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居哲 王云汐 鞠 康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患者。隨著疫情的蔓延,我國其他地區(qū)及境外也相繼發(fā)現(xiàn)了此類病例。①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www.gov.cn/zhengceku/2020-02/05/5474791/files/de44557832ad4be1929091dcbcfca891.pdf,2020年1月30日。2020年1月30日,WHO進行全球通報,將此次疫情界定為國際關(guān)注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PHEIC)。①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19 Novel coronavirus,Wuhan,China,2019-nCoV situation summary,”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ummary.htm l,2020年1月30日。
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給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的同時,也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因為其具有很強的突發(fā)性和不確定性,在事件的初期,人們往往出現(xiàn)緊張、焦慮、慌亂的情緒和過激的行為,這些心理和行為會延續(xù)到事件結(jié)束后,甚至引起急性應激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抑郁癥等心理障礙或自殺。②趙國秋等:《災難中的心理危機干預——精神病學的視角》,《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第19期。③陳萍:《淺析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社會焦慮心理——以SARS為例》,《醫(yī)學心理學》2005年第11期。因而某種程度上,其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要遠大于身體傷害。具體來說,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對于患者及疑似患者、醫(yī)護人員、普通社會公眾等群體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以2003年SARS疫情為例,研究表明,SARS患者在入院、出院及出院近一年后均存在強迫、敵對、偏執(zhí)等明顯情緒障礙;④薛云珍等:《SARS患者心理癥狀追蹤調(diào)查》,《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5年第5期。發(fā)熱門診的醫(yī)護人員由于被感染的預期焦慮、工作強度大、隔離親人等原因,存在高程度的心理應激,出現(xiàn)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⑤劉景紅等:《SARS流行期間軍隊醫(yī)院發(fā)熱門診醫(y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及相關(guān)因素分析》,《護理研究》2004年第3期。對于某市普通公眾的調(diào)查也顯示,61.9%的被調(diào)查者在疫情期間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異常心理感受。⑥肖佳慶等:《SARS期間哈爾濱市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及干預對策研究》,《中國衛(wèi)生經(jīng)濟》2007年第3期。
因此,心理干預是應對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重要手段,不能被忽視。⑦王深、王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流行、醫(yī)院感染及心理預防》,《全科護理》2020年第3期。從社會心理層面來看,積極的心態(tài)有助于人們堅定信心。整個社會傳遞出的友愛和信任,是戰(zhàn)勝疫情的重要力量。從疫情防控角度看,心理干預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疫情帶來的心理傷害。⑧陳飛鵬:《戴好“心理口罩”,與病毒賽跑》,《臺州日報》2020年2月10日。
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傳播迅速、廣泛,民眾有著更強烈的心理反應。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指出,為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各地應針對不同人群實施分類干預,及時識別高危人群,積極預防、減緩和盡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http://zw.china.com.cn/2020-01/27/content_75652045.htm l,2020年1月27日。針對民眾的心理干預刻不容緩。
以往對于重大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的心理干預大多闡述公眾情緒、認知、行為等問題,繼而提出干預建議。⑩梁寶勇:《“非典”流行期民眾常見的心理應激反應與心理干預》,《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年第3期。[11]叢中、呂秋云、閻俊、黃薛冰:《SARS病人及相關(guān)人群的心理特征與心理干預》,《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年第35期。這一視角類似于病理心理學或消極心理學,即從負向、病理的角度來了解心理問題,把目的定位于消除問題。[12]周嵌、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年第2期。這一思路沒有充分依靠人們本身的積極力量,也難以給人們帶來更加普遍和長遠的積極影響。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積極心理學及相關(guān)理論逐漸被應用于災害和重大突發(fā)事件的處置和干預中。①梁瑜:《積極心理學理論在重大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中的應用研究——以軍隊基層干部隊伍管理為例》,《管理觀察》2016年第30期。②程艮:《災害救援護士的“自我心理調(diào)適”與心理危機干預對策》,《中國護理管理》2018年第7期。③Bianchini,V.,et al.,“PTSD Growth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a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y:Coping Strategies after 2009 L’aquila Earthquake,”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vol.11,no.1,2015,pp.140-143.④Bonanno,George A.,et 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dysfunction among hospitalized survivors of the SARS epidemic in Hong Kong:A latent class approach,”Health Psychology,vol.27,no.5,2008,pp.659-667.積極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目茖W,可以幫助人們提升個人素質(zhì)和生活品質(zh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⑤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vol.55,no.1,2000,pp.5-14.讓人們即使面對威脅和挑戰(zhàn)也能適應并獲得積極的成長。⑥Fredrickson,B.L.,and Losada,M.F.,“Positive affect 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human flourishing,”American Psychologist,vol.60,2005,pp.678-686.疫情面前,公眾被負面信息和負性情緒包裹,而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干預不局限于對問題的修補,⑦崔麗娟、張高產(chǎn):《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心理科學》2005年第2期。而旨在提醒人們關(guān)注積極事件、塑造正性情緒、培養(yǎng)積極品質(zhì),用積極的力量面對疫情,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人們應當把自己看作幸存者,而不是受害者;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動控制生活、走向積極結(jié)果上,而不是一味地焦慮緊張、怪罪他人。
積極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內(nèi)容有積極的情緒(如幸福感、快樂)、積極的個人特質(zhì)(如真誠、友善)和能力(如抗逆力)以及積極的社會環(huán)境等。⑧周嵌、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年第2期。前兩個主題針對個體層面,干預的可行性和普適性更高。因此,為了提高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發(fā)生后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指導其正確地面對壓力和逆境,以下著重從增加個體的正性情緒、提高個體積極品質(zhì)方面進行探討,并提出干預建議。
疫情中的公眾每天面對負面信息會產(chǎn)生焦慮、緊張等情緒,患者在入院后存在強迫、敵對、偏執(zhí)等情緒障礙,⑨薛云珍、盧莉、趙紅衛(wèi)、梁執(zhí)群、徐勇、張克讓:《SARS患者心理癥狀追蹤調(diào)查》,《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5年第5期。醫(yī)護人員由于被感染的預期焦慮、隔離親人等原因存在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⑩劉景紅等:《SARS流行期間軍隊醫(yī)院發(fā)熱門診醫(y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及相關(guān)因素分析》,《護理研究》2004年第3期。,這些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心理健康。因此,減少人們的負性情緒,增加正性情緒和積極體驗十分重要。
正性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個體的適應和發(fā)展具有廣泛的意義。[11]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心理科學進展》2007年第5期。研究表明,人們可以通過感知和欣賞積極體驗,如品味、感恩、心流體驗、正念練習等方式提升正性情緒,[12]段文杰、卜禾:《積極心理干預是“新瓶裝舊酒”嗎?》,《心理科學進展》2018年第10期。獲得愉悅、放松的感受。這可以與負性情緒產(chǎn)生抵消效應(undoing effect),[13]Fredrickson,B.L.,Mancuso,R.A.,Branigan,C.and Tugade,M.M.,“The Undoing Effect of Positive Emotions,”Motivation&Emotion,vol.24,no.4,2000,pp.237-258.有利于緩解內(nèi)心的焦慮和緊張。
品味(Savoring)是人們引起、欣賞和增強積極體驗的能力以及以這種能力為基礎(chǔ)的加工過程[14]Bryant,F.B.,and Veroff,J.,“Savoring: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vol.20,no.6,2007,pp.880-884.,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調(diào)節(jié)方式[15]Wood,J.,Heimpel,S.,and Michela,J.,“Savoring Versus Dampening:Self-Esteem Differences in Regulating Positive A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85,no.3,2003,pp.566-580.。例如,細數(shù)祝??梢栽鰪娬郧榫w,[16]Langston,C.A.,“Capitalizing on and coping with daily-life events:Express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s,”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67,no.6,1994,pp.1112-1125.構(gòu)建積極經(jīng)歷的記憶可以維持積極感受①Bryant,F.,Yarnold,P.,and Morgan,L.,“Type A behavior and reminiscence in college undergraduates,”Journal ofResearch in Personality,vol.25,no.4,1991,pp.418-433.。另一方面,品味會增強積極事件與正性情緒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強度,②Jose,P.,Lim,B.,&Bryant,F.,“Does savoring increase happiness?A daily diary study,”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vol.7,no.3,2012,pp.176-187.例如,與他人分享自己因積極事件而體驗到的快樂(即采用“與他人分享”的品味方式)可以增加個體的正性情緒③Langston,C.A.,“Capitalizing on and coping with daily-life events:Express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s,”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vol.67,no.6,pp.1112-1125.和生活滿意度,④Gable,S.,Reis,H.,Impett,E.,and Asher,E.,“What Do You DoWhen Things Go Right?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87,no.2,2004,pp.228-245.情緒外現(xiàn)(即采用“行為表達”的品味方式)可以放大個體對積極刺激的情感反應。⑤Strack,F.,Martin,L.,and Stepper,S.,“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54,no.5,1988,pp.768-777.
因此,公眾可以參考一些具體的品味策略(見表1),⑥Bryant,F.,and Veroff,J.,Savoring: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Mahwah,NJ: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2007.⑦郭丁榮、任俊、張振新、Bryant,F.B.:《品味:主動用心地感受積極體驗》,《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第7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以調(diào)節(jié)情緒。例如,同朋友分享自己瀏覽新聞時看到的溫暖故事,將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同更壞的狀況比較(如“幸好政府反應較為迅速,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和家人團聚、回憶過去的趣事或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等??傊?關(guān)注積極感受并將其放大,這有助于人們排解負性情緒,收獲快樂和幸福。
表1 10種主要的品味策略及其分類
感恩(Gratitude)也是積極體驗的重要元素,通常包括覺察和記錄感恩(感恩清單、感恩日記)、表達感恩(感謝信、感恩拜訪)以及其他感恩活動(感恩圖、感恩樹)。⑨Davis,D.E.,et al.,“Thankful for the little things:A meta-analysis of gratitude intervention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vol.63,no.1,2016,pp.20-31.⑨Shankland,R.,and Rosset,E.,“Review of brief school-base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A taster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vol.29,no.2,2017,pp.363-392.感恩練習可以幫助個體感知到他人的幫助,同他人建立友誼,形成社會網(wǎng)絡,①Fredrickson,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vol.56,2001,pp.218-226.進而獲得正性情緒,提升幸福感并降低負性情緒,且可以持續(xù)較長時間。②Seligman,M.E.P.,Steen,T.A.,Park,N.,and Peterson,C.,“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vol.60,2005,pp.410-420.疫情防控期間,應盡量避免感恩拜訪等活動,但可以嘗試其他感恩練習,如“三件好事”練習(每天記錄下生活中的三件好事及其發(fā)生的原因),③王艷梅:《積極情緒的干預:記錄愉快事件和感激的作用》,《心理科學》2009年第3期。列感恩清單(回顧過去并寫出你的一生中需要感謝的人或事)等。這有助于人們脫離消極視角,去樂觀地生活,珍惜當下。
心流(Flow)是個體被一種可控但具有挑戰(zhàn)性的、需要相當技巧或內(nèi)部動力的任務或活動所激發(fā)的最愉悅的主觀狀態(tài)。④Nakamura,J.and M.Csikszentmihalyi,Flow theory and research.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p.195-206.心流體驗的頻率與正性情緒和心理健康呈正相關(guān)。⑤Hirao,Kazuki,et al.,“Flow experienc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 Japanese,”Nursing&Health Sciences,vol.14,no.1,2012,pp.52-57.身處心流狀態(tài)時,個體會有內(nèi)在愉悅、注意力集中、自我意識喪失等特點。心流的產(chǎn)生有三個條件:(1)從事的活動有明確的目標,人們知道該做什么、該如何做;(2)即時反饋,即人們可以判斷自己是否需要改變;(3)技能-挑戰(zhàn)相平衡,活動具有一定難度,但不是遙不可及。⑥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生命的心流》,陳秀娟譯,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6頁。三個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注意力開始凝聚,人們逐漸進入心無旁騖的狀態(tài),就有可能產(chǎn)生心流。⑦陳欣:《心流體驗及其研究現(xiàn)狀》,《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公眾可以嘗試此類活動,如下棋、寫作、藝術(shù)創(chuàng)作等,通過增加心流體驗來促進正性情緒的產(chǎn)生。
正念也是緩解焦慮癥狀、維持情緒穩(wěn)定的有效方式。⑧汪芬、黃宇霞:《正念的心理和腦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第11期。最初,正念被定義為一種有目的的、不評判的將注意力集中于此時此刻的方法。⑨Kabat-Zinn,J.,“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Past,present,and future,”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vol.10,no.2,2003,pp.144-156.此后其意義不斷豐富,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集中注意力的練習,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與自我調(diào)節(jié)、元認知和接納相關(guān)的心理過程。⑩Chang,J.H.,Huang,C.L.and Lin,Y.C.,“Mindfulness,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fulfillment,and wellbeing,”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vol.15,2014,pp.1-14.研究表明,正念水平高的個體具有較高的正性情緒、生活滿意度和較低的負性情緒,[11]Seema,R.,Quaglia,J.T.,Brown,K.W.,Sireova,A.,Konstabel,K.,and Bahin,A.,“The Estonian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Assessing mindfulness without a distinct linguistic present tense,”Mindfulness,vol.5,2014,pp.1-8.個體也可以通過正念提高抗逆力,進而提高主觀幸福感。[12]劉斯漫、劉柯廷、李田田、盧莉:《大學生正念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情緒調(diào)節(jié)及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學》2015年第4期。
公眾可以嘗試正念呼吸(體驗氣息的進出)、正念行走(體驗在運動時身體的感受)、身體掃描(如實體驗身體感覺)、正念覺察想法(覺察內(nèi)心活動)等方法提高正念水平。以正念覺察想法為例,具體做法是: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體察腦海中出現(xiàn)的思維、念頭、情緒、沖動等,并體驗它們產(chǎn)生和消失的過程,重點在于關(guān)注當下的心理體驗,客觀地接納,不批判、不排斥,在負性情緒出現(xiàn)時做出合理的反應。[13]王潔、蔣維連:《正念減壓療法對手術(shù)室護士職業(yè)壓力與壓力反應的影響》,《護理管理雜志》2015年第2期。
從正念的視角來看,如果以開放、接納的態(tài)度面對疫情引發(fā)的焦慮和恐懼情緒,不回避和評判這些情緒,而將其視為正在發(fā)生的情緒狀態(tài),人們便不再完全被焦慮或恐懼情緒控制,而是能夠正確感知情緒,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促進身心健康。[14]汪芬、黃宇霞:《正念的心理和腦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第11期。
品格優(yōu)勢(character strengths)是指個人性格中的優(yōu)勢、興趣、天賦、價值觀等。①Park N.and Peterson C.,“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Journal of Adolescence,vol.29,2006,pp.891-910.Peterson和Seligman等人通過跨文化研究提出了24種品格優(yōu)勢,并將其劃分為六大維度,命名為六大美德力量,分別為:智慧與知識(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開放思維、好學、洞察力)、勇氣(正直、勇敢、毅力、熱情)、仁慈(善良、愛與被愛的能力、社交能力)、公正(公平、領(lǐng)導力、合作)、節(jié)制(寬容、謙虛、謹慎、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超越(審美、感激、希望、幽默、信仰)。②Peterson C.and Seligman M.E.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4.③段文杰、李婷婷、張永紅:《優(yōu)勢行動價值問卷及其應用研究進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年第2期。
為了測量上述品格優(yōu)勢,Park等人編制了“優(yōu)勢行動價值問卷”(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VIA-IS)。這是用于成人的自我報告式問卷,共240道題目,每10道題目測量一種品格優(yōu)勢(如:我對這個世界總是很好奇,我總是信守承諾),并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經(jīng)過超過150萬名被試的檢驗,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大于0.7,重測信度大于0.7,測量學屬性良好。④Peterson C and Seligman M.E.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4.此后又開發(fā)了適用于10~17歲青少年的VIA-Youth(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共198道題目,24個分量表。另外一個應用較少的版本是VIA-RTO(Values in Action Rising to the Occasion Inventory)。這是一種結(jié)構(gòu)式訪談問卷,針對較易據(jù)環(huán)境變化的特質(zhì)(如面對危險時的勇敢),詢問被試在一些場景中的行為反應。
而Kern等人針對投入、堅韌、樂觀、樂群、愉悅五種積極的心理特征,開發(fā)了青少年EPOCH量表(Engagement,Perseverance,Optimism,Connectedness,and Happiness),能夠很好地反映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共20個題項,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因素得分越高,代表能力越突出。⑤Kern,M.L.,Benson,L.,Steinberg,E.A.,and Steinberg,L.,“The EPOCH Measure of Adolescent Well-Being,”Psychological Assessment,vol.28,no.5,2016,pp.586-597.⑥董軍、李洪玉:《青少年學習心理安寧感的發(fā)展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9年第1期。這一量表也是對Seligman所提出的PERMA幸福五因素模型的應用。PERMA模型認為幸福包含正性情緒(positive emotions)、投入(engagement)、積極關(guān)系(relationships)、意義感(meaning)和成就感(accomplishment)五個元素。⑦Seligman,M.E.P.,“Flourish,”New York:Simon&Schuster,2011.根據(jù)這一模型編制的青少年學生幸福問卷,經(jīng)由測量,驗證了除意義感以外的四個因素。這一研究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即可以從單獨的角度進行教育和干預(如提高成就感、增加正性情緒等),以提升學生的積極品質(zhì),增加幸福感。⑧Kern,M.L.,Waters,L.E.,Adler,A.,and White,M.A.“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well-being in students:application of the PERMA framework,”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vol.10,no.3,2015,pp.262-271.
目前,基于積極品質(zhì)的干預是一種個性化的干預策略,一般采用“認識·探索·運用模型”(Aware Explore Apply Model),即參與者首先通過問卷測量、優(yōu)勢評價等方式認識自己的現(xiàn)有積極品質(zhì),再強化認識優(yōu)勢品質(zhì)的技巧,最后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積極品質(zhì),并不斷練習。這一干預可以增加幸福感,減少負性情緒。⑨Walsh,S.,Cassidy,M.,and Priebe,S.,“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therapy in mental health care:A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vol.73,no.6,2017,pp.638-651.⑩Duan,Wenjie,et al.,“Character Strength-Based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Context,”Journal ofHappiness Studies,vol.15,no.6,2014,pp.1347-1361.[11]Wellenzohn,Sara,Proyer,RenéT.,and W.Ruch,“How do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work?A short-term placebo-controlled humor-based study on the role of the time focu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vol.96,2016,pp.1-6.以針對大學生的一項研究為例,參與者首先填寫“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zhì)量表”,將得分排名前五位的定為自己的優(yōu)勢積極心理品質(zhì)。之后的兩周中,參與者在不同的領(lǐng)域使用優(yōu)勢積極心理品質(zhì),并學習“三件好事練習”“感恩拜訪”等技巧,以及“積極思維訓練”“自我覺察”等理論,輔以練習。干預后,參與者心理和諧、抗逆力、總體幸福感增高,抑郁癥狀降低。①吳九君:《積極心理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和諧、抗逆力、總體幸福感及抑郁的影響》,《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疫情面前,公眾可以參考此類積極心理干預項目,測量自己的積極品質(zhì),了解優(yōu)勢所在,并在生活中嘗試使用積極品質(zhì),如友善(在網(wǎng)絡或現(xiàn)實生活中為他人提供支持)、觀察力(理性對待負面信息、獨立思考)、真誠(實事求是、避免謊言)等,以達到增加正性情緒、減少焦慮、自我療愈的效果。
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面前,心理干預必不可少。此次疫情,各單位反應迅速、及時,全國多個醫(yī)療機構(gòu)、心理健康相關(guān)協(xié)會都主動開設(shè)了心理熱線。武漢兩條“新型肺炎心理咨詢熱線”開通不到48小時,已累計服務上千人次。國內(nèi)高校如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也陸續(xù)開啟了心理援助平臺。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上也出現(xiàn)了多股力量,如知我心理(Know Yourself)等心理教育科技平臺發(fā)起的互助活動,成為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和需要心理咨詢的民眾的對接橋梁。②張詩夢:《心理創(chuàng)傷與新型冠狀病毒結(jié)伴而來,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應對》,http://www.81.cn/gnxw/2020-01/29/content_9727576_3.htm,2020年1月29日。③黃姍、周卓然:《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治療進行中》,https://www.huxiu.com/article/337234.html,2020年1月27日。人們通過這些平臺和渠道可以獲得更多專業(yè)的心理支持服務。
本文以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從正性情緒、積極品質(zhì)兩大方面梳理了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心理干預方法。公眾可以通過運用品味策略、體會感恩、增加心流狀態(tài)、嘗試正念訓練等方式塑造正性情緒,使用“認識-探索-運用”模型提升積極品質(zhì),以提高應對重大災變事件的能力,正確面對疫情。
需要強調(diào)的是,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干預不局限于對問題的修補,而是提醒人們關(guān)注積極事件,用積極的力量面對疫情,具有更強的應用價值,其干預措施也更加普適和方便。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一些干預方法如正念冥想、積極品質(zhì)干預等,普通大眾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需要專業(yè)的指導和帶領(lǐng)。一些練習如品味和感恩訓練,可能無法立竿見影,需要堅持一段時間(1~2周),以達到良好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干預工作與聚焦于問題的病理學取向的工作,在疫情中應當互相攜手,相輔相成。積極心理學并不是不研究人的心理問題與疾病,而是更強調(diào)積極的應對方式,發(fā)掘人的積極力量。④崔麗娟、張高產(chǎn):《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心理科學》2005年第2期。⑤Norem,J.K.,and Chang,E.C.,“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negative thinking,”Clinic Psychology,vol.58,no.9,2002,pp.993-1001.人們的消極心理和積極心理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意義。因此,二者應該并重,吸收彼此有益的理論和見解,共同構(gòu)筑對疫情的心理防線,促成積極建構(gòu)⑥席居哲、葉楊、左志宏、彭雅楠:《積極心理學在我國學校教育中的實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年第6期。⑦席居哲、宋蘭居、佘壯等:《抗逆力視角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心理服務理論模型與實踐模式——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為促進人類的幸福和發(fā)展做出貢獻。
危機終會過去,生活還在繼續(xù),積極是永恒的主題。我們相信,這片廣袤土地的春天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