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篇小說《父與子》是作家伊凡·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出身于平民知識分子階層的巴扎羅夫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他也是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一個虛無主義者形象。巴扎羅夫游離于片面與深刻之間,認知與行為均體現(xiàn)出一定的矛盾性。他孤獨彷徨,煢煢孑立,主動隔絕了周圍世界,也為周圍世界所不容。在人物形象塑造的過程中,屠格涅夫拒絕了非黑即白的方式,盡可能客觀地描繪自己的虛無主義主角,并對這一形象的塑造傾注了全部的愛與熱情。
關(guān)鍵詞:屠格涅夫《父與子》虛無主義巴扎羅夫
長篇小說《父與子》(Отцыидети)反映了農(nóng)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義陣營和自由主義陣營之間的尖銳思想斗爭,展現(xiàn)了“父”與“子”之間價值觀念的差異與矛盾。作家敏銳地感知到時代的變遷并從整個俄國社會角度去揭示這種斗爭的社會歷史性質(zhì),因此小說所指向的這種兩代人之間的斗爭早已超出了家庭的范疇,有了時代的色彩。
出身于平民知識分子階層的巴扎羅夫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他也是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一個虛無主義者形象。巴扎羅夫用批評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不服從任何權(quán)威,不信仰任何原則。他對權(quán)威有種天然的藐視,富有革新精神,他崇尚科學,對所有事情都采取務(wù)實的態(tài)度。但他仍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片面與極端,主動隔絕了周圍世界,也為周圍世界所不容,最終在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中孤獨地走向了毀滅。巴扎羅夫這一人物形象是復(fù)雜矛盾的,也是真實鮮活的,而對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的過程也是讀者感知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體味作家人文關(guān)懷的過程。
一、巴扎羅夫:游離于片面與深刻之間的矛盾體
巴扎羅夫是作家在《父與子》中塑造的“新人”形象,其性格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是他的精神信仰,指導(dǎo)著他的生活和行動。巴扎羅夫的思想無疑是深刻的,但巴扎羅夫身上所體現(xiàn)的這種虛無主義并不成熟,其虛無主義思想也是一種片面的深刻。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巴扎羅夫的認知與行為均體現(xiàn)出一定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折磨著他,消耗著他,使他產(chǎn)生信仰危機而終于一蹶不振。下文將巴扎羅夫定義為游離于片面與深刻之間的矛盾體,并嘗試從這一角度對其人物形象進行深入剖析。
(一)思想的深刻性
巴扎羅夫充滿自信,生氣勃勃,與俄國貴族知識分子相比,天然就擁有更為激昂的斗志和強烈的反傳統(tǒng)意識,他能夠敏銳地感知到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一針見血地指出落后制度存在的種種弊病,并予以尖銳的鞭撻。在與“父”陣營的代表帕維爾論戰(zhàn)的過程中,巴扎羅夫激烈地否定現(xiàn)存制度,認為貴族制度、自由主義、進步和原則這么一堆字眼對一個俄國人來說什么用也沒有,這一觀點顯然是具有歷史進步的合理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巴扎羅夫的革命批判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其思想無疑是深刻的。
巴扎羅夫能夠掙脫原則束縛的條條框框,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這也是其思想深刻性的體現(xiàn)。帕維爾認為人不能脫離所謂的“原則”過日子,在他看來,既然巴扎羅夫看重德國化學家,那么德國化學家的觀點就應(yīng)該成為巴扎羅夫信仰的原則。在此,帕維爾陷入了一種絕對主義謬誤的旋渦,而巴扎羅夫則以簡短的陳述解構(gòu)了帕維爾的觀點:“為什么我要承認他們呢?我又應(yīng)當相信什么呢?他們說得有理,我也認同,就是這樣?!盿
(二)思想的片面性
不過,巴扎羅夫的否定并不具有理性邏輯基礎(chǔ),他依靠著感覺否定,甚至為了否定而否定。在他看來,否定是目前最有用的事,于是他便否定一切。巴扎羅夫的否定帶有一種對一切進行無情破壞的自發(fā)性意味,這是盲目的實用主義、偏激與沖動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他不予思考、不加區(qū)分就徹底否定了一切事物,走向了片面與極端,因此“他的思想不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只是帶有‘先鋒’的特點”b。巴扎羅夫否定文學、音樂及繪畫等一切藝術(shù)形式,認為研究這些是沒有一點實際用處的,而培養(yǎng)藝術(shù)研究人員也是毫無必要的,因為在他看來,人就如同林中之木,沒有一個植物學家會對一棵棵樺樹分別進行研究。他只從人體的生理學構(gòu)造來看待人,只看到了人類的生理學共性,卻忽視了每一個人類個體的個性。巴扎羅夫?qū)θ祟悆?nèi)心最自然的情感需求也予以否定,在他看來,吸引帕維爾的謎一樣的目光只不過是浪漫主義、荒唐無稽、腐敗同做作。對情感的否定使他顯得極端隨意,甚至有些粗魯無禮,他對朋友說話的語氣總是咄咄逼人,對父母熾烈的愛與思念也總是不予回應(yīng)。巴扎羅夫?qū)Υ笞匀灰脖憩F(xiàn)出異常的淡漠,除了要打噴嚏的時候,他從來不仰望天空。與舊的社會制度搏斗必不可少并行之有效的否定,卻不能與藝術(shù)、人的情感和秉性相適應(yīng)。
總體而言,巴扎羅夫的虛無主義思想呈現(xiàn)出一種片面的深刻。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巴扎羅夫的認知與行為均體現(xiàn)出一定的矛盾性。
(三)認知與行為的矛盾性
這種矛盾性首先體現(xiàn)在巴扎羅夫?qū)Υ茖W的態(tài)度上。巴扎羅夫在與帕維爾的爭論中表示,一般的科學是根本不存在的??梢?,他對科學是持有一定的否定態(tài)度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具體的科學,并將自己的未來定位成一名縣城醫(yī)生。
其次,這種矛盾性也體現(xiàn)在巴扎羅夫?qū)Υ嗣竦膽B(tài)度上。一方面,巴扎羅夫親近人民,他喜歡和家仆的男孩談天,老基爾薩諾夫家的傭人也都喜歡他。他對人民的需要極為敏感,他的心曲與人民有互通之處,比起貴族知識分子,農(nóng)民也更愿意承認巴扎羅夫是他們的同胞。另一方面,巴扎羅夫又時常表現(xiàn)出對人民的輕蔑與否定。他認為農(nóng)民們固守殘缺而又膚淺無能,都是愚昧無知的醉鬼。他并不真正懂得如何與農(nóng)民談話,而在農(nóng)民眼里他也不過是一個逗人發(fā)笑的小丑。
巴扎羅夫身上固有的矛盾性還體現(xiàn)在他的愛情經(jīng)歷中。巴扎羅夫的虛無主義信仰使他陷入了理智與感情相沖突的困境。他有著人類最為正常的情感自然需求,但他的虛無主義信仰卻又否定他的情感,企圖制止、支配他的感情流向。對于女性,他首先看重的是形體美,在省長家的舞會上他被奧金佐娃窈窕的身段所吸引,萌生了拜訪她的愿望。這樣的興趣是在虛無主義信仰允許的范圍內(nèi)的,因為這畢竟不是巴扎羅夫所鄙視的那種“騎士般的感情”。但在之后相處的過程中,他卻真心實意地愛上了奧金佐娃,他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也出現(xiàn)了他原先所敵視的、為虛無主義信仰所不容的浪漫主義。這使他陷入痛苦折磨,他受到自身虛無主義信仰的譴責,但又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奧金佐娃。最終,他被迫說出了對奧金佐娃的感情,他的虛無主義信仰也面臨破產(chǎn)。告白后,他渾身戰(zhàn)栗,內(nèi)心涌動著強烈的、痛苦的激情,但是他遭到了拒絕。巴扎羅夫陷得很深,以至于情感受挫也未能使他擺脫理智與情感相沖突的困境。他的虛無主義信仰告訴他,只要他自己痛恨這種充斥著“浪漫主義”的疾病,他就會康復(fù),但另一方面他內(nèi)心的“浪漫主義”情感并不肯妥協(xié)。他無法協(xié)調(diào)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轉(zhuǎn)而將這種復(fù)雜的情緒投射到了費尼奇卡身上,招致與帕維爾的決斗。而面對奧金佐娃,他仍心口不一地偽裝掙扎著,他對奧金佐娃說:“愛情……只是一種故意裝出的感情罷了?!眂在矛盾重重的困境中,他渴望回歸到情感未被喚醒的狀態(tài),渴望重新忠于自己的信仰。但他沒能回到原本的軌道上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終于意識到為自己所不齒的“浪漫主義”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他的心理防線徹底崩塌。他請求奧金佐娃再來見他最后一面,并坦誠地承認愛過她。這種對愛情的妥協(xié)致使巴扎羅夫的虛無主義信仰徹底破產(chǎn),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悲觀地認為自己是不被俄羅斯所需要的。
巴扎羅夫游離于片面與深刻之間,認知與行為均體現(xiàn)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他是值得被讀者懷著崇敬的心情真誠肯定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其虛無主義思想的片面性與極端性。
二、巴扎羅夫:煢煢孑立的孤狼
主人公巴扎羅夫與其周圍世界的對立與疏離也是小說《父與子》突出表現(xiàn)的重點,這種隔膜與疏離反映的正是俄國平民知識分子被社會邊緣化的尷尬地位。從人物設(shè)置的角度來講,“在屠格涅夫的小說中往往只有一兩個中心人物,其他人物都圍繞這一兩個人物而安排,并且為表現(xiàn)這些中心人物而服務(wù)”d。小說的中心人物顯然是巴扎羅夫,而老基爾薩諾夫兄弟、阿爾卡季、奧金佐娃和巴扎羅夫的父母等形象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表現(xiàn)與襯托巴扎羅夫與周圍世界的對立。巴扎羅夫無法融入老基爾薩諾夫兄弟、阿爾卡季和奧金佐娃的貴族圈子中,也不可能完全融入他出身的階層。從這個意義上講,巴扎羅夫是作為孤狼的形象出現(xiàn)在小說《父與子》中的,他煢煢孑立,孤獨彷徨,他無法理解周圍的人,而他們也不真正理解他。下文將從巴扎羅夫與其他主要人物間的對立與隔膜入手,探究巴扎羅夫無法融入周圍世界的原因。
(一)與“父”陣營間的對立
老基爾薩諾夫兄弟是“父”陣營的代表,他們是典型的貴族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尼古拉用一種較為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看待虛無主義者巴扎羅夫,他很喜歡聽巴扎羅夫講話,十分樂意去看他做物理和化學實驗,承認他聰明博學,甚至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虛無主義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尼古拉對待巴扎羅夫的態(tài)度終究不是認可,而是忌憚與懷疑:旁聽辯論時,他一聲也不響,只是偷偷地用痛苦的眼光看著阿爾卡季,擔心巴扎羅夫可能對他的兒子造成不好的影響。而巴扎羅夫雖然認可尼古拉的好心腸,但對其思想言行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稱尼古拉是上了年紀的浪漫派,全面否定尼古拉的文學藝術(shù)愛好,建議他把普希金詩集這種廢物扔掉,去讀一些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去了解一下田產(chǎn)管理方面的事情,他還為尼古拉所代表的貴族自由主義時代判了死刑,直言屬于尼古拉這一代的時代過去了。
這種對立在與帕維爾的相處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帕維爾初見巴扎羅夫時就表現(xiàn)得十分冷淡,他只是稍微彎了一下身子,微微一笑,就算是招呼了巴扎羅夫。在日后的相處中,他越發(fā)感受到他的貴族氣質(zhì)受不了巴扎羅夫那種極端的隨便。他譏諷虛無主義者是什么都不尊重的人,將他們等同為笨蛋。他贊賞德國詩人,活在田園詩意中,輕視自然科學,譏諷德國化學家和唯物主義者,是相對于巴扎羅夫的另一個極端。而巴扎羅夫?qū)ε辆S爾也充滿敵意,他批判帕維爾的虛榮心、大交際家派頭和紈绔子弟的習氣,看不慣帕維爾的著裝風格和生活方式,把他稱作老古董。他看不起帕維爾為了一個女人丟掉自己前程的做法,批評他是“雄的生物”,抨擊他所維護的貴族制度。在巴扎羅夫和帕維爾之間爆發(fā)了兩次論戰(zhàn)和一次決斗。第一次論戰(zhàn)的主題主要圍繞文學、藝術(shù)和科學,第二次則上升到社會政治領(lǐng)域,最終他們之間的矛盾由言語層面轉(zhuǎn)移到了行動層面,這也體現(xiàn)出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陣營之間矛盾與分歧的不可調(diào)和。盡管巴扎羅夫的思想中存在片面極端的成分,但他還是在論戰(zhàn)和決斗中占據(jù)了上風。他在決斗中的高尚舉動使帕維爾有所觸動,帕維爾最終也意識到自己虛榮心作祟,常擺貴族派頭。不過巴扎羅夫還是如鶴立雞群般突兀,為“父”陣營所不容。
(二)暫時的“同路人”
阿爾卡季起初十分崇拜巴扎羅夫,把巴扎羅夫看作自己的精神導(dǎo)師,不過他與巴扎羅夫也只是暫時的“同路人”。這一點在小說開頭早有暗示。在同父親尼古拉和好友巴扎羅夫一同回家的路上,阿爾卡季不禁贊嘆:“這兒的空氣多好??!多么清新!真的,我覺得,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空氣都不及這一帶的空氣這樣清新!連這兒的天空也……”e 這一細節(jié)暗示了阿爾卡季對自然的熱愛與眷戀。但瞥了一眼巴扎羅夫后,阿爾卡季突然住了嘴,因為他本性中的敏感、詩意與夢幻是虛無主義者必須要摒棄與否定的,他不想被巴扎羅夫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性中存在這樣的因素。但不管阿爾卡季如何掩飾,他們終究不是一類人。而且阿爾卡季也并不像巴扎羅夫那樣擁有堅定的決心與斗爭的勇氣,他乘馬車回家沿途看到破敗的景象便想到改革,看到春意盎然便舒展了愁緒。就如巴扎羅夫所說,阿爾卡季只是一個軟軟的、自由派的少爺,并不能承擔起虛無主義者的身份。阿爾卡季本人也在同卡佳談話時坦白了這一點:“我不再到我從前尋覓理想的地方去找尋我的理想了……在今天以前,我沒有認清我自己,我要我自己去做一些我力所不及的工作……”f 阿爾卡季起初對巴扎羅夫的追隨僅僅是建立在其青春激情與勇敢的基礎(chǔ)上,這種追隨是一種獵奇求新的表面追求。上述種種都決定了阿爾卡季終究要與巴扎羅夫分離,他們之間的矛盾與分歧與日俱增,心里甚至產(chǎn)生了相互仇視的情感,最終他們彼此厭棄,拋下了彼此?!白虞叀辈⒉皇窍冗M思想的當然代表者,最終阿爾卡季回到“父輩”陣營中,享受著家族的蔭蔽,而巴扎羅夫選擇的道路注定是孤獨的。
(三)一場注定沒有結(jié)果的愛戀
奧金佐娃的生活平淡悠閑,不過她有時也會渴望激情,會對自己舒適的生活感到厭倦。有時香湯沐浴后,她便會想到人生的空虛、煩惱、艱苦與罪惡,這時她的心中便會充滿突如其來的勇氣,涌起高尚的渴望。巴扎羅夫的出現(xiàn)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改變的可能性,她也被巴扎羅夫身上的那種“虛無主義”氣質(zhì)吸引,不知不覺對他產(chǎn)生了好感。不過巴扎羅夫告白時,奧金佐娃卻拒絕了他。在奧金佐娃看來,世界上最好的還是平靜,她雖然欣賞巴扎羅夫犀利的見解,但她不可能真的去戰(zhàn)斗,畢竟一陣風就能吹滅她內(nèi)心涌起的高尚渴望。她無法舍棄眼前平靜安適的生活,盡管她已經(jīng)對這樣的生活產(chǎn)生了些許厭倦。這樣一來,巴扎羅夫就沒有了繼續(xù)留在這里的理由:奧金佐娃拒絕了他,而他的虛無主義信仰也不許他這樣做。他們也就這樣離散了。事實上,奧金佐娃對巴扎羅夫的好感并沒有上升到愛情,關(guān)于這一點,奧金佐娃自己也是在巴扎羅夫害了傷寒而奄奄一息的最后時刻才意識到的:面對這樣的巴扎羅夫,她只感受到冰冷和難堪的害怕;為巴扎羅夫端水時,她并不取下她的手套,甚至連呼吸都變得膽怯;在巴扎羅夫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只是把嘴唇碰了碰他的前額,以此作為對他遺愿的回應(yīng)。
(四)與出身階層間的隔膜
巴扎羅夫的確無法融入貴族的圈子中,但他已經(jīng)沒有了退路,不可能融入他出身的階層中去了。他與父母之間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無法融入他們的世界,而他的父母也無法理解他的追求,盡管他們是那樣全心全意溫柔地愛著他。巴扎羅夫不自覺地疏離了他的父母,他否定情感,對母親熾烈的愛和思念不作回應(yīng),他還常常表現(xiàn)出對父親話語的不屑,勒令父親不要婆婆媽媽,別再賣弄神話學。他的父母也不敢在他面前過多地表露感情,因為任何的感情流露都會遭到巴扎羅夫的反對。
(五)命中注定的“落幕”
不合時宜的信仰使巴扎羅夫內(nèi)心矛盾重重,他孤立無援,無人理解。朋友與他決裂,父母無法理解他的追求,他的愛情更是導(dǎo)致其信仰破滅的直接原因。這匹孤狼陷入了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他因感受到自身生命相對于永恒的短暫而厭倦憤怒,因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否定自身存在的價值,更因妥協(xié)于愛情而悲觀地認為自己不再被俄羅斯需要。他是靠虛無主義信仰活著的,信仰徹底破滅后,他的生理死亡也成了一種必然。
沒有了巴扎羅夫的世界又回歸了一片和諧,阿爾卡季同卡佳舉行了婚禮,尼古拉也娶了費尼奇卡,帕維爾在德雷斯頓住了下來,奧金佐娃出于信念嫁給了一個冷得像冰一樣的俄國未來政治家,不過這種和諧似乎不具備任何活力,而是死氣沉沉的。逝者已逝,而生者都在平庸地活著。
巴扎羅夫是猛獸,是一匹煢煢孑立的孤狼。小說中除巴扎羅夫之外的人都已被馴化,適于“圈養(yǎng)”,而巴扎羅夫是唯一沒有被馴化的,因此他是孤獨的,注定漂泊游離。 g 一方面,他主動隔絕周圍世界;另一方面,他也為周圍世界所不容,被他們拋棄。巴扎羅夫與周圍世界的不和諧或許是其批判精神、戰(zhàn)斗激情與否認一切的偏激情緒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三、屠格涅夫談巴扎羅夫
巴扎羅夫的人物形象是復(fù)雜矛盾的,而屠格涅夫也沒有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自己筆下人物的好惡,這使讀者感到困惑。為擺脫討厭的“模糊性”,讀者把從未有過的好惡強加在作者身上,于是屠格涅夫就因為他塑造的巴扎羅夫形象受到了來自現(xiàn)實中“兩大陣營”的責難。在這樣的情形下,屠格涅夫撰寫了《關(guān)于〈父與子〉》一文,力圖通過對《父與子》創(chuàng)作過程的說明為自己辯解,同時對來自兩邊的批判作出回答。文中對巴扎羅夫人物形象塑造的解讀有助于研究者從作者層面深入剖析這一形象。
按照屠格涅夫的說法,他并不是“從思想出發(fā)”來塑造人物的,巴扎羅夫有其人物原型。他的原型是來自俄國外省的一個青年醫(yī)生德米特里耶夫,他犀利而獨特的見解使屠格涅夫暗暗驚嘆,在他的身上屠格涅夫感受到了剛剛產(chǎn)生還比較模糊而后來被稱為虛無主義的東西。 h 而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屠格涅夫誠實地,不僅不抱成見地,而且甚至懷著同情地對待他所描繪的人物,情不自禁地喜歡這個人物。不過作家自己也不知道他是否愛他所描繪的性格,畢竟那種“情不自禁的喜歡”并不是愛。
屠格涅夫拒絕了非黑即白的方式,盡可能客觀地描繪自己的虛無主義主角:他一方面贊揚巴扎羅夫的革命與務(wù)實精神,另一方面又對其片面偏激的思想行為持否定態(tài)度。作家對巴扎羅夫滿懷憐憫與寬容,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他內(nèi)心的矛盾與掙扎,憐憫他鶴立雞群般煢煢孑立的孤獨。他讓巴扎羅夫走向了毀滅與死亡,卻“將巴扎羅夫復(fù)歸于為他所深愛的大自然,使其與自然融為一體”i。埋葬巴扎羅夫的鄉(xiāng)村公墓雖然凌亂凄涼,但巴扎羅夫的墳冢卻沒有讓人碰過,也沒有被牲畜踐踏過,只有一些小鳥會在黎明時落在墳上,唱起歌來。這是作家給予他筆下這匹“孤狼”的別樣溫柔。
巴扎羅夫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和19世紀“六十年代人”的種種社會心理典型聯(lián)系著的,是和時代的主要意識傾向聯(lián)系著的。在巴扎羅夫人物形象塑造的過程中,“作家把同類氣質(zhì)的其他人的特點加在確定的原型上,巧妙地把這些特點結(jié)合起來,力求賦予這種概括的形象以最大的表現(xiàn)力和典型性”j。作家客觀真實地塑造人物,既肯定了巴扎羅夫的價值,又揭露了巴扎羅夫的缺陷,在贊賞他的同時又沒有將其神化,在揭露其缺陷的同時又滿懷憐憫與寬容??傊?,在小說《父與子》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家屠格涅夫?qū)Π驮_夫人物形象的塑造傾注了全部的愛與熱情。
四、結(jié)語
虛無主義者巴扎羅夫的人物形象是復(fù)雜矛盾的。他的性格特征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他富有批判精神,敢于斗爭,而且能夠掙脫原則束縛的條條框框,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但他偏激地否定了一切,滑向了片面與極端。巴扎羅夫游離于片面與深刻之間,認
知與行為均體現(xiàn)出一定的矛盾性。他孤獨彷徨,煢煢孑立,主動隔絕了周圍世界,也為周圍世界所不容。他直面旁人對自己的不理解,為虛無主義信仰奮斗著,在信仰面臨破產(chǎn)時奮力掙扎,但還是陷入了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最終黯然離世。巴扎羅夫曾經(jīng)熱烈過,但都已歸于平和,融于自然。在這里,由不可避免的矛盾引發(fā)的悲劇,因感受到自然生命整體和它內(nèi)部的和諧性而得到了化解。
acefТургеневИ.С.:Собраниесочинений:в 12т.Т.3:НаканунеОтцыидети,M.: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53:
с.189,с.340,с.173-174,с.344.
b朱新偉:《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革命者——〈父與子〉再解讀》,《大眾文藝》2010年第11期,第52頁。
d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創(chuàng)作——〈前夜〉〈父與子〉》,見俞約法:《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1頁。
gКурбаковаМ.А.:ОбуниверсальностизамыслароманаИ.С.Тургенева?Отцыидети?,?Русскаясловесность?,2005,№4:с.22.
h〔俄〕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11卷:文論回憶錄》,力岡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86頁。
iСкоковаЛ.И.:ЗаметкиоролиприродывроманеИ.С.Тургенева?Отцыидети?,?Русскаясловесность?,2014,№6:с.36.
jБогословскийН.В.:Жизньзамечательныхлюдей:Тургенев,M.:Молодаягвардия,1961:с.308.
參考文獻:
[1] БогословскийН.В.Жизньзамечательныхлюдей:Тургенев[M]. M.:Молодаягвардия,1961.
[2] КурбаковаМ.А. ОбуниверсальностизамыслароманаИ.С.Тургенева?Отцыидети?[J].Русскаясловесность,2005(4).
[3] СкоковаЛ.И.ЗаметкиоролиприродывроманеИ.С.Тургенева?Отцыидети?[J].Русскаясловесность,2014(6).
[4] ТургеневИ.С.Собраниесочинений:в 12т.Т.3:НаканунеОтцыидети[М]. M.: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53.
[5] 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創(chuàng)作——《前夜》《父與子》[A].俞約法.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6] 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11卷:文論回憶錄[M].力岡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 朱新偉.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革命者——《父與子》再解讀[J].大眾文藝,2010(11).
作??? 者:王子璇,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
編??? 輯:曹曉花E-mail: 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