(xiàn)來評價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等。
這一點,浙江省教育廳研究室主持編寫的教材配套用《語文作業(yè)本》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發(fā)。比如,在學生朗誦完詩歌后,可以運用下面這份活動記錄單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討論,反思自己朗誦的不足之處,提升自己的朗誦水平。
角度對詩歌的理解情感表達朗誦技巧身體語言朗誦者自我反思媒介配合聽眾記錄聽朗誦之前,我讀了這首詩歌,感受到的詩歌情感:從朗誦者朗誦中感受到的這首詩歌的情感朗誦者使用的朗誦技巧有助于表達詩歌的情感,如:朗誦者在朗誦過程中的身體語言(儀表、手勢、動作等)有助于表達詩歌的情感,如:朗誦者選用的配樂、演示文稿、道具等有助于表達詩歌的情感,如:
活動探究單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創(chuàng)造性的新形式,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與綜合性。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構建知識體系,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統(tǒng)編本”教材的一大亮點,更是一種偉大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值得我們常教常新,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