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信
清朝皇帝幾乎一直保持著大權獨攬、勤于政事的傳統(tǒng),而且大都具有較高的政治才能。他們致力于并成功地打造了君主集權制,通過建立秘密立儲、奏折制等新的體制和制度,保證了皇帝個人意志不受外部影響而全面貫徹。
君主集權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調(diào)節(jié)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使地方長官既擁有相對集中、足以應付突發(fā)事變的權力,又不會權力過大而違背中央集權原則,是歷代統(tǒng)治者反復思考而未能很好解決的一大難題。而清朝在保證君主集權強化的前提下,通過固定總督巡撫制度,使這一問題得到比較完滿的解決。在此背景下,順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八年(1669),真定又在政治上出現(xiàn)了一次輝煌,成為直隸省第二個省會。
(一)
對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明朝首先考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設置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等等“三司”?!叭尽备髯詫实圬撠?互不統(tǒng)屬。這雖是強化中央集權之舉,但事權不一,互相掣肘,不利于彈壓地方。
為了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節(jié)制地方權力,消除牽制扯皮、效率遲緩之弊,開始設置巡撫、總督。先后設立巡撫30余處,總督10余處。但設置未完全固定,轄區(qū)大小不均,內(nèi)地巡撫通常兼治另外一省之事,而邊地巡撫轄區(qū)卻小于一省。而且,是作為中央都察院的“外差”設立的,皆帶都御史、副都御史等都察院官銜??偟膩碚f,巡撫和總督在明朝還算不上真正的地方官。
因此, 雖然在明朝就有了比較明確的政區(qū)劃分,有了“南直隸”、“北直隸”等“省”的說法,但是并沒有“省會”的概念。
由于巡撫、總督仍然不能解決問題,明朝只好廣泛派遣巡按御史監(jiān)察地方,號稱“代天子巡狩”,權力高于地方,大事奏裁,小事立斷。上邊包辦代替顯然不利于解決地方的問題,明朝始終沒有找到好的辦法。
明朝的成功之處是政區(qū)劃分比較合理。所以,清朝以明朝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省)為基礎,稍作調(diào)整,劃為十八省。其中明朝的京師(北京)直轄區(qū)改稱直隸省,南京直轄區(qū)分設江蘇、安徽兩省,湖廣分為湖北、湖南兩省,陜西分為陜西、甘肅兩省。其余山東、山西、河南、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十一省,皆大體沿襲明朝區(qū)域劃分。
(二)
清初,地方上設總督,相當于軍區(qū)長官,有的轄兩省、三省,相當于大軍區(qū)長官。很快又在地方上設巡撫,這就是地方行政長官,但管轄范圍較小。后來,逐步完善為一個省設一個巡撫(有的總督兼),這就相當于省長了。從級別上說,總督例兼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頭銜,從一品;巡撫例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頭銜,正二品??偠揭谘矒嶂稀1M管總督、巡撫仍然帶著京官的頭銜,但設置固定,實際上已經(jīng)地方化,地方監(jiān)察與行政趨于合一,一概由督撫負責。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總督、巡撫職責明確??偠健翱傊诬娒?統(tǒng)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巡撫“宣布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群吏之治”。同為地方重臣,而所掌各有側重,總督偏于軍事,巡撫偏于民政,后者原則上要受前者節(jié)制。但在不設總督的省份,軍務亦由巡撫兼理??傮w而言,督、撫權力相對集中,且轄區(qū)較為廣闊,起到了承上啟下、代表皇帝控制地方的作用。地方事權的統(tǒng)一,使得統(tǒng)治責任更加明確,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迅速貫徹執(zhí)行和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全國政局相對穩(wěn)定的大背景下,督撫權力強化并未造成地方權力過大的狀況。他們辦理政務必須嚴格遵循皇帝的指令,在人事、財政、司法等關鍵問題上并無最后決定之權。雖可以節(jié)制軍務,但各省駐軍的日常管理皆由武職的將軍、提督負責,督撫很難完全凌駕其上。而且,各省還設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史一名,從二品;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史一名,正三品。布、按二司以下行政官員與督撫只是公務上的上下級關系,并無私人領屬性質(zhì),相反其中不少人還可以通過密折上奏與皇帝單獨溝通,成為皇帝監(jiān)視督撫的工具??偠?、巡撫級別相近,又可收彼此牽制之效。
清朝的督撫雖然品高權重,但并未構成獨立的地方權力中心,難以為所欲為,專擅行事,絕大多數(shù)督撫對皇帝都唯命是從。個別例外者如雍正初年統(tǒng)重兵出征青海的川陜總督年羹堯,稍顯僭越之跡即被加上92款大罪,迅速鏟除。雍正帝事后自信地總結:“年羹堯之不叛,非不為也,實有所不能也,朕之不提防年羹堯,非不為也,實有所不必也”。
(三)
順治初年定鼎北京之后,在直隸省設置了一個總督——宣大總督,駐山西大同。設了三個巡撫,順天巡撫駐遵化、保定巡撫駐真定、宣府巡撫駐宣府(今宣化)。保定巡撫轄保定、真定、順德(今邢臺)、廣平(今永年縣廣府鎮(zhèn))、大名、河間六府,管轄保定以南的今河北省大片地區(qū)。從當時區(qū)劃態(tài)勢和管轄面積看,真定在當時就幾乎相當于直隸省會的地位。
由于明朝原大名知府盧象升堅決抗清,影響很大,直隸、山東、河南三省人民抗清斗爭接連不斷,大名府的戰(zhàn)略地位至關緊要。所以,順治五年(1648),設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順治六年八月,起用浙江、福建總督張存仁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總督直隸、山東、河南三行省,巡撫保定諸府,提督紫金諸關,兼領海防”。張存仁的職權相當于甚至超過了三省總督兼巡撫。大名起到了三省省會的作用,但是尚未設直隸巡撫的職位,大名尚不能稱直隸省會。
順治十五年(1658),三省總督改為直隸巡撫(《清史稿》卷一一六《職官志三》)。接著,宣大總督也被裁掉,直隸巡撫屬于總督、巡撫一人兼任。應該說,1658年乃直隸督撫制度固定之始,這時的巡撫是第一任直隸“省長”,大名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清史稿》記載,順治十七年(1660)直隸巡撫“移駐真定”,康熙八年(1669)“移駐保定”。
這段歷史說明,真定是直隸省的第二個省會,真定城作為省城的時間共有九年。
(三)
自公元398年從東垣遷至安樂壘之后,真定作過常山郡治、恒州州治、鎮(zhèn)州州治、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治、真定路首府,作過唐朝節(jié)度使僭稱趙王的王城、五代時期遼國的中京。真定當時作為直隸省的政治經(jīng)濟、交通文化中心,具有多種優(yōu)勢。
真定地處要沖,是控制燕晉咽喉的交通要道,溝通南北的交通中樞,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乃鎖鑰控關的軍事重鎮(zhèn)。
真定經(jīng)濟、教育繁榮發(fā)達,在南北朝時期之后,孕育了璀璨奪目、絢麗多彩的古代文化。
真定是華北地區(qū)歷史悠久的宗教中心之一,佛教、道教長期興盛影響很大。
真定城是我國北方著名的大城雄關。城墻始建于北周,原是石城,唐代擴建為土城,明正統(tǒng)十四年再次擴建,周長達到24華里。隆慶五年至萬歷四年(1571——1576)改建為磚城,周長仍為24華里。城墻高3丈2尺,上寬2丈5尺。設4門,上建城樓,城四角各建角樓,各門均建甕城、月城,出入城必須經(jīng)過3層門洞。
真定城東、西兩門遙遙相對,“環(huán)翠”、“鎮(zhèn)遠”之間有東西大街相通,恰如一線。南北兩門則不在一條線上,南門長樂偏西,北門永安偏東,各對一條大街貫穿南北。其它的街道也都是東西街和南北街,繪出俯瞰圖,恰如棋盤。城內(nèi)商品豐富,人來人往,商賈眾多,特別是兩個十字街,更是繁華競逐。
真定城的巡撫衙門、府、縣衙門威風凜凜,南大街的陽和門(后唐節(jié)度使安重榮建的府前大門)、浮屠寶塔和多處牌坊顯示著雍容華貴。八大寺的裊裊佛香、各種牌匾上的書法,洋溢著恢宏大家之氣。
但是,正像滿清王朝是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一樣,這也是真定城在封建社會的最后一次鼎盛了。九年之后,直隸省的中心就北遷保定。
省會北遷,有多種多樣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還在于當時全國交通設施、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落后。沒有交往、傳遞的快速度,只有從近距離上謀取便利。保定距北京較近,在直隸省的版圖上又比較居中,省會遷到保定是最合適的。(本文插圖攝影:郭文嶺)(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