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黃河學研究新進展與黃河學課程教學效果分析

      2022-03-23 12:59:39吳朋飛趙曉雨楊帆
      天中學刊 2022年6期
      關鍵詞:黃河問卷文明

      吳朋飛,趙曉雨,楊帆

      黃河學研究新進展與黃河學課程教學效果分析

      吳朋飛,趙曉雨,楊帆

      (河南大學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黃河學課程建設是構建黃河學學科體系、加強黃河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利于黃河沿岸高校提高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質量。鑒于多數(shù)學生對黃河文化、黃河學、黃河國家戰(zhàn)略了解甚少的現(xiàn)實,在黃河學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中,應通過“黃河”教育使學生了解與黃河相關的知識,強化保護黃河的意識,激發(fā)學習黃河學課程的興趣;應通過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充分提高教學效果;應重視教材建設工作,為實現(xiàn)課程教學質的飛躍提供保障。

      黃河學;黃河學課程;教學效果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chǎn)的系統(tǒng)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盵1]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黃河國家戰(zhàn)略的五大任務之一。黃河學課程由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苗長虹教授負責,是河南省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河南大學重點建設的特色品牌課程,它通過梳理黃河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和黃河文明綿延不斷的原因,探尋黃河文明的內在價值與邏輯,回答關于中華文明“我是誰”“從哪來”“到哪里去”等問題。通過該課程的教學,能為學生展現(xiàn)黃河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加深學生對黃河文明的認知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黃河、熱愛中國、做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中華文明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熱情。探討黃河學課程建設,對于培養(yǎng)熱愛黃河、建設黃河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黃河學課程為研究案例,探討新形勢下與黃河學研究進展相適應的課程建設等問題,期望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一、黃河學研究新進展與黃河學課程建設

      黃河學課程建設是黃河學研究發(fā)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黃河學是研究黃河的學問,是一門跨自然、人文學科的多范式綜合性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黃河水利專家王化云[2]和錢寧[3]提出開展“黃學”研究,黃河學研究已有很多成果。筆者曾對2009年之前的黃河學研究有過系統(tǒng)梳理和歸納[4],而2009年以來黃河學研究又有了新的增長點。2010年,郭來喜在主編完成《黃河史詩·大黃河風采》一書后,撰文提出了“大黃河說”,把6000年來黃河流變區(qū)都納入大黃河體系,給出了黃河河源、河道變遷、河口遷徙、三角洲生成、入海流路、河流長度、流域面積、行經(jīng)省區(qū)、災難危害、功能貢獻十大問題的新解釋[5]。他還提出未來的黃河應是造福民生的生態(tài)黃河、數(shù)字黃河、創(chuàng)新黃河,故而應創(chuàng)建“新黃河學”[6]。王洪偉指出,黃河學研究應有“社會科學”“當代”“田野”和“發(fā)展”四種轉向,黃河學學科化建設是一種關于黃河文明研究的嶄新研究方法論的呈現(xiàn)[7]。朱晉和那玉林則思考了黃河學分支學科體系劃分問題,認為應該從橫向、縱向和立向來劃分各分支:橫向上按照學科屬性劃分為黃河自然科學和黃河人文科學;縱向上按照研究對象所處的時間劃分為古黃河學、歷史黃河學、現(xiàn)代黃河學和預測黃河學;立向上按照研究對象具體程度劃分為黃河哲學、理論黃河學、應用黃河學和黃河地理學;三個方向的分支學科劃分還應該進行體系的整合[8]。張新斌認為黃河研究應涉及黃河變遷、黃河治理、黃河文化,要有效推動黃河文化研究就必須依托黃河關聯(lián)研究構建黃河學[9]。此外,艾少偉提出的黃河學與回族學跨學科整合研究[10],黃雅玲和劉濤提出的“黃河文學”[11],張立東提出的“黃河考古”[12–13],等等,都是關于黃河學研究的新思考。

      河南大學于2004年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黃河文明研究中心)一直以服務于“黃河文明偉大復興”為目標,致力于黃河文明與文化研究,聚焦于“黃河文明探源傳承”“沿黃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國家及區(qū)域發(fā)展重大需求。2008年10月,河南大學又在該研究中心以省部共建的方式組建了黃河學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平臺。此后,該研究中心通過打造黃河學高層論壇、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高層論壇、黃河文明大講堂等學術品牌,以及創(chuàng)辦《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輯刊,廣泛探索黃河學建設的意義、學科屬性、學科內涵、研究思路與方法[14],形成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黃河學學科品牌;同時,以黃河文明研究為切入點的黃河學學術體系與知識體系首次寫入學校黨代會報告,成為河南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河南大學的黃河學課程2018年成為省級立項建設在線課程,2019年成功進入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黃河學課程具有內容設計科學規(guī)范、邏輯結構清晰、層次清楚的特點。具體而言,黃河學課程以黃河文明的發(fā)祥―發(fā)展―興盛―轉折―轉型為脈絡,教學內容共分為5章17個單元,主要包括什么是黃河學、走進黃河與黃河流域、走進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復興之路等①。黃河學課程于2019年上半年完成各章節(jié)內容的視頻錄制,并成功上線“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2021年起作為通識課面向河南大學全校本科生開設,并作為專業(yè)選修課面向黃河文明研究中心的碩士、博士開設。

      二、關于黃河學及黃河學課程的問卷調查

      (一)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法是評價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為推進黃河學課程的課程建設,提高黃河學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法收集、整理了學生的意見。本次調查共設計了兩個問卷:問卷一旨在了解大學生對黃河國家戰(zhàn)略、黃河學的認識,調查對象在河南大學全體學生中隨機抽取,共100人(明倫校區(qū)50人、金明校區(qū)50人),共回收有效問卷98份,有效回收率為98.0%;問卷二旨在了解選課學生對黃河學課程的滿意度及教學效果,調查對象為2020年選修該課程的32名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30份,有效回收率為93.8%。

      問卷一調查對象的個體特征如下:在性別上,男生占比為53.1%(52人),女生占比為46.9%(46人);在年齡結構上,18―22歲年齡段的學生最多,達56人,其次為22―25歲年齡段31人,另外15―30歲年齡段有6人,不足18歲的有3人,超過30歲的有2人;在年級分布上,研一學生最多(30人,占30.6%),其次為大二學生(17人,占17.3%),其他年級也均有分布;在學科門類上,理學最多,達32人,其他依次為工學19人、藝術類9人、文學8人、教育學7人、法學5、管理學5人、經(jīng)濟學5人、醫(yī)學4人、歷史學3人、農學1人??梢?,問卷一的調查對象的覆蓋面較廣,其調查結果能夠客觀反映河南大學學生群體對于黃河學的基本了解與看法。

      問卷二調查對象的個體特征如下:在性別上,男生占60%(18人),女生占40%(12人);在年級分布上,大一學生占56.7%(17人),大二學生占33.3%(10人),大三學生占10%(3人);在教學院系分布上,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最多,達18人,其他依次是藥學院5人,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人,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物理與電子學院、土木建筑學院、護理與健康學院、經(jīng)濟學院各1人。

      (二)黃河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1. 大學生對黃河學知識、黃河學相關平臺及課程缺乏了解

      從問卷一調查結果來看,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中,不了解黃河學知識的學生占55.1%(54人),而了解黃河學知識的學生中,通過觀看“開講啦”“航拍中國”等電視欄目了解的占12.2%(12人),通過參加“黃河學會議”“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高層論壇”等講座了解的占比11.2%(11人),通過學習相關專業(yè)課、相關選修課、相關線上教育資源等途徑了解的均在3%~4%之間;對黃河文明研究中心、黃河學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平臺、黃河學課程和黃河學慕課資源的了解程度,比較了解的學生比例僅分別為21.4%、8.2%、5.1%和5.1%,不是很了解的學生比例僅分別為36.7%、21.4%、35.7%和29.6%,而不了解的學生比例分別高達41.8%、70.4%、59.2%和65.3%。由此可見,黃河文明研究中心、黃河學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平臺、黃河學課程在學生中的知名度不高,在黃河文明教育方面不能有效地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對于黃河學知識的了解大多是出于興趣愛好通過課外活動及拓展學習途徑獲得的,難免不夠全面、系統(tǒng)。

      2. 學生在選修課程時存在學分導向

      問卷一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是否會在線下選修黃河學這門通識課程,32.7%的學生表示會為了拿學分而選擇,18.4%的學生表示會因為感興趣而選擇,32.7%的學生表示因沒有時間而不會選擇,16.3%的學生因完全不感興趣而不會選擇。問卷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選修黃河學課程的動機上,56.7%的學生是因為感興趣,16.7%的學生是為了學知識,13.3%的學生是為了獲得學分;對于黃河學慕課資源,63.3%的學生表示選課時不知道這門課有慕課學習資源,23.3%的學生表示不會利用慕課資源。問卷一的調查結果表明學分是大多數(shù)學生有選修黃河學課程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問卷二的調查結果則表明興趣是大多數(shù)學生最終選修黃河學課程的動因。這說明學生選擇選修課時明顯存在學分導向,而通過對黃河學課程的了解,不少學生是因為興趣而選擇了此課程,當然也有一些學生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黃河學產(chǎn)生了興趣。可見,如何使學生在選擇選修課時由學分導向轉向興趣導向,是黃河學課程建設中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問卷一還對學生想從黃河學課程中學習什么、了解什么進行了調查,結果黃河、歷史、發(fā)展、文化、起源、旅游等成為高頻詞,說明學生對黃河這條母親河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比較感興趣,有的學生希望了解掌握關于黃河文化、黃河改道變遷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有的學生十分關注如何保護黃河、如何推動黃河沿岸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等問題。

      3. 課程內容設計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黃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多個學科,目前能將其較好地融合起來,但仍有待改進。據(jù)問卷二調查結果顯示,66.7%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學內容通俗易懂,而33.3%的學生則覺得對教學內容只能做到一知半解。調查結果還表明,黃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符合當前高校教育發(fā)展的趨勢,能夠吸引多數(shù)學生,且黃河學課程的教學方式新穎,課堂趣味性較高,有利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掌握知識、積累知識;但是,黃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不少知識點和概念都會同時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由于學生所學專業(yè)多樣,知識儲備各不相同,且本科生尚處于專業(yè)知識積累過程中,一些學生難免覺得某些內容深奧難懂。因此,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是黃河學課程建設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4. 無合適的教材可用

      教材既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又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jù)。目前,該黃河學課程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并無現(xiàn)成的教材可資利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對學生來說,無合適的教材制約著其課前預習和課后擴展閱讀,他們的學習只能依靠課堂上教師的講授,難免會給無學科背景的學生造成學習困難;對教師來說,在學生的黃河學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前提下,沒有合適的教材更難以確定授課的難度與進度,且在多教師共同授課的情況下,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銜接問題。

      三、黃河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措施

      基于上述問卷分析,筆者認為黃河學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應重點從三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重視“黃河”教育,強化學生保護黃河的意識

      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戰(zhàn)略下,各高校(尤其是黃河流域的高校)在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高度重視“黃河”教育,如增設與黃河相關的課程、開辦與黃河相關的知識講座等,并在加強黃河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同時使相關機構平臺充分服務于學生;應營造良好的黃河學學習氛圍,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學到較為系統(tǒng)的黃河知識,培養(yǎng)學生保護黃河、熱愛黃河、熱愛中國之情。以河南大學為例,應該做好黃河學相關平臺機構及課程的宣傳工作,通過提高黃河學及其課程的知名度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學習黃河學。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

      黃河學涉及多個一級學科,黃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歷史、文字、考古、地理、生態(tài)等學科門類,對學生知識面的要求較高,而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是課程內容學術味過濃。因此,教師在黃河學課程的教學中應優(yōu)化教學內容并注意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接,更好地實現(xiàn)多個學科知識的融合。同時,教師應多結合熱點時事開展教學,讓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具趣味性,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此外,教師還應給學生推薦一些相關圖書和網(wǎng)課,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多了解相關學科知識。

      (三)重視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工作,實現(xiàn)課程教學質的飛躍

      借助合適的教材,可以讓學生在選課前通過自學初步了解黃河學和黃河學課程,在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學習需求決定是否選修該課程,而不是盲目選擇或只為拿學分。有了合適的教材,會為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鞏固提供便利,也能減少教師備課的難度,使教學內容更貼近課程核心。因此,在黃河學課程建設中,應重視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工作,力爭盡快編寫出一本適用的教材供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使用,使黃河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質的飛躍。

      黃河學課程是學生感受黃河、了解黃河、認知黃河的最佳途徑,黃河學課程建設是黃河學學科建設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國內外十分重視黃河學研究的形勢下,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上升為國家重大發(fā)現(xiàn)戰(zhàn)略的背景下,黃河流域的高校應同時加強黃河學研究和黃河學課程建設。相信隨著該課程建設力度的加大和教學改革的推進,黃河學精品課程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定會激發(fā)學生保護黃河、守護黃河的動力和熱情,為培養(yǎng)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人才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① 詳見“中國大學MOOC”網(wǎng)站(網(wǎng)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ENU-1002918005? from=searchPage)。

      [1]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9(20):1–5.

      [2] 王化云.大家來研究“黃學”[J].人民黃河,1985(6):3–5.

      [3] 錢寧.“黃學”研究前景廣闊[J].人民黃河,1985(6):6–8.

      [4] 吳朋飛.“黃河學”學科構建芻議[J].天中學刊,2010(4):114–119.

      [5] 郭來喜.大黃河說[J].影響力人物,2010(40):98–101.

      [6] 郭來喜.關于創(chuàng)建新黃河學的構思:獻給黃秉維院士誕辰100周年暨吳傳鈞院士誕辰95周年[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3(5):1–5.

      [7] 王洪偉.何謂“黃河學”?如何“黃河學”?——一種學術史的回顧與反思[J].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3(2):13–27.

      [8] 朱晉,那玉林.黃河學分支學科體系研究[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6(2):51–53.

      [9] 張新斌.黃河文化與黃河學研究的基本態(tài)勢[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2(4):1–8.

      [10] 艾少偉,張楠楠,黎璐晗,等.回族學與黃河學跨學科整合的戰(zhàn)略路徑:歷史重構、空間再造及文化認同[J].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7(2):65–73.

      [11] 黃雅玲,劉濤.“黃河文學”研究的意義價值與可行性分析[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4(3):10–13.

      [12] 張立東,李立遠.黃河考古的概念、定位與課題[J].華夏考古,2021(5):119–128.

      [13] 張立東.“黃河考古”漫議[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6(24):29–31.

      [14] 邱文藝.專家學者研討黃河文明與“黃河學”[N].光明日報,2010-06-29(12).

      G642.0

      A

      1006–5261(2022)06–0152–05

      2022-04-28

      河南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HDXJJG2020-66)

      吳朋飛(1979―),男,江蘇如皋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張繼金〕

      猜你喜歡
      黃河問卷文明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多彩黃河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黃河寧,天下平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漫說文明
      『黃河』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黃河知道我愛誰
      當代音樂(2019年2期)2019-06-11 21:17:05
      對不文明說“不”
      問卷網(wǎng)
      文明歌
      問卷大調查
      台前县| 胶州市| 都江堰市| 磐安县| 鱼台县| 高要市| 黄梅县| 商城县| 尉氏县| 阜南县| 漾濞| 雷州市| 女性| 昆山市| 赤壁市| 康乐县| 新龙县| 庆云县| 岱山县| 济宁市| 高清| 京山县| 富锦市| 桃园市| 咸阳市| 千阳县| 浮梁县| 南溪县| 县级市| 涞源县| 共和县| 云浮市| 宣化县| 马山县| 吉林市| 泊头市| 阿图什市| 牙克石市| 临城县| 玉山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