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野看毛澤東對近代民族主義的超越與重塑*

      2022-03-24 14:10:12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國際主義民族主義中華民族

      王 芳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面臨深重的民族危機,民族主義因而成為中國近代最主要的社會思潮之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毛澤東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始終立足中國的實際,依靠中國人民的力量,爭取國家的獨立,維護民族的尊嚴,并把馬克思主義進行民族化和大眾化的發(fā)展。據此,一些國外學者把毛澤東指認為一名“民族主義者”。例如,著名的海外毛澤東研究專家施拉姆指出,毛澤東在五四運動時期“趨向馬克思主義,而且趨向民族主義。當然,正是由于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闡發(fā),強調民族解放運動在世界革命中的作用,才促使這兩種趨向結合起來”[1]29。施拉姆認為民族主義是毛澤東個人品格的核心特征,正是民族主義的思想和品格因素影響了毛澤東一生的實踐。特里爾說,無論是在毛澤東的詩詞中還是在他的軍事著作中都帶有非常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馬克思主義者常常絆倒在民族主義這塊石頭上”[2]181。法國漢學家阿蘭·魯林在《毛澤東:雄關漫道》一書中說:“民族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另一個基礎部分?!盵3]647青年毛澤東就已經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這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就已經出現(xiàn),并伴隨著他的一切行動。

      馬克思主義對于民族主義的完整立場是批判、借助和吸納,毛澤東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于民族主義的立場,借助民族主義在民族獨立運動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批判狹隘民族主義的消極性和危害性,平衡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關系,對中國的民族主義做出了符合國情的闡釋,在理論和實踐上超越并重塑了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民族主義話語體系并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本文試圖在理論上厘清毛澤東思想的民族主義解讀問題,澄清毛澤東是何種意義上的“民族主義者”。理解毛澤東對近代民族主義的超越與重塑不僅對理解毛澤東思想具有意義,而且對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超越資產階級的民族國家,確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道路

      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在中國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引入、構建和高漲。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古代的天下觀、華夏中心論、“華夷之辯”等中國傳統(tǒng)民族主義思想觀念逐漸破滅,西方近代民族主義傳到中國。傳統(tǒng)民族主義的轉型和西方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的傳入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此后,隨著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正式形成。

      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都把建立近代民族國家作為目標,立憲派主張通過改良實行君主立憲,革命派主張通過革命手段實行民主共和,二者在本質上都是要推翻封建統(tǒng)治,實行民主制度,建立近代民族國家。但是,無論是改良派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都沒能完成民族獨立、建立民族國家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借助民族主義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鼓舞中華兒女反抗侵略,建立了新中國,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的任務,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超越了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的范疇。

      (一) 借助民族主義對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積極作用,完成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

      20世紀20年代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的影響,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增加了新的內涵和意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民族主義的同時肯定了民族主義對民族獨立運動的積極作用。恩格斯說,“要保障國際和平,首先就必須消除一切可以避免的民族摩擦,每個民族都必須獲得獨立,在自己的家里當家做主”[4]463,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關于民族主義問題的理論原則。列寧領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支持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1919年,在列寧的領導下,第三國際(也即共產國際)成立伊始就宣布將支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中國的民族革命都受到了共產國際的支持和幫助。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日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爭取民族獨立作為革命的首要任務,民族主義發(fā)揮了促進愛國主義的覺醒、整合全社會的力量進行社會動員的作用,促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在此期間,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各黨各派一致對外,誓死不做亡國奴,中華民族全民抗戰(zhàn)取得了勝利。毛澤東在《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中說,“共產黨沒有一天不在反對帝國主義,這就是徹底的民族主義”,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我們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農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5]158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

      (二) 超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族國家模式,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西方近代民族主義理論是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同步的,民族主義的政治信條是:人類自然地分成不同的民族,世界由不同的民族組成,民族具有神圣性,民族是而且必須是政治組織的嚴格單位,按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原則建立民族國家。近代以來,中國的改良派、革命派吸收民族主義的思想資源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始終都面臨如何處理國內各民族關系的問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在早期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排滿興漢,提出為建立單一漢族國家奮斗,其后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提出“五族共和”,實行民族同化,但是始終沒有擺脫大漢族主義的傾向。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接受了孫中山的民族國家構想,貫徹以民族同化為途徑的“國族”原則,中華民族“同源一體”,把少數(shù)民族看成是有待同化的“分支”,忽視了中國各民族的平等地位。隨著國民黨政權的垮臺,這一民族建國設想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1916年,列寧發(fā)表《社會主義革命與民族自決權》一文,指出世界各民族均有從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中解放出來決定自身命運的權利。受到西方民族主義和列寧的民族自治理論的影響,中國五四運動前后興起了民族自治運動,毛澤東在1920年前后參與了湖南自治運動的實踐,反映了他受到民族主義建國方案的影響。但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入發(fā)展,近代中國民主主義在抗日戰(zhàn)爭中得以淬煉,新民主主義勝利以后,毛澤東從中國民族關系的歷史和現(xiàn)實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成功解決了近代民族主義建國方略沒能處理好的國家內部的多民族關系問題,并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

      (三) 超越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建立并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權

      民族主義作為一個帶有現(xiàn)代性或近代性特征的概念范疇,在外主張建立民族國家、保護本民族利益,在內主張國民平等、主權在民,民主是近代民族國家的題中之意。比如,梁啟超引進西方的民族主義概念,提倡主權在民的思想;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權”對應“民主”,把民族主義和民主統(tǒng)一起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明確地闡述了民族和民主的問題,“抗戰(zhàn)需要人民的動員,沒有民主自由,便無從進行動員。沒有鞏固的和平與團結,沒有人民的動員,抗戰(zhàn)的前途便會蹈襲阿比西尼亞的覆轍。阿比西尼亞主要地是因為封建制度的統(tǒng)治,不能鞏固內部的團結,不能發(fā)動人民的積極性,所以失敗了。中國真正的堅實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及其任務的完成,沒有民主是不行的”[6]256。毛澤東批評了國民黨的獨裁政體,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真正堅持了“三民主義”,這個“三民主義”是國民黨一大確立的“三民主義”,即“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民主義”,在外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主義、在內爭取民主自由的民權主義、增進人民幸福的民生主義。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制度,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完成了近代中國民主主義的追求并大大超出了近代民族主義的內涵和境界。

      二、 超越種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塑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有各種各樣的類型和派別,狹隘的民族主義以種族、血統(tǒng)來劃分民族,認為本民族要比其他民族優(yōu)越。比如,中國古代的民族觀念強調“華夏中心”論、“華尊夷卑”,認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中存在狹隘民族主義的因素,像舊三民主義“排滿興漢”的種族主義、義和團運動中的排外主義等。西方以血統(tǒng)來劃分民族,西方民族主義在發(fā)展的進程中演化出了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極端種族主義、沙文主義等。民族主義將民族神圣化的傾向有明顯的理論缺陷,“這使得民族主義在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照亮世界的同時,也以消極、偏狹乃至殘暴的一面為人類歷史留下?lián)]之不去的陰影和黑暗”[7]1。毛澤東堅決批判了種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開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在國內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在世界上堅持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相互尊重。

      (一) 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的共同體

      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其后,他在《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中提出要區(qū)分“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指出“小民族主義”對應的是“大漢族主義”,“大民族主義”和“中華民族”相呼應,希望借此喚醒對中華民族的自覺和認同。但是,從梁啟超到孫中山都沒能真正推動并構建起中華民族的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奮斗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立在了可靠的政治、文化、社會基礎之上。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開啟了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進程,黨的“一大”綱領明確規(guī)定接納黨員不分民族,倡導民族平等;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定的《憲法大綱》規(guī)定漢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在蘇維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長征途中,黨和紅軍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執(zhí)行嚴格的民族紀律,爭取到廣大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支持。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但是國內各個黨派各個階級的,而且是國內各個民族的?!盵8]809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各民族聯(lián)合抗日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深入人心,成為現(xiàn)實。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領導確立的各民族“多元一體”、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為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礎、制度基礎,不僅從政治上、制度上保障民族平等,而且通過加強文化和情感建設,增強民族認同,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容納了地域、政治、經濟、文化多種因素的共同體。

      (二) 辯證處理民族關系,反對“兩種民族主義”

      毛澤東從辯證法的高度處理民族關系。一方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性。他說,中國除了漢人外“共有數(shù)十種少數(shù)民族,雖然文化發(fā)展的程度不同,但都已有長久的歷史。中國是一個由多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5]622。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語言文字,以及各少數(shù)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另一方面,不能用多樣性來否定國家的整體利益、社會主義制度和價值原則,在民族問題上不能陷入相對主義。反對“兩種民族主義”,即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或“狹隘民族主義”)。建國前夕,毛澤東和米高揚正式會談時,圍繞勝利后建立新中國關于民族的問題,提到“目前主要的是防止和反對大漢族主義,同時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9]927。在1952—1953年、1956—1957年的兩次民族政策大檢查期間,毛澤東多次強調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對各民族團結和發(fā)展的危害。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把大漢族主義或地方民族主義定性為應當克服的人民內部矛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各族兒女共同的利益和福祉,是一個整體,毛澤東處理民族關系的辯證智慧對當今時代背景下如何反對文化相對主義、應對消解主流價值觀問題也具有啟示意義。

      (三) 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是平等的

      金沖及先生曾指出,民族主義具有兩重性和兩種發(fā)展趨勢,一種是狹隘民族主義或稱民族沙文主義,對本民族充滿優(yōu)越感,把追求本民族利益建立在對其他民族的蔑視和損害基礎之上;另一種是積極進步的民族主義,對自己民族有感情、有自信,謀求民族獨立解放,對其他民族采取平等態(tài)度,不損害其他民族的利益和尊嚴[10]。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國家在對中國進行殖民的過程中宣稱中華民族是劣等民族,打擊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不少人對中華民族的未來表示悲觀、沮喪。在這種民族悲觀主義的背景下,毛澤東對民族復興抱以堅定的信念,從而激勵人們投身民族復興的大業(yè)。他反復強調中華民族有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極力宣揚中華民族的精神、重塑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對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歷史高度肯定,對中華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說:“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tǒng)的民族?!麄冑澇善降鹊穆?lián)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中華民族又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5]623毛澤東主張的民族主義是謀求中華民族獨立、有民族尊嚴和民族自信的民族主義,也是平等的民族主義。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獲得獨立以后,毛澤東關注、幫助和支持世界上尚未從殖民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的亞非拉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在民族、國家關系上堅持和平、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則,反對種族歧視。1963年,毛澤東同幾內亞政府經濟代表團和婦女代表團談話時說:“我們同你們談得來,沒有感到我侮辱你,你侮辱我,誰都沒有什么優(yōu)越感,都是有色人種。西方國家想欺侮我們,認為我們生來就不行?!盵11]318同年,毛澤東發(fā)表《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斗爭的聲明》,指出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的民族斗爭說到底是一個階級斗爭問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將階級分析作為觀察民族現(xiàn)象的基本方法。

      三、 超越文化民族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旗幟

      民族主義是一個具有高度統(tǒng)領和涵蓋特征的社會思潮,它表現(xiàn)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多個方面。當一種文化體現(xiàn)了民族的利益,關系到民族身份的認同,關系到民族的發(fā)展和未來,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民族主義。

      (一) 近代文化民族主義的尖銳對立

      文化和政治密切相關,政治運動總是以一定的文化為先導,如何反思傳統(tǒng)文化、如何對待西方文化就成了拯救民族國家危亡的關鍵議題,這是近代中國各種文化運動、文化思潮爭論不休,出現(xiàn)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尖銳對立的文化主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文化保守主義堅持“中體西用”,認為西人在器物技藝上超過中國,但在文化特別是禮教人倫方面,中國遠勝西方,認為中國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家,西方的工業(yè)化道路和政治道路與中國都是不相適應的。文化激進主義者認為,近代以來中國之所以落后,屢遭列強的侵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落后,傳統(tǒng)文化阻礙了近代中國政治改革和經濟的發(fā)展,民族危機說到底是文化危機,解決民族危機從根本上要徹底拋棄傳統(tǒng)文化。文化激進主義表達了對西方文化的極度崇拜,主張“全盤西化”。

      從總體上看,文化保守主義者,例如梁漱溟、張君勱、陶希圣等人都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結,文化激進主義者例如胡適等人出發(fā)點也是為民族謀求一條富強、復興的出路,文化民族主義在近代中國起到了樹立民族自尊自信、激勵民族自強的積極作用。實現(xiàn)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有識之士的一致愿望,喚醒民族意識、文化救國是探索民族復興的重要方面,文化建設問題是學術界、知識界討論和爭論的重要問題。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xiàn)了“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論”,主要有以陳伯達、艾思奇、何干之等為代表的“新啟蒙運動”,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提出的復古主義文化建設方針,以梁漱溟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等文化民族主義的派別和主張。近代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各種爭論促進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提出自己的文化建設綱領以更好地領導全民族抗戰(zhàn)、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

      (二) 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從根本上解決了近代文化民族主義的紛爭

      毛澤東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文化建設方針從根本上解決了近代思想史上“古今中西”的文化之爭。馬克思主義是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又超越其社會和時代的思想,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既不是文化保守主義、文化封閉主義,也不是文化激進主義、全盤西化,更不是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成功超越了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立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xiàn)?!盵5]663-664文化民族主義表現(xiàn)出把文化作為民族復興的決定性因素的“文化決定論”傾向,而毛澤東堅持用唯物史觀分析文化的作用。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對近代以來文化爭論中關于文化革新的任務,新民主主義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處理中西文化的關系等重要問題作出了回答,通過開展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建設,超越文化民族主義的各種爭論。

      (三) 把馬克思主義和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代表人物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并在新文化運動前后嚴厲批判文化保守主義,強調文化有落后和先進之分,有階級之分,但沒有重視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文化的民族屬性問題,也沒有領導無產階級的新文化建設的實踐。毛澤東真正完成了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中國文化相結合的任務。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開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的民族文化構建的歷程。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把“民族性”作為首要屬性。一方面,強調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主張民族獨立解放的愛國的文化?!对谘影参乃囎剷系闹v話》中,毛澤東開宗明義地強調文藝要能夠起到動員群眾、團結抗日的作用,把文化和民族解放的訴求融合到一起。另一方面,新民主主義文化帶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民族文化的形式,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毛澤東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做了典型示范,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改造并重新解釋了傳統(tǒng)文化,使其完成現(xiàn)代性轉向。

      四、 超越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彰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界意義

      近代西方民族主義在本質上屬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將階級分析作為觀察民族現(xiàn)象的基本方法,無產階級革命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無產階級從本性來說是世界主義的,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主義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但是,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對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超越是建立在各國獨立自主、各民族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私有制、階級、國家消亡以后,國際主義才能真正實現(xiàn)。

      圍繞毛澤東和民族主義、國際主義關系的討論,一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關于毛澤東和共產國際、蘇共代表的“國際主義”路線的糾葛,斯大林和蘇共曾對毛澤東發(fā)出的“民族主義者”的責難;二是一些國外學者用“民族主義者”來描述毛澤東,強調毛澤東的思想和實踐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異質性”,質疑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二者都狹隘地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簡單化地理解了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關系。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資產階級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革命,他們支持和鼓勵民族國家的建立和民族獨立運動,認為這為社會主義革命掃清障礙,為社會主義革命奠定基礎。列寧認為,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本身就包含了社會主義的性質。毛澤東則提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但中國的民族革命和資產階級的民族革命不同,沒有把資產階級的利益等同于民族利益,“我們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所規(guī)定的十大政綱,不但代表了工農的利益,同時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5]158。中國的革命戰(zhàn)爭是“革命的階級戰(zhàn)爭和革命的民族戰(zhàn)爭”。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完整深刻地說明了中國革命中國際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關系問題。中國革命首先要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但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民族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作為引領,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民族主義在性質和前途上存在本質的差別。周恩來說:“中國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并不矛盾,也不沖突。國際主義者在中國必須堅決實行中國民族主義,才能使中華民族得到獨立解放,走向國際舞臺。同時,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必須同情和聯(lián)合國際主義的運動,才能共同打倒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求得國際上真正的民族平等,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盵7]303毛澤東指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戰(zhàn)爭也是反對帝國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戰(zhàn)爭,我們是國際主義者又是愛國主義者。中國的革命徹底打擊帝國主義,因此不為帝國主義容許,但卻為社會主義所容許,“而為社會主義的國家和社會主義的國際無產階級所援助。因此,這種革命,就不能不變成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5]668。

      (二) 以莫斯科利益為軸心并不是真正的國際主義

      列寧、斯大林曾在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殖民地問題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民族解放運動的完整理論體系。在列寧的領導下,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1943年解散,在這期間,按照列寧和斯大林確立的路線,第三國際不僅領導了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也領導了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成立初期的領導任命、組織建設、路線方針、重要決策都受到了共產國際的影響,在中國革命中,共產國際代表了一條國際主義路線。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國際主義的幫助,也深受國際路線之苦,根本問題是沒有處理好共產國際的統(tǒng)一領導與各民族特殊國情的關系。為了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需要,便于各國共產黨獨立地處理本民族本國家的問題,共產國際最終宣告解散。毛澤東之所以能領導中國革命成功,有賴于他沒有盲目地用共產國際的統(tǒng)一模式、統(tǒng)一策略來解決中國的問題,而是深刻認識到了中國革命形勢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堅持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的革命道路。

      蘇聯(lián)在黨際關系和國家關系上的沙文主義、霸權主義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不滿,一些原來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轉向了民主主義道路、第三條道路。但是,毛澤東對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始終有清醒的認識。1958年在同巴西記者的談話中,毛澤東區(qū)分了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它們不是帝國主義國家,也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是民族主義國家”。在這段時期,毛澤東區(qū)分了三種主義:“共產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這三個主義中,共產主義和民族主義比較接近。而民族主義占領的地方相當寬,有三個洲:一個亞洲,一個非洲,一個拉丁美洲?!盵12]408毛澤東肯定了民主主義國家中立立場的正義性,同情和支持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

      毛澤東深刻地認識到以莫斯科利益為軸心的共產國際、蘇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主義。比如,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斯大林曾要求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妥協(xié),毛澤東建國后曾多次說起斯大林不準中國革命這樣的話。毛澤東也多次對斯大林、蘇共把他看成“亞洲的鐵托”,把中國革命的勝利看成“鐵托式的勝利”表示不滿。而蘇聯(lián)、蘇共的大國沙文主義、大黨沙文主義不僅不符合國際主義原則,而且恰恰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曾猛烈抨擊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民族主義傾向。

      (三) 平衡了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關系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主義的理論,平衡了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毛澤東聲援亞非拉的反帝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建設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和幫助,先后發(fā)表《堅決支持日本人民反對日美均勢同盟條約的斗爭》《給卡斯特羅的信》《反對美國——吳庭艷集團侵略越南南方和屠殺越南南方人民的聲明》《中國人民堅決支持巴拿馬人民的愛國正義斗爭》,等等。毛澤東反復強調亞非拉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發(fā)展經濟文化應堅持獨立自主、不依賴外援的原則,反復強調中國仍很貧窮,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你們知道我們現(xiàn)在還有些困難,給予的幫助不大。——我們的國家有一個很大的缺點,人太多,這么多人要吃飯,要穿衣,所以現(xiàn)在還有不少困難”[11]318。毛澤東對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援和幫助遵循了真正的國際主義原則,并平衡了本民族利益和國際主義的關系。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國家民粹主義、民族利己主義抬頭,毛澤東同志的理論和實踐對我國統(tǒng)籌兩個大局,謀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猜你喜歡
      國際主義民族主義中華民族
      從震旦到復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論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近代嬗變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2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國際主義想象:實現(xiàn)中國軟實力升級換代
      01 國際主義在中國援外中的實踐
      國際援助(2016年2期)2016-03-15 15:24:48
      淺論美國外交政策中孤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永續(xù)性
      人間(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7
      國際主義戰(zhàn)士
      和静县| 凤翔县| 龙口市| 石嘴山市| 大邑县| 家居| 雷波县| 土默特左旗| 伊宁县| 连城县| 山阳县| 平泉县| 丽水市| 南宁市| 长顺县| 三江| 黄骅市| 五常市| 莱州市| 凌云县| 比如县| 岳普湖县| 克什克腾旗| 时尚| 彰武县| 舒兰市| 涟水县| 凌源市| 镶黄旗| 石景山区| 富蕴县| 旬阳县| 灵川县| 齐齐哈尔市| 舒兰市| 田东县| 铁力市| 房山区| 重庆市| 济源市|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