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十分重視座次,比如,貴族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以“南向為尊”,而在室內(nèi)則以“東向為尊”。隨著時代的變遷,座次尊卑會有種種變化。但古人對座位一直都非常在意,因為它既是分別尊卑的重要標(biāo)志,也關(guān)系到權(quán)力與政治。
古人非常講究禮儀,就連坐座位也是一門學(xué)問,因為對于位置非常在意,所以參加宴會場合時,千萬不可亂坐。宴請賓客的主人,甚至?xí)匾庹胰税才抛?,次序若是安排得好,參加的賓客自然也會開心,也顯示宴席辦得成功。
古人之坐,以南以東為尊
《儀禮》《禮記》都有關(guān)于座次尊卑的規(guī)定。如《儀禮·士昏禮》中的夫妻對席禮,夫坐東面西,妻坐西面東,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
在封建官場中,是以官階大小來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則是通過方向來表示的。比如皇帝會見群臣,最尊貴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稱帝叫做“南面”,而把稱臣叫做“北面”。大臣們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從東往西排列。這樣,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這也是古代“右為上”的道理。
古代貴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以“南向為尊”,而在室內(nèi)則以“東向為尊”。這是因為室一般是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故室內(nèi)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東面西。由于大量的日常活動一般在室內(nèi)進行,因此,這種室內(nèi)的禮節(jié)性座次尊卑影響也就更為廣泛。
座次關(guān)系到權(quán)力與政治
古代對于座次非常講究,主人與賓客具體該坐哪個位置,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最知名的就是《史記》記載的《鴻門宴》一文,內(nèi)文將座次寫得非常清楚,“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鴻門宴》這段指的是項羽、項伯地位最尊,因此坐西向東;亞父、范增是項羽的謀士,地位第二,所以坐北朝南;沛公劉邦是來謝罪的,坐在第三位,坐南向北;張良地位最低,坐東朝西,該座位通常是陪坐,因此不稱為“坐”而是“侍”,地位更低的人則是沒有座位的。
清華楚簡中一篇《耆夜》講述周武王八年,打仗大勝,眾人喝酒慶祝,在座有7個人,除了武王外,畢公高為“客”,指的是主要客人;召公保奭為“夾”,是主賓的陪客;周公叔旦為“主”,負責(zé)主持儀式;辛公甲為“位”,主要是安排座位;作策逸為“東堂之客”,同樣是陪客;呂尚父命為“司正”,監(jiān)飲酒,清楚寫出每個人的職稱與座位。
隨著西周社會制度土崩瓦解,東周時期難以維持舊有禮節(jié),酒席座次如何安排全靠臨場反應(yīng)。比如《左傳》記載魯昭公元年,晉國的權(quán)臣正卿、宗主趙武和魯國人、曹國人來到鄭國,如何招待讓鄭國非常頭疼。鄭國最后決定用類似國君之禮招待趙武,這讓趙武非常開心,酒席結(jié)束后他直呼,“此為最快樂之事”。可見精心安排座次非常重要,也關(guān)系到權(quán)力與政治。
桌子出現(xiàn)后,座次安排略有不同
在隋唐之前并沒有桌子,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但桌子出現(xiàn)后,座次安排也略有不同。唐代政治家顏真卿的著名書法作品《爭座位帖》曾有這樣的記載:他反對將當(dāng)紅宦官魚朝恩的座位排在尚書前,認為此舉非常不成體統(tǒng)。不僅如此,《紅樓夢》也寫過,林黛玉初進榮國府時,還因坐哪個位置而絞盡腦汁,生怕得罪其他人。
《水滸傳》也寫過座次安排的橋段,由于108名好漢人數(shù)太多,座位該如何安排便成了問題。幸好宋江遇到九天玄女,因此獲得三卷天書,書里有36天罡星、72地煞星的座次,因此他便依此為好漢們排了座位。
誠然,以上所說的只是座次尊卑最一般的形式。在歷史長河中,由于時代變遷,座次尊卑會有種種變化。如明人余繼登的《典故紀(jì)聞》所載:“至吳元年十月,太祖始令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余官如之?!钡还茉趺凑f,古人對于座次一直都是非常在意的。
(澎湃新聞網(wǎng))
俗話說,“入國問禁,入鄉(xiāng)隨俗”?!吨袊袼孜幕穮矔ㄈ?冊,原價598元,現(xiàn)價168元)用通俗而又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日風(fēng)俗、婚喪嫁娶、姓氏文化、健康養(yǎng)生等諸多民情風(fēng)俗。捧起這本書,就好像端起了盛有各種民俗“鮮果”的果盤,讓您好好品嘗中華民俗那無法替代的“美味”。
訂購熱線:027-8792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