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從地域文化景觀、地域人物形象兩方面入手,探究了不同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政治文化等地域性特征對漢樂府創(chuàng)作的意義及地理環(huán)境對漢樂府的影響。
關鍵詞:漢樂府地理環(huán)境影響
《漢書·藝文志》有記載:“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北起匈奴,南至長江,西鄰西域,東到海濱,漢樂府的地域分布十分廣闊,廣泛的采集讓漢樂府具有一定的地域差異。齊魯的郊祀制度和祭祀理念,影響了漢代郊廟歌辭的創(chuàng)作;燕齊的求仙思想創(chuàng)造樂府詩中的想象世界;燕趙的趨利民風激發(fā)游俠的豪強精神。正如《文心雕龍·樂府》所說:“是以師曠覘風于盛衰,季札鑒微于興廢?!辈煌牡赜蛩鶐淼牟煌恼挝幕?,影響著漢樂府的價值趨向和藝術特色。
對于漢樂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樂府詩的流變、藝術特色、思想性等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漢樂府的研究范圍變得廣闊,如從女性形象、音韻學等多方面來分析研究。但學界一直少有與文學地理學有關的論著,只有李俊的《論漢樂府與地域文化的關系》這一篇文章,主要圍繞樂府詩的地域特征是怎樣歸向王朝的政治中心展開,但在地域文化景觀、地域人物與漢樂府的聯系上論述較少。本文便從這兩方面入手,運用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探討自然風光、社會風俗、政治文化等因素對于漢樂府的影響。
一、漢樂府詩歌中的地域文化景觀
有關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在古代就有相關記載,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提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明確把民風民俗、人的性情與地域特點聯系起來;更有“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的俗語告訴我們,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會導致生活習性、處事風格、思想觀念的不同。當代對于文學地理學有了更系統、更詳細的研究,英國的邁克·克朗從新文化地理學的視角,認為文學是社會的產物,由一種社會媒體、各民族、各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構成;曾大興在《文學地理學概論》中將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漢樂府中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進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漢樂府的地域特點。
(一)自然景觀的呈現
1.山水之景
漢樂府中有關山水的描寫大都體現了社會動亂帶來的人物情感和人生感悟。如《巫山高曲》:“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巫山淮水阻擋了征夫回家的路,思鄉(xiāng)心切卻欲歸不得,將征夫的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征夫歸家無望,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也難以排解。巫山位于西南,在古代算偏遠地帶,來這里的文人多為貶官之人,背井離鄉(xiāng),詩歌中難免會帶有凄涼苦楚的意味。
北方與西南不同,北方盛行祭祀禮儀,當地的百姓對于生命、死亡有著超乎其他地域的認知,其中北邙山和泰山就是北方喪葬之地的代表,在樂府詩中常暗示著生命的結束。據黃節(jié)先生在《漢魏樂府風箋》中的記載,《步出夏門行》從魂歸北鄺的角度來慨嘆人生,表達人世興衰和生命消亡之悲。從這里開始,北邙山形成了一個觀照生死興衰的支點?!厄屲嚿蠔|門行》中“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一句的郭北即洛陽北,有邙山,古多陵墓?!叭f歲更相送,圣賢莫能度”,先言墓地的凄涼景象,接著點明圣賢也無法超越“生必有死”這一規(guī)律,引發(fā)人生短暫的深切感觸。除去北邙山,泰山也是死亡的象征,如《怨詩行》:“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岳?!贝颂幍臇|岳引申為死亡,告誡人們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由此,北方詩歌帶有南方詩歌不具備的超脫和人生感悟。
2.風物之美
氣候的變化影響著動植物的生長變遷,也觸發(fā)了人們的情思。樂府中關于風物的描寫更多是映射勞動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寄托。作為南方樂府的代表,《江南》一詩可謂家喻戶曉?!敖峡刹缮?,蓮葉何田田”描寫了魚兒在蓮葉間游戲穿梭的歡快景象,渲染出歡娛的氛圍,表現人們在采蓮時節(jié)的愉悅。“蓮”與“戀”同音,又暗含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的意思。南方多山水,地理位置優(yōu)越,氣候宜人,造就了南方人細膩、溫婉、活潑的性格。每到采蓮時節(jié),寧靜的南方水鄉(xiāng)都會上演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百姓將情感寄托于植物,也進一步突出了南方特色。
都說草木無情,但人們總是賦予它們很多的情感和意義,久而久之可以在無情的風物上看見自己的命運。相比于南方的歡愉氛圍,北方的詩歌帶有沉郁悲苦的氣息。《豫章行》中寫道:“身在洛陽宮,根在豫章山。……何意萬人巧,使我離根株?!卑讞顦涓蔀榻ㄔ旆课莸哪静?,而枝葉則成為燃料,以伐樹為興,有大廈將傾、眾人齊推的隱喻。洛陽作為北方城市的代表,大興宮殿,大肆伐木,無形中透露出洛陽的政治面貌。根株分離隱喻親人分離、眾人落井下石的現象,展示了洛陽戰(zhàn)爭的頻繁以及統治階級領導下百姓暗無天日的生活,暗示著北方沉悶的社會氛圍,奠定了北方沉郁的詩風。
3.四時之變
不同的季節(jié)在漢樂府中都有不同的表達。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勸人珍惜光陰、奮發(fā)圖強的季節(jié)。如《長歌行》中“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一句告誡人們,春天萬物復蘇,應及時努力,以免老年空留遺憾。比起春季規(guī)矩的勸導,夏季則更偏重人們的社會活動,常常營造出歡樂活潑的氛圍。如《江南》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雖未寫采蓮人的具體行為,但短短兩句將采蓮人的歡樂描寫得淋漓盡致,樂府中的夏季是愉悅歡脫、無拘無束的。季節(jié)轉換到秋季,和大多數描寫秋季的詩歌一樣,悲秋是秋季的主旋律,兼有時不我待的人生失意之感?!氨憋L初秋至,吹我章華臺……翩翩飛蓬征,愴愴游子懷”(《古八變歌》),浮云、枯桑、游子一下子就烘托出悲秋的凄涼,以及游子內心的彷徨?!肚镲L辭》中用“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感嘆時不我待之悲;《古歌》中“秋風蕭蕭愁殺人”一句,蕭瑟之感溢于言表。
(二)人文景觀的彰顯
受到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生活習性有所不同,這也造就了各地不同的民風民俗,既加強了漢樂府的歷史文化魅力,也突出了漢樂府獨特的地域文化。6AA379B5-3A65-4D18-9067-50C807C3C6EF
1.多樣的民俗
樂府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協律作歌,服務于朝廷的祭祀等活動。不同的地域,其文化傳統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祭祀制度。楚國的祭祀文化極具特色,包含著神祇譜系理念?!毒殨r日》中提到“爇膋蕭,延四方”,其中的“四方”指四方之神?!兜叟R》寫道“清和六合,制數以五”,五方帝分別為東青帝、南赤帝、西白帝、北黑帝、中黃帝。《漢書·郊祀志》中也記載了秦襄公、文公祭祀西方白帝,秦宣公祭祀東方青帝??梢娢宓鄯至⒌挠^點早就提出,以歌頌四時變化的天地之德,創(chuàng)新了天子籠罩六合的統治觀念。
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鄒衍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推演出五德終始學說,這一學說也應用于齊魯的祭祀制度中。如《五神》“五神相,包四鄰,土地廣,揚浮云”中,“五神”即五帝所配金、木、水、火、土之神,可見文學創(chuàng)作也受到不同思想理念的影響。在祭祀樂府詩中,還有為歌頌巡狩福應之事而創(chuàng)作的,如《天馬》“元狩三年,馬生渥洼水中作”、《景星》“景星顯見,信星彪列”等,都是天降祥瑞的有關記載,人們借此表達天下祥和、生活安康的美好愿景。
可以看出,樂府中的郊祀制度和祭祀理念汲取了戰(zhàn)國時楚、齊、魯等地的思想理念,并結合新的理念和思想創(chuàng)造了如今漢樂府所展現的祭祀禮儀文化。
2.多元的民風
東漢初期,統治者對儒家思想極其推崇,儒學色彩濃厚。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漢樂府的創(chuàng)作也多以歌功頌德為主。在雜歌謠辭中,《京師為袁成諺》《京師為張盤語》等都是稱贊洛陽人物有勇有謀、為官清廉。其中,《河內謠》言百姓稱贊洛陽令王渙捕盜賊、平徭役之事,贊頌洛陽令之政績,以其文治武功作為品評人物的標準。相和歌辭《雁門太守行》中也有贊頌王渙的內容,如“明知法令,歷代衣冠”“外行猛政,內懷慈仁”,表現其勤政愛民,體恤百姓。
到了東漢中后期,隨著經濟的繁榮,儒學式微,浮華之氣日盛。如《西門行》“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敦促人們及時行樂、《古歌》“上金殿,著玉樽。延貴客,入金門”、《艷歌》“天公出美酒,河伯出鯉魚”,其中所用的佳肴美酒、所奏的宴會舞曲都是極為稀有的,展示了一場場奢華的享樂盛宴。
在同一個地區(qū),因為不同思想文化的指引,社會風氣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淳樸到享樂,變的不單單是民風,更是民風背后的生活習性和地域文化。
二、漢樂府詩歌中的地域人物形象
隨著漢代政治經濟的繁榮,有關享樂思想和社會生活的樂府詩也越來越多,麗人和少年的形象也漸趨完善,并帶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一)羅敷胡姬
“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采桑女的形象最早出現于《陌上?!罚瑢懖缮E_敷面對太守的無禮要求時做出的機智反應,以及對愛情的忠貞?!队鹆掷伞纷鳛椤赌吧仙!返逆⒚闷?,敘述了酒家女胡姬不畏強權,敢于抗拒權貴豪奴的故事。除了相似的故事情節(jié),這兩篇樂府詩對于人物的服飾都較為關注。
同樣是生活在底層的美麗女子,有關她們穿著打扮的描寫卻不相同。秦羅敷是京都喜蠶桑的一名女子,其梳的“倭墮髻”是漢代一種常見的發(fā)式;佩戴的首飾是“耳明珠”;她的襦裙“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黃和紫是漢族高貴的象征,襯托出羅敷的雍容華貴、美麗動人。胡姬是西域少數民族女子,穿著打扮有著明顯的地域特點,她佩戴的“大秦珠”是對大秦珠寶的泛稱(“大秦”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帝國及其周邊地區(qū)的稱呼)。胡姬穿的襦裙為廣袖,多為舞女表演時穿的演出服,這在漢代女性的日常服飾中并不常見。
不同風格的穿著與她們所處的地域不同有很大關系。羅敷是邯鄲人,具有中原的高貴之美。羅敷的生活環(huán)境也比較安寧單純,像一個置身明媚春日的少女。而胡姬生活在少數民族,沒有雍容華貴的城市氛圍,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也迫使她迅速成長,造就剛強的個性。
(二)游俠少年
“俠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發(fā)展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社會勢力”,成為生活于城市中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俠逐漸涌入人們的生活。這一群體出現后,一度具有不低的社會地位。如《閭里為樓護歌》“五侯治喪樓君卿”,反映的是王氏五侯樓護之事,足見其身份的尊貴。與樓護有關的還有《長安為谷永樓護號》:“谷子云筆札,樓君卿喉舌?!弊鳛橛蝹b的樓護成為和谷永齊名的人物,可見游俠的存在環(huán)境以及時代對游俠的接受程度之高。
不同地域的游俠也有著不同的存在方式,在河南的游俠多以宗派聚集稱霸一方,如《潁川兒歌》“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寫的便是橫行潁川的灌氏家族。同樣以集團形式出現的游俠還有在關東地區(qū)的《時人為戴遵語》:“關東大豪戴子高?!贝髯褚彩且粋€游俠集團的首領,與稱霸一方不同的是,他好給施,尚俠氣。但游俠集團的擴張成為威脅朝廷的強大勢力,最終慘遭打壓,如《長安為尹賞歌》:“生時諒不謹,枯骨后何葬?!?/p>
三、地理環(huán)境下漢樂府詩歌的價值意義
“地理環(huán)境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影響到文學的主題、題材、體裁、人物、意象、景觀、語言和風格等等的地域差異。”漢樂府作為民歌的代表,展示著不同的地域文化,這不僅影響著樂府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也讓漢樂府中保留著不同的地域特色,使其成為漢代最為重要的文學創(chuàng)作。
(一)地理環(huán)境對漢樂府創(chuàng)作的影響
南方安逸祥和的生活讓百姓開始追求生活的質量,不僅僅局限于衣食足的生活,而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充盈。如《江南》雖寫魚兒的歡樂,卻隱喻少男少女追求愛情的活動。南方不僅詩風活潑輕松,創(chuàng)作主題也豐富多彩,其中以愛情主題的詩歌為最常見,如《孔雀東南飛》《艷歌何嘗行》等。
北方常年征戰(zhàn),詩歌多寫民眾生活的苦楚,如《婦病行》中病婦死后并未得以改善的貧民生活,《孤兒行》中父母在與不在時孤兒生活的對比。表現百姓對于死亡的認知也成為北方樂府中常見的主題,如《戰(zhàn)城南》用乞烏招魂的方式寫戰(zhàn)爭的慘烈悲壯,表現對死亡的抵觸及對生的渴望;《長歌行》中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感嘆光陰易逝,呼吁人們珍惜時間。
(二)地理環(huán)境對漢樂府風格特征的影響
南方有著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宜人的氣候、富饒的生活,百姓生活多活潑歡樂,南方人也以婉約柔美著稱,這也造就了南方較輕松的詩風,最具代表性的《江南》便是一首輕松愉快的樂府詩。
與南方不同,北方地勢平坦遼闊,百姓豪邁奔放,詩風也變得寬闊豁達。多年的征戰(zhàn)使百姓民不聊生,也讓詩歌的曠達中多了一絲無奈和沉郁。如《豫章行》以物喻人,表現人生的無奈,給漢樂府帶來悲壯蒼涼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李俊.論漢樂府詩與地域文化的關系[J].樂府學,2012(00).
[2] 郭茂倩.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 曾大興.文學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4] 曹勝高.漢樂府全集[M].武漢:崇文書局,2018.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省級一般項目“文學地理學視野下的漢樂府詩研究”(202010320162Y)之結項成果
作??? 者:劉芯陽,江蘇師范大學敬文書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6AA379B5-3A65-4D18-9067-50C807C3C6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