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田
在最初的印象里,俞平伯是詩人。知道他是詩人的時候,我也有詩人的夢想,對新詩最初的形態(tài)特別好奇,于是,讀胡適的《嘗試集》,讀郭沫若的《女神》,讀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等人的詩,眼界開闊了很多。在新詩發(fā)展初期,俞平伯功不可沒,1922年1月,他與劉延陵、葉圣陶、朱自清創(chuàng)辦了“五四”以來我國的第一個新詩刊《詩》月刊。也是這一年三月,俞平伯出版了新詩集《冬夜》。
俞平伯不僅是詩人、作家,也是學者、書法家。1923年4月,他的紅學處女作《紅樓夢辨》出版,從此,俞平伯又成為紅學家。那一年,俞平伯年僅23 歲。
作為學者的俞平伯,曾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任教。1952年,俞平伯任北京大學古典文學研究室研究員。不久,北大古典文學研究室劃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他任一級研究員。
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是清朝著名學者、書法家。俞平伯生于1900年,俞樾逝于1907年,一頭一尾,一老一少,就有了一段溫馨的時光。俞平伯出生時,俞樾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了。
俞平伯寫字,自然受到曾祖父的影響。俞樾崇碑,俞平伯緊隨其后。這通“日久未通音問札”結字寬博,縱橫交錯,緊密適當,碑意濃重,堪稱手札精品。民國畢竟不是清朝,俞平伯心境松弛,認知書法的路徑也比曾祖父多了幾條,寫字,更為游刃有余。俞平伯博覽群書,諳熟手札文辭,通曉手札形式,下筆坦然,前后呼應有條不紊。俞平伯的書法結字考究,點畫生動、活潑,起筆、收筆嫻熟,顯然經過了長時間的筆墨訓練。
據俞平伯的學生鄧云鄉(xiāng)說,俞平伯對《龍藏寺碑》用功尤勤。不錯,俞平伯書法,外拓開闔,線條硬朗,都是受《龍藏寺碑》的影響。但是,僅僅以《龍藏寺碑》來解讀俞平伯書法是不夠的,他的手札,尤其是行草手札,風流倜儻,婉曲起伏,魏晉風采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