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斌
(江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世說新語》(以下簡稱《世說》)是中古典型的清談軼事集,號稱“名士生活教科書”。其主旨一般認為是“無為”“務(wù)虛”,甚至所謂的“清談?wù)`國”亦以此作為依據(jù)。而編撰者劉義慶也往往被視為清談式的人物。其實,《世說》亦包含著濃厚的經(jīng)世致用的事功思想,并非完全是“清談風流”,這一點不斷為當今研究者所揭示。例如,江興祐在《論〈世說新語〉對人的審視及其依據(jù)》一文中指出,把《世說》看作“清談之書”和把劉義慶看作“清談家”是與實際情況相悖的,劉義慶的思想最終沒有越出儒家的范疇。(1)江興祐:《論〈世說新語〉對人的審視及其依據(jù)》,《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鄭學弢認為,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名教,先事功而后玄談,是《世說》政治思想的主導(dǎo)方面。(2)鄭學弢:《〈世說新語〉的思想傾向與成書年代》,《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事實上,在《世說》的眾多人物中,“事功”的確是一大內(nèi)容。而劉義慶也通過記述這些事功人物,來表明自己的思想。最典型的是,在東晉中前期雖頗有作為卻因覬覦皇權(quán),而被視為“逆臣”的桓溫(3)《晉書》將桓溫與王敦合傳,稱其“挾震主之威,蓄無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處仲而思齊,睥睨漢廷,窺覦周鼎”。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在《世說》中,比較充分展示的是他致力于統(tǒng)一大業(yè),最終因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斗爭而功業(yè)不成的一個悲劇英雄形象。學界關(guān)于桓溫、《世說》和劉義慶的相關(guān)研究甚多,但很少有學人將此三者結(jié)合起來認識。雖然有學人發(fā)現(xiàn)《世說》對桓溫的風度豪情倍加欣賞,對其尷尬境遇給予理解,對其落寞下場難掩嘆息。(4)賈驕陽:《〈世說新語〉對桓溫的塑造》,《銅仁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但亦未能進一步揭示劉義慶鐘愛桓溫的根本原因。有鑒于此,筆者通過分析《世說》所記桓溫事跡,探討劉義慶建構(gòu)桓溫事功形象的深層原因,進而揭示《世說》所包含的事功思想其實是劉義慶本人思想的真切體現(xiàn)。
桓溫(312—373),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zhèn))人。龍亢桓氏本是前朝的刑門之余,桓溫之父桓彝為提升家族地位,努力躋身“八達”之列,然他又志在立功,為東晉創(chuàng)立做出了很大貢獻。(5)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49頁。這是桓氏成為東晉朝新興門閥的重要依據(jù)。作為新興門閥的桓氏總體上孤寒勢單,不得不依賴事功立足?;笢貫榱司S護門閥地位,與其父一樣,努力以功業(yè)自立,而當時最大的功業(yè)便是穩(wěn)固江東政權(quán),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妒勒f》沒有敘述桓溫直接追求功業(yè)的事跡,而是從他的日常行為來展現(xiàn)桓溫的功業(yè)情懷。
《世說》記載桓溫事跡的條文豐富,計有113條,其中大多數(shù)都反映桓溫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队然凇返谌d:“桓公臥語曰:‘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fù)遺臭萬載邪?’”(6)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2016年版。按,為避繁瑣,下引此書一般不再另外出注。有學者據(jù)此認為桓溫的“歷史意識”甚重。(7)雷家驥:《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頁。所謂“歷史意識”甚重,其實也就是重視歷史定位,而這需要事功來支持?!镀吩濉返诰泡d:“未廢海西公時,王元琳問桓元子:‘箕子、比干,跡異心同,不審明公孰是孰非?’曰:‘仁稱不異,寧為管仲?!被笢貙⒐苤僮鳛閷W習的對象,說明了桓溫事功為懷的心跡。(8)施建雄:《試評桓溫——兼論東晉前期的政治與軍事》,《三明師專學報》2000年第3期。
在東晉門閥政治時代,要想成就一番功業(yè)就必須得到士族門閥的認可、支持。作為新興門閥的桓溫,故而極力團結(jié)高門大族。《雅量》第六載其對瑯邪王氏的團結(jié):“王東亭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譽,公甚欲其人地為一府之望。初,見謝失儀,而神色自若。坐上賓客即相貶笑。公曰:‘不然,觀其情貌,必自不凡,吾當試之?!笠蛟鲁w下伏,公于內(nèi)走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動。名價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輔器也?!蓖醌懶』笢貙⒔氖畾q,在桓溫府中年輩較輕?;笢貙⑵浒芜獮橐桓?,使之與郗超并稱,除了對晚輩的賞識與鼓勵外,還有對王珣背后所代表的瑯邪王氏的團結(jié)?!顿p譽》第八“桓宣武《表》云”條及劉注引桓溫《平洛表》載其對陳郡謝氏的團結(jié):“桓宣武《表》云:‘謝尚神懷挺率,少致民譽?!薄敖裰兄菁绕?,宜時綏定。鎮(zhèn)西將軍豫州刺史尚,神懷挺率,少致人譽,是以入贊百揆,出蕃方司。宜進據(jù)洛陽,撫寧黎庶。謂可本官都督司州諸軍事。”永和十二年(356),桓溫平洛之后,上表請謝尚都督司州諸軍事,鎮(zhèn)洛陽。謝尚時任豫州刺史,假若移鎮(zhèn)洛陽,將威脅到桓溫的北伐領(lǐng)導(dǎo)權(quán)?;笢貙⒆约旱谋狈コ晒屌c謝尚,顯是對陳郡謝氏團結(jié)的舉措。《方正》第五又載其對太原王氏的團結(jié):“王文度為桓公長史時,桓為兒求王女,王許咨藍田。既還,藍田愛念文度,雖長大猶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藍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惡見,文度已復(fù)癡,畏桓溫面?兵,那可嫁女與之!’文度還報云:‘下官家中先得婚處?!腹唬骸嶂?,此尊府君不肯耳?!蠡概旒尬亩葍??!蔽簳x南北朝時期,婚姻是團結(jié)兩個家族的一種手段?;笢仉m然向王坦之求女不得,且明知是被其父歧視,但也沒有因此與太原王氏斷交,而是將自己的女兒嫁與坦之之子,由此團結(jié)太原王氏。
桓彝在東渡之后便稱贊王導(dǎo)為“江左夷吾”,也可視為他向瑯邪王氏靠攏的一種姿態(tài)(9)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第151頁。。蓋桓溫受其父之影響,積極以參與名士間玄談的方式稱贊不愿與其合作的士族,以謀求當權(quán)士族對其的認同。譬如,《容止》第十四稱贊謝尚:“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复笏抉R曰:‘諸君莫輕道,仁祖企腳北窗下彈琵琶,故自有天際真人想?!薄镀吩濉返诰欧Q贊謝安:“桓公問孔西陽:‘安石何如仲文?’孔思未對,反問公曰:‘何如?’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踐,其處故乃勝也?!薄度葜埂返谑姆Q贊王劭及王導(dǎo):“王敬倫風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從大門入?;腹唬骸笈套杂续P毛?!薄顿p譽》第八稱贊王敦:“桓溫行經(jīng)王敦墓邊過,望之云:‘可兒!可兒!’”《賞譽》第八稱贊殷浩:“桓公語嘉賓:‘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桓溫似乎追慕名士間的玄談,但其自身之玄談水平并不高,《言語》第二載:“劉尹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冈疲骸畷r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瘎⒃唬骸宋搓P(guān)至極,自是金華殿之語?!庇嗉五a先生認為“金華殿之語”就是指“儒生為帝王說書之常談,非其至也”(10)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第135頁。??梢娀笢貙Α抖Y記》的理解尚停留在儒學水平上,其對事物的審視也衡之以儒家標準。故而劉惔對桓溫玄學水平的評價不高。然則桓溫為何不惜以淺薄之玄談水平,參與名士間的玄談,極力稱贊那些高門大族(其中不乏有不與之合作的謝安,有經(jīng)其廢黜的殷浩,還有謀逆作亂的王敦)呢?其原因大概就是為了獲得當權(quán)士族的認可。
與此同時,桓溫注重實務(wù),積極吸納地方上的人才,提拔寒微子弟。對于地方上的人才,桓溫堅持“茍其可用,仇賤必舉”的用人原則。《方正》第五載:“劉簡作桓宣武別駕,后為東曹參軍,頗以剛直見疏。嘗聽記,簡都無言。宣武問:‘劉東曹何以不下意?’答曰:‘會不能用?!湟酂o怪色?!币话銇碚f,都督府府佐的地位要高于刺史府州吏。(11)嚴耕望:《中國政治制度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頁。劉簡頗因耿直剛烈被桓溫一度疏遠,但卻被桓溫由別駕(州吏)調(diào)任為東曹參軍(府佐),與桓溫的關(guān)系反而更親近,可見桓溫對于有才能的人是不計前嫌、盡量吸納的。
凡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桓溫都將之納入自己府中,以備建立功業(yè)之需?!度握Q》第二十三載:“襄陽羅友有大韻,少時多謂之癡。嘗伺人祠,欲乞食,往太蚤,門未開。主人迎神出見,問以非時,何得在此?答曰:‘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祀[門側(cè)。至曉,得食便退,了無怍容。為人有記功,從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闕觀宇,內(nèi)外道陌廣狹,植種果竹多少,皆默記之。后宣武漂洲與簡文集,友亦預(yù)焉。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遺忘,友皆名列,曾無錯漏。宣武驗以蜀城闕簿,皆如其言。坐者嘆服?!毕ぶ酱ǖ匦螌τ谛斜鲬?zhàn)至關(guān)重要,羅友的專長對于桓溫的事功建立正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桓溫始到荊州便任之為荊州從事。此外,襄陽習鑿齒的史學才能非凡,桓溫一到襄陽,便重用了習鑿齒。(12)吳直雄:《習鑿齒及其相關(guān)問題再考辨》,《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段膶W》第四載:“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鑿齒謝箋亦云:‘不遇明公,荊州老從事耳!’”桓溫的表疏寫得辭氣慷慨,正在于其府中招攬了一批文史人才作為自己的幕佐。(13)林校生:《桓溫幕府職能事功剖說》,《北大史學》1997年第4輯。
桓溫府內(nèi)僚佐眾多,且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相聚于一府難免會有矛盾,《輕詆》第二十六載:“袁虎、伏滔同在桓公府?;腹坑窝?,輒命袁、伏,袁甚恥之,恒嘆曰:‘公之厚意,未足以榮國士,與伏滔比肩,亦何辱如之!’”袁宏來自著名的文化高族陳郡袁氏,而伏滔門第不高,桓溫府中的人經(jīng)常將袁宏與伏滔并提,由此袁宏便與伏滔產(chǎn)生矛盾?;笢乜偸窍敕皆O(shè)法緩和府內(nèi)矛盾,促成府內(nèi)的團結(jié)。例如,桓溫對待幕僚能夠?qū)捜輴凼浚墩隆返谌d:“桓公在荊州,全欲以德被江、漢,恥以威刑肅物。令史受杖,正從朱衣上過。桓式年少,從外來,云:‘向從閣下過,見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庾I不著?;腹疲骸要q患其重?!被笢亍耙缘卤唤?、漢”正是其寬和政治的體現(xiàn)??骆?zhèn)昌先生通過分析桓溫與幕僚之間的交往,認為桓溫與幕僚之關(guān)系,更多體現(xiàn)為一種摯友之情,(14)柯鎮(zhèn)昌:《東晉中期的兩大文學集團》,《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這樣的關(guān)系自然就使桓氏荊州集團顯得和諧融洽。不過,桓溫的寬和是以團結(jié)為目的的,所以在府內(nèi)官員欺凌嘲笑其中一位同僚時,桓溫不惜將所有嘲笑者一并免官,以促成府中的安定團結(jié)?!恩砻狻返诙溯d:“桓公坐有參軍椅烝薤不時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椅終不放,舉坐皆笑?;腹唬骸P尚不相助,況復(fù)危難乎?’敕令免官?!边@樣的處罰未免過重,卻正向幕僚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團結(jié)互助是桓溫府中必須修煉的功課。
總體而言,《世說》中,桓溫努力結(jié)好高門大族,提攜寒門與地方人才,構(gòu)建團結(jié)互助的荊州集團,目的就在于其欲成就青史留名的事功理想。
《世說》中,桓溫致力事功卻最終不成,英雄落寞,個中原因主要在于受到外在的重重阻礙。
阻力首先來自掌控中央大權(quán)的司馬昱集團對其北伐的掣肘。司馬昱其實是支持北伐的,這從積極經(jīng)營北伐的庾氏兄弟在康帝死后極力主張立司馬昱便可看出。另一方面,由于桓溫極力團結(jié)士族,司馬昱與桓溫的關(guān)系原本也十分融洽?!堆哉Z》第二載:“簡文作撫軍時,嘗與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單脑唬骸^無小無大,從公于邁?!闭驗榕c桓溫這樣親密的關(guān)系,司馬昱才在庾翼死后支持以桓溫為荊州刺史。然而與此同時,司馬昱對桓溫的猜忌也逐漸形成,其中關(guān)鍵人物便是劉惔,《晉書》卷七十五《劉惔傳》載:“及溫為荊州,惔言于帝曰:‘溫不可使居形勝地,其位號常宜抑之。’勸帝自鎮(zhèn)上流,而己為軍司,帝不納。又請自行,復(fù)不聽。”《識鑒》第七注引宋明帝《文章志》與此略同。桓溫代替庾翼出刺荊州,朝廷基本沒有異議,唯獨“居官無官官之事,慮事無事事之心”(15)房玄齡:《晉書》卷七十五《劉惔傳》。的劉惔攪合其中,力阻桓溫出鎮(zhèn),破壞司馬昱與桓溫的團結(jié)局面。其后促使司馬昱猜忌桓溫,攪亂團結(jié)局面的,正是這些“永和名士”,而其肇始者便是劉惔。例如,習鑿齒原本深受桓溫信任,但是見了司馬昱之后,立馬與桓溫反目,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司馬昱集團分裂瓦解桓溫集團的一場陰謀。《文學》第四載:“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鑿齒謝箋亦云:‘不遇明公,荊州老從事耳!’后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見此人!’從此忤旨,出為衡陽郡,性理遂錯。于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彼抉R昱集團周圍的“永和名士”力圖破壞內(nèi)部團結(jié),造成司馬昱對桓溫的猜忌,其最為嚴重的便是阻礙桓溫北伐。
永和五年(349),石虎病死,后趙大亂,桓溫意識到統(tǒng)一中原的時機已經(jīng)來臨,遂向朝廷上疏北伐。但司馬昱卻先后派褚裒與殷浩北伐以阻桓溫。褚裒和殷浩的北伐相繼失敗,朝廷才迫于形勢將征戰(zhàn)之任委與桓溫。(16)余世明:《論桓溫》,《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盡管如此,司馬昱集團也并不是全心支持其北伐,升平三年(359),仍以矜豪傲物的謝萬北伐,結(jié)果狼狽大敗。此外,司馬昱集團中的孫綽還阻礙桓溫遷都之議,《輕詆》第二十六載:“桓公欲遷都,以張拓定之業(yè)。孫長樂上表諫此議甚有理?;敢姳硇姆?,而忿其為異,令人致意孫云:‘君何不尋《遂初賦》,而強知人家國事!’”永和十二年(356),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fù)洛陽,經(jīng)營了幾年之后,于隆和元年(362)第三次上疏建議遷都洛陽。其實,遷都可以鼓舞士民人心,給官民以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桓溫頻繁地請求朝廷北都洛陽,正反映了桓溫欲收復(fù)中原、統(tǒng)一華夏的愿望。此前祖逖、庾亮等人汲汲于北伐,所孜孜追求的也正是這一愿望。
其次,來自世族門閥對其政治改革的掣肘。實際上,隨著北伐統(tǒng)一事業(yè)的推進,對內(nèi)改革勢必要推行。永和年間,隨著桓溫勢力漸大,桓溫逐漸受到了來自包括皇帝在內(nèi)的世家大族越來越強的牽制,并一直持續(xù)到桓溫去世?!堆帕俊返诹d:“桓宣武與郗超議芟夷朝臣,條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謝安、王坦之入,擲疏示之,郗猶在帳內(nèi)。謝都無言,王直擲還,云:‘多!’宣武取筆欲除,郗不覺竊從帳中與宣武言。謝含笑曰:‘郗生可謂入幕賓也。’”興寧二年(364),桓溫掌控中央政權(quán)之后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一直持續(xù)數(shù)十年,其中包括并官省職。東晉時期職官眾多、機構(gòu)臃腫的問題已成為人所共識,此前庾亮、王彪之都曾上疏建議并官省職,廷臣對此呼聲很高,桓溫利用權(quán)勢強制推行改革,誠為順應(yīng)人心之舉。(17)胡秋銀:《桓溫并官省職考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笢嘏c郗超商議裁撤朝臣,應(yīng)該就是對這項改革的一次實施。桓溫在落實之前,詢問了太原王坦之和陳郡謝安的意見,結(jié)果遭到兩家的反對。而世家大族在桓溫執(zhí)政過程中成為其掣肘,在桓溫改革的前幾年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賞譽》第八載:“謝公作宣武司馬,屬門生數(shù)十人于田曹中郎趙悅子。悅子以告宣武,宣武云:‘且為用半。’趙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東山,縉紳敦逼,恐不豫人事;況今自鄉(xiāng)選,反違之邪?’”謝安出任桓溫司馬,是桓溫盡力團結(jié)世家大族的結(jié)果。然而謝安剛剛出仕,在用人方面便不聽從于桓溫。其時桓溫正準備裁減人事,提高辦事效率,卻迫于世家大族的壓力,只得聽任謝安自己安排。
永和二年(346年),桓溫“拜表輒行”(18)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93頁。,出兵伐蜀。其時桓溫初臨荊州,面臨的阻力是巨大的。(19)金仁義:《桓溫伐成漢考述》,《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堆哉Z》第二載桓溫在伐蜀途中的感慨:“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乃嘆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面臨內(nèi)有人情異議的牽掣,外有峭壁懸崖的阻礙,其實桓溫內(nèi)心也有一絲如“忠臣孝子難兩全”一般的無奈。但為鼓舞軍心,雖然嘆息,卻依舊表現(xiàn)出“要做王尊一樣的忠臣直驅(qū)成都”的決心。伐蜀最終取得成功,然而,這種成功卻為桓溫帶來更多的羈絆。世家大族及司馬昱集團害怕這種“輕易”的成功,聯(lián)合壓制桓溫。在這種情況下,桓溫三次北伐都沒成功,第三次北伐甚至以慘敗告終。
世家大族不滿于桓溫興寧二年(364)以來主持的一系列改革,故而極力阻礙桓溫的北伐。如果說在改革未開始之前進行的兩次北伐阻力還不算很大,尚能取得一些成果,那么改革推進之后的第三次北伐,阻力是極其之大的,世族們甚至希望其北伐失敗,“以孫盛《陽秋》直書其敗觀之,則溫之敗,晉臣所深喜而樂道之者也?!?20)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60頁?;笢卮蟾拍芨惺艿絹碜猿?nèi)外的阻力,所以在回想自己經(jīng)營了二十多年的北伐事業(yè),不得不有所感慨,《言語》第二載:“桓公北征經(jīng)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余嘉錫先生考證此條應(yīng)系于桓溫第三次北伐,(21)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26頁。而此時距桓溫為瑯玡內(nèi)史已經(jīng)三十多年。從金城過淮泗到北方后,桓溫再度感慨,《輕詆》第二十六載:“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袁虎率而對曰:‘運自有廢興,豈必諸人之過?’桓公懔然作色,顧謂四坐曰:‘諸君頗聞劉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芻豆十倍于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荊州,烹以饗士卒,于時莫不稱快?!庖詻r袁。四坐既駭,袁亦失色?!蓖跹茉谖鲿x末年內(nèi)憂外患的環(huán)境下,不思如何拯救蒼生,而只顧保全家門,祖尚玄虛,崇尚清談,致使國都淪陷,異族踐踏中原?;笢氐巧蠘谴魍性?,想到自己的北伐事業(yè),竟是由于王衍等人清談亡國所致,于是大發(fā)感慨?;笢氐母锌粺o道理,但西晉滅亡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必全歸咎于王衍。不過袁宏將之歸咎于“運自有廢興”,卻是一種“天命論”的觀點。異族入主中原已經(jīng)半個多世紀,連袁宏這樣隨己征戰(zhàn)大半生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事功理想,桓溫不得不悲憤以至于發(fā)怒。這時的桓溫已然是一位內(nèi)心孤獨無知己的遲暮英雄。
根據(jù)張忱石先生《〈世說新語〉人名索引》所統(tǒng)計1630位人物條目,排列前三的分別為謝安125條,桓溫113條,王導(dǎo)99條。(22)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附錄第9-108頁?;笢厮洍l目僅次于謝安,固然與其在東晉朝的軍政活躍及其“名氣”相關(guān),卻也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劉義慶對桓溫的特別重視。
劉義慶(403—444)是劉道憐次子,早年隨諸父征戰(zhàn)且歷任要職。劉義慶自幼便有很強的事功意識,這是淵源于其家族歷史的。其伯父劉裕和叔父劉道規(guī),在東晉末年起兵推翻桓玄的統(tǒng)治,平定各類叛亂,復(fù)興晉室。彭城劉氏在這場恢復(fù)晉室的運動中多半立功,劉義慶便誕生于此時。此后十幾年間,劉裕對外南征北討,對內(nèi)繼續(xù)土斷,逐步穩(wěn)定了政局,為此后“元嘉之治”奠定基礎(chǔ)。(23)朱紹侯:《論劉?!罚盾娛職v史研究》2016年第6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下,劉義慶自幼練習騎馬射箭,以期建功立業(yè),收復(fù)中原。在其十三歲時,還有幸參加了劉裕一生中最后一次大征討——北伐后秦。途中留城修廟和彭城大會,文人們歌頌功業(yè),將士們斗志昂揚。這次北伐增強了士族文人現(xiàn)實主義的入世態(tài)度,對政治權(quán)位的追求和對功業(yè)的渴望交織在了一起。(24)陳群:《劉宋建立與士族文人的分化》,《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3期。然而,劉裕死后,劉宋便陷入宗室內(nèi)斗之中。劉義真由于為劉裕所寵,一度有被立為嗣的可能,加之其文化修養(yǎng)較高,與謝靈運、顏延之等人相交,共同對抗劉裕顧命集團。(25)王永平:《廬陵王劉義真之死與劉宋初期之政局——從一個側(cè)面透視晉宋之際士族與寒門的斗爭》,《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景平二年(424),徐羨之等人在宋少帝默許下將劉義真廢為庶人。不久,徐羨之等人又廢黜少帝,并將少帝和劉義真殺害,迎立劉義隆。劉義隆即位后,非但沒有感激輔佐自己上位的輔政大臣,反而在元嘉三年(426),將徐羨之、傅亮誅殺,隨即討殺謝晦。元嘉十三年(436),誅殺最后一位北伐名將檀道濟。宋文帝在清除顧命集團之后,起用劉義康執(zhí)掌朝政。劉義康的執(zhí)政作風頗為務(wù)實,改變了兩晉以來的散誕作風。但宋文帝性格猜忌而又多病,且對宗室嚴加提防。(26)王永平:《劉義康之獄難與元嘉政局之變化》,《學術(shù)研究》2014第11期。元嘉十七年(440),宋文帝覆滅劉義康集團,誅殺劉湛,貶劉義康。表面的元嘉盛世在劉宋宗室內(nèi)部卻暗流洶涌,深藏殺機。
劉義慶為了自保,不得不小心謹慎,尋求機會離開京師,以期有所作為?!端螘肪砦迨弧秳⒘x慶傳》載:“(元嘉)八年,太白星犯右執(zhí)法,義慶懼有災(zāi)禍,乞求外鎮(zhèn)……在京尹九年,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荊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痹诰r被宋文帝壓制,不敢有太過明顯的作為,但是一到荊州,劉義慶便密切關(guān)注當時蜀地趙廣等人的叛亂和氐王楊難當?shù)呐褋y,并且派兵增援。《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十二宋文帝元嘉十年及十一年分別載:“荊州刺史臨川王義慶以巴東太守周籍之督巴西等五郡諸軍事,將二千人救成都?!薄芭R川王義慶遣龍驤將軍裴方明將三千人助承之,拔黃金戍而據(jù)之?!眲⒘x慶名為都督七州諸軍事,實際上對當時蜀和漢中地區(qū)的叛亂,并沒有總指揮權(quán)。此外,劉義慶身邊極有可能安排了很多宋文帝的耳目,以監(jiān)察并分其權(quán)。有鑒于此,加之宗室斗爭的殘酷,劉義慶雖遠離京師,雄心壯志,卻因功業(yè)不成,于是只能“無所作為”。在這種處境下,身在荊州的劉義慶很自然地想到了桓溫?;笢靥幵谒抉R昱集團的猜忌下,仍然有機會進行西征北伐,而自己卻被宗室斗爭所阻礙。
劉義慶處北府兵逐漸衰微而雍州兵尚未崛起之際,目睹隨劉裕起義的北府將領(lǐng)凋零,北伐統(tǒng)一事業(yè)連遭挫折。劉裕北伐關(guān)中凱旋之后,義熙十三年(417),劉義慶被任命為豫州刺史,鎮(zhèn)壽春。壽春為南朝防御北方入侵的軍事重鎮(zhèn),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和軍事價值,(27)宋杰:《壽春在東晉南朝的戰(zhàn)略地位》,《史學集刊》2014年第5期。劉義慶以宗室出鎮(zhèn)壽春,自然負有重要的防衛(wèi)邊疆及籌備北伐的任務(wù)。然而,由于劉裕的猜忌心理,(28)楊恩玉:《劉裕的猜忌心理與用人政策探析》,《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在關(guān)中安排了王鎮(zhèn)惡輔佐劉義真之后,又以沈田子監(jiān)視王鎮(zhèn)惡,導(dǎo)致長安內(nèi)亂,最終在義熙十四年(418)淪陷。北伐名將王鎮(zhèn)惡、沈田子皆死于內(nèi)難,傅弘之、朱齡石等在抵御赫連勃勃入侵中犧牲。長安收復(fù)旋而復(fù)失,關(guān)中守軍和將領(lǐng)死傷殆盡。劉義慶作為前線的主帥,回想起隨伐長安時的氣勢昂揚,對于長安喪敗不得不有所感慨和反思。
劉裕代晉之后,劉義慶被征為侍中,參與中央決策。然而景平元年(423),北魏趁劉裕之死掠取河南,攻拔洛陽,劉宋朝廷沒有全面的籌備與對策,卻陷入與劉義真的宗室內(nèi)斗之中,以致名將毛德祖在虎牢保衛(wèi)戰(zhàn)中犧牲。北魏的這一次南下,使劉宋欲以河南為根據(jù)地向河北挺進的戰(zhàn)略從此擱置,此后的北伐僅以收復(fù)河南為目標。元嘉三年(426),宋文帝猜忌出鎮(zhèn)上游的謝晦,興兵內(nèi)戰(zhàn),名將劉粹沒有犧牲于北伐戰(zhàn)場,卻死于此次內(nèi)戰(zhàn)。元嘉七年(430),宋文帝決心收復(fù)河南,卻又因為猜忌心理,不用檀道濟,而派遣無能的到彥之北伐,以致失敗,并處決經(jīng)驗豐富的名將竺靈秀。劉義慶作為中央決策集團的一員,雖然對此不負直接責任,但河南的失陷及北伐的慘敗,也給其極大震撼與悲憤。然而,元嘉十三年(436),宋文帝因猜忌心理誅殺僅存北府老將檀道濟,劉義慶追求的統(tǒng)一大業(yè)遭到重挫,《南史》卷十五《檀道濟傳》載:“魏人聞之,皆曰‘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fù)憚’。自是頻歲南伐,有飲馬長江之志。”名將凋零導(dǎo)致北伐中原的統(tǒng)一事業(yè)后繼無人,檀道濟之死標志著北府兵集團乃至劉宋王朝力量的衰落,此后王玄謨的北伐又以慘敗而告終。(29)陳冬冬:《檀道濟之死與北府兵集團的衰落》,《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而這些名將的凋零又多半與劉宋二帝的猜忌心理有關(guān),劉義慶處兇險無常的元嘉政局之下,除了悲嘆于自己的命運,也當對他人的慘烈遭遇有所感慨。在領(lǐng)土漸漸喪失,名將漸漸凋零,統(tǒng)一大業(yè)陵替之際,其緬懷桓溫,期待一位如桓溫一樣致力于統(tǒng)一大業(yè)、領(lǐng)導(dǎo)北伐收復(fù)失地的將領(lǐng)乃是當然之心理。
眾所周知,劉裕造宋代晉,不僅是一般的王朝更替,而且意味著寒門武人集團取代高門士族的統(tǒng)治地位。(30)王永平:《劉裕誅戮士族豪族與晉宋社會變革》,《江海學刊》2015年第1期。以武力事功崛起的士族一掃東晉玄談散誕的風氣,逐漸轉(zhuǎn)向務(wù)實的作風。在這種風氣之下,一些高門士族出身的文人都熱衷于建立事功,例如,謝晦、謝靈運等人摒棄“素退”的祖訓(xùn),積極參與劉宋政權(quán)。謝靈運在遭貶斥之際,依舊寫成《勸伐河北書》上書宋文帝,以表達對統(tǒng)一大業(yè)的向往。劉義慶也向往事功,向往統(tǒng)一大業(yè),但由于元嘉政局的波詭云譎,于是將功業(yè)熱情轉(zhuǎn)向文史,《宋書》卷五十一《劉義慶傳》載:“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fù)跨馬。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敝芤涣枷壬呀?jīng)指出“世路艱難”暗指元嘉的政治環(huán)境惡劣,而“跨馬”又是有政治野心的暗語。(31)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商務(wù)印書館2020年版,第422頁。然則劉氏在政治上失意后,只能將興趣轉(zhuǎn)向文學,用“立言”的形式來建立自己的事功?!蹲髠鳌は骞哪辍吩唬骸疤嫌辛⒌拢浯斡辛⒐?,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既然立德與立功對劉義慶來說都難以實現(xiàn),便退而求其次,以立言的方式造就不朽?!妒勒f》的編撰動機正在于此,而劉義慶矚目桓溫功業(yè)的原因也可由此得窺一二。
其實,劉義慶的際遇與桓溫在很多方面是類似的。劉義慶與桓溫的門第相接近,都不是文化高門;桓溫繼承了桓彝開創(chuàng)的崇尚事功之家風,(32)金仁義:《桓溫伐成漢考述》,《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第1期。劉義慶也受家族家風的影響,事功觀念比較強烈;桓溫在追求統(tǒng)一大業(yè)的過程中非常努力,卻處處掣肘,劉義慶也一樣,欲建事功,卻生怕被猜忌,只能目睹曾經(jīng)收復(fù)的舊壤寸寸淪陷。元嘉之際,劉義慶以荊州刺史居于上流,目睹桓溫舊跡,當無限懷念這位已逝之人。
劉宋正是一個對魏晉以來清談玄學做總結(jié)的時代。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征當時的大儒豫章雷次宗開館于雞籠山,并立儒、玄、史、文四學,重新恢復(fù)儒學的主導(dǎo)地位。劉義慶自幼便有對事功的追求,元嘉之際玄學的式微及儒學的重振,給予其一絲功業(yè)可成的希望。而宗室內(nèi)斗相殘之極為慘烈,使劉義慶為明哲保身,不得不放棄對現(xiàn)世功業(yè)的追求,轉(zhuǎn)而以立言的形式建設(shè)自己的事功。劉義慶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于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tǒng)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于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這樣一部清談之書。(33)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商務(wù)印書館2020年版,第426頁?!妒勒f》中的“桓溫”畢其一生之精力,穩(wěn)固江東政權(quán),追求統(tǒng)一大業(yè),然而遭到當時世家大族及司馬昱集團的阻礙,最終悲嘆功業(yè)難成,泣柳金城。這種經(jīng)歷讓劉義慶產(chǎn)生共鳴,在劉宋宗室斗爭慘烈,收復(fù)的舊壤相繼失陷,統(tǒng)一大業(yè)陵替之際,劉義慶緬懷這位遲暮的北伐英雄,其實是對自身命運艱難、功業(yè)難建的悲嘆。最終在編撰《世說》的過程中,劉義慶矚目桓溫的功業(yè),似在不經(jīng)意間造就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英雄形象,而這正是劉義慶期望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中原的反映。因此,表面看來是一部清談集的《世說》,內(nèi)中正暗含了劉義慶的事功思想。
(本文系在陳金鳳老師指導(dǎo)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