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樂旺
量感,是指一個人對大小、多少、長短、輕重等量的形態(tài)的感性認知,是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學生量感對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一線教師雖然深知量感培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大計量單位的教學,卻是困難重重。比如“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面積單位不僅“大”而且離學生“遠”?!按蟆本蜔o法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樣把教具帶到教室,無法讓學生眼見為實——無法用感官直觀地觸摸感知,難以建立單位表象。而且在學生的生活世界里,公頃和平方千米既不常用也不常見,學生缺乏生活常識和經(jīng)驗。不說學生,其實很多成人也說不清一個小區(qū)或一所學校占地面積有多少公頃,他們也缺乏大面積單位的“量感”。所以,如果只是用PPT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即使再強調(diào)“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學生也難以建立真正的量感。如何突破這些教學難點,讓學生形成大單位的量感呢?特級教師吳梅香老師在教學“公頃和平方千米”時,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量身取材,給學生上了一堂精彩的數(shù)學課。
【片段一】在實際環(huán)境中對比,萌生量感
師:我們學校就在太湖新城吳江片區(qū),占地面積是0.1075052平方千米,同學們有什么感覺?
生:我們學校好小啊。
師:如果改用我們熟悉的平方米作單位是107505.2平方米,你們又有什么感覺?
生:哇,我們學校好大啊。
師:用平方千米做單位,數(shù)字顯得太小了;換平方米作單位,又顯得大了。你們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我覺得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兩個單位的跨度太大了,這中間是不是還有其他面積單位?
師:的確如此,你們想想這個面積單位會是什么?
生:平方百米。因為這個單位要比平方千米小,又要比平方米大,所以是不是有平方百米?
師:同學們的分析和人們想的一樣,這個單位用字母表示是hm2。hm是英語hundred meter(百米)的縮寫,hm2表示平方百米,在生活中人們一般稱為“公頃”。
師:你們看看,咱們學校的這些地方有沒有1公頃?
[教師依次出示教室(無數(shù)據(jù))、報告廳(840平方米,當天上課的地點)、大樓前的草坪(長44米,寬36米)、足球場,讓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賞析】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三次對比。當吳老師出示學校占地面積0.1075052平方千米時,學生驚呼“我們學校好小啊”,學校是學生生活了多年的地方,每天都在用腳步行走丈量,明明校園很大(10萬平方米的校園也不小了),但為什么覺得?。渴且驗橛谩捌椒角住弊鲉挝?,同時也是因為和市區(qū)面積比,在對比中,學生實際上是用學校面積推想市區(qū)面積,從而感受到平方千米這個面積單位真的很大,自然就理解平方千米用來表示土地面積的原因。
第二次對比是學校面積先后用平方千米和用平方米作單位時,數(shù)值的變化產(chǎn)生強烈的反差,刺激著學生尋求新的合適的單位。這個過程還原了人們在生活實際中的真實需求,包括“hm2”簡寫緣由的介紹,也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這種讓學生親歷概念形成過程的方式,一改以往的灌輸模式,使學生對面積單位概念的理性理解也有了感性的認知。
第三次對比是教師結(jié)合校園環(huán)境讓學生判斷夠不夠1公頃。對于教室學生憑直覺就知道不夠1公頃;對于報告廳和大樓前的草坪有的學生直接判斷,有的學生通過報告廳840平方米、草坪長寬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分析確認不夠1公頃。從室內(nèi)到室外,從小面積到大面積,在一次一次具象的對比中,逐漸地給學生大腦中的面積表象“擴容”,一步一步地“擴容”到1公頃,讓學生的1公頃量感從無到有逐漸萌生。
【片段二】在實景圖上標注,刻畫量感
師(出示校園實景圖,如圖1):剛才同學們借助100米跑道推想足球場也不夠1公頃,那你們能不能以熟悉的100米作為正方形邊長,在校園平面圖上圈畫標注出1公頃的地盤?
……
師:從學校南門出去,從松陵大道路口沿龍河路至鱸鄉(xiāng)南路口約1000米,從這個交叉口沿鱸鄉(xiāng)南路至江村路口約1000米,以這兩段距離作邊長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塊土地約1平方千米。
【賞析】熟悉教材的教師知道,教材上選用的素材是景觀照,這對學生建立量感的幫助是很有限的,因為凡是沒有去過相應景觀的學生對該地面積是無感的。吳老師以學生熟悉的校園以及平時往返校園會經(jīng)過的周邊小區(qū)實景圖為素材,學生馬上會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一起清晰地體驗量感:有的學生說吳老師帶他們站在100米的兩頭喊對方的名字都聽不清楚,星期六跟著媽媽沿著龍河路走1000米走了好久……除此之外,實景圖和景觀照還有一個巨大的差異,景觀照只是風景,呈現(xiàn)的信息與面積無關(guān),而實景圖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平面空間,正好與面積單位表征二維空間大小對應。如此一來,學生結(jié)合徒步中的知覺經(jīng)驗和視覺印象,通過在實景圖上圈畫1公頃的操作活動,構(gòu)建起了真實的1公頃的單位表象。這樣具體的空間融合表征,會深深地刻畫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生的量感自然愈加清晰、穩(wěn)定。
【片段三】在衛(wèi)星圖上度量,豐實量感
師:請同學們用剛才圈畫出的1公頃作參照,估一估整個學校(圖2中①號地)的占地面積大約幾公頃?
(學生動手比畫估量后交流,有的估計9公頃,有的估計10公頃、11公頃)
師:回過頭來,和已知信息0.1075052平方千米或107505.2平方米對照,我們學校占地面積是10~11公頃,你們估得怎么樣?
師:結(jié)合剛才的經(jīng)驗,再來估一估咱們學校東北角的韓國學校(圖2中②號地)的占地面積吧?
生:韓國學??雌饋硎窃蹅儗W校的一半,大約是5公頃(也有估4公頃和4.5公頃的)。
師:咱們學校和韓國學校合起來大約是15公頃,你們估一估斜對面的第九人民醫(yī)院(圖2中③號地)的面積。
生:看起來和咱們學校加韓國學校的大小差不多,估計也是15公頃左右。
師:再來估一估旁邊這幾個小區(qū)(圖2中④號地)圍成的這塊區(qū)域的占地面積。
生:我用第九人民醫(yī)院這個長方形去比畫,發(fā)現(xiàn)這片小區(qū)大約有6個第九人民醫(yī)院那么大,所以估計這片小區(qū)有90公頃(也有估100公頃、105公頃的)。
師:再仔細看看,這片小區(qū)就是剛才的1平方千米。當然,估計有誤差也是正常的。不過,這里給我們一個啟示:1平方千米和1公頃有怎樣的關(guān)系呢?
【賞析】“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量感在測量和實踐應用中才會得到深化。顯見的困難是目前還沒有條件讓學生實地測量土地面積,也就是說,公頃和平方千米無法像厘米、米那樣實際操作,但度量的活動經(jīng)驗不可缺失,怎么辦?吳老師充分挖掘衛(wèi)星平面圖這一素材,非常巧妙地設(shè)計了四次大面積單位的度量活動。她先讓學生用圈畫出來的“1公頃”作標準度量學校面積,通過一個一個“1公頃正方形土地”的單位累加,估計出學校的占地面積。接下來估計韓國學校面積,有的學生還是以“1公頃”為單位度量,有的學生是以“學校大約10公頃”作參照來度量。后面估計小區(qū)面積時,學生基本是用“第九人民醫(yī)院15公頃”來度量。這樣細膩的層次遞進,不斷豐厚學生度量的理性經(jīng)驗,讓學生經(jīng)歷度量是單位面積累加的過程。同時,通過對學校、醫(yī)院、小區(qū)土地面積的度量刻畫,獲得不同大小的單位面積表象,豐富了學生的量感??梢?,通過度量活動,增強了學生的量感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量感思維,使得量感的構(gòu)建更加深刻、豐實。
綜上所述,吳老師放棄教材素材,獨具匠心地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及其實景圖、衛(wèi)星圖等,是學生形成大面積單位量感的重要保障。這節(jié)課吳老師也在其他學校上過,換了學校,課件也換了,她會以這所學校學生的所在場域重新取材設(shè)計,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具身學習,用“量”的眼光打量生活,用“量”的頭腦考量世界。這種兒童本位的思想不僅使學生的量感獲得真實的發(fā)展,也會促進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發(fā)展。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蘇州灣外國語學校)
投稿郵箱:4059567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