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濤
摘 要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隱性教育資源,校廁是一個被學界忽視但卻極為重要的教育空間。校廁集多種空間教育意蘊于一體,不僅是師生生理宣泄的物理空間,而且是尋求教育自由的精神空間、接受學校教育的“第二空間”、校園暴力的實施空間和校園惡習的滋生空間、教育管理的懲戒空間和改造空間。學校教育的眾多議題與校廁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校廁理應是研究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場域。
關 鍵 詞 校廁;教育空間;學校教育管理;教育規(guī)訓;教育懲戒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2)03-0029-05
①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高??茖W研究項目(研究生科研項目)“陶行知留學生活史研究”(項目編號:YJS20210129)階段性成果。
學校是“兒童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進行交往、形成道德人格的重要場域”[1],是純潔的“圣地”,象征著文明、知識、未來以及希望。然而,學校中的校廁卻往往成為污穢、骯臟、惡臭等的代名詞,難登大雅之堂,故鮮有研究者以校廁作為研究對象。然而,這既不意味著校廁不需要研究,也不意味著其沒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作為公共廁所的一種特殊形式,校廁的本體性功能是滿足師生群體的日常生理宣泄,進而間接地為學校教育作出貢獻。歷史表明,純自然主義的排泄方式并不適合在學校這樣特殊又神圣的場所內(nèi)發(fā)生,學校教育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種種“不方便”的窘境,迫使設計者們重新思考教學樓的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最終的結果是廁所被納入教學樓的設計藍圖之中并得以現(xiàn)實化,通常在教學樓的左右走廊盡頭,也有的學校則將其放在教學樓的中間。[2]此后各地在建造學校的時候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廁所也由此獲得了空間上的合法性,并與教室、辦公室等共同成為教學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現(xiàn)實的學校教育中,為人所忽視的校廁卻內(nèi)有乾坤,被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群體進行了二次開發(fā)利用。校廁在超越其本體性功能的同時,還具有宣泄壓力、學習、懲戒、實施暴力、滋生校園惡習等多種附加性功能,并且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校廁也由此成為了一個具有多重意蘊的教育空間。校廁不僅是建筑學意義上的實體性物理空間,而且是透視學校教育的一面鏡子,學校場域內(nèi)的校園暴力和惡習、勞動教育、衛(wèi)生教育、生活教育、教育管理、性教育等諸多重大教育議題都與其密不可分??梢哉f,它是一個具有多重意蘊但被學界忽視的重要教育空間,值得對其進行學術探討。
在絕大多數(shù)教育者看來,校廁只是一個生理宣泄的場所,適合“速戰(zhàn)速決”,不宜久留。但對于學生而言,校廁則是一個神奇的空間,雖然它氣味刺鼻、空間狹小、人群流動,但也因其隱蔽性、私密性、不可檢查性、非結構性等“優(yōu)點”為學生群體所推崇,是學生在校期間尋求快樂的“最佳”場所,校廁也因此成為學生私下里的“公開秘密”?!霸S多學生喜歡廁所甚于喜歡教室;更有學生壓根就不喜歡教室,只喜歡廁所?!盵3]在不少學生的潛意識里隱藏著這樣一種觀念——“進教室就是地獄”[4],只有校廁才是“天堂”。之所以如此,與學校各種硬性或柔性的規(guī)訓、管理不無關系。在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看來,學校就是一座監(jiān)獄,充滿了各種規(guī)訓。“人的生命在此被奴役、宰制和割裂?!盵5]廢名先生也曾提出過“學校是監(jiān)獄”[6]這一命題,并稱其童年所接受的教育乃是法律意義上的有期徒刑。
教師在不同的場合以各種方式告誡學生,其天職乃是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同時在校期間不得做違背校紀校規(guī)的事情,任何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都不應出現(xiàn)在學校場域內(nèi)。教室、食堂、實驗室、圖書閱覽室等場所具有嚴格的使用規(guī)則且由專人負責和管理,活動于上述公開場所必然會受到來自各方的監(jiān)督與管理,由此,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等方面所產(chǎn)生的壓力在這些受監(jiān)管的場所就無法得以有效釋放和緩解。但是,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遠超出教育者的預期。為了應對種種管理,他們不得不將休閑娛樂和釋放壓力的場所從教室、操場、走廊等地轉(zhuǎn)移至廁所這一“三不管”的隱蔽、私密空間。有學生曾在作文中對校廁進行了個性化地“說文解字”,將其理解為“新世紀免費休閑莊”,“不知怎么的,近來廁所‘生意’特別紅火,比如晚自習時間長達2小時,中途不休息,請個假出來,到這里蹲上一會兒,簡直是絕美的享受……”。[7]筆者與幾位中小學學生進行私下交流得知,他們在廁所“尋歡作樂”,是為了躲避學校的嚴苛管理而進行的一種策略和戰(zhàn)術上的二次轉(zhuǎn)移。
從內(nèi)容上看,學生在廁所進行的休閑娛樂活動可謂五花八門,比如躲在廁所吃零食、閱讀與考試和文化課“無關”的各種書籍、看視頻、網(wǎng)絡聊天、玩游戲等,主要還是體現(xiàn)為追求身體上各種感官的享受與精神上的多重滿足。拋開這些活動的合法性和規(guī)范性不談,就其背后所隱藏的實質(zhì)來看,學生之所以這樣做,還是為了能夠在學校的各種規(guī)訓中尋求那一絲自由感和歸屬感。正是因為有了校廁這樣一個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放飛自我”的自由空間,學校才成為了學校,同時也有了學校的味道,不至于成為絕對意義上的全時段、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全景“監(jiān)獄”。在此意義上,校廁已不僅是學生滿足日常生理需求的物理空間,而且也是其反抗學校規(guī)訓、尋找教育自由的重要教育空間。
眾所周知,通常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往往是指,作為雙主體的師生在教室這一正統(tǒng)的教育空間內(nèi)進行相互間的對話、溝通和交流,進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訓練和培養(yǎng)思維能力等,并最終有效地實現(xiàn)各種教育目標。筆者認為,上述所指的學校教育應屬于狹義上的,而廣義上的學校教育泛指學生在學校場域內(nèi)所學到的任何知識,哪怕是在校廁內(nèi)。
回顧近十幾年的學校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社會各界對學校教育提出過質(zhì)疑,同時也對傳統(tǒng)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進行了各種批評,而作為其積極對立面的素質(zhì)教育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為了盡可能去除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余毒,各地中小學開始在教室(第一教育空間或第一教育課堂)之外開辟第二教育空間或第二教育課堂,并將其視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第二教育空間的開辟,既是對新世紀學校教育理念變革和新嘗試的一種體現(xiàn),同時也是人們對學校教育的理解從狹義走向廣義的體現(xiàn)。
在校園里,可被使用的潛在性教育資源數(shù)不勝數(shù),就連一棵普通的花草都能引發(fā)學生對生命教育的哲思。但一個離奇的現(xiàn)象是,教育生活中越是常識的東西越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和挖掘,只有少數(shù)顛覆常識的教育者才能夠看見常人熟視無睹的教育真相。例如,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項常見且重要的教育資源,校廁因其具有的種種特點或者太過于常識化而被置于邊緣地帶,不能夠與其他教育資源一樣享有同等的地位。既然教育者不能夠正視校廁,也就無法了解廁所背后的教育秘密和教育價值。實際上,縱觀世界各國的教育發(fā)展史,一些國家早已開始重視并充分挖掘校廁的重要教育價值,譬如“新加坡教育部規(guī)定:青少年學生必須選擇參加一定的課外服務實踐活動”,“中學生還要負責清洗學校的廁所” 。[8]又如,日本對校廁這一教育空間也尤為重視,學生“從小學開始到高中都要親自輪流打掃學校的廁所,即便是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也要求學生親自打掃廁所,甚至要求更嚴格。因為日本人把讓孩子們打掃廁所看作是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對孩子們來說可以從中學習很多東西”[9]。除此之外,日本還曾于1996年成立了校廁研究會,對校廁進行相關的學術研究。而我國也已有部分中小學校將校廁作為開展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將打掃廁所作為一項必要的教育實踐課程。從本質(zhì)上講,讓學生打掃廁所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手段、一項重要的教育課程,期望通過這一方式能夠讓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衛(wèi)生意識、勞動意識以及體驗生活的艱辛等。
除上述意義上的第二空間外,廁所也是學生用來文化學習的第二空間——另外一個“教室”。雖然時下的新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大部分省份仍然是按照老的辦法進行人才選拔,高考也成為莘莘學子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對于他們來說要想考入“好大學”仍是過獨木橋。
通過對A省C市X中的一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子的訪談得知,他們家離縣城很遠,平時只能夠住在學校統(tǒng)一安排的學生公寓里,其所在的學校的教學樓通電時間為早上六點至晚上十一點,宿舍每晚集中斷電時間為十一點半。對于即將參加高考的這些學生來說,十一點離開教室回去休息顯然過“早”,但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室的燈過早地熄滅意味著一天的學習就此畫上了不圓滿的句號。隨著教室燈的熄滅,一切陷入寂靜的黑暗之中,只有校廁里的燈在時斷時續(xù)地閃爍著。對于學生來說,燈光隱喻著自己的前途,既然校廁有燈光那就能夠?qū)W習,盡管那只是一盞昏暗的聲控燈。
據(jù)其描述,由于校廁沒有配備桌椅,所以不能夠進行長時間的端坐學習,因此每晚教學樓熄燈后,班上有不少同學會因地制宜地拿著英語書或者語文書進入廁所背誦和記憶,學習的方式也是一邊站著一邊捧著書背誦單詞或者古詩詞。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學生的學習場所從教室轉(zhuǎn)移到了校廁,廁所就成為了他們的“教室”,即接受學校教育的“第二空間”。歷史也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僅當下的學子曾在校廁內(nèi)努力學習,歷史上的那些學子又何嘗不是。譬如我國著名的水泥專家周沛教授在其自傳《激情人生》一書中曾提及她在讀書期間到校廁學習的那段經(jīng)歷,“晚自習結束后進入睡覺時間,全校的燈光全部熄滅,只有廁所內(nèi)有燈光。我只好到臭氣熏天的廁所(當時廁所無抽水)去學習,盡管臭氣很難聞,有時熏得都想吐……”[10]。又如,《感動青春 遼寧優(yōu)秀特困大學生的奮斗足跡》一書該書中,也提及遼寧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毛玉娟同學當年在校廁的學習經(jīng)歷,“由于學校熄燈早,她每晚都要到廁所學習到下半夜,她說:‘我那時心中有必勝的信心和堅定的信念,再多的苦難也不算什么’”。[11]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也就是單個的復數(shù),具有單個的普遍性,因此校廁或許就是大多數(shù)即將參加高考或已經(jīng)參加過高考的中國寒門學子必須體驗的第二教育空間。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暴力事件屢屢發(fā)生,本應為文明和求知殿堂的學校實際上成了施暴者的“樂園”。校園暴力是社會暴力的一種特殊形式,施暴者和受害者均為在校學生,若不能對這些披著學生外衣的施暴者進行必要的懲罰,指導其改正錯誤的行為,等其將來走上社會也許會犯更大、更為嚴重甚至無法彌補的過錯。針對校園暴力這一棘手的教育難題,不少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領域的學者們對其進行了學理性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獻探討了校園暴力的發(fā)生機制、原因、危害、應對措施、預防機制、策略等問題。筆者搜集了大量關于校園暴力的事件,以仔細研讀的方式對其進行了內(nèi)容分析,歸納后發(fā)現(xiàn)校園暴力多發(fā)生在宿舍、廁所、無人的教室、拐角、校園角落等具有隱蔽性的空間內(nèi)。如上文所言,校廁一方面是學生反抗教育規(guī)訓、尋求精神自由的教育空間,但另一方面由于校廁是一個不受各方管理和監(jiān)督的“三不管”地帶,在此會逐漸淡化學生的自我意識,進而忘卻自我,最終將其演變?yōu)樾@暴力的實施空間。施暴者在廁所內(nèi)欺凌弱小、肆意妄為,在受害者的哭聲中尋求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愉悅感”,但受害者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卻是傷痕累累。從精神分析學說的角度來看,受害者所遭受的這些傷痛經(jīng)歷就是其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一生的發(fā)展并成為揮之不去的噩夢,其命運的軌跡也許就此被施暴者惡意粗暴地改寫。
從更為廣闊的意義上說,校廁不僅是校園暴力的實施空間,也是所有校園惡習的滋生空間。打架斗毆、抽煙、聚眾賭博等一切校園惡習幾乎都在這里滋生和上演。中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控制性和隨機性,其價值觀和人生觀正處于發(fā)展中,好的習慣或許很難在他們當中傳播,但惡習往往卻傳播得很快。一旦個別學生由于意志力的薄弱抵擋不住誘惑并準備躍躍欲試之時,與教育者期望相違背的事情就在這里發(fā)生,校廁也由此成為了學校內(nèi)部消極的反面教育空間和學校教育繼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大阻力。雖然教育管理者三令五申、苦口婆心地告誡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部分學生從家庭、社會上沾染到的各種不良習氣并未因為教育者的勸誡而消失,反而是以一種更加隱蔽的方式轉(zhuǎn)移至校廁內(nèi),因此對于教育管理者來說,要想解決校園暴力和校園惡習的問題,校廁是一個關鍵的切入點。
獎勵與懲罰一直是學校教育管理的常用手段,常以或明或暗的方式發(fā)揮著作用。教育管理者懲戒犯錯學生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寫檢討書、罰抄、罰站、打掃衛(wèi)生等,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手段就是打掃廁所。比如,有的老師會說:“作業(yè)這么潦草,罰你掃廁所一周。”[12]再如,吳世勇在對某重點小學進行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某班班規(guī)中就有這樣一條條款——“講不文明語言,不禮貌語言,罰洗五樓男女廁所”[13]。需要說明的是,打掃廁所除了被作為懲罰的意義進行理解外,還可以將其視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課程,這里作為前者進行理解。
如上文所言,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懲罰的目的也在于此。雖然目前社會各界對于學生打掃廁所充滿了爭議,各種觀點莫衷一是,但筆者認為打掃廁所不失為一種教育智慧。校廁自其誕生之初,就不僅僅具有生理屬性,而且也具有教育屬性(包括正反兩方面的教育屬性)。從校廁的教育屬性來看,它是這樣一個充滿趣味的循環(huán)空間,眾多校園惡習在這里發(fā)生,教育者又因為學生犯下種種過錯進而將他們送到這里進行教育改造。
校廁表面上是一個人人敬而遠之的場所,但卻隱含著勞動、凈化、懲戒等教育主題。教育者以打掃廁所這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懲戒,其出發(fā)點不是為了讓學生感受打掃廁所的各種痛苦和恥辱,而是要促進學生對自己所犯錯行進行深刻的反省。實際上,不論校廁被保潔人員打掃得多么干凈,但由于大量學生的存在以及日常的頻繁使用,校廁的地板、墻面、洗手池、擋板、小便池、鏡子等物件上或多或少都殘留一定的污垢,以及充斥著整個空間的各種難聞的刺激性氣味。雖然這些刺鼻的氣味、殘留的污垢看似消極意義上的一種變相懲罰,但它們在學生打掃廁所的過程中也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就動機和目的而言,教育者讓學生洗去校廁內(nèi)的物理污垢不是其本意,因為通常情況下校廁自然會有從事保潔的勞動工作者進行負責;教育者之所以如此,更為重要的意義是洗去學生從外界沾染的那層精神污垢,以期經(jīng)過校廁的“漂白”作用將不懂事的學生重塑成清清白白、干干凈凈的讀書人。由此,校廁也成為了犯錯學生的教育改造空間和懲戒空間。
隨著教育研究的空間轉(zhuǎn)向,學??臻g為學校教育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校廁在超越其本體性功能和實體性的物理空間意義外,實際上還是一個充滿多重意蘊的教育空間,并且當下的許多重要教育議題也與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誠如周貴云所言,廁所雖小, 卻是學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4]對于當下許多亟待解決的學校教育難題,管理者不妨從校廁著手,也許會有新的思路。
(筆者所采訪的幾位學生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基于學術倫理,未透露他們的姓名,故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孫峰.學校管理的道德意蘊[J].中小學德育,2020(5):10-14.
[2]何夏壽.讓學校建筑講述最真的自己[J].中小學德育,2013,(8):9-11.
[3][4]楊爭光.楊爭光文集(卷3)[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00.
[5]任虹燕.道德的寄宿制學校管理應回到童年——母愛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9,(12):15-18.
[6]吳曉東.文學性的命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56.
[7]李麟.中考創(chuàng)新作文指導示范大全[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3:221.
[8]靳義亭.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經(jīng)驗及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89-92.
[9]日本孩子為什么都掃廁所?[EB/OL](2016-03-24)[2022-02-23].https://www.sohu.com/a/65469095_266284.
[10]周沛.激情人生[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58.
[11]中共遼寧省委高校工委,遼寧省教育廳.感動青春 遼寧優(yōu)秀特困大學生的奮斗足跡[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91.
[12]杜玉帆.勞動作為教育懲戒手段的價值追問[J].中小學德育,2020,(2):18-20+13.
[13]吳世勇,盧奕婷.立德樹人視角下的班規(guī)建設——從一份"可怕"的班規(guī)說起[J].中小學德育,2015,(06):74-75.
[14]周貴云.豐富校園文化內(nèi)涵 營造有效育人空間[J].小學德育,2008,(14):34-35.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