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民族音樂的學習是小學音樂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并不能準確分辨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樂所具有的音樂風格特點。筆者結合北京版教材中的內容,對小學階段民族風格音樂的學習談談自己的體會。
1.利用好教材,教師要起到主導作用
在民族風格音樂的講授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自身的專業(yè)特點,如聲樂、樂器獨奏、舞蹈律動等,為學生進行高水平的演示,激發(fā)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記憶與理解。
音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到課前反復聆聽、演唱音樂作品,充分感受音樂作品的特點。除教參外,音樂教師還要搜集相關補充素材,掌握更多的材料,根據(jù)不同學生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
2.增加體驗與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和律動
音樂是一門需要參與的課程,學生充分地體驗與參與,在音樂課的學習中至關重要。
一是節(jié)奏的感受。例如,《瑤族舞曲》引子是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用撥奏的方法,模仿瑤族長鼓的敲擊節(jié)奏進行演奏的。在聆聽活動中,教師可設計用雙手拍擊、敲擊紅鼓等方式,讓學生參與體驗節(jié)奏的特點,感受瑤族山寨的平和、幽靜的意境。
二是旋律的感受。不同民族風格的音樂,調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學階段民族風格音樂以五聲調式為主,也有六聲、七聲調式,教師要幫助學生感受這一特點。例如,通過演唱樂譜,學生知道了《我的家在日喀則》《多么快樂多么幸?!返雀枨\用了五聲調式,《花蛤蟆》運用了六聲調式,一些新疆風格的音樂則運用了七聲調式。有些民族音樂還有很特別的音,如《北京喜訊到邊寨中》降mi的使用,更好地表現(xiàn)了彝族音樂的特點;古箏曲《漁舟唱晚》中清角音“fa”音的出現(xiàn),讓音樂的旋律更清新、更有韻味。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旋律線條的變化,感受緩和起伏、重復的旋律等。
三是襯詞的演唱。民族風格音樂特別是民歌,很多會使用襯詞,如江蘇民歌《牧童》、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等,很多民族風格的創(chuàng)作歌曲也用了襯詞,如《趕圩歸來啊哩哩》等。學生通過對襯詞的演唱,感受民歌即興的特點,通過對有民族、地區(qū)特點襯詞的記憶,拓展延伸,形成一定的聽辨能力。
3.要結合民族或地區(qū)獨有的特點進行學習
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不同地域、民族、時代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創(chuàng)造,并直接表現(xiàn)為音樂作品體裁等多方面的差異。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是對社會、文化和歷史的理解,反映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民族樂曲的學習中,一定要注重結合該民族或地區(qū)獨有的特點,如《編花籃》一課中,師生用河南方言唱歌詞,這些特別的活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類歌曲或樂曲的興趣和熱情。
編輯 _ 張曉震
197350118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