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云
古語有言“不爭之爭,是為深爭”,是成長的大智慧,是韜光養(yǎng)晦后的厚積薄發(fā),不爭之爭的“不爭”是放下一切虛假的外在表象,爭的是本質(zhì),爭的是明天,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深爭”,贏在明天而不是當下。而當下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的痛苦是爭當下,一次考試就讓家長焦慮,一次考試就讓孩子一蹶不振。不久前,一位家長給筆者打電話說,他的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排名掉了很多,他就緊急叫孩子回家,劈頭蓋臉地批評。之后孩子經(jīng)常頭痛,感覺什么都記不住了,開始進入一個扭曲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
這個案例其實正是“爭當下”造成的成長錯亂讓孩子迷失自我,出現(xiàn)認知偏差的情況。“爭當下”讓我們追求完美、提升自己的焦慮心態(tài)充滿大腦,不能清靜無為地面對自己、面對學習、面對工作,進而喪失自我,成為一個強迫自己“爭當下”的影子。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道德經(jīng)》有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順勢而為的無為本心,在這種淡泊功利、不刻意的狀態(tài)中去做自己本心之事,會做得更好更多,做事才可有成就。但當下人們做事前總是想到果,心里已有雜質(zhì),所以很難把自己潛質(zhì)真正發(fā)揮出來。
對于高中的學生在學習中更應該保持這種無為勝有為的心態(tài),全力而為做好當下,拼出自己的精神,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就好,沒有必要因一時的成就沾沾自喜,也沒有必要為一時的失敗而懊惱,因為你一直在努力,努力只要是出于本心,就沒有必要過分在意今天的結(jié)果。我們更應該好好地去享受經(jīng)歷中感悟,真正成功的人是為自己夢想永不放棄的無為而為。
老子所說的“順其自然”,用在教育上就是順應人的成長規(guī)律,尊重每一個人的天賦和自由用在家庭教育上就是不違背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并且找到孩子的天賦和興趣,然后再順應他們的個性,讓孩子真正在快樂的本源之心下去活出自己的精彩。
“無為”是講用“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為”?!盁o為”不是消極的,而是有著積極意義的。當下教育,正需要“無為”之精神,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其成長軌跡,遵循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成長需要有“無為”的心態(tài),放下一切心靈雜質(zhì),讓自己沉下心來去思考和面對當前的事,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做好,不被結(jié)果所羈絆,不被成績束縛自己。學習本就是一個純凈無為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人了解這個世界認知自我的過程。家庭教育的意義是筑堤的作用,陪伴成長是一個放手的過程,不是約束和給予,而一些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摻雜一些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孩子的靈魂不再只是自己的,而成長必然伴隨著覺醒,當他們的靈魂覺醒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世界里有一個不屬于自己的靈魂,就會產(chǎn)生抗爭,這就是我們說的青春叛逆。所以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有一種“無為”的心態(tài),少一分焦慮,少一分糾結(jié),讓孩子真正保持一種“無為”的心態(tài)去成長,這就是真正的釋放天性。
高中階段一些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大部分都與家庭教育中的“摻沙子”有關,讓孩子失去了最純凈的心態(tài),一個沒有純凈心態(tài)的人必然會走得很艱難,孩子和家長的眼睛里只有成績只有攀比,也就不能真正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所以筆者認為,家庭教育是一個逐步完成筑堤的過程,其他的只需以“無為”的心態(tài)去陪伴,特別當下正是高三孩子備考的關鍵時期,更應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無為”的環(huán)境,讓他們真正放手一搏,“無為”不是放棄,是以純凈的心態(tài)更加全力以赴地拼一次拼一把,只為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些,博一場只為活出自己的精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應遵循一個“道”,那就是順勢而為,家庭教育的順勢而為是當孩子出現(xiàn)疲倦時給孩子一股清風,當孩子退縮時給孩子一縷陽光,告訴孩子青春是一個美麗并伴隨痛苦的成長過程,就像蝴蝶因為有蛻一層皮的經(jīng)歷才從一個蛹子蛻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孟子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比说囊簧锌倳龅礁鞣N挫折和磨難,經(jīng)歷磨難是成長不可或缺的過程,它能磨礪人、鍛煉人,使人更加的堅韌和自信。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每個家長對教育也有自己的見解。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似乎不知怎么處理父親和孩子的關系,他討厭親子和睦的狀態(tài),認為做父親就應該拿出威嚴,就應該板著臉,讓孩子看到你就覺得害怕。針對欺凌,他說:“最近總是聽到小孩子被欺負、被排斥、被孤立,然后自殺了的事情。我們先不說被欺負、被排斥、被孤立后該怎么辦,我覺得最近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了。也就是說,孩子們覺得自己是某個集體里的一員,這事要比生死來得更為重要。而大人們也從來不會教育他們意識到一個人即使沒有朋友也照樣活得下去?!?/p>
對于那些犯了錯誤的孩子,李玫瑾教授則提倡“棍棒教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能只給予愛,還要讓孩子懂得敬和畏,當孩子觸碰了底線,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嚴懲,讓他長一次記性,知道害怕和畏懼,這才是最好的保護孩子的方式。尊敬是建立在畏懼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會尊敬你的。
而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奇葩大會》上以傷害、聽話、溺愛等關鍵詞對原生家庭進行批判,引起了一些觀眾的共鳴。
筆者列舉以上這些關于家庭教育的說法不是提倡也不是批判,每個人對教育都有自己的見解。有些東西聽似很有道理,但是不適用于每一個家庭,因為人本就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不可能是別人的復制品。所以家庭教育必須是家長依據(jù)自己家庭的特性及孩子的特性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好孩子成長的底線就好,至于別的更多的還是順勢而為的無為而治,更沒有必要去復制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長經(jīng)歷。時代變化很快,每個時代都會出現(xiàn)特定的成功人士,比如戰(zhàn)爭年代創(chuàng)造了將軍,新世紀創(chuàng)造了地產(chǎn)大鱷。時代的機遇不同,人的潛能不同,成功一方面需要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機遇,人生成功的定義本就是由自己本心而定,不是別人給的,所以家長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比給孩子一個成功的人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