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茜媛
內容摘要:作為汪曾祺最為人熟知的《鑒賞家》,其內容與春秋戰(zhàn)國的內核伯牙子期相似,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下,其內容更具有平靜心情、引人思考實質性意義。汪曾祺借助士大夫知交作為內容載體,雖然以風俗畫卷與真假名士為內容主要情節(jié),但其本質仍是表達追求理想社會的美好愿景,以及對名士求賢若渴的人才愛護。以繁華為背景,以思考為核心,才是《鑒賞家》真正表達的內容。
關鍵詞:汪曾祺 《鑒賞家》 小說賞析
作為汪曾祺作品巔峰,回望故園內容一直是其思考的主要方向。而廣為人知的《鑒賞家》,在表面上看是以詩寫小說,略帶不倫不類,但是仔細研讀,卻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以小說題材在詩方面創(chuàng)新,具有進一步挖掘與研究價值。小說主線明確,季匋民畫作被果販葉三賞識,而后者則是終生珍藏、千金不售一段佳話,內容則有各類風俗軼事,借助詩表達愁意,在繁華中描述寂寞,宛如親眼所言、親耳所聽,生動且形象地描繪汪曾祺眼中的世界。
一.畫家與鑒賞家
小說開篇即點題,分別將畫家和鑒賞家身份放在季匋民與葉三身上,可謂語出驚人。雖然季匋民在身份上與葉三存在巨大差異,但兩者品行與意趣相仿。前者遠塵囂,心思存于丹青,后者則關注生活,這也是之后賞畫與季匋民產生共鳴的鋪墊。兩者無雅俗區(qū)分,但也因如此故事更具有吸引力。而汪曾祺重點著墨人物多為重義輕利,對于文化有自然親近感,抑或是自身就是文化代表人物,《鑒賞家》中葉三和季匋民就是最好案例[1]。
葉三與其他果販不一樣,既不開鋪,也不擺攤,專門負責大宅門送貨。而且他買果子是四時之先,早于市面,而且果子也符合節(jié)令。而且,其果品精心挑選,均為樹熟,每月買果子花費時間要遠超過賣果子。不說價,相較于交易,這種更仿佛人情往來。他賣果子可以說是只為季御民一人,不圖掙錢,只為愛畫。而且葉三也是一個獨特鑒賞家,這也是可以走進季甸民創(chuàng)作世界的重要原因。葉三有智慧,懂得享受生活與藝術。而且,他也主動接近藝術,和身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季御民在心靈上達到相互交融,和“神交”類似。葉三從畫作中讀懂季甸民內心想法,但更會從經(jīng)驗中分析畫作,多年陪伴讓他從欣賞轉變?yōu)閰⑴c到季甸民創(chuàng)作中。葉三在季匋民畫前保持對藝術的尊重,對于季匋民的尊重,為其磨墨、抻紙,并不是阿諛奉承,而是真正對身為創(chuàng)作者的季匋民一種尊重;在季匋民繪畫時,葉三專心看,不發(fā)一言,保證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安靜,避免打斷季匋民的創(chuàng)作思路。偶爾驚呼也是季匋民最出色落筆,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季匋民在創(chuàng)作意識上達成一致。而季甸民為讓自己更加沉浸在繪畫作品中,在作畫時多將書房門鎖住,但對葉三卻有例外,房門只對他一人開放,甚至是愿意他在旁邊看。季匋民認為這個果販葉三并不是單純諛媚,而是真情實感,是真的看懂畫內容與精神的鑒賞家,所以信任葉三,也讓創(chuàng)作者與欣賞者達成心靈上的相互交融。
汪曾祺在《鑒賞家》中直接將葉三叫做“鑒賞家”,而不是爛俗題目例如“果販葉三”、“鑒賞者”,不僅是汪曾祺多年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更是在斟酌之下,詳細分析后的題目,讓整個小說內容得到整體生活。而且,這種形容方式也是汪曾祺對筆下人物敬意,這也是汪曾祺作品在這個時代依舊有欣賞價值的根本原因。無論是針對季匋民點撥畫品,還是識別大家李復堂畫作真假,葉三都表現(xiàn)出超過一般鑒賞家的專業(yè)水平,從任何一個角度都無愧于“鑒賞家”。但是他的身份僅僅是一個果販,和鑒賞家這個身份存在巨大差異,讓整個故事更富有戲劇性。
汪曾祺在寫作多忽略都市,將目光集中于鄉(xiāng)村、民間,甚至在《鑒賞家》中安置民間背景,全然不提到繁榮的大城市。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季匋民僅為縣級畫家,是否可以被冠以“大家”之名?這里也是汪曾祺自己在人生中得到的判斷,相較于城市推崇各類大家,他更傾向于信賴民間奇人、奇跡,甚至認為只有民間認可的人物才可以被成為大家,只有得到鄉(xiāng)村居民認可的作品才可以被稱為傳神。而且,季匋民并不是虛擬創(chuàng)造角色,是擁有一個實際原型,即曾任上海新華藝專國畫系主任及上海美專國畫系教授,兼上?!睹佬g生活》特約編輯,曾和徐悲鴻等大家共事,但在39歲辭職回歸故里的王陶民。然而,在小說中并不直接描述角色原型曾經(jīng)歷過的世俗風光,而是著重強調王陶民辭職后歸隱山林的眾多事跡,而在文章中也描述季匋民在鄉(xiāng)村中發(fā)生的若干事情,自然是擁有汪曾祺的創(chuàng)造獨特含義。
在《鑒賞家》中更是于字里行間透露人物形象,借助作品風格塑造人物風格,這是寫作巧妙之處。葉三說出“紫藤里有風”,這就是汪曾祺對普通民眾多年摹態(tài)功底,以簡單筆觸還原實際生活,去掉迂腐、酸臭的不文不雅,去掉高談闊論,讓內容回歸鄉(xiāng)土,舍棄過多浮華,以真實內容描述真摯情感。需要清楚一點,汪曾祺身為著名書畫家與書畫鑒賞家,相較于其他人更具有高談闊論的資本與資格。各種出版社多次出版《汪曾祺文與畫》,內容圖文并茂,除106幅優(yōu)秀書畫作品,還有多篇引人思考的理論性文章。而他女兒汪朝回憶,其父親在面對故宮博物院書畫館藏品可以做到如數(shù)家珍。可是,汪曾祺在《鑒賞家》中僅使用白描方法,就將果販與鑒賞家兩個角色形象完美疊合,足以看出他對創(chuàng)作深刻認識[2]。
二.大隱隱于市
而《鑒賞家》季匋民形象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其原型王陶民,汪曾祺在其《看畫》中多次提到王陶民,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兩者形象產生一定重合。身為大家的王陶民,重視古樸的內容,追求傳統(tǒng)技藝與思想,但又貼合現(xiàn)實,生動描繪生活諸多細節(jié),更是獲得張大千等諸多大師賞識。而在返鄉(xiāng)后,卻以賣畫為生,在生活層次上產生巨大落差??墒?,他卻依舊保持自己的秉性,雖然生活清貧,但卻近平民,遠權貴,并不為了生活而向金錢、權力等低頭。在日軍大肆侵略高郵時,雖然有一腔熱血,但是因病去世,留下了遺憾。無論是虛擬角色季匋民,還是真實大家王陶民,都無愧于“智者”稱呼,也讓《鑒賞家》包含對王陶民的緬懷,對季匋民的一種思想映射。
季匋民性格豪放,且喜歡喝酒作畫,這點和眾多藝術創(chuàng)作者十分類似。但是,他卻和普通的創(chuàng)作者有所差異,喝酒不吃菜,僅是吃水果,一張畫就是二斤花雕為主菜,半斤水果為點心。因佩服李復堂,所以季匋民也喜歡畫荷花,還是墨荷。雖大寫意,但卻筆鋒與意境齊到,留白是其畫作特色,獨特創(chuàng)造方法也讓季匋民的畫作受到眾多附庸風雅人的喜愛。雖然人于市井,但其思想?yún)s遠超市井,并不是僅僅關注每天的餐飯,也不是將畫作當成攬錢工具,而是真正將自己的思想、精神投入藝術創(chuàng)作中。在這種物欲橫流時代獨善其身,將其畫作為精神外顯而引人深思,既是季匋民個人的性格,也是汪曾祺對于整個藝術創(chuàng)作界的美好期望。而且季匋民極為討厭聽其他人討論畫作,即使是親戚應酬,多為半盞茶時間立即道別[3]。這是因為在推杯換盞之間必定有“名士”針對各家畫作高談闊論,彰顯自己對于藝術、文化的淺薄認知。尤其是季匋民身為大畫家,所有人就會額外起勁,著重強調評書論畫,顯示對季匋民的認識,從而賣弄自己不多的學識。因為議論多是道聽途說,季匋民的耳根難受。
而身為果販的葉三和身為畫家的季匋民,這對組合超過普通文學內容,讓其對彼此刮目相看。這是因為智者具有相互吸引的魅力,會讓他們同時跳出各自的生活,暫時躲到傳統(tǒng)文化中,避免被商業(yè)侵擾。無論是偶然相遇還是惺惺相惜,都是心靈慰藉與思想的必然選擇,也是在那個時代真正藝術家的唯一選擇。汪曾祺將自己人文理想寄寓于兩者身上,希望他們可以表達自己對于社會的希望。而其自己也是在模仿筆下的季匋民,“荷梗甚長,一筆到底”,無論是作畫還是做人都堅持自己的底線,保持自己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風骨。
而季匋民面對這種友誼,送了葉三多幅畫作,希望葉三將其售賣,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但葉三卻對季匋民說,畫不賣,語氣堅決。而后者也用行為詮釋他的語言,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在季匋民死后,葉三雖然停止賣果子,也依舊在四季八節(jié)尋覓鮮果,供于季匋民墳上。身為智者,卻被現(xiàn)代商業(yè)創(chuàng)造的繁榮無情放逐,這是一種時代的悲哀,也是智者的無奈。但無論是季匋民還是葉三,都沒有“感士不遇”,沒有認為自己是“生不逢時”。而是用自己努力尋求知音,并打造心靈樂園[4]。這種行為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對以后生活的期盼。正因為他們的堅持,才讓這種智者的沉默更引人反思,進一步讓整個文章更具有思考價值。
在初讀《鑒賞家》時,本人認為應于“到季匋民墳上供一供”位置收尾,通過這種開放式結局留給人無限遐想,但現(xiàn)在結尾顯得拖沓,反而影響整篇文章的閱讀效果。但在多次閱讀后,卻發(fā)現(xiàn)這種“多余”卻有額外含義:季匋民人死,畫價大增,甚至有日本人出高價收藏;葉三手中畫作都為佳作、上品,但其卻果斷拒絕高價求購;葉三最后和季匋民畫作一并埋進棺材。正是因為這個結局,讓情節(jié)保持流暢,并讓文章意義上升。更是借助這種時代的蒼涼感,深化主題、提升內容,讓美學觀感更進一步。
三.最后一個
如果說汪曾祺相較于其他作家更具有思想深度。那么其在“最后一個”的話題中具有更深情結。現(xiàn)實里中國當代作家對于“最后一個”有強烈共鳴,例如高建群《最后一個兇奴》,肖克凡《最后一座工廠》等,更有例如陳忠實《白鹿原》,阿來《塵埃落定》等,雖然沒有“最后一個”,但卻在字里行間隱含著深刻內容,潛移默化將這種思想傳遞給讀者與聽眾。而“最后一個”則更像是汪曾祺心結,無論是《徙》談甓漁與高北溟,還是《歲寒三友》靳彝,抑或《故里三陳》陳小手、陳泥鰍等人,這些由其創(chuàng)作的人物保持隨性,不限社會地位、身份等限制,或是地方仁愛名流,或是耿介隱士,還有尋常百姓,卻都在汪曾祺筆下以“最后一個”略微著色。但是,這種思想也僅僅是汪曾祺的一種期望,無論是其想要挽留什么,多為無果,沒有辦法阻止整個時代的發(fā)展,只能在社會運轉中不斷沉淪,最后凋零。
《鑒賞家》除“最后一個”鑒賞家的葉三,還有“最后一個”畫家的季匋民,兩者互為對立狀態(tài),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達成了融合效果。季匋民除葉三再無其他知音,不僅是他個人的清高,也是時代變化必然情況。來自商業(yè)時代的沖擊,讓人們逐漸冷落,甚至在關系上產生疏遠,以心相交越發(fā)遙遠[5]。除個人情感外,社會關系、做人底線,甚至是詩情畫意,都可能變成最后景致,讓人產生無盡的感慨。葉三買果子,在立春前后賣青蘿卜,在端午前后有枇杷,重陽則是來自河間府鴨梨或者是萊陽半斤酥等等。從表面分析,汪曾祺借助簡單筆畫與各色水果,對當?shù)厮募竟饩懊枥L,讓鄉(xiāng)土生活展現(xiàn)給讀者。但是,這卻是描述安靜適宜幸福的生活,表現(xiàn)出汪曾祺對于這種恬淡生活的向往。更是將情感隱藏在文字后,汪曾祺對于筆下創(chuàng)作的世界表現(xiàn)出深刻的愛憐與感慨。因為這種理想的鄉(xiāng)村世界與封閉生活終會被物欲沖擊,一切都會化作泡影,無法挽回,更無法去抵抗。在平和抒情中,卻隱藏汪曾祺傷懷之情,這也是他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對于時代的遺憾。
不僅在創(chuàng)作中有這種想法,而現(xiàn)實生活中汪曾祺也被稱為“最后一個士大夫”、“最后一個京派作家”等等。雖然這些說法是否可以真正形容汪曾祺仍有爭議,但仍能作為參考內容使用。以汪曾祺為代表,這些被包括中國古典文化深深濡染的作家與知識分子,無論是思想還是履歷都較為相近,更不要說心理結構更傾向于隨遇而安,他們都擁有超脫功利的人生境界以及相似的美學趣味,更擁有古樸的現(xiàn)實熱愛之情[6]。但是在現(xiàn)代商業(yè)文明大肆發(fā)展的過程,這些人并不會在時代發(fā)展中感悟進步帶來的好處,反而會進入焦慮之中。這并不是文人墨客的反常行為,而是他們對于商業(yè)文明的隨意揮霍更清楚危險,商業(yè)文明會以一種粗暴、短視的方式榨干藝術、創(chuàng)作的所有價值。這些人更是了解漸行漸遠的文化對于國家與民族是何等損失。所以,在許多場景下,這些藝術創(chuàng)作者會對商業(yè)文明進行排斥。而這種“最后一個”正是從心理出發(fā),聚焦于悲憫敘事的一種快捷方式,是創(chuàng)作者無法忽視的存在。但在現(xiàn)代文明前進中,“最后一個”會帶來新氣象,也會帶走過去的美好時光。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性,也是作為新時代的創(chuàng)作者、欣賞者應該摸索未來藝術發(fā)展方向的必要要求。
雖然在《鑒賞家》中,古典文化成為現(xiàn)代商業(yè)體系的“棄嬰”,完成思想與內容的流放,但這卻不是全部內容。拋開這一層面,將其作為藝術批評賞析未嘗不可。以優(yōu)秀作品為內容,描繪藝術家、鑒賞家等不同人物,在藝術創(chuàng)作、道德人格等諸多內容展開討論,更是從藝術品與商品角度分析時代潮流,汪曾祺都將自己想法付諸筆下,也是提供給現(xiàn)代都市人群的一種寧靜淡雅的生活模式。
參考文獻
[1]丁文.平淡處山高水深——論汪曾祺小說的悲劇平衡形式[J].南方文壇,2018,182(01):78-81.
[2]楊君清.論汪曾祺小說中的留白[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2-15.
[3]涂珊珊.做一回真正的"鑒賞家"——批判性思維視角下的《鑒賞家》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19,000(009):17-20.
[4]張傳東.從知識驅動,問題驅動到任務驅動——以《鑒賞家》為例談語文課堂驅動模式的轉型[J].語文教學研究,2020(4):4.
[5]劉程程.論汪曾祺小說中的意識流[J].小說評論,2018,000(001):202-207.
[6]滕永文,王蘭英.在現(xiàn)代文教學中賞析傳統(tǒng)文化——以汪曾祺散文為例[J].語文建設,2018,396(24):80-82.
(作者單位: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