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茂盛
課程是學校為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進程的總和,是學校教育為學生發(fā)展提供的真正的教育空間。“雙減”工作的重點在校內而不是校外,減負、提質、增效,最終還是要以課程為載體進行落實。我們力求以落實“雙減”為契機,不斷優(yōu)化并豐富課程體系,從而達成育人目標。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學校已經(jīng)形成了四大領域三個類別的立志教育課程體系。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我們認真審視課程體系,緊緊圍繞育人目標,提高課程質量,突出學生全面發(fā)展,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重構。
為了更好地推進市、區(qū)教委課后服務“5+2”模式,我們在下午3:30后重點落實學校的拓展類和特色類課程。我們不斷豐富課程內容,拓展課程路徑——由“揚長”到“普及”,由“拓展”到“特色”。為了使課程更具吸引力,我們緊緊圍繞“學、玩、輔、做、練”五字原則研發(fā)課程。
學,即“學”課程。鞏固、提升各學科知識,以夯實基礎課程為主,安排學生完成當天的作業(yè)及學科拓展內容,力求做到“今日知識今日掌握,今日問題今日解決”,確保學生不帶著作業(yè)和困惑離開學校。
玩,即“游戲”課程。由教師、家長、學生共同研發(fā)游戲類課程,如滾鐵環(huán)、呼啦圈、跳房子、九宮格、神奇的魔方等。在玩中學、玩中練,讓學生玩出智慧、玩出團隊意識、玩出勞動意識、玩出集體榮譽感、玩出團結友愛、玩出健康。
輔,即“輔”課程。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層面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后輔導,包括學科類和心理干預兩個方面。
做,即“體驗”課程。圍繞學校的育人目標,開設各類體驗型的拓展類和特色類課程。涉及學科拓展、科技、合唱、樂器、戲劇、美術等,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審美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練,即“健”課程。主要落實田徑、足球、跳繩、乒乓球、籃球、形體、網(wǎng)球、啦啦操等體育類拓展課程。通過體育運動,增強學生的體質,促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掌握1-2項體育技能。
在課程重構過程中,我們有兩點思考,第一,學校要將課后服務內容與學校整體課程體系一體化考慮,固化下來,形成長效機制,即課后服務課程化。第二,學校課程設置要學會換位思考,目中有人。一是充分考慮學生的發(fā)展特點,課程內容要豐富多彩,讓學生體驗到參與的快樂;二是充分考慮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不能加重教師不必要的負擔,要讓教師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中,提升專業(yè)化水平;三是充分考慮家長的需求,讓家長自愿選擇課后服務,同時根據(jù)家長需求開設早晚托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