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明
初抵長汀時羅?。ê笈抛笕┡c同事的合影。后排左一為方翔。
01
昨晚,夢到了去世的父親。依稀又是省立醫(yī)院急救中心與泌尿科病房里那些緊張的場景。已過了四年多的光陰了,但還是沒能把隱隱傷痛從心頭抹去。
父親原名羅紹聰,參加革命后改名羅俊。于是想寫點與閩西長汀有關的紀念父親的文字。聽父親說,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長汀工作過。
大約在十余年前,與友人同游湘西。在鳳凰古城,聽說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曾說過: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另一個就是福建的長汀。
游過了沈從文的故鄉(xiāng)湘西鳳凰,牢記著艾黎先生的那段話,從此對閩西長汀心向往之。后在新華圖書城,購到梁由之所著的《從鳳凰到長汀》一書,通讀了全書,又把有關長汀的部分翻讀了多遍。
在這之后,便安排了獨自一人的閩西首旅,那是2009年9月,旅行的足跡涉及閩西龍巖、上杭與長汀三地。
自然,長汀是此次旅行的重點。作為閩西客家文化的代表城市,這里不僅有厚重的客家人文古跡,更有隨處可見的紅色革命遺址,畢竟,它曾經(jīng)是福建蘇維埃政府的首府與中央蘇區(qū)的經(jīng)濟中心(號稱“紅色小上?!保?。
在長汀停留的時間并不太長,卻也逛遍了長汀古城的大街小巷,更以手中的相機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資料。
對于長汀,總懷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之感。這種感覺,大抵是因為它曾是父親青年時期戰(zhàn)斗、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02
長汀,古稱“汀州”,地處閩西山區(qū),與廣東、江西接壤,是閩、贛兩省的邊陲要沖。自唐建汀州以來,直到清末,長汀始終是閩西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亦為歷朝歷代州、郡、路、府之治所。1994年,長汀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
2017年夏末秋初之際,設在福州的福建省閩粵贛邊區(qū)革命史研究會二代會員組團去往閩西和贛南。這是一趟紅色朝覲之旅,讓我有機會再一次走進汀州古城。
在長汀,我們來到城關汀州鎮(zhèn)羅漢嶺下,相繼游覽了楊成武將軍紀念館、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就義地與烈士紀念館。之后,轉至汀州試院(省蘇維埃會議舊址),參觀了汀州客家博物館、共和國閩籍將軍館、中央蘇區(qū)紅色小上海陳列,游覽了太平橋、御賜牌坊、汀州大夫第(第一雕花樓)、福音醫(yī)院、汀州古城墻、店頭街等景點。
雖然上述景點也都是第二次到訪,雖然在長汀停留的時間只不過是一個半天外加一個夜晚,但走過看過,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新的感觸。因為這是紅色的閩西,也是父親的長汀呀!
長汀的那晚,當夜幕降臨到汀州古城,閃爍的霓虹燈勾勒出明代古城樓三元閣飛檐翹角的輪廓時,我已穿行在小城的彎曲街巷,前往長汀一中,探望父親舊日供職于長汀縣委宣傳部時的老同事、老戰(zhàn)友魏尚薰校長(一中的老校長)。
探訪魏伯伯,一是遵照父親以往的叮囑,有機會來長汀,上門探望他舊日的戰(zhàn)友、同學、同事與鄉(xiāng)親;二是告知老父去世的訊息;三是藉此機會,通過老人的回憶,了解一些父親在長汀的人與事。
走進幽靜的虎背巷,輕扣門扉,未打招呼驟然到訪,很令老人意外。魏伯伯已是九十五高壽,其夫人則與父親同庚,二老獨居深巷小樓,面容慈祥,身體無恙,晚年生活規(guī)律而安定。
就我所知,當年,有三個在長汀縣委組織部與宣傳部工作年輕人一直與父親保持著聯(lián)系,魏伯伯是其一,還有方翔叔叔、任全伯伯。他們或是同事,或是同學。只是有些遺憾,因魏伯伯耳背的緣故,我們相互間交流起來有些困難,又恐坐得太久,打擾二老的生活,感覺時間差不多了,就起身與二老作別。
03
走出小巷,來到了兆征路。不遠處,就是始建于唐大歷年間的三元閣(三元,即狀元、會元、解元)。它是汀州古城的南城門,原名鄞江門,明洪武年間改稱廣儲門,清時改稱“三元閣”。
漫步在三元閣廣場,撫今追昔,我在遐想,在新舊時空中穿越漫游。
時光已經(jīng)掠過了60來年,三元閣周邊已舊貌換新顏。每到夜晚,廣場四周的商家店鋪懸掛著的紅色燈籠就齊刷刷地亮了起來,映照著各具特色的店招,吸引著本地居民或外地游客慕名前來品嘗各式汀州美食,那香醇可口的客家酒釀更不知醉了多少人的心。
我知道,這是當下盛世重現(xiàn)、歲月無恙下的好光景。但若回溯歷史,穿越時光,解放初期的長汀應該無此繁榮景象,但是否也正因為此而更添古意與滄桑呢?
三元閣廣場離長汀縣委縣政府機關不遠。在父親的長汀歲月里,他和他的戰(zhàn)友、同學、老鄉(xiāng)及同事,定然來過不知多少次?;蚴前兹绽锱c同事外出辦事路過,或是夜晚獨自漫步至此登臨城樓。三元閣的青石磚樓上留下過他的手痕與足跡,閣樓的上空回蕩過他的尚顯稚嫩的嗓音。
店頭街一景
繼續(xù)行走,走過夜幕里的長汀縣委與縣府大門。這就是早年父親曾經(jīng)工作過的單位舊址嗎?我不知道,當下的縣委縣府與上世紀解放初期的縣委機關是否仍在同一個地方。但我清晰地記得,父親和我說過的一件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04
那是在上世紀的50年代初期,在長汀,有那么一段時間,父親臨時負責長汀稅務局的工作。因當時沒有一支像樣的鋼筆,就向他的入黨介紹人、時任縣委宣傳部長的陳群借了支派克金筆。這支筆,是陳群參加革命工作時從家里帶出來的。在當時,干部有支派克金筆,是件很引人注目的事。
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龍巖地委宣傳部長謝畢真有事來長汀,住在縣委。一個早上,他來到父親的住所房間內,詢問派克金筆是怎么一回事。父親據(jù)實向他做了匯報,說是向陳群借用的,并且已歸還予他,還提議和陳群進行面對面的核實。謝畢真和顏悅色地說:“原來是這樣的,沒事就好。”
這件事在父親的《自述》中也曾提及過。父親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我當時只是縣委宣傳部的一個黨員干事,他是上級機關的領導,直接過問這件事,份量很重。通過這件事,讓我長了一智。當時,我還負責長汀全縣抗美援朝捐獻飛機的事情,我處理得更嚴實細致了,后來超額完成了任務。通過這些事,縣委領導更加信任我?!?/p>
據(jù)方翔叔叔介紹,他是廣東大埔縣高陂中學畢業(yè)的,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qū)縱隊韓江干校的學員。新中國成立初期,他雖也在長汀縣工作,但因土改及剿匪,經(jīng)常要下到鄉(xiāng)村去。而我父親在長汀縣委、縣政府工作,在縣城待的時間就較長些。
長汀古城惠吉門
方翔叔叔還回憶到,我父親在長汀的那段時間里,其工作涉及到的主要大事有:尋找和落實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烈士的遺骨并予以建碑安葬,以告慰英靈;抗美援朝期間,負責長汀縣捐贈飛機的事情;大約是1950-1951年,中央慰問團慰問老區(qū)人民,長汀是中央蘇區(qū),也是老區(qū),父親參與了接待中央慰問團的活動。
1952年10月,父親離開長汀去省委黨校學習,從此離開了長汀。
2014年初,父親患病住院動了手術。出院后,他就開始撰寫自己的《自述》。因為要幫助其文章打字校對的緣故,我通讀了全文,得以對父親的生平有了全面的了解。
根據(jù)《自述》,1949年5月,未滿19歲的他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qū)縱隊;1949年10月,跟隨閩粵贛邊縱閩西南聯(lián)合司令部獨立第七團,參加了解放長汀縣城的戰(zhàn)斗。隨后在長汀縣人民政府任民政科副科長。1950年春起,任縣府辦公室助理秘書,同年夏起轉到長汀縣委任辦公室助理秘書、宣傳干事、鄉(xiāng)村干部培訓班主任,直至1952年10月被組織選派到省城的福建省委黨校學習并留校任教。
05
漫行在汀州古城,夜色中,腦際里閃現(xiàn)著父親的面容,腳下步伐不停歇,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店頭街。店頭街是長汀的四大歷史傳統(tǒng)街區(qū)之一,也是長汀人生活的一部分。
行在古街里,屋檐下琳瑯滿目的店招、黃紅相間的幡旗,還有相串成列、高高懸掛的大紅燈籠格外引人注目。我在臆想,我父親工作那時的古街,雖說剛百廢待興,交易繁榮度有待提升,但較現(xiàn)在,或許更古色古香。而彼時的父親,也一定來逛過,甚至還在這里購過生活用品、文化用品,享用過汀州的美食。
店頭街的盡頭,是汀州古城的惠吉門。穿城門而過,靜靜流淌的汀江水就呈現(xiàn)在眼前。它與故鄉(xiāng)廣東大埔縣的梅潭河與梅江一起,都是韓江的支流,交匯于大埔三河壩,構成浩蕩的韓江,奔流向海。而彼時方19歲就參加隊伍的父親,也如“兩梅”的河流,從大埔流出,匯聚到革命的洪流中去,雖很細微,卻也晶瑩透亮、奔騰有力。
信步登上汀州的古城墻。在長汀,現(xiàn)今保留的汀州古城墻從東到西將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西水門聯(lián)結在了一起,全長有1500多米之長。
從高處俯瞰,汀州古城墻以汀江為界向著兩邊延伸至臥龍山頂,再經(jīng)山脈蜿蜒而下而將整個小城包圍,恰似一串掛在脖子上的佛珠,被稱為“佛掛珠”。
城墻上,因霓虹燈的勾勒而呈凹凸狀的青磚垛口從身旁下一直延展而去;不遠處,左右勻稱對峙的白色掛燈透著一種別樣的樸素之美;樓閣頂,霓虹燈打造出仿古建筑的輪廓與飛檐,那金黃色的燈光和紅色的燈籠散發(fā)著特有的雍容與華貴。
城墻的下方,是汀江——客家的母親河,它悄無聲息、靜靜地流淌著,偶爾在有些河段也會發(fā)出輕微的嘩嘩的水流聲響,劃破了這靜謐的夜晚。
06
從某個角度來說,父親是幸運的。他在他的人生大書的第一篇章,就邂逅了汀州古城:這里山川秀美,人文底蘊深厚;這里離他的故鄉(xiāng)與親人并不太遙遠;這里依然是他熟悉的客家語境;這里有他的同學、親朋好友;這里更有來自四面八方年長于他、工作與斗爭經(jīng)驗遠甚于他的前輩、兄長。古城厚重的歷史底蘊滋養(yǎng)著他,客家崇文重教,“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本,以文章為貴,以知識為榮”的良好社會風氣影響著他。
他是家鄉(xiāng)中學的優(yōu)等生,在當時已有一定文化學養(yǎng),但他在工作之余還是十分重視學習,虛心請教,從而有機會被組織選送到省城進修深造,讓自己的人生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展開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
每個人總有他(她)的青春歲月。父親的青春歲月在閩西的長汀古城度過。他從粵東大埔走出,來到汀州,在工作中豐富了人生閱歷,逐漸形成他特有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長期以來,在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那些“為人剛直、善良誠懇,做事嚴謹細致,從政廉潔奉公”的良好品質,與他在長汀的這段人生經(jīng)歷不無關系。
一直以為,性格源于秉性,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人生。父親的性格中,有他直率剛正的一面,這好比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則順,反之則挫。1958年那場運動的教訓讓他記憶深刻。
父親到福州后,結識了母親,組建了家庭。后來遭遇挫折,外放二十五載。再后來,平反回榕,就任新職,直至離職休養(yǎng)。
縱觀父親的人生,曲折多于坦途,離別多過團聚。頭尾平順中年坎坷。但他的晚年,平靜而充實,漫長而多彩。
時光依舊冷峻,歲月從來滄桑。父親走了,雖然病逝前月余的病痛讓他徹夜難眠,但他還是很知足。因和家族中的前輩相比較,他已長壽且晚年平淡安祥。
他曾和我說,他的革命生涯是從長汀起步的,他對長汀一直存有好感。我再次來到長汀,試圖尋覓父親的過往足跡,體驗他的舊日時光,感悟他的人生,傳承家族的正能量。
感謝汀州,這里留下了父親的長汀歲月,還有那段只屬于他的飛揚的青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