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族志書寫與族群文化記憶的再現

      2022-03-28 23:31:37王昕宇
      山西能源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民族志

      王昕宇

      【摘 要】 肖江虹的貴州“民俗三部曲”通過文化人類學視角,將巫蠱之術、儺戲、懸棺葬儀等特殊民俗文化與“地方”“族群”緊密結合,呈現出書寫“地方性知識”的鮮明特色。作者通過民族志展現了萬物有靈的民間俗信,再現了貴州的原始文化及人物的神性特質,最終達到重建文化圖騰與民族精神檔案的目的。而對地方風物的懷舊情緒、對樂觀堅強民性的普遍關懷、滲透在史志書寫中的現代性反思,組成了肖江虹民族志小說的豐富情感向度。

      【關鍵詞】 民族志;文化人類學;《儺面》

      【中圖分類號】 I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2)01-0053-04

      肖江虹的中篇小說《儺面》《蠱鎮(zhèn)》《懸棺》被稱為貴州“民俗三部曲”,小說將貴州的巫蠱之術、儺戲、懸棺葬儀等文化習俗作為媒介對地方進行想象性重構,使民族志的先鋒書寫與貴州民族秘史融合,從而再現時代記憶,探尋文化根性。作品立足西南大地,以文化人類學視角重構民族文化的知識譜系,還原剖析了淳樸的原始民間信仰,反思重建現代性沖擊下的地域文化,凝聚出民族文化精神的力量。

      一、詩化民族志書寫中的貴州

      20世紀初期,文化人類學家為研究特定團體的社會文化模式創(chuàng)立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過田野調查進入研究對象的社群生活,“通過觀察認知,提供相關意義和行為的客觀民族學描寫而形成民族志描寫,然后再對其進行分析、比較,以期得到對此文化的基本概念”[1]。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大批書寫地域文化的小說出現,使得承載文化記憶的民族志書寫開始具有更強的文學性,“民族志小說”的概念也更加明確。

      新時期以來,人類學和文學的融合使民族志小說在描寫特定的地方和族群時,借助文學形式,呈現地區(qū)獨有的自然風物、社會習俗、價值觀念、民間信仰,反映特定地域的變化發(fā)展,從而具有了講述地方性知識的功能。民族志的作者在表現個性的同時傳遞給讀者自己的知識話語權威性,“不管是否采用虛構的文本類型,都在文本中呈現出社會現實”[2]。

      民族志在承擔傳播地方性知識的使命時,注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通過田野個案考察,獲得不同于全球化知識或普遍性知識的地方性知識。肖江虹“民俗三部曲”中的地方性知識在觀察現象之外,深入剖析個體經驗的文化意義,是典型的民族志書寫作品。為了講清楚貴州民俗演化的全過程,作者在小說創(chuàng)作前通過田野調查收集了大量民間口述資源,充分發(fā)掘黔中地區(qū)獨特而復雜的風土人情,實現了馬林諾夫斯基所提倡的“參與觀察”。正是因為與固有創(chuàng)作經驗拉開距離,這種有難度的寫作讓作者在觀察中重塑認知方式,使創(chuàng)作內容盡可能地靠近真實。

      當民族志與文學書寫融合,可以看到“民俗三部曲”構建出詩化的族群文化記憶。小說的創(chuàng)作起點是貴陽市修文縣,這里五方雜處、多民族雜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立足作者最為熟悉的“地方世界”,貫穿“民俗三部曲”的正是鄉(xiāng)土民間涌動的奇聞異事,這使得肖江虹的小說成為了記述特定“地方”的“方志”,呈現出具有神秘色彩的貴州民俗與日?,嵤卖酆系泥l(xiāng)土景觀。對于“他者”而言,這樣的環(huán)境富有異質色彩,也充滿了審美想象。作者在一片相對封閉的地理區(qū)域內,構建起蠱鎮(zhèn)、儺村、燕子峽的小說世界,以此為依托,表現現代性沖擊下傳統(tǒng)風俗瀕臨消亡的貴州山區(qū),人們的精神世界在城鄉(xiāng)間進退失據的現狀,“在寧靜和美好的世界中隱現著不安和殘酷,從殘酷中同時見出生命的渺小和莊嚴”[3]。作者深刻反思著人類的精神苦痛與生存困境,并提出了兼容并包、精神和解的方案,這一方案同樣具有人類學意義的普適價值。

      蠱鎮(zhèn)、儺村、燕子峽被置于獨立穩(wěn)定的文化空間之中,因此長期保持著民風民俗的固有形態(tài)。儺村一年中大多時間都籠罩的濃稠霧氣,密麻的荒草與凌亂的碎石都為這一隱秘空間構筑了自然屏障。蠱鎮(zhèn)也對外來者保持著小心翼翼的抵抗姿態(tài),在誦詞中表明:“那些不速之客/驅趕他們/遠離我的寨子/遠離我的族人”[4]。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帶來了穩(wěn)定的生態(tài)延續(xù),這一地域是作者理想中的烏托邦,也是他著力構建的記憶之場。在歷史與記憶之間,“不是要復原或構建歷史,也不是一味地回憶過去的歷史,而是探究關于過去的現在記憶,記憶在消失,與過去發(fā)生勾連的情感只殘存于一些‘場’中”[5]。與象征現代性的城市景觀形成對比的是邊緣地域的原生態(tài)文化描寫,作者試圖站在人類學立場上,找尋失落的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價值,通過民族志的書寫進行文化尋根。

      無論貴州還是其他的原鄉(xiāng),時間的變遷使回憶錄式的歷史再難以為人們接受。肖江虹筆下的黔中是一個文化合成的變體,無論生死的維度,還是時間的跨度,都與永恒有內在聯(lián)系??此品€(wěn)定的存在形式實際上置于集體與個體、靜止與變動的螺旋關系中。一方面自我盤繞,一方面不斷上升并與外來文化資源產生交集。對肖江虹來說,以特定的歷史文化符號為基礎,進行虛構和想象,促使他的貴州書寫不僅限于表現文化景觀,更展示了特定地域風俗承載的文化性格,實現了人類學意義上“主位”與“客位”意識的融合。

      二、立足民間信仰的貴州民族精神檔案

      “民俗三部曲”以民間話語講述了貴州地區(qū)崇尚萬物有靈的民間俗信。作品中的泛靈信仰表現為相信生命輪回的生死觀。祖靈信仰凝結成典型的鳥類圖騰崇拜。作者通過書寫貴州的原始文化以及人物的神性特質,將“民族性”知識放置于人類學視野中,最終達到重建本民族文化圖騰與精神檔案的目的。

      圖騰崇拜是囿于人類客觀認知水平對祖先神的超自然想象,祖先神被想象為“人祖先與動物祖先混成一個動物形與人靈的神秘物”[6]。在燕子峽一帶,鷹燕是部落圖騰,被尊稱“燕神”,居住的洞穴稱燕王宮。鷹燕崇拜是因為這里土地貧瘠,莊稼豐收與人的福祉緊密相關,只有充足的雨水和燕糞才能讓黃土變得豐饒。同時,鷹燕傲岸堅毅,自知老弱病殘就撞崖自戕,給燕王宮留下更多繁衍后代的空間,成為當地人的精神榜樣。人們在取燕糞、祭亡燕的過程中,自發(fā)形成了一系列儀式和禁忌。一旦打破圖騰崇拜,就會導致燕神懲罰。上百只燕窩被來向南盜采換錢,來向南自罰斷掌,燕群還是一去不復返。這一圖騰禁忌,賦予了鷹燕圖騰一段歷史時期中的神秘感。

      蠱鎮(zhèn)、儺村、燕子峽位于高原山脈之間,多石少土的地形因素嚴重限制了人們的耕種勞作。在客觀條件驅使下,人們形成了堅定的地母崇拜,“泥巴養(yǎng)活了一寨人,不管時節(jié)好壞,寨人都覺得是土地的惠賜。”[7]收成好是因為人們多行善,少作惡,收成差則是因為背地有人觸了神靈。敬畏土地之神,反映出人們對豐收的渴求。

      除大地母神外,貴州人民還信仰儺神,將儺神崇拜烙印在意識形態(tài)中。榮格認為,這種崇拜“沉淀在每一個人的無意識深處,其內容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普遍的,是歷史在‘種族記憶’中的投影”[8]。從娛神到娛人,最初為儺神顯靈莊嚴祭祀的儺舞,逐漸以戲劇化的方式豐富表演內容,轉化為儺戲。儺戲表演時,佩戴儺面的巫師或扮演者被認為神祗附身,個人意識短暫抽離。小說中儺面師扮演的谷神順應了人們的想象,著青布長衫,戴谷神面具,來曬谷場這一特定場域,說明自己的身份:“吾乃谷神,應來求鎮(zhèn)五方不利?!盵9]儺面師秦安順戴上靈官面具后,用朱砂做符,通過簡單的儀式連結神祗指引逝者:“生離死別/連綿不絕/兩眼一閉/陰陽兩隔/靈官駕到/聽個真切”[9]。相信戴上儺面具的凡人可以被神人附身,體現了儺戲表演者和祈求者的類宗教信仰意識。

      “民俗三部曲”滲透著作者對生死觀的深刻認識。人們認同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的靈魂是人和動物體內的小我?!叭酥曰钪⑿袆佣际且驗橛徐`魂在作用?!盵10]戴上面具的秦安順能引領亡魂,新逝的德平祖與早死的老伙計們在靈魂世界中暢游,對靈魂永生不死的信仰消解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正如《金枝》中所說:“靈魂不死的信仰是處于所有進化階段的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信仰,可以當成一個毫無疑問的真理。”[10]對于死亡的坦然,也因為人們相信能接收到死亡預兆,從而做好心理準備。秦安順死前多次被烏鴉環(huán)繞,他自己也深知:“烏鴉歇梁,夢中遇虎,該去那頭了。”[9]人們對靈魂不死的認可,培養(yǎng)了“悲歡一線之間,生死隔墻相望”[9]的生死平常心。

      秦安順戴上伏羲始祖的面具后,通過扭曲的時空,看到了象征神秘力量的紅光從天而降,和身體融為一體。這一過程就是對神靈附體、神靈感召現象的想象性闡釋。被神靈附體時,有些人會出現全身顫抖抽搐、口說怪誕話語等表現,本人卻對此一無所知,被認為是神的旨意。小說中,戴上儺面被神靈附身后的秦安順成為伏羲的代言人。伏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始祖與創(chuàng)世神,對于伏羲的尊敬,也代表著對伏羲“新生”與“創(chuàng)世”精神的認同。被賦予的神靈之力能將時空的秩序貫通,將不同的經緯串聯(lián),秦安順每次戴上伏羲面具就能看到年輕時的母親,搭建起今人和祖先之間的橋梁。秦安順臨死時透過面具看到了母親生產自己的場面,然后悄無聲息地死去了,通過靈魂的遷移完成了生死輪回,這正是樸素的泛靈信仰下形成的生死觀體現。

      三、貴州民族志書寫的情感理路

      肖江虹的貴州民族志書寫致力于構建“有生命的文化共同體”。對地方風物的懷舊情緒、對樂觀堅強民性的普遍關懷、滲透在史志書寫中的現代性反思,組成了肖江虹民族志小說的豐富情感向度。

      “民俗三部曲”將貴州山區(qū)的文化習俗納入整個人類文化譜系之中,再現了貴州大山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為重塑鄉(xiāng)土民間記憶提供了文化資源和精神空間。小說文本以漢語敘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積極參與了文化記憶的建構,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作者通過民族志保存了地方民俗?!缎M鎮(zhèn)》還原了獨特的制蠱流程和蠱的豐富種類,以及專門紀念蠱神的蠱蹈節(jié)?!秲妗氛宫F了別開生面的儺文化世界,儺面師秦安順既是逝者往生的引路靈童,也是儺術活動的帶領者,豐收儺、歸鄉(xiāng)儺、掃穢儺、延壽儺……不同種類的儺戲被寄予了不同的祈愿目的。這種超自然力的儺神信仰成為普通人面對生老病死、天災人禍時的精神支持。作品將傳統(tǒng)民俗與現實文化融合,實現了對于原始的、邊緣的、民族的、民間的地方性知識的再發(fā)現。

      肖江虹站在現代立場上重審地方風物,還原神秘的傳奇技藝和歷史遺存,具有人類學家的關懷,正如格爾茲所說:“成功的人類學家應當掌握雙重的身份和語匯,既能精細如微地體會土著生活、地方習俗的特有含義,又能將其恰當地放入全球性文化結構的總體坐標之中?!盵11]作者將因時而變的民俗傳承與穩(wěn)定不變的鄉(xiāng)村倫理作為小說主題,使民族志小說點燃了傳統(tǒng)文化裂層中的人性之光。堅韌、樸實、自在是這里人民普遍具有的精神品質。面對生離死別,他們跪拜表示敬重,但不會有人哭。面對天災人禍,也就大吼一聲:“日絕娘哦!”原始生命的野性與蠻力形成了鄉(xiāng)土民間的自然凝聚力,讓人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頑強生存。與具有野性活力的鄉(xiāng)民形成鮮明對比的城市外來者,男子氣概不足,“像一根曬干的豇豆”。但他們本能拒斥鄉(xiāng)土社會,認為燕子峽的人們“活得太苦了”,“這地方真是不適合人居住”。而鄉(xiāng)村對于城市文明也在頑強抵抗,雖然條件艱苦,但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死考驗,民間已經積累起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經驗與智慧。

      肖江虹在小說中不斷探尋民間穩(wěn)定精神結構的源頭,雖然城市擴張使鄉(xiāng)村被吞噬,但民間傳統(tǒng)仍在固執(zhí)而孤獨地延續(xù),日漸荒蕪的鄉(xiāng)村中依然存有希望和溫暖,讓人心生敬畏。在山間撿到脆蛇的蠱師王昌林向巖壁磕頭,敬畏感激蠱神饋贈的“神物”。儺面師作為儺神的代言人,當他進入角色對信仰的篤定也維系著鄉(xiāng)村的詩意。面對即將消逝的風物,作者并不想做唱挽歌的人,而是想做鄉(xiāng)村詩意的記錄者。在回憶空間中追溯祖先們的偉大的想象力和誠摯的包容心,讓空間成為回憶的激活器。

      以《儺面》為代表的“民俗三部曲”觀照著民俗沒落的“最后一人”,無論是后繼無人的蠱師王昌林,在迷夢中死去的儺面師秦安順,還是裝上自制鷹燕翅膀從懸崖上飛身而下的來高粱,他們的死亡與隕落都顯示出傳統(tǒng)文化在全新歷史語境下受到的沖擊與創(chuàng)傷。城市對人產生了明顯異化,而鄉(xiāng)土民間的穩(wěn)定形態(tài)也造就了自身難以突破的困局。無數人一窺城市的光鮮亮麗,馬上背離家鄉(xiāng),再從城市“歸鄉(xiāng)”后又遍體鱗傷。王四維進城后,受到誘惑出軌,妻子趙錦繡讓蠱師煉制一道情蠱挽回男人的心,但在使用情蠱的時候用量過度,導致王四維身患陽痿高空墜亡;在城市得了見不得人的“病”后回鄉(xiāng)等死的顏素容性情大變;來向南被金錢誘惑,將燕窩全部掏走賣掉,導致燕子峽變成一塊死地。城市與鄉(xiāng)土民間的尖銳矛盾沖突,展現了整個人類生存意義上的精神困境。作者透過民俗日漸失落的外殼深入民族精神復興的內核。在肖江虹筆下,社會的包容體現了生命的溫度,農村人進入城市后的物質與精神對峙,轉變?yōu)槿祟愖晕覍で蠛徒獾纳娣绞健_@樣的思考不僅具有民族學的追求,更有對人類性的深切關懷。面對無數對立的社會形態(tài),人類最終總是可以消除對立,找到和解的途徑。也許曾經的原鄉(xiāng)消逝之后,現在的城鎮(zhèn)又將作為一種新的鄉(xiāng)村記憶存在。

      【參考文獻】

      [1]盧克·拉斯特.人類學的邀請[M].王媛,徐默,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6.

      [2]張曉佳.民族志中的女性經驗[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205.

      [3]肖江虹.文學最終的目的可能是和解而不是對抗[N].青年報,2018-12-23(A02).

      [4]肖江虹.蠱鎮(zhèn)[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20:4.

      [5]皮埃爾·諾拉.記憶之場[M].黃艷紅,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603.

      [6]薛曼爾.神之由來[M].鄭紹文,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48.

      [7]肖江虹.懸棺[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20:257.

      [8]張隆溪.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59.

      [9]肖江虹.儺面[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20:125,140,110,79.

      [10]弗雷澤.金枝[M].耿麗,編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106.

      [11]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3:71.

      猜你喜歡
      民族志
      溯源靈性與超越的神話詩學: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書寫
      走向理解的音樂民族志
      中國音樂學(2022年1期)2022-05-05 06:48:18
      視覺人類學視域下的民族志攝影、保存和傳播
      西部學刊(2022年1期)2022-04-25 00:41:28
      關于戲曲民族志的思考
      戲曲研究(2021年3期)2021-06-05 07:07:30
      民族志、邊地志與生活志——尹向東小說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44
      民族志與非正式文化的命運——再讀《學做工》
      為誰書寫?誰在書寫?——談影像音樂民族志文本的建構問題
      藝術探索(2019年1期)2019-04-17 03:47:48
      從“批判話語分析(CDA)”到“傳播民族志”(EoC)——話語、傳播實踐與“鐘情妄想癥”的分析示例
      民族志詩歌的跨文明寫作——由阿庫烏霧的《凱歐蒂神跡》引起的訪談
      阿來研究(2016年2期)2017-01-15 13:31:41
      民族志詩學視域下次仁羅布小說的西藏敘事
      西藏研究(2016年6期)2016-02-28 20:53:08
      荥阳市| 新余市| 土默特左旗| 凤城市| 宁阳县| 逊克县| 扶风县| 太原市| 布尔津县| 三穗县| 读书| 南岸区| 涿鹿县| 襄城县| 衡阳市| 依兰县| 永平县| 樟树市| 长葛市| 土默特左旗| 东乡| 扎兰屯市| 华亭县| 和林格尔县| 佛学| 安远县| 新蔡县| 榆树市| 枣阳市| 新野县| 淄博市| 册亨县| 顺平县| 广饶县| 张掖市| 五指山市| 苏州市| 中超| 枝江市| 隆安县|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