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璇
“慶珍,這一周過得怎么樣呀?讀書了嗎?”
“嗯!我讀了《麥琪的禮物》和《綠門》?!?/p>
“不錯呀!你可以給我講講你的感悟嗎?”
“好啊,這是我第一次讀外國名著……”
看到“美麗中國”最新一期陪讀志愿者招募的消息,我腦海中關于往事的回憶紛至沓來,因為2016年5月,當時讀大一的我就是“美麗中國”第一期陪讀志愿者中的一員。這是我大學期間最美好的回憶,令我受益匪淺。
從《麥琪的禮物》開始,和山區(qū)孩子同讀一本書
參加“美麗中國”陪讀志愿者活動,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
當時的我是大一學生,剛進入大學不久的我對于志愿活動有著巨大的熱情。我從小就喜歡閱讀,無論是國內(nèi)名著還是國外經(jīng)典,各種書籍都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我的書架上,進入大學之后,我更是每天都泡在圖書館里。
偶然間,我看到了關于陪讀志愿者招募的消息。所謂陪讀志愿者,就是和鄉(xiāng)村孩子共同閱讀一本書,每星期在固定的時間與鄉(xiāng)村孩子打電話交流讀書感悟,幫助他們解答閱讀中的疑惑的人,也被稱為“陪讀導師”。大山里的孩子雖說學習條件艱苦了些,可他們不缺課外書籍,但面對這么多捐贈的書籍,他們的閱讀興趣卻并不濃厚,也不知該從何入手開始閱讀。我們作為陪讀導師,任務就是幫助他們打開閱讀的大門。
足不出戶就能做志愿者,還能將自己的閱讀愛好與志愿活動結合起來,幫助更多的鄉(xiāng)村孩子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幫助他們打開看世界的大門,這樣的活動多么有意義!我愛讀書,也愛交流,于是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
報名的流程并不復雜,填寫報名表之后,會有負責的老師打電話來進行電話面試,問題包括“你為什么想?yún)⒓影樽x志愿者活動?”“你最近讀了什么書?有什么收獲?”“如果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業(yè)發(fā)生沖突時,你會怎么辦?”等。
我認真地闡述了我的想法,也結合自己平衡閱讀和學業(yè)的經(jīng)歷誠懇地回答了問題。雖不算完美,但足夠真誠。
就這樣,幾天后,我收到了通知,正式成為一名陪讀志愿者,我的任務就是和一位名叫胡慶珍的初中女生共讀一本書。
慶珍來自彩云之南的臨滄大寨中學,我們相隔兩千多公里。我看過她的照片,她是個黑黑瘦瘦的女孩。我選擇了和她一起閱讀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集《麥琪的禮物》,這本曾讓我哭了又笑的書,既幽默又深刻。
從小心翼翼地首次通話到分享各自的生活
在臨滄中學支教的悅悅老師是項目的負責人,她提前告訴我們:“雖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但千萬不要用‘小朋友’來稱呼同學們,他們可都是非常要強又倔強的中學生?!?/p>
我和慶珍約定好每周六通話一次。第一次和慶珍通話,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畢竟,我們還只是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初次參與活動的我,有點“社恐”,盡管我已經(jīng)提前準備好了要說的內(nèi)容,可還是有點緊張。面對慶珍的提問,有時候,我得思考好長一會兒才能回答;有時候,我回答了很久,慶珍卻還是不太理解,于是我耐住性子再重新解釋。慶珍的普通話不太標準,從語氣中也能聽出害羞、緊張的感覺,我們的交流斷斷續(xù)續(xù),冷場了許多次,往往是我說一大段話,慶珍小心翼翼地蹦出幾個字“好”“嗯”……一個多小時的通話就這樣“艱難”地結束了。
第二次通話前,我根據(jù)第一次通話的內(nèi)容,把我沒有回答好的問題仔細地整理出來,并查閱了許多資料。我還讓我的朋友們閱讀了篇目,問問他們對于文章會提出什么問題,我一一整理出來。就這樣,我預設了許多慶珍可能會問的問題。
也許是因為我做了更多的準備,也許是因為我們更熟絡了,這次我們的聊天氛圍沒有第一次那么尷尬。我們一起聊閱讀篇目,交流讀后感。她會問我一些關于作品的問題,比如,她不理解“綠門”指的是什么,便會問我。
我不想把閱讀這樣一件快樂的事情變成語文課,我就談了談自己的理解,也讓她暢所欲言。
第三次、第四次……我們的通話氛圍越來越輕松愉快。她給我介紹她的家鄉(xiāng)云南臨滄,那里氣候炎熱,盛產(chǎn)紅茶和普洱茶;她給我講支教老師們,那是一群從大城市來的懷著熱忱和希望的年輕人,正是有干勁兒又有想法的他們,創(chuàng)辦了“陪讀志愿者”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她告訴我她在學校里不擅長的科目是英語,她每次都會為一串串的英語單詞感到頭疼……我也給她分享我的大學生活,給她描述我們精彩的外語文化節(jié),和她分享我的假期旅行計劃。
有時候,她向我抱怨學習影響了她的閱讀安排,我安慰她,還告訴她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她以為外國名著艱澀難懂,只讀中國文學作品,我便向她介紹《小婦人》《小王子》這些溫暖又易讀的外國文學作品。
固有的思維讓我以為山區(qū)里的孩子信息閉塞,但實際上,他們也和我們一樣玩QQ、微信,像中學時代的我們一樣讀青春文學作品,甚至追星。
相隔山川,但我們的成長心路是一樣的。
“我希望能和你成為朋友”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擅長表達的人,正式講話前都要準備好草稿。有時我也會擔心自己做得是不是不夠好,我給慶珍的回答真的能幫助到她嗎?
每星期的閱讀結束后,慶珍都會寫一篇讀后感,雖然她的文字功底并不深厚,但從字跡的一筆一畫中,我看得出來她是一個很耐心又認真的女孩兒。她的讀后感中寫滿了自己的感悟和疑惑,我會把她的疑惑記錄下來,在沒時間通電話的時候,用文字的方式給她解答。她也會寫出對我回答的思考,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慶珍對我的講解都有認真傾聽。
為期一個月的活動結束后,我收到了一封來自慶珍的信。
她在信里寫道:
“謝謝你一直鼓勵我,謝謝你陪我讀這本書。其實我知道你在讓我講某一篇故事,或你讓我說說我讀后的感悟時,你都是非常認真地在聽。我知道我講得有點糟,但你還是會說我講得很好。我知道你是在鼓勵我,謝謝你。
通過這幾個星期以來的談話,我覺得你是一個非常善解人意的人,所以我很喜歡你哦!
雖然只是幾個星期的時間和幾次談話,但我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因為這段時間里是你教會了我應當怎樣抽出更多時間去閱讀和做作業(yè),是你教會了我怎樣合理地安排時間。你還讓我接觸了第一部外國名著,讓我知道不是只有中國名著是好的。
在這段時間里,我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所以我很謝謝你,我希望能和你成為朋友?!?/p>
有些句子不太通順,有些用詞很稚嫩,但就是這樣一封略顯笨拙的書信讓我濕了眼眶。我想,我們都被彼此的真誠所打動了。
從遇見到成長
我從慶珍的信里讀到了她的收獲,我的心里也感到十分溫暖。原來我也可以影響到一個人,哪怕從南到北相距兩千多公里;原來我的言語也可以讓一個人有收獲,哪怕是隔著長長的電話線。
我愛書,一個人讀書是常態(tài),但我之前從未和別人一起分享過讀書感悟??梢哉f,慶珍是我的第一個書友,她單純視角下的獨特解讀也常令我莞爾。因為她,我也漸漸學會表達,學會對別人敞開心扉。
那一個月里,在我教慶珍閱讀的同時,她也在影響、改變著我。從前的刻板印象讓我覺得鄉(xiāng)村的孩子過著跋山涉水去上學的貧苦生活,讓我覺得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但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大山里的生活也可以是簡樸而溫馨的,大山里的孩子也是伶俐可愛的,也許因為教育資源的匱乏和對外界的鮮少接觸,也許因為他們的普通話交談不能做到對答如流,這些讓他們的外表看起來有點兒不好相處,但當我摒棄了刻板印象,把他們真正視為朋友時,隔閡便能自然而然地化解。
從談書到談生活,我們的了解在不斷加深;從聊文學到聊情感,我們的心在不斷拉近;從只言片語的交談到深入交流,慶珍看到了大山外更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大山里那飄著裊裊炊煙的農(nóng)家村落。
陪伴是送給山區(qū)孩子們的最好的禮物,“陪讀”則讓這份禮物飄逸著書香。慶珍在閱讀中有所收獲,我也在與慶珍的交談中懂得了更多。這,又何嘗不是我的成長呢?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和慶珍都踏著這神圣的階梯,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