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最近全國球迷的心情猶如坐過山車一樣,先是男足的表現(xiàn)讓全國球迷扼腕嘆息,緊接著“女足”姑娘們捧回了亞洲杯冠軍的獎杯,大家又樂開了懷。
其實,踢球這項運動在我國流傳了兩千多年了,不過那時候踢的球叫蹴鞠。這幾千年,雖然從普通百姓到皇宮貴族都有踢球愛好者,但因為踢球踢成“國防部長”的只有宋代的高俅。之所以會這樣,或許這與宋人超愛踢球有關(guān)吧,尤其是在春游踏青的時節(jié),簡直就是踢球的盛會。
宋朝的春游已不再像唐朝那樣,是個舉國狂歡的國民節(jié)日,但也專門設(shè)有“踏青節(jié)”。踏青節(jié)的最大亮點應(yīng)該是蹴鞠?!端疂G傳》中寫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詩圣杜甫《清明》詩中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詩人陸游《感舊四首》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詩句。這說明從唐朝到宋朝清明節(jié)都有踢球娛樂的習俗。不過,發(fā)展到宋代,蹴鞠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成為一種風靡運動,宋朝上上下下皆以蹴鞠為樂。不論是朝廷之中的權(quán)貴,皇宮里的皇親國戚,乃至貧民百姓都能來上幾腳,作為一種打發(fā)時間的娛樂項目。尤其是宋代的上層人士都以踢球為時尚,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
宋代皇帝不僅喜歡踢球,還組了皇家踢球隊,作用就是在盛大的節(jié)日時,能夠展現(xiàn)精彩的比賽來慶祝。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曾有記載:左右軍筑球,殿前旋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jié)絡(luò),留門一尺許。左軍球球頭蘇述,長腳幞頭,紅錦襖,余皆卷腳幞頭,亦紅錦襖,十余人。右軍球頭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送。這所描述的正是這一支皇家足球隊表演賽時的場景。到了外國使臣來宋訪問的時候,這支足球隊也會在宴會時期進行表演,所以蹴鞠集齊了慶祝、表演、娛樂和外交等多重作用。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的對抗性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shù)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shù)方面發(fā)展。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fā)揚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愛好者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云社”,又稱“圓社”。《水滸傳》中寫到宋徽宗也是“齊云社”的成員。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宋人愛蹴鞠,超越了性別與年齡的限制,男女老幼皆是蹴鞠的愛好者。
宋人踏青游玩時,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帶著炊餅出游。宋代民間,習慣把無餡的食品稱為餅,用火烤的叫燒餅,蒸的叫蒸餅,面條叫湯餅,油炸的叫油餅。宋仁宗趙禎做皇帝之后,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而蒸餅的“蒸”字和趙禎的“禎”字發(fā)音相似,那時說話寫字都講究避皇帝或長輩的名諱,所以,蒸餅就改稱為“炊餅”。在當時的汴梁城里,炊餅是一種大眾食品,大街小巷都有賣炊餅的。
了解《水滸傳》的人都看過武大郎賣“炊餅”的片段,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擔炊餅出門叫賣。武松離家出行前,曾經(jīng)交待哥哥武大說:你少在外面,早點回家;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后只要做五扇籠。扇籠就是蒸籠,可以斷定,大郎炊餅是蒸出來,而非烤制的燒餅。宋代炊餅是今天的饅頭,絕非燒餅。
在宋人筆記中記載,炊餅深受汴梁城民眾喜愛,成為主食。年年清明節(jié),市民攜帶棗粥、鴨蛋和炊餅,出游踏青。黃庭堅在寬慰病中朋友的書簡中說:“病者想漸蘇醒能食矣。家園炊餅漫佳,不知堪否?”詩人楊萬里題作《食蒸餅作》:“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老夫饑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p>
宋人春游的場景,在《清明上河圖》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只見在畫中,沿著鄉(xiāng)間小路往城市方向走,一片田園風光過后,斜刺里跑出一隊人馬,有騎馬的,有乘轎的,有挑擔的,那是清明時節(jié)外出踏青、掃墓的富貴人家。
對于宋朝人來說,清明是一段熱鬧而歡快的時光。遇上一個好天氣,汴京城內(nèi)的士庶商民,就會約上三五好友,帶著新酒、炊餅、果子等小吃,出城游玩。這個時節(jié),汴京的野外熱鬧如同市肆,“四野如市”,“游人士庶,車馬萬數(shù)”。踏春的人們“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抵暮而歸”。
宋人春游的熱鬧景象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