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
取暖是寒冬里的頭等大事 (圖/視覺中國)
立冬過后,氣溫便開始一路下滑,行至小雪,干脆不再遮遮掩掩,不再羞羞答答,扯掉溫情的面紗,北風(fēng)狂野恣意,雪花不請自來,大地封凍,河流凝結(jié),一切都向著清瘦寒冷狂奔。
動物們穿著雍容華貴的皮毛大衣,倒也過得去??嗟氖侨?,一到冬天,凍得縮手縮腳,沒地方鉆,沒地方藏。為了能過個舒服的冬天,想盡辦法,十八般兵器都操練一遍,像棉襖、圍巾、手套、棉靴、保暖內(nèi)衣等等,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裝備。當(dāng)然,光有這些還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像屋里置備的火盆,被窩里放的熱水袋,床上鋪的電熱毯,懷里抱的暖手寶,條件好一點的人家用上了電暖氣,當(dāng)然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空調(diào),還有我最喜歡的取暖方式:暖氣。
小時候,我生活在遼南的一個小山村,那地方一到冬天,就一個字兒:冷。那是真冷,冷得要命。如果不取暖,簡直難以想象,凍掉耳朵和鼻子也是有可能的。
兒時的冬天如臨大敵,除了要備好足夠的柴草,還要挖一個窖,把蘿卜白菜存儲起來,然后整個冬天里,就像小白兔一樣,啃完蘿卜啃白菜,缺油少鹽,直啃得面色青黃。
除此之外,取暖也是頭等大事兒。那年月,人人都是全副武裝,從頭到腳都包裹著。頭上戴著棉帽子,脖子上系著圍巾,耳朵上戴著耳包,上身穿著大棉襖,下身穿著棉褲,腳上穿著大棉鞋,手上戴著棉手套。瞅瞅你,瞅瞅他,再瞅瞅自己,一個一個都變得滾圓滾圓,像個皮球,看上去笨拙而土氣,走起路來像是左右晃的企鵝。
呼嘯的北風(fēng)奔騰而來,卷起的黃沙打在臉上,火辣辣得生疼。沒下雪還好點,一下雪就會更冷,天寒路滑。沒人顧得上好看不好看,畢竟保暖才是最重要的事,畢竟不冷才是真理。
除了用大棉襖棉褲把自己包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之外,最重要的取暖神器就是“灶式”大火炕。家家戶戶都會在南窗下砌一大炕,睡覺取暖兩不誤,這也是冬天取暖的重要設(shè)施。這種火炕置火于地下,把大炕燒熱,人在上面,或躺或坐,舒適自在。
大多數(shù)人家都會在灶間生火做飯,爐火直通里屋的大炕,捎帶著就把大炕燒熱了,是一舉兩得的美事兒。大炕上鋪著手工編制的席子,日常起居基本都在大炕上進(jìn)行。
大多數(shù)人家都會在炕上放一張小桌,上面擺著針線簍,主婦們在大炕上做針線活,也有人會放個旱煙袋,閑著沒事兒抽個煙,也有的人家會放點花生瓜子待客用。
大冬天來串門,不管是誰,來了都是客。主人會殷勤招呼:“脫鞋上炕,炕上熱乎。”在炕桌兩端相對盤腿而坐,嘮些家長里短的閑嗑,說些田間收成的大事兒,末了酒菜上來,在炕桌兩端喝點小酒,吃點小菜,熱熱鬧鬧。再看窗外,天寒地凍,雪花飄飄,街巷空無一人。偶爾飛來兩只麻雀,棲在院中的樹枝上,羽毛被風(fēng)吹得凌亂不堪,讓人心生寒意。
那些年,柴草也是金貴的東西,沒有柴草大炕燒不熱,整個屋子就像冰窖一般,陰冷陰冷,人待在里面,凍得直哆嗦,趕不上有太陽的日子,待在墻根下曬太陽暖和些。
有一年,父親在灶間砌了一個燒煤的爐子,直接通到里間的大炕,既能解決取暖問題,偶爾還能在上面做些簡單的飯菜。我們幾個熊孩子還會偷偷在爐子上烙玉米粒、爆豆子、烤地瓜,簡直是花樣百出,窮樂呵。
大約樂呵過頭了,有一夜,風(fēng)向不大對,爐子里的煤煙不往外走,全憋在家里。半夜睡得迷迷糊糊,覺得頭疼,起來找水喝,結(jié)果暈倒在地上。父母聽到動靜都醒了,一家子差點全都煤煙中毒了!
多年以后想起來還多少有些后怕,差點全家覆滅,幸好福大命大,被鄰居救起,不然一命嗚呼,還不知道是因何而起。
那些年,一到冬天,因為取暖這事兒,沒少折騰,為了取暖,想盡辦法,用過許多取暖神器,還曾自制過土暖氣。如今,住在溫暖如春的房子里,每每想起那年那月,恍若隔世。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