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麗
(銅仁學院 教育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點,是啟蒙教育的專業(yè)化體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幼兒園,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學校傳承的有利舉措,也是幼兒園內涵式發(fā)展的時代訴求。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營造文化氛圍、賡續(xù)文化血脈、推進文明進程、培養(yǎng)文化認同感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1]民間體育文化經過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間游戲就是民間體育文化的靈動體現。民間游戲作為一種基于當地傳統(tǒng)文化背景的游戲,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性格的兒童的需求。[2]民間游戲本身是民間孩子自己創(chuàng)編的活動,不僅體現出“自主”這一游戲特點,還具備文化傳遞和人格塑造的功能,其獨特的教育價值理應被挖掘和利用。
民間游戲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項特色內容,學界就民間游戲走進幼兒園也開展了一系列討論,包括民間游戲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3]、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的實踐路徑[4]等,但是缺乏理論指導,多為經驗總結,研究內容的學理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都還有待深入和完善。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體育活動,既能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又能豐富幼兒園課程資源,滿足幼兒在游戲中發(fā)展的需求,體現出共生理論所強調的“共存與雙贏”的核心理念。本研究從共生理論出發(fā),闡述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共生關系的理論邏輯,剖析二者共生發(fā)展的阻抗因素,探尋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互惠共生、協(xié)同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共生”起源于生物學,1879 年德國的著名醫(yī)生德貝里第一個提出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即“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5]?!肮采笔墙⒃诋愘|性的基礎上,系統(tǒng)中各單元通過互動相互滲透,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交融、互利的關系,并在互動中尋求協(xié)同進化和發(fā)展。20 世紀中后期,學者們開始將“共生”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逐步運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如復旦大學的胡守鈞教授提出要用共生理論來指導社會[6];張詩亞根據共生理論提出了共生教育理念,致力于在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實現人與所處文化的共生[7]。依據共生理論看待教育問題可以發(fā)現,影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因素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某種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的“共生關系”[8],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的融合體現的正是這樣一種共生關系。
“共生單元”是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它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 [9]在共生理論中,共生單元可以稱作“相互兼容的變量”,即同時存在于兩個共生體,又同時牽涉兩個共生體,并且是共生體形成共生關系的基本條件。構成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共生關系的共生單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游戲場地、游戲材料、游戲主體。首先,游戲場地作為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協(xié)同運作的空間范疇上的基本概念,是二者得以產生、交流和發(fā)展的必備要素,游戲場地既是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的場地,又是幼兒進行體育活動的場地,若是沒有這一場地,兩個共生體便無法處于同一場域中,更加無法交流和互動。其次,游戲材料是游戲活動開展的物質載體,對于游戲活動的產生與維持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游戲主體的游戲行為和游戲體驗產生重要影響,也屬于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的共生單元。以“滾鐵環(huán)”游戲為例,鐵環(huán)與鐵棍不僅是這一民間游戲開展的必備材料,同時也是幼兒進行體育活動的物質支持,使得民間游戲與幼兒園體育活動在“材料”這一要素上得以互通,體現出“相互兼容”的特點。最后,游戲主體在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的共生關系中扮演著“紐帶”“媒介”的角色,使得二者得以交流互動,因此也是構成二者共生關系的共生單元。
“共生模式”也稱“共生關系”,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物質信息交流關系和能量互換關系,在行為方式上分為寄生關系、偏利共生關系和互惠共生關系三種類型。[10]寄生關系中能量只能由寄主向寄生者單向流動,且二者不會產生新的能量;偏利共生關系屬于中間型,即對一方有利;互惠共生關系是共生關系中最理想的狀態(tài),這一模式下共生體之間因互動進而產生能量,且能量雙向流動,使得兩個共生體互惠互利、共同進步。從當前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的現狀來看,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已經顯現出一種互惠互利的狀態(tài)。幼兒園自主游戲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對于材料不足、資金有限的幼兒園,民間游戲提供了一種新思路。踩高蹺、跳竹竿、跳大繩這類民間游戲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挑戰(zhàn)性,幼兒在游戲中不僅能夠獲得體能上的發(fā)展,在專注、堅持、合作、解決問題等多方面學習品質上也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真正實現了“在游戲中學習”。開展民間游戲進幼兒園不僅是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有利舉措,而且是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學校傳承的有效途徑。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兩個共生主體已經逐步顯現出互惠共生的模式。
“共生環(huán)境”是指共生關系存在發(fā)展的外生條件,是共生單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總和。[11]共生環(huán)境包括正向環(huán)境和反向環(huán)境,在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共生系統(tǒng)中,推動二者互惠互利、共同進步的有利因素即構成二者共生發(fā)展的正向環(huán)境,制約二者走向互惠共生的不利因素即呈現出二者共生關系的反向環(huán)境。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的共生關系總體看來處于一個具備國家政策支持、地方文化與資源優(yōu)勢的良好共生環(huán)境中,但從具體實施來看,幼兒園、教師、幼兒、家長等多個相關主體共同構成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共生系統(tǒng)的共生環(huán)境。首先,幼兒園在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共生關系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因為幼兒園承擔著民間游戲進幼兒園的理念構想、統(tǒng)籌規(guī)劃、具體實施、評價改善等多方面的工作,民間游戲為何要進幼兒園,哪些民間游戲可以進幼兒園,民間游戲該以怎樣的形式進幼兒園?這些都需要幼兒園來明確開展并實施。其次,教師和幼兒也是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共生關系存在發(fā)展的外生條件。幼兒對民間游戲的主動性、游戲方式、游戲體驗等都會影響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的共生模式。教師在民間游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在游戲中對幼兒的指導與支持,是影響民間游戲取得實效的重要因素。最后,家長對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在觀念上的認可和行動上的支持,是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共生發(fā)展的有力保障。
幼兒園開展的民間體育游戲過于注重幼兒運動技能的發(fā)展,反而忽視了民間游戲的深刻價值。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共同構成一個共生系統(tǒng),二者作為共生體,只有存在利益的交流和利益的互給,才能維持這一共生關系。當前幼兒園開展的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二者之間顯然存在著利益的交流,雙方因為對方的存在而明顯獲益,但仍存在能量流動不對稱的問題,也就是共生理論所提到的非對稱性互惠共生。首先,從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的理念和動機上來看,幼兒園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游戲材料,而民間游戲不僅材料價格便宜,還能滿足幼兒游戲需求,促進幼兒體能發(fā)展,因而民間游戲是不二選擇。其次,從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的重點任務與評價改善方面來看,幼兒園相關教研活動的主題聚焦于民間游戲的玩法、游戲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教師的指導以及民間游戲最大限度促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等方面問題,而對民間游戲的文化性、價值性以及教育性幾乎均未涉及??梢?,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在目的、內容、形式、實施、評價等方面都立足于幼兒及幼兒園的實際情況,追求幼兒健康領域的發(fā)展,卻忽視了民間游戲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具備的文化功能,特別是文化傳承與傳播功能,這就使得民間游戲在與幼兒體育活動的共生關系中獲益相對較少,進而達不到我們所追求的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
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雖然在整體上呈現出互惠互利的狀態(tài),但二者發(fā)展的共生環(huán)境仍然存在反向作用的因素,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幼兒園方面,幼兒園資金困難、場地受限、材料不足、游戲類型單一,這些因素不僅會影響民間游戲的順利開展,也會影響幼兒運動技能的發(fā)展,進而制約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的共生發(fā)展。二是教師方面,教師對民間游戲的文化性解讀不夠深刻,認為民間游戲的優(yōu)勢在于節(jié)約成本、貼近生活,而對民間游戲具備的自主性、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互動性以及挑戰(zhàn)性等多方面特點缺乏認知。此外,教師對幼兒的游戲指導不夠專業(yè),對“自主”和“放手”的問題無法把握,以至于在游戲中僅僅關注幼兒的安全問題,忽視了幼兒多方面發(fā)展的潛能。三是幼兒方面,由于某些游戲只是某一動作的簡單重復,無層次性和遞進性,因此部分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民間游戲的內容、方法在各班之間相差不大,部分民間游戲技巧性強,幼兒在玩此類游戲時會因為難度較大而不敢玩。四是家長方面,雖然民間游戲具備一定的教育價值,但也有許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小學贏得優(yōu)勢,提前開始了孩子的文化教育,因此在游戲上未能重視。此外,大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很多需要協(xié)作的民間游戲無法獨自完成,如“跳皮筋”“剪刀石頭布”等,游戲的互動性減弱,逐漸走向了個體化。
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雖然整體上處于互惠共生模式,但共生體間能量流動不對等,民間游戲的體育功能愈發(fā)凸顯,且其文化功能的時代性與適宜性卻還未體現,因此必須深刻挖掘并利用民間游戲的文化功能,構建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的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游戲不是單純的肢體運動,而是一種寓教于樂,融體能、智能、技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民間游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具備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基本屬性,是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12]在“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倡議之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而民間游戲的獨特價值能夠讓本民族人民熟悉自己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正是激發(fā)各民族師生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幼兒園應該以民間游戲為契機,挖掘其育人功能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其文化傳承與傳播功能,立足時代語境,助力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此外,幼兒園需要明確的是,民間游戲的育人價值不僅僅體現在促進幼兒體能發(fā)展方面,在幼兒的認知、情感、個性以及社會性等方面都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例如,民間游戲伴隨的民歌民謠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能力和音樂能力的發(fā)展;“過家家”“老鷹捉小雞”“跳皮筋”等游戲提高了幼兒同伴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民間游戲在形式與規(guī)則的靈活性方面降低了幼兒心理上的勝負欲,整個過程都充滿樂趣,有利于幼兒樂觀情緒的養(yǎng)成??梢钥闯觯耖g游戲的價值非常廣泛,且涉及各個領域,因此教師需要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去挖掘這些價值,幼兒園也需要在園本教研中增設相關主題。
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的共生關系需要一個積極、正向的共生環(huán)境來孕育,只有長期處于優(yōu)良的環(huán)境中,二者才能相互汲取、相互進步,最終實現協(xié)同發(fā)展。民間游戲與幼兒體育活動如何協(xié)同運作,關鍵人物是教師,因為教師參與了民間游戲進入幼兒園的全過程,包括目的、計劃、決策、實施、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實踐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都是民間游戲能夠在幼兒園科學有效開展的關鍵,但不少教師缺乏專業(yè)的學習與培訓,對民間游戲在幼兒園開展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難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民間游戲在幼兒園開展離不開必要的專業(yè)知識,教師需要知道如何觀察、如何指導、如何改善,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民間游戲的教育功能。幼兒園應該把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作為首要工作,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爭取更多學習與提升的機會。
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體育活動是傳承中華文化、豐富幼兒園課程資源、實現幼兒在游戲中發(fā)展的目標的有效途徑,體現出共生理論所強調的“共存與雙贏”的核心理念。共生關系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形成“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即共生體之間存在能量流動與利益交流,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因此,幼兒園應該根據本園開展民間游戲的現實情況,豐富游戲材料和游戲類型,深刻挖掘并利用民間游戲的文化功能,為教師提供相關學習與培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