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心雕龍·知音》中的批評系統(tǒng)及缺失

      2022-03-25 11:10:35王藝橋
      青年文學家 2022年5期
      關鍵詞:性情劉勰知音

      王藝橋

      作為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地位顯著,《知音》篇中所提出的“知音”鑒賞論也一直被沿用,劉勰所提出的“六觀”說,也提醒人們在鑒賞的過程中,注重性情的同時也要關注外在形式,但《知音》篇中也存在“音”可知與否、過分要求客觀等問題。

      一、知音系統(tǒng)

      《知音》篇是《文心雕龍》中的最后五篇批評論之一,主要表達劉勰對于文章鑒賞問題的看法,包括“知音其難”的問題以及具體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清人紀昀認為“難字一篇之骨”,劉勰也確實感嘆“音實難知,知實難逢”,但難只是《知音》篇前半部分提出的問題,這一篇的后半部分不但分析了“知音”這一問題的內在原理,他所認為的達到“知音”的方法,向人們展示了如何做到“知音”。《知音》一篇的根本目的是教會人們如何成為一個“知音君子”,《文心雕龍》最后的五篇批評論都是圍繞對于文學的接受和鑒賞展開的,共同的落腳點也都是要培養(yǎng)人們成為“知音君子”。

      “知音”是劉勰的一種重要批評模式,在這種批評模式中,“知音君子”就是其中的理想型人物,也是劉勰主張的批評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種批評的理念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不斷出現發(fā)展,孟子主張“知人論世”,提倡把目光投向創(chuàng)作的起點,從作家的人生經歷和遭遇出發(fā),從根本上把握作者創(chuàng)作的內涵。知音批評可以通過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通過文章去推測作者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這就是知音批評在批評系統(tǒng)中的優(yōu)勢。

      想要“知音”首先要觀察作品的外在,劉勰強調要先弄清楚文章的文體風格,即“才性異區(qū),文體繁詭”,文章體裁不一,且風格多變,想要對一篇文章“知音”就要先搞清這個問題。劉勰認為《離騷》之奇在于它不同于《詩經》之正的文體風格,中國古代的文學風騷同祖,“奇”和“正”就是文學風格的兩大源頭。劉勰關于通變的看法,即當代人寫文章,“通”就是強調繼承,優(yōu)良的寫作傳統(tǒng)不可背棄;“變”是強調今人的創(chuàng)新。劉勰認為在行文中必須“變”的地方是“文辭氣力”,“文辭氣力”是指文章具體的辭采和風格,這些都是因人、因時、因作而異的,沒有具體的內在規(guī)律可言,那么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語言的修辭和運用就值得注意了,而且劉勰提出通變的觀點也是為了改變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弊病,這個出發(fā)點是難能可貴的。

      二、知音系統(tǒng)中的缺失

      (一)知音其難的原因

      劉勰對于“知音其難”的原因概括為不夠充分,“知音其難”的原因除去劉勰所提及的三個情況外,還有其他原因,如作品內容的抽象,使讀者陷入迷茫,無法理解,陷入誤區(qū)而不自知;再如讀者的偏好或能力不足,使對文章的鑒賞和評論變得困難,無法做出較為公正的裁斷。劉勰對于這些原因的探尋和總結很精辟,但不夠全面和完備,許多其他“知音其難”的原因劉勰都未能論及。古代文人文學素養(yǎng)普遍較高,作品水平以及表現出的文化心理和水平也都未必會被當時的文人所理解,這種先進而超前的思維也可能是“知音其難”的原因之一。當中國古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現出超越同時代人的認知和審美水平時,他們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但未必會得到同時期文人的理解,甚至還會招致世俗異樣的目光,就像《古詩十九首》中“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中表現出來的尋求認同卻不得的感傷和憂患。

      司馬遷遭遇坎坷后發(fā)憤著書,不避黃老,直抒胸臆,但這樣的做法卻遭到了班彪、班固父子二人的斥責?!笆欠穷H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這種包含著激烈情緒的措辭反而印證了司馬遷所表現出來的思想高度遠超過當時與他同時代的人,司馬遷也渴望有知音來欣賞和肯定他的付出和創(chuàng)作。在《報任安書》中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就是思想巨人不被時代所肯定的體現。陶淵明在中國的山水田園詩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但是他的詩在當時并未受到肯定,在鐘嶸的《詩品》中也只位列中品。早年的陶淵明還想要在官場中有一番作為,但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注定他要在仕途上無大建樹,無法被人認同,不得不寄情于山水田園,他在自己的詩歌中也展現了對知音的期盼。精神上的超前是一個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和進步的標志之一,他的超前性必然會帶來這樣的后果,即作者的思維無法被同時代的人所理解,表達與理解之間產生隔膜的現象也在所難免,這種原因也會導致“知音其難”的現象,這些原因是劉勰所忽略的。

      (二)“音”可知與否

      想要真正的“知音”,單注重內或外的某一方面是不可行的,要做到內外兼修,又要觀察到文章的形式、文辭特點,又要能夠體會文章作品中深層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地鑒賞一篇文學作品,做到“知音”。劉勰所說的“情”是相對于文章外在形式而言,與之相對的內容,但“六觀”的內容和要求是無法真正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深情的。劉勰所追求的文章,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的平衡,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在探尋文章情志的時候總是融入儒家教義的東西,總是將文章的核心回到圣賢之說上去,他在研究文章內涵乃至文字含義的時候也遵照儒家的積極態(tài)度,儒家的一些文學觀點也體現在《文心雕龍》中。儒家認為文章的作者可以通過語言完整準確地將自己的思想完全表達出來,同樣讀者也可以通過閱讀文字來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種觀念有其深刻合理的一面,但這個觀點的普適性真的能夠做到覆蓋嗎?也未必見得。如莊子就認為有些不可知的東西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就像古人留下來的經典不過是末流,真正的“道”早就隨著先人的消失而消逝了,這也就是道家的“言不盡意”,劉勰自己雖然也在《神思》篇中有過這樣的困惑,但他并沒有對這個問題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答。

      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作者的思維是屬于個人的,在落實到文字之前并不會被外人所知,但用于表達這種思維所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卻不獨屬于某個人,是整個社會所通用的。這種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間有一些部分是無法做到統(tǒng)一的,也就是說語言和文字在某些時候并不是全能的,可能無法表達出作者內心深處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既然無法借助文字來進行表達,那么作為讀者也就無法單純從文字中獲得作者的體悟。除此之外,中國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觀點講究“含蓄”,講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這些根植于文人思想中的創(chuàng)作觀念不僅在不經意間給讀者的閱讀帶來了困難,也大大加深了“音”不可知的方面。讀者與作者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橋梁就是文字和語言,而作為表達工具的語言和文字本身也有他不確定的兩面性,一方面文字是否能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另一方面讀者從文字中體會到的東西是否又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一致,這兩點外還有語言文字在傳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紕漏和問題,這都會影響到作者的情感表達和讀者的情感接受。因此劉勰在討論“知音”問題時,并沒有關注“音”到底是不是完全可知的,就在默認“音”可知的情況下形成了“知音”理論,并留下了一個鑒賞的天花板,這就是從兩面性角度去思考“知音”這個問題本身時,命題中所存在的問題。

      (三)批評鑒賞中的主觀與客觀

      劉勰在《知音》篇中強調人會因為個人的喜好導致鑒賞結果出現偏頗,這樣的理論有其合理性,但其也有不合理性的存在,即可能會走向絕對客觀而忽略在文學鑒賞中主觀的合理性和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吨簟分械膭③氖钦驹谧髡叩慕嵌葋斫套x者如何鑒賞作品,并沒有關注讀者的角度和情感因素,這種角度充分肯定了客觀對于文章鑒賞的重要價值,卻將文學鑒賞這一活動中讀者所占據的主體性忽略了。與每位作者都有其獨特的個人性情一樣,每個讀者也擁有自己的性情,每個人性情的獨特性一定會體現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語言文字中,而讀者在閱讀這種情感體現時,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個人性情的影響的。劉勰在《體性》篇中也提到了作家的個人性格與作品之間的這種關系,“才性異區(qū),文辭繁詭”,但對于這種關系的思考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在這一篇鑒賞論之中。

      個性越加鮮明的作家,其在文章作品中的體現就越發(fā)突出,如果讀者或鑒賞者的性情能夠接近作者的真實性情,那么就越發(fā)的能夠真正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這種體現在性情上的異同是在文學批評中一個很重要的現象,但劉勰認為這是“私于輕重,偏于情愛”,這樣的態(tài)度在鑒賞過程中是需要摒棄的,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鑒賞的客觀性,那么許多“妙鑒”也就無從得來了。在許多古人的詩文評中都可以見到主觀因素的合理性,如元好問喜歡慷慨蒼涼的寫作風格,因此就大力推崇劉琨的清剛之體,而對費心錘煉的孟郊評價就相對一般,“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這種評價聽起來雖然有些刺耳,但確實能夠概括出孟郊的創(chuàng)作風格;又如錢鐘書在《談藝錄》中談唐宋詩的問題,“唐詩多以豐神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夫人稟性,各有偏至。發(fā)為聲詩,高明者近唐,沉潛者近宋”,將唐詩與宋詩放在一起,本就是兩種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的比較。歷代文人也都根據自己的性情喜好來進行評判鑒賞,無法進行客觀的評判,不同的人根據性情所選來鑒賞的詩作不同,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也都不盡相同,許多拿出來評判的詩作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水平上都是水平極高的作品,但每個人又會根據自己的性情喜好加以選擇,這就是主觀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能將之完全忽略拋棄。

      客觀性在文學鑒賞中確實有它自己的優(yōu)勢,理智且邏輯嚴謹,思維深遠,但過分追求這種客觀性,就會由于過分理性而忽略文學作品中“情”的力量,這就會在文學鑒賞時束縛住思維的發(fā)散,如果依照某種客觀思維訂立一套鑒賞標準的話,那么文學鑒賞又會陷入刻板呆滯,意味全失。如果作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刻意秉持這種客觀的思維,那么寫出來的東西很難會是他內心想法的真正表達,文學批評也同樣適用,一味地刻意追求客觀,忽略根據自己的真性情做出的評價,這種文學鑒賞必然也是空洞的。

      因此在文學批評的過程中,既要避免過分主觀帶來的個人偏頗,又要避免過分客觀導致的空虛乏味,如何把握好這個尺度,在批評中做到一種態(tài)度的平衡,大概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夠獲得經驗了。

      (四)“六觀”的功用

      從內容上看,“六觀”是針對“文情難鑒”的問題所提出的,雖然含有一定的原則性和規(guī)范性,像是在教授讀者如何去分析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布局謀篇、語言修飾等,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從“六觀”的六個方面入手分析作品。但“六觀”并沒有說明評價文學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沒有說明什么樣的“位體”“置辭”“通變”“奇正”“事義”“宮商”是優(yōu)還是劣,讀者沒有辦法將之作為標準來運用,去進行文學的批評活動。所謂“標準”是指評論文章的依據,即根據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一篇文章,但劉勰口中的“六觀”則是從實際的操作角度去講如何品鑒一篇文章。“觀”從語義上來看有“看”“示人”“觀賞”的含義,“六觀”中的“觀”即所謂的“觀察”“考察”,而所謂的“六觀”就是從六個方面來考察作品的方法。劉勰對于“六觀”的描述中,并沒有出現說明標準和準則的詞,但是卻用到了許多對于優(yōu)劣好壞的品評詞匯,例如“風清”“體約”“文麗”“詭”“誕”“蕪”等詞匯,這些詞既是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要求,也是對文章批評鑒賞的要求,在這個含義上《知音》篇對于《宗經》篇有補充的內容,即文學批評與鑒賞的方法和途徑,使整個《文心雕龍》的批評系統(tǒng)更為完備。

      綜上所述,《文心雕龍·知音》篇對我國古代文學鑒賞和批評形成的較為客觀的、科學的批評方法產生了較大且積極的影響,雖然也存在著一些不夠完善和強求的問題,但這些理論問題在千年后的現在也沒有被解決,與《文心雕龍》的成就相比還是次要的,這就是《文心雕龍》在文學批評鑒賞上沿用至今且不斷更新發(fā)展的原因。

      猜你喜歡
      性情劉勰知音
      時間的性情
      中學語文(2022年31期)2022-12-31 11:11:18
      知音
      黃河之聲(2021年16期)2021-12-14 03:02:02
      劉勰《文心雕龍》論“三曹”詩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開海棠
      感受書法 體味性情
      中國篆刻(2016年3期)2016-09-26 12:19:29
      劉勰《文心雕龍》的辨體理論體系——兼論其辨體觀的開創(chuàng)意義和深遠影響
      學術論壇(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0
      論劉勰辨“騷”的矛盾心理
      學習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6
      硬、安、純——魯侍萍沒有大改的“真”性情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太谷县| 景谷| 土默特左旗| 思茅市| 亚东县| 南溪县| 高阳县| 河津市| 曲沃县| 昆山市| 贵州省| 曲阳县| 寿阳县| 天全县| 裕民县| 张家川| 张北县| 都江堰市| 咸阳市| 彭阳县| 河西区| 玉门市| 华宁县| 洛扎县| 陆良县| 临沧市| 克拉玛依市| 马边| 临夏县| 平武县| 永州市| 徐水县| 甘德县| 镇平县| 凉山| 黔西| 高台县| 安乡县| 安岳县| 阿鲁科尔沁旗|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