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卿 林煒
摘要:在班級管理中,“班級認同”的實現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高考選科背景下,不少學校對班級進行重新組合,重組后的班級如何有效培育學生的班級認同,激發(fā)他們內心對班級的信服和認同,形成對班級的歸屬和信仰,是廣大一線班級管理者面臨的現實課題。結合在班級管理中的實踐和反思,嘗試了選科背景下重組班級的認同培育有效策略,以期助力班級管理。
關鍵詞:班級認同;重組班級;高考選科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08-0067-03
在班級管理中,“班級認同”的實現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關乎學生的成長和理想信念的確立,也關乎教師對班級和學生的管理。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或她)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就是“社會認同”[1]。依據社會認同理論,“班級認同”是指學生在共同生活中感覺自己是班級成員,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認為有價值及與他人成為一個整體的一種情感[2]?!鞍嗉壵J同”培育則是指學生通過各種有意義的活動或體驗,認識到自身屬于特定的班級,同時還有與之伴隨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在高考選科背景下,不少學校因師資配備、學生選科需求等原因對班級進行重新組合,重組后的班級如何有效培育學生的班級認同,激發(fā)他們內心對班級的信服和認同,形成對班級的歸屬和信仰,是廣大一線班級管理者面臨的現實課題。筆者結合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實踐和反思,嘗試了選科背景下重組班級的認同培育有效策略,以期助力班級管理。
一、精選生活素材,尋求班級認同契合點
新課改倡導,學校教育活動的開展要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通過實施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為此,班級管理者在班級認同的培育過程中,須精心選擇學生生活中的素材,尋求班級認同切入點,找出班級管理與生活相關聯(lián)的有機銜接點。這個有機銜接點應該有“情感味”,即選用的情境材料應當結合班級管理內容實現傳情達意,能引起師生的共鳴,激發(fā)師生共同的情感表達。同時,還要有“生活味”,即所選用的情境材料要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契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特點[3]。
以“班級管理 我參與 我踐行”這節(jié)主題班會為例,其主要目標包括:讓學生認識到班級管理的重要性,要從我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自我行為習慣;懂得服從和參與班級管理是每個班級成員應有的觀念,也是應盡的義務;通過學生服從班級管理的承諾及相關小論文的續(xù)寫,引導學生理解良好的班級集體需要每個成員從小事做起,落到實處。其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認識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圍繞“我踐行”展開。所以筆者把這節(jié)主題班會的議題設為“班級管理為何—何為—有為”。
課前準備階段,針對班級選科分班重組的背景,筆者選取了班級重組后學生難以融入新班級、原班級學生各自為政及不守新班規(guī)的實際,以“我班的實際”為線索,緊緊圍繞“班級管理”這個總議題,在課堂上通過我眼中的“班級現狀”展示,讓學生分享自己在原班級和在新班級中感受到的種種不同變化,來理解班級管理“為何”這一主題。
教師:同學們,我們的新班級成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老師現在想問問我們的同學,我們有沒有發(fā)現現在的班級和自己原先的班級的不同呢?下面我想請幾位同學來說說,進入新班級以來,你們感受到的種種不同的變化。
學生甲:在安靜環(huán)境中,可以獨立思考問題,認真完成作業(yè),做好學科知識的預習等,能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和鞏固所學知識。
學生乙:發(fā)現班級有些同學紀律觀念不強,自習課堂上隨意走動,自由進出教室,高聲談論與學習無關的話題。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下,我的學習和思維受到干擾,無法靜心思考問題。同時,自由進出教室也會影響隔壁班同學的學習。
學生丙:部分同學缺少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個人物品隨意擺放,甚至堆放在教室通道上,不僅影響教室整潔,還影響同學的出行,容易絆倒,存在不安全因素。
…………
學生們就新舊班級自習課秩序、班級衛(wèi)生、教室物品擺放等方面紛紛分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指出了種種不足。
教師總結:剛才同學們對新班級中的變化進行了交流與分享,看得出,我們的同學觀察很認真,也很細心,也希望我們的新班級能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其實,對新班級的變化,老師也看在眼里。相信我們的同學看完這些照片,對老師的一些管理方法會有更深的理解。
筆者展示了隨手拍的部分教室現狀照片,學生看到教室里的種種情況,又進行了新一輪的熱議。對于筆者提出的教室管理“為何”問題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學生的分享不僅具有“生活味”,而且還有“情感味”,師生共同提出的問題以小見大地展現了班級管理“為何”的議題。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生把自身的感受轉化為教育資源,把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從理論變成生活體驗,做到了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深度有機融合,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價值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通過“班級現狀”展示,使學生有了充分的情景融入,對班級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感同身受,進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實現了主題班會的預期效果。
二、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挖掘班級認同生長點
在班級管理中,空洞的理論說教無法真正實現高中學生對班級的認同。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等特點,是高中階段學生思想活動的主要表現[4]。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思想活動,引導他們對具有開放性、思辨性的班級管理相關問題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讓班級管理真正內化于心,實現內心的信服與認同。這些成效的取得,需要教師結合情景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思維,從而真正達到對班級的認同。
班級認同培育中,情景問題的創(chuàng)設除了要有“生活味”“情感味”外,還應具有啟發(fā)性、開放性和思辨性。根據情景設置的問題,對學生思考要有鼓勵、引導和啟發(fā)的作用,能增強學生對班級管理的理解和思維高度的提升;要讓學生真正面對自己認知上的沖突,充分表達真實想法,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感悟、認同班級;要有利于鼓勵學生對問題的多維性思考,促進學生在多維思維中培養(yǎng)價值認同。
在“班級管理 我參與 我踐行”這節(jié)主題班會中,“何為”“有為”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通過課前調查了解到,選科重組后班級學生對新班級管理的參與缺乏深切的感受,對班級管理的措施抱有懷疑態(tài)度。筆者針對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問題一:新班級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問題二:聽了同學們對班級現狀的分享,你有何啟發(fā)?
問題三:作為新班級的成員,我們如何參與班級管理?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符合“班級管理 我參與 我踐行”主題班會內容,符合問題設置啟發(fā)性、開放性和思辨性“三性”的要求,具有邏輯性和思維層次性,讓每個班級成員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而且觸及班級管理的困惑點和學生認知的沖突點。對新班級給他們帶來的變化,學生除了感受到對老師的新鮮感外,感受更多的是對新班級中存在的如自習課秩序、班級衛(wèi)生、教室物品擺放等不足。對通過班級現狀分享帶來的啟發(fā),學生的思想認識高度一致,要求大家自律、自省、自覺,從我做起,努力營造良好的班級集體。對如何參與新班級的管理,學生也紛紛結合實際提出了建議,如輪流值日管理班級、成立專門的衛(wèi)生監(jiān)督小組、加強對違紀學生的自我懲罰力度等措施。學生在對問題的探討和分析中不斷反思自己既有的行為規(guī)則和思維認知,從而實現思維認知的提升,把思維高度上升到班級主人翁的層面。設計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直面不同的認知沖突,多角度思考問題,進一步認識到班級管理中的自身主體性作用,從而堅信班級管理“功成必定有我”,增進班級認同。
三、精心設計活動,把握班級認同升華點
認同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認識到實踐的邏輯,以及循序漸進的心理過程。因此,在班級認同培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作為、積極參與。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系列活動,讓學生由感知到理解,由疑惑到相信,由觀望到行動,最終實現認同和升華。
基于班級認同和升華的出發(fā)點,教師在設計系列活動時,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走心”?!白咝摹敝傅氖菍W生站在理性認識的高度,將有關班級管理的基本觀點和相關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知行合一。真正有效的班級認同培育應當是一種“走心”的歷程,即對事物價值意義的認同,尤其是意識層面的價值認同,空洞的說教、強制的理論“灌輸” 是無法達成目標的,需要參與主體經歷體驗升華才能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5]。仍舊以這節(jié)主題班會為例,筆者針對“我踐行”這部分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了以下活動。
1.課前調查、收集本班和其他班有哪些變化。
2.課中展示調查結果。
3.結合本班和其他班的變化,談談對班級管理的認識。
4.辯論:新班級是否需要加強管理。
5.新班級如何加強管理,營造良好的班集體。
這一系列的活動設計對班級管理的相關任務進行層次化、梯度化的分解和細化,力求做到內容活動化,活動價值化,方式多樣化。
對于活動1、活動2,通過課前布置任務,學生結合班級實際,用表格和圖片的方式,對本班和其他班從學習氛圍、教室物品擺放、班級文化建設、學生遵守紀律程度等維度進行對比,并在課堂上進行了調查結果的展示與分享。
對于活動3、活動4,因在前面有“我眼中的班級現狀”分享活動作為鋪墊,學生對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認識也較容易實現。
對于活動5:新班級如何加強管理,營造良好的班集體,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從班級管理主體——學生自身、班級管理引導者——班主任、班級管理參與者——家長的角度,就班規(guī)的制定與遵守、班規(guī)的監(jiān)督與執(zhí)行、違紀的處罰與力度等提出了符合班級實際的建議和措施。
這一系列活動設計從調查、展示、探究、辨析、行動等五個維度,結合探究分享、辨析提升、踐行行動方面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達到多方面呈現切入角度、多方面調動學生參與、多角度鍛煉學生思維的效果。這樣的活動設計就是一個“走心”的歷程,有助于學生在調查展示中感悟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在問題的辨析中深化對“班級管理何為、有為”的理解,真正服從和信服班級管理,并且主動參與班級管理,從內心接受和認同新班級。
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要改變一個人,首先要改變他所處的環(huán)境?!盵6]改變學生,有很多方法可用,運用好主題班會這種主要形式,再結合其他的心育途徑,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級集體,有利于增強班級認同,讓學生在積極向上的班級中獲得幸福感,感受正能量,進而促進自身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健生,饒舒琪.非想象共同體中的集體認同培養(yǎng)——中國學校的使命[J].教育科學,2016,32(3):1-5.
[2]劉亞瓊.農村初中生的教師關懷行為感知與學校歸屬感的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3]許春亞.關注活動有效性追求任務實效性[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1):47.
[4]李嵐.辨微析理育認同[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3):53-56.
[5]劉啟剛,周立秋.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對專業(yè)認同的影響研究[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12):52-56.
[6]唐保東,劉佳.曲徑通幽 潤物無痕——用教室文化墻對學生進行心育滲透的幾點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2):67-68.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