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蔚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到兩個重要的概念:“綜合性學習”和“跨學科學習”。“跨學科學習”指打破學科壁壘,把兩門以上不同學科理論或方法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研究或教育活動??鐚W科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1)《課標》明確提出跨學科學習的理念。這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又完全符合語文課程的特點——綜合性、實踐性。(2)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要。2018年初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近年來各學科都注重提升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問題的能力,要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跨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愈加重要。(3)社會需求是跨學科學習的根本動力。跨學科研究的勃興,從根本上說,源于社會需求的有力拉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領域越來越復雜化、綜合化,單一獨立的學科知識或能力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跨學科學習和社會的進步是互為需求,互相促進的。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具有幾個特征:(1)綜合性?!熬C合性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特點。”(鄭國民語)綜合性體現在學習目標的綜合、學科的整合、學習方式的綜合。(2)實踐性。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言運用能力就是要在實際生活或活動中培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3)開放性。這是綜合性學習突破傳統(tǒng)語文學習的一大特征。一個是內容具有開放性,不局限于教材,也來源于生活、閱讀、社會及其他學科。另外,學習的時空、組織形式、呈現方式都是開放的。
綜合性學習的特征與“跨學科學習”是緊密相連的,綜合性學習是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很好的突破口和途徑,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一、立足素養(yǎng)目標,綜合性學習融合跨學科目標
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有指向,才能既凸顯語文味,又有效達成跨學科學習的目的。這就要立足核心素養(yǎng),找到學科目標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確定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有的學科某些單元目標是一致的,教師不妨跳出思維定勢,與其他學科進行目標整合,然后開展綜合性學習,跨學科學習由此而有的放矢。以語文、美術的融合為例:語文五年級下冊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與美術美術(嶺南版)五年級“我們的家鄉(xiāng)”、六年級“家鄉(xiāng)風采”“神州大地風采”等,素養(yǎng)目標是有相通的:認識自己的家鄉(xiāng),從不同方面欣賞家鄉(xiāng)的風景美、人情美、文化美。樂于和別人分享,善于傾聽(核心素養(yǎng)中的人文底蘊);學習從不同途徑搜集資料、整理信息,樂于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學會學習);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責任擔當)。圍繞整合的目標,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采?。?.有目的地查閱相關資料,通過圖文結合,欣賞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風采。2.結合旅游見聞,說說喜歡的景點,可以從人文風俗、攝影構圖、色彩搭配、造型工藝等方面談,寫成導游詞。3.選擇一處文化遺產,嘗試做旅游攻略。4.個人或小組制作旅游畫冊。5.互相評價,根據同學意見修改。
整合學科間的目標,就是從以往只關注本學科到更加關注素養(yǎng)目標的整合統(tǒng)一作用。因為素養(yǎng)目標并不是獨立存在于每個學科的,而是相互統(tǒng)整、相互交錯的綜合性要求。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為了達成目標,需要搜集、閱讀、整理,這個跨學科閱讀的過程,潛移默化地達成核心素養(yǎng)目標。
二、統(tǒng)整學科教材,以綜合性學習指導跨學科閱讀
閱讀是跨學科學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跨學科閱讀從學科看,是打破語文與其他學科的界限,基于教材,把相關的學科知識和方法介入到閱讀中,探尋跨學科閱讀教學方式與途徑。閱讀材料不僅是紙質的文字、圖畫和圖表,也包括音頻、視頻等媒介資訊。選擇的文體更是包含散文、戲劇、小說、詩歌、說明文議論文等。把語文與數學、綜合、歷史、地理、科學結合起來,擴大閱讀廣度和深度。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滲透跨學科閱讀的指導,是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的。
首先是圍繞綜合性學習主題,挑選合適的跨學科書目。如“秋天”主題出現在各個學段,推薦不同的書目,開展不同的綜合性學習。又如,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突襲,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時機。在“珍愛生命”的專題綜合性學習中,可以融合語文、科學、健康教育、思政等學科,給不同年段學生推薦相應書目,如《災難求生之致命病毒入侵》《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健康科普知識》《流感病毒——躲也躲不過的敵人》《揭開傳染病神秘面紗的人——巴斯德的故事》《鐘南山:生命的衛(wèi)士》《口罩里的春天》等。
更重要是在綜合性學習中進行閱讀過程指導。如果只是直接布置學生閱讀相關書籍,但是如果沒有過程性指導,跨學科閱讀的效果大打折扣。以綜合性學習的方式推動閱讀,能跟進學生的跨學科閱讀的效果。例如 “秋天”主題的綜合性學習,結合各學科通過一項項學習任務落實跨學科閱讀指導。(1)主題閱讀:第一學段可以推薦《落葉起舞》《一片葉子落下來》《秋天到了,鳴蟲在歌唱》《秋天,蘋果熟了》《小精靈的秋天》等書目。(2)學講故事:師生、親子間閱讀繪本,講繪本故事,仿照句式說說看到的秋景,感受有趣的秋天。(3)語言積累:欣賞大自然聲音和秋天樂曲,有感情地朗誦自己喜歡和積累的秋天的語段。(4)語言實踐:受繪本的啟發(fā),到大自然中尋找秋天(撿落葉、摘果子等),利用美術課做樹葉畫、畫水果,綜合實踐課上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的詞句配上簡單的作品介紹。
三、善用多方資源,綜合性學習采用跨學科形式
綜合性學習建立在社會綜合發(fā)展的基礎上。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亮點之一就是課程的改革,學科從分化、獨立走向多學科的有機融合。綜合性學習充分利用多學科資源,拓寬綜合性學習的途徑。例如,六年級的“輕扣詩歌的大門”綜合性學習,除了賞析、背誦、搜集、積累課內外的中外古今詩詞外,還可借鑒《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典藏里的中國》豐富多樣的形式,用上這些素材,多渠道、多感官領略詩詞魅力,從不同學科的視覺學習語文、實踐語文。
跨學科學習本身是多元的,不僅限于課堂內、校內,充分利用和開發(fā)與綜合性學習相對應的自然資源、社區(qū)環(huán)境、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合跨學科學習的理念和能力的培養(yǎng)。如“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專題,結合“廣州市智慧閱讀平臺”上專題閱讀的任務,指導學生閱讀節(jié)日風俗、神話傳說、地名尋源等書籍,觀看“舌尖上的中國”“廣東味道”等電視節(jié)目,收聽廣東音樂,動員家長帶學生參觀粵劇博物館、陳家祠等富有嶺南特色的名勝,拓寬跨學科閱讀的方式和途徑,多方面立體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烧侠脤W校對外交流的機會,為學生設置一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交流會”的情境,學生作為代表用視頻、照片、新聞報道、書法作品等方式向外地友人介紹嶺南文化。在活動中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有針對性地收集資料和準備講稿,多樣化地進行成果展示。
四、展示學習成果,“教學評”一致良性循環(huán)
評價是綜合性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它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導向和監(jiān)控的作用。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不同于傳統(tǒng)學習的評價方式,不能光定性或定量評價,要“重視過程,立足發(fā)展”,采用多樣化的綜合評價,通過多維度的評價,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發(fā)展的學習目的。
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學生呈現學習成果的方式也是多樣的、例如讀后感、手抄報、課本劇、舞蹈、演講、小視頻、漫畫、辯論等跨學科的形式,教師、學生、家長根據展示的學習成果進行多元評價,教師給予指導性建議。綜合性學習基本可以從幾個方面設計評價表:先搭建評價的框架。根據課標中對各年段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和學科素養(yǎng)中的要點,從學科知識、學科能力、綜合素養(yǎng)三個維度進行評價。然后根據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形式制定評價標準,一般是用“星級”評價。接著是自評、小組評、教師評(或家長評),教師(高年級可以是組內同學)著重對學習的過程進行分析和反饋,客觀指出其進步和不足,力求達到“教——學——評”一致性的動態(tài)良性循環(huán)鏈。
提倡跨學科學習,是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標中新增的綜合性學習板塊,能融合跨學科學習的素養(yǎng)目標,借助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對跨學科閱讀進行過程性指導,利用課內外、校內外多方資源拓展綜合性學習的途徑和方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展示平臺,多元化多維度評價,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發(fā)展(強師工程)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立項課題“以綜合性學習提升語文教師跨學科整合能力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