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茵
詹姆斯·喬伊斯(1882年—1941年)
回望1922年,《尤利西斯》的出版定能進入當年最為轟動的事件之列。那年2月,在莎士比亞書店店主西爾維亞·畢奇的鼎力相助下,詹姆斯·喬伊斯的這本著作首次以完整的版本問世。首版《尤利西斯》共計1000冊,每冊從1至1000編號,其中第1-100號附有作者簽名。一個月內,藍綠色封皮包裹的《尤利西斯》銷售一空。如今,它迎來出版100周年,世界各地掀起紀念活動,中文版也推出了“百年紀念版”。
《尤利西斯》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不容置疑。但在最初,它差點沒能面世。時間要回溯到1919年,莎士比亞書店在巴黎左岸開業(yè),海明威、杰茨菲拉德、龐德、蕭伯納等大文豪,都是這家書店的忠實會員,作家喬伊斯也經常來書店借閱圖書。
喬伊斯,愛爾蘭人,1882年生于都柏林,少時在天主教會學校讀書,受過嚴格的古典文化教育,后進入都柏林大學學現(xiàn)代語言。自1905年起,他離國漂泊,先后出版《都柏林人》《一個青年藝術家畫像》,小有名氣。
在莎士比亞書店,喬伊斯結識了店主西爾維亞。當時,他的最新作品《尤利西斯》,已先后在英國的《自由主義者》和美國的《小評論》上連載,但因內容過于先鋒、大膽,被當局查禁,出版商也因此紛紛卻步。西爾維亞頂住壓力,于1922年在法國出版了《尤利西斯》的英語版本。紀德、葉芝、海明威等成為第一批讀者,對其贊賞有加。但也有作家持反對之聲,蕭伯納就直言《尤利西斯》“是以令人厭惡的方式,記載人類文明的可憎一面,雖然它所記載的都是事實。”
出版伊始,《尤利西斯》就注定了備受推崇又飽受爭議的命運,它究竟是怎樣一部作品?一句話概括:喬伊斯用意識流的手法,設置了一個包羅萬象的人類精神世界的迷宮。小說以幼子夭折的布盧姆和他的妻子摩莉,以及沉浸在喪母之痛中的斯蒂芬3個人為主人公,講述了他們18個小時的精神漫游。在書中,喬伊斯記錄下20世紀初都柏林人生活的細節(jié),背后卻隱匿著他巨大的野心,“我在這本書里設置了很多迷津,它將迫使幾個世紀的學者們來爭論我的原意”。
那些迷津,包含著宗教的隱喻、哲學的思考、文學的勾連、政治的反思、欲望的展現(xiàn)……據西爾維亞記述,喬伊斯極具語言天賦,至少掌握9種以上語言,所以《尤利西斯》中的一些文字密碼,很可能是他自造的。此外,他大量運用“直接內心獨白”,如最后一章寫摩莉睡意朦朧的情態(tài),意識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標點符號、不斷句,將晦澀難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喬伊斯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基于社會現(xiàn)實又漂浮于上,同時解構重建了一個藏匿于文本之中的魔方,邀請讀者來破解。
《尤利西斯》之后,喬伊斯用17年完成最后一部作品《為芬尼根守靈》,同樣隱晦復雜。1941年,他在瑞士蘇黎世病逝。
如今,有關喬伊斯的研究論著和評論層出不窮。上世紀90年代,蕭乾、文潔若、金隄等一批優(yōu)秀的譯者,將《尤利西斯》帶給了中文世界的讀者。100年來,許多學者和讀者前仆后繼地參與到喬伊斯設置的“游戲”之中,試圖用自己的方式破解其中的密碼——盡管這密碼可能只有喬伊斯知道。
206850118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