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晚清冒險小說譯介動因探析

      2022-04-07 08:35:39鄭曉嵐
      關(guān)鍵詞:氣概譯介冒險

      鄭曉嵐

      (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在西方文化語境中,冒險小說(adventure fiction或adventure novel)或曰探險小說、歷險小說。美國評論家堂·德阿瑪莎(Don D’ Ammassa)在《冒險小說百科知識全書》(EncyclopediaofAdventureFiction)中指出:“adventure”一詞在古法語中的意思為“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含有“危險、莽撞、勇敢”等語義要素,并將冒險小說定義為:“冒險是指發(fā)生在主人公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系列事件,通常伴有危險和身體行動。冒險故事通常進展很快,節(jié)奏至少與故事中的人物塑造、背景及其他元素一樣重要?!盵1]本文采取“冒險小說”一說,論述范圍包含“探險小說”或“歷險小說”。

      “冒險小說”作為文類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中國是在1902年11月14日梁啟超主編的《新小說》創(chuàng)刊號上,“冒險小說:如《魯敏遜漂流記》(1)該作品為英國作家笛福的名作,在晚清有多個中譯本,如沈祖芬翻譯的《絕島漂流記》(1898)、《大陸報》版的《魯濱孫漂流記》(1902)、林紓和曾宗鞏合譯的《魯濱孫漂流記》(1905)、從龕翻譯的《絕島英雄》(1906)等。目前學界通行的譯法為《魯濱遜漂流記》。之流,以激勵國民遠游冒險精神為主”[2]。這期創(chuàng)刊號還刊登了南野浣白子述譯的《二勇少年》,這是晚清第一篇被明確稱為“冒險小說”的作品。1905年,小說林社對冒險小說的題材進行了厘定:“冒險小說(偉大國民,冒險精神,魯敏孫歟?假樸頓歟?雁行鼎足)?!盵3]1908年,晚清著名小說評論人燕南尚生在評論《水滸傳》時寫道:“一切人于一切事,勇往直前,絕無畏首畏尾氣象,則冒險小說也?!盵4]綜上,冒險小說旨在于以勇往直前、英勇無畏的冒險精神形塑偉大國民,以文學話語參與國民精神建構(gòu),為救亡啟蒙、強國保種服務(wù)。

      作為一種新文類,冒險小說在晚清的銷量不如偵探、言情、社會等小說,徐念慈在《余之小說觀》一文中寫道:“而默觀年來,更有痛心者,則小說銷數(shù)之類別是也。他肆我不知,即‘小說林’之書計之,記偵探者最佳,約十之七八;記艷情者次之,約十之五六;記社會態(tài)度、記滑稽事實者又次之,約十之三四;而專寫軍事、冒險、科學、立志諸書為最下,十僅得一二也?!盵5]然而,從中仍然可以看到冒險小說已經(jīng)成為暢銷文類之一,是晚清文學譯介大潮中“頗受注目的一類”[6]。筆者整理晚清冒險小說篇目后發(fā)現(xiàn),晚清冒險小說譯介主要集中于1905—1908年間(2)根據(jù)李艷麗研究,冒險小說譯介主要集中于1903—1907年,與筆者統(tǒng)計出來的結(jié)果基本吻合。參見:李艷麗.東西交匯下的晚清冒險小說與世界秩序[J].社會科學,2013(3):183-192.鄭曉嵐.晚清冒險小說(1898—1911)篇目整理、發(fā)現(xiàn)及刊行情況[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13-125.,來自英國的作品數(shù)量占絕對優(yōu)勢,而非李艷麗所說的“來自日本的作品數(shù)量占有絕對優(yōu)勢”(3)李艷麗的論斷主要是基于轉(zhuǎn)譯自日本的作品而言。參見:李艷麗.東西交匯下的晚清冒險小說與世界秩序[J].社會科學,2013(3):183-192.。

      一種文類的興起或傳播絕不是偶然的,必然與社會、歷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緊密相關(guān)。晚清冒險小說譯介主要源于晚清社會這一特殊的接受語境(4)鄒振環(huán)是國內(nèi)第一個從接受環(huán)境論述哈葛德小說被譯介到晚清的學者。具體參見:鄒振環(huán).接受環(huán)境對翻譯原本選擇的影響——林譯哈葛德小說的一個分析[J].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3):41-46+40.,而不僅僅是對“航海和科技”等知識的渴求(5)參見:李艷麗.東西交匯下的晚清冒險小說與世界秩序[J].社會科學,2013(3):183-192.。下文擬從民族生存危機、小說地位的整體提高及冒險小說的文類特點三個方面探析晚清冒險小說譯介的動因。

      一、晚清民族生存危機呼喚男子氣概

      冒險小說在晚清被大量譯介的根本原因在于晚清的民族生存危機。晚清中國內(nèi)憂外患,清政府懼內(nèi)怕外,積弱不振,在與西方國家的交鋒中遭遇了一系列慘敗,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苦心打造的海軍幾乎潰不成軍,朝野上下一片震驚,戰(zhàn)后被迫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割地賠款加重了民眾負擔,社會內(nèi)部矛盾不斷加劇。晚清開明人士掀起了救亡圖存運動,然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運動卻以失敗告終。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瓜分之禍,迫在眉睫,民眾深感亡國滅種的憂懼,“各種醒華、救華、興華、振華的芻議、卑議、高議、新議、通議、危言、庸言競相提出”[7]。1903年,愛國留學生發(fā)起的拒俄義勇隊運動再次以失敗告終。1905年,日本這個亞洲小國在日俄戰(zhàn)爭中打敗了俄國,一躍成為亞洲強國。與日本相比,大清帝國形象卻一落千丈,成為西方國家口中的“老大帝國”,猶如大清男子的辮子一般,陰柔、落后、愚昧,毫無男子氣概。

      面對嚴重的民族生存危機,晚清進步人士積極探索強國保種之道,他們逐漸意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源不在于器物或制度層面,而在于人才,只有進行維新變革,改造懦弱、保守等國民劣根性,培養(yǎng)新民,方能締造一個新國家。正如臺灣學者顏健富指出的那樣,“甲午戰(zhàn)爭粉碎了洋務(wù)派器物改革的理想,視角轉(zhuǎn)到‘人’的改造上,強調(diào)人與國家之唇齒相依”[8]。嚴復(fù)在《原強》一文中提出了“開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的主張,揭示了民強與國強的內(nèi)在關(guān)系,為形塑新民提供了有力的行動綱領(lǐng)[9];1901年《光緒政要》提到,“中國不貧于財,而貧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氣”[10]。 “少年”“學生”等年輕一代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樂于接受新思想,他們身上具有的希望、朝氣、勇武、競爭、進步等新民品質(zhì),使其成為了改革的首選對象,他們“不論是作為政治或社會實體還是象征符號,都成為懷抱革新社會、振興國家志愿之時人反復(fù)論及的對象”[11]。

      晚清進步人士開始紛紛批判國民奴性,提倡冒險進取精神,弘揚尚力文化,從根源上尋找強國保種的妙方。流亡日本的梁啟超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有感于日本的自強和中國的貧弱,將國家的落后與貧窮歸結(jié)為國民性問題,于1889—1906年撰寫了大量文章批評國人的奴態(tài),強調(diào)必須去除國民奴性,弘揚冒險精神才能實現(xiàn)國家富強。他在《國民十大元氣論》中將奴性視為中國人的劣根性,“不禁太息痛恨于我中國奴隸根性之人何其多也”,認為奴性的根源在于中庸禮讓之風,呼吁冒險精神[12];在《中國積弱溯源論》中批判崇文抑武、怯懦、奴化等國民性[13];在《呵旁觀者文》中深度剖析病態(tài)的國民靈魂,認為中國人缺乏“血性”,毫無男子氣概,“無血性三字,為吾全國人所專有物也”[14];在《新民議》中揭示民弱則國弱的事實:“夫我中國民族,無活潑之氣象,無勇敢之精神,無沈雄強毅之魄力?!蝗巳缡?,則為廢人,積人成國,則為廢國。中國之弱于天下,皆此之由?!盵15]1902—1906年,梁啟超以筆名“中國之新民”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20篇政論,批判中國人弱不禁風、民族武德缺失,宣揚以“力”為核心的價值觀,強調(diào)新民應(yīng)具備冒險進取精神[16]。其中,《論冒險進取》一文指出西方國家強于中國的主要原因在于冒險進取精神,主張以此精神重塑國民品格[17]。晚清其他有識之士也認識到冒險進取精神事關(guān)國家興亡,紛紛發(fā)表文章批判國民奴性,提倡冒險進取精神。如,鄒容1903年在《革命軍》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無歷史,中國人之所謂二十四朝之史,實一部大奴隸史也”[18],革命的要義在于“養(yǎng)成冒險取進、赴湯蹈火、樂死不辟之氣概”[19]。

      “在此背景下,表達冒險、抗爭、尚武等題材的小說最受時人的歡迎”[20],以弘揚男子氣概、塑造少年英雄見長的冒險小說借勢而入??梢哉f,加強男子氣概是晚清的文化情緒,冒險小說的譯介正是對晚清男子氣概缺失的抨擊和對冒險精神的呼喚。晚清進步人士紛紛譯介或創(chuàng)作冒險小說,形成了近代文學史上難得一見的冒險小說刊行熱潮。隨著革命派正式與改良派劃清界線并逐漸勝出,革命思潮日益盛行,“革命”一詞在1906年使用多達2800余次(6)革命觀念自1900年“排滿革命”和“政治革命”興起后,開始掃蕩幾乎一切觀念領(lǐng)域。具體分析參見: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xiàn)代重要政治術(shù)語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65-399.,一定程度上推動了1905—1908年冒險小說譯介高潮的掀起。一些冒險小說出現(xiàn)了“多譯本的盛況”,“說明當年志在為中國少年輸送精神糧食者的勤勉”[21]??傊?,晚清“接受冒險小說的初衷,自然是出于時勢之需,中國的知識分子以‘士’的責任與抱負接受了含有科學及尚武意味的冒險小說”[22]。

      二、晚清小說地位的整體提高

      冒險小說興起于晚清的直接原因在于小說地位的整體提高。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文學觀念是文以載道,小說自古被視為“小道”,依附于詩歌,地位低下,難登大雅之堂。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學觀念傳入中國,晚清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了小說于啟蒙民眾、締造強大國家的重要作用。1897年嚴復(fù)、夏曾佑《本館附印說部緣起》就指出了小說的教化作用[23]。戊戌變法失敗后,晚清有識之士開始真正重視小說啟蒙救國的作用。梁啟超在《譯印政治小說序》一文中強調(diào)各國政治改革與小說啟蒙關(guān)系密切[24],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guān)系》一文中將小說列為“文學之最上乘”,認為它是改良社會的利器,承擔著改造社會、拯救危亡的功能[25]。小說的地位大大提高,逐漸從社會邊緣轉(zhuǎn)移到社會中心,小說整體上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小說界革命帶來了全新的小說觀念,文以載道的內(nèi)涵也相應(yīng)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傳統(tǒng)的“道”強調(diào)忠君,恪守仁義禮智信,近代的“道”強調(diào)冒險、進取、進步、自由、民主等西方文明思想,“被化約為近代國家民族思想”[26],由此文以載道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從表達到接受環(huán)節(jié)都富含政治元素。大批文人出于救亡啟蒙的政治需要,不斷加入小說作者和讀者之列,他們有意識地以小說為武器,懷抱強烈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與入世精神,書寫主題也日益政治化?!霸谛≌f革命的熱潮中,不少本來政治色彩較淡或甚至毫無政治色彩的外國小說,在介紹到中國來時,都被加以一種‘政治性的閱讀’——譯者往往在譯序或后記匯總引導讀者去‘閱讀’其中的政治意義,且把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27]??傊?,晚清作家和讀者都喜歡講政治[28],“由此激發(fā)出晚清小說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大變動”[29]。這種變動可以從當時民營出版行業(yè)的出版物一探究竟:“印刷書籍的內(nèi)容從四書五經(jīng)等科舉用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讀物發(fā)展到戲曲小說、中西書志、教科書籍、新學書籍”[30],不論是“中西書志”“教科書籍”,還是“新學書籍”,都致力于開啟民智,救亡圖存,富有現(xiàn)代視野,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就翻譯小說而言,“當時譯書的目的主要在于輸入文明而不是考慮其文學價值,或主要在于借鑒其思想意義……均是為了喚醒沉睡的國人,使其感動奮發(fā),投袂而起,以西國少年豪杰和巾幗英雄為榜樣,振興國勢,再造中華”[31]。梁啟超、林紓、包天笑等大量譯介科幻、偵探、冒險、教育等作品,主要介紹英雄人物或少年主人公的冒險故事,讓西方少年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且,“中國早期的翻譯作品中,譯者按語以至評論者評語所表達的主題,十居其九是西方人那種一往無前的冒險精神”[32],不少譯作序跋明確表示其譯作旨在于激發(fā)“少年”的冒險進取精神。如,1902年沈祖芬在《絕島漂流記》自序中寫道:“在西書中久已膾炙人口,莫不家置一編。……乃就英文譯出,用以激勵少年?!盵33]近代著名出版家、商務(wù)印書館創(chuàng)始人高夢旦在給《絕島漂流記》撰寫的序中揭示,譯者譯介此書是“欲借以藥吾國人”,以“激發(fā)國人冒險進取之志氣”[34]。1905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云中燕》書首敘言中寫道:“是書亦足為振起少年精神之一助?!盵35]

      三、冒險小說的文類特點

      冒險小說被譯介到晚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冒險小說的文類特點。這類小說主要為“少年”寫作,包含拯救、英雄主義、生存、勇氣、職責等敘事要素,注重展現(xiàn)行動和男子氣概。小說往往以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擴張為背景,包含危險、沖突的行動或事件,行動主人公為“少年”,他們喜歡挑戰(zhàn),行動果敢,展現(xiàn)男子氣概,反映為帝國服務(wù)的愛國理念[36],又融合了自信與幻想破滅、傲慢與焦慮,最重要的是展現(xiàn)暴力[37]。故事的基本元素為:勇敢、文明的白人“少年”在朋友或仆人的相伴下,開啟探秘尋寶之旅,他們冒險進入陌生場域,其間遭遇種種磨難,經(jīng)歷個人與原住民、新環(huán)境或自我等的沖突,憑借機智和勇氣,借助地圖或手槍等現(xiàn)代文明手段,最終化險為夷;甚至開拓荒蠻之地,以基督教教化蠻夷,傳播西方文化精神,最后榮歸本土?!吧倌辍痹诓粩鄾_突中經(jīng)歷成長,獲得重生,重新認識自我,收獲物質(zhì)和精神層面的雙豐收,實現(xiàn)男子氣概的成長;故事展現(xiàn)了“少年”強碩的體魄,弘揚“少年”的忠誠、勇敢、智慧、正義、文明等美好品德,凸顯追尋財富和自我成長的主題。

      事實上,“冒險”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學敘事元素,一直是西方文學作品中一個重要的敘事原型,可以說,西方文學作品對“冒險”的表現(xiàn)由來已久,從古希臘神話中的超人傳說到自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后日益增多的冒險傳奇作品,都表現(xiàn)掠奪與征服的主題。作為一種重要的西方文學形式,“冒險是、而且總是男性主義的——為男性寫作,慶祝男子氣概……從最深層次來說,冒險是屬于男人的”[38]?!懊半U”有助于增進男性認同,擺脫傳統(tǒng)男性陰柔的一面,“被視為重新激活男子氣概的重要載體”[39],在塑造“少年”的男子氣概中作用重大?!吧倌辍蔽ㄓ薪?jīng)歷各種考驗后,才能實現(xiàn)個人成長,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從深層次來說,“冒險”是一個追尋自我身份甚至與內(nèi)心自我作戰(zhàn)的過程?!懊半U”預(yù)示著進入一個陌生的異域空間,深入到內(nèi)心深處與自己對話,展現(xiàn)男子氣概;換句話說,“冒險”是輸出男子氣概。從更為重要的意義上說,“冒險”提供一種有力的隱喻,喻指人類的機遇、危險、進取、意志力、對抗、勝利等,是一趟生理的、道德的、文化的旅行[40]??偟膩碚f,冒險小說“表現(xiàn)了對種族、男子氣概和帝國的共同關(guān)注”[41],是“使帝國充滿活力的神話”[42],有助于闡釋歷史、帝國、勇氣或權(quán)利[43],對西方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波及到世界各地,包括同時期的晚清中國。傳統(tǒng)中國崇尚文治,反對蠻力,只有《山海經(jīng)》《搜神記》《西游記》等神怪小說,從來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冒險小說。根據(jù)晚清黃伯耀的論述,這類神怪小說雖不乏對冒險之事、冒險之人的書寫,但現(xiàn)實生活中能稱得上勇敢之人的則寥寥無幾,這主要歸因于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模式,即冒險之人總有神靈或邪術(shù)庇護,缺乏哥倫布式的實地探險或福爾摩斯式的科學的辦案手法,其所宣揚的是忠孝仁義等儒家傳統(tǒng)道德思想,未能有效地激發(fā)讀者的勇敢之力。傳統(tǒng)中國提倡忠孝節(jié)義,奉行以孝治國。根據(jù)儒家的倫理規(guī)范,“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被視為百行之冠,道德之本,“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44],“父母在,不遠游”“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好好愛護身體是盡孝的開始,而冒險意味著損傷身體甚至犧牲生命,是一種不孝之行。冒險甚至被視為好逸惡勞,不事生產(chǎn),不供養(yǎng)父母妻兒,是大不孝。因此,民眾不被鼓勵冒險遠游。傳統(tǒng)中國缺乏冒險精神,缺乏進取、爭勝的精神特質(zhì),“不是冒險進取的生活的范型;其精神與道德習慣亦相稱而具和平與消極之特征”[45]。

      在晚清外國文學譯介熱潮中,西方翻譯小說,特別是冒險小說被選中,“以拔除學生‘畏葸之性質(zhì)’”,成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堅忍’之性格的有效利器”[46]。冒險小說的主人公多為少年英雄,他們冒險奮進,積極進取,“表現(xiàn)出當時國人被視為欠缺的素質(zhì)——堅強的體能和智能”[47],富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其百折不撓、英勇無畏的冒險精神對改造國民奴性、激發(fā)國民的男子氣概大有裨益。用黃伯耀的話說,“惟探險小說則不然,其寄意也遠,其運筆也奇,其神于所遇也,歷千辛萬苦,而必求達所探之勇敢之目的。聰穎之思,沈毅之力,胥于是乎具矣,故曰為現(xiàn)象社會增進慧力也”[48]。

      此外,冒險小說經(jīng)常描繪異域風情,情節(jié)跌宕起伏,富有趣味,對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國人富有強大的吸引力。小說甚至以浪漫、審美的眼光看待死亡,將死亡修辭化,有助于鼓勵國民尚武好勇。主人公要么攜財富榮歸故里,要么抱得美人歸,這種大團圓結(jié)局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趣味,對于正在遭受苦難的晚清民眾來說也是一種鼓舞與憧憬。最為重要的是,小說展現(xiàn)的種族歧視與壓迫、亡國滅種等敘事元素,能夠讓晚清民眾感同身受,產(chǎn)生亡國憂患意識,從而奮起抵抗,強國保種。

      四、結(jié)語

      晚清中國內(nèi)外交困,國運岌岌可危,整個社會亟需男子氣概。梁啟超在思想界大力提倡尚武精神,以振奮衰微之民族;在文學界強調(diào)小說有助于形塑新民,與國家民族命運休戚相關(guān)。晚清有識之士積極響應(yīng)梁啟超的號召,紛紛譯介或創(chuàng)作新小說,借助小說表達維新變革主張和強種愛國思想,小說一躍成為革命話語的中心,被賦予救亡啟蒙、強國保種的重任。冒險小說宣揚“少年”的冒險奮進精神,有助于激發(fā)國民的男子氣概,因而被大量譯介到晚清中國,成為晚清文學譯介中的重要一類,并引發(fā)晚清時人效仿、創(chuàng)作冒險小說,在近代文學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冒險小說在晚清的譯介與傳播,主要源自晚清特定的接受語境和冒險小說的文類特點,其中夾雜著進化論思潮、社會文化風氣的轉(zhuǎn)變、媒體境況、譯者的主體性及讀者閱讀口味等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它契合了救亡啟蒙的時代需要。小說弘揚的冒險奮進精神成為形塑“少年”、改造國民奴性、實現(xiàn)強國保種的利劍,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的文明進步,“探險小說最足為中國現(xiàn)象社會增進勇敢之慧力”,“探險××者,就所長而引掖之,趁鼓蕩之潮流,速進步之效果”[49]。

      冒險小說中“少年”的冒險進取精神及其追求個人價值的理念作為塑造“少年”民族之魂、鼓勵“少年”英勇救國的利器,肯定了“少年”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價值,提高了“少年”的社會地位,對幾千年來的老者本位、重老輕少等思想形成了巨大沖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五四時期“兒童本位論”(7)“兒童本位論”由周作人于1914年最早提出。具體參見:周作人.小學校成績展覽會雜記[A]//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xiàn)代化進程[C].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210.的形成。此外,小說宣傳的西方文明進步思想,言說的世界文明新秩序想象,對于長期處于閉塞狀態(tài)的晚清民眾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新的世界秩序觀念的形成。進化論思想主導下的西方文明觀念改變了傳統(tǒng)天下觀,沖擊了以“禮”為核心的社會文化秩序,以“力”為核心的世界秩序觀念開始流行,也促使社會權(quán)力進行再分配,有助于建構(gòu)新的社會文化秩序。

      冒險小說“可借以鼓勵國民勇往之性質(zhì),而引起其世界之觀念”[50],倡導以“力”為主導的世界秩序觀念,促使晚清民眾發(fā)現(xiàn)“少年”,由此“少年”作為“新民”代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guān)注,在晚清中國有了別樣的言說。

      猜你喜歡
      氣概譯介冒險
      《三字經(jīng)》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男性氣概是天生的還是養(yǎng)成的?
      科學導報(2021年19期)2021-04-19 09:31:17
      Book review: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男子漢
      智族GQ(2018年6期)2018-05-14 21:31:29
      在冒險中成長——《壁櫥里的冒險》
      男子氣概
      狡猾是一種冒險
      等一下,冒險還沒結(jié)束哦!
      神奇冒險
      興趣英語(2013年12期)2014-02-11 03:21:38
      长武县| 太白县| 贵阳市| 蕲春县| 招远市| 闵行区| 齐齐哈尔市| 丰镇市| 伊金霍洛旗| 肥乡县| 留坝县| 嵊州市| 甘德县| 柯坪县| 岢岚县| 南涧| 福泉市| 新密市| 台北市| 新晃| 湖南省| 确山县| 新绛县| 武威市| 义马市| 乌什县| 扎赉特旗| 营口市| 汪清县| 武邑县| 海原县| 江源县| 灵武市| 嘉善县| 板桥市| 保亭| 阳谷县| 德州市| 黎川县| 搜索|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