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平
◆摘? 要: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在某種程度上讓看到了新的改革途徑,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學生不必過于依賴教材,使教師通過課堂活動獲取數學知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由于初中數學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采用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數學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以改善數學教學現狀。而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條件。
◆關鍵詞:信息技術;優(yōu)化;初中數學
初中階段是幫助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的黃金時期,將數學課堂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不僅是對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更是對學生信息技術意識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全新起點。各個學校和廣大數學教師都應該行動起來,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共同推動教育改革邁向新階段。為進一步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師可以基于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借既信息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來優(yōu)化、改善教學現狀,提升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一、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性工具,具備教學手段先進、教學內容有趣、教學資源豐富等優(yōu)勢。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發(fā)揮了顯著的價值和輔助作用,能夠改善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第一,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直觀呈現教學內容,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使數學課堂教學從以往的“灌輸式”轉向以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為主的教學模式。第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信息技術以視頻、動畫等方式形象、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化抽象為直觀、化無形為有形、化靜為動,使知識形象化、趣味化,既能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第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組織探究性、討論性的教學活動,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究、討論,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決定權和自主性,成為課堂的主角。第四,豐富教學手段。信息技術為初中數學課堂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幾何畫板、微課、電子交互白板等,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局限性。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正在進行,當前還存在諸多問題。第一,兩者的融合存在形式主義現象。信息技術能夠豐富教學手段,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但是使用不當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作用。信息技術進入數學課堂大大解放了教師的雙手,對很多數學知識的呈現教師都借助多媒體完成,這會降低學生的動手頻率而影響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數學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授課時,對使用的多媒體課件等缺乏嚴格的篩選,導致很多課件與實際授課內容并不完全匹配,學生在觀看動畫效果的過程中很可能被形象的動畫吸引而忽略對知識的思考,產生本末倒置的現象。第二,當前初中數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精通程度并不高,信息技術能夠輔助教師更生動地開展每一節(jié)課程,能夠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方式,但很多老教師僅限于使用多媒體播放課件、視頻等層面,教師的信息技術思維不夠完善,這就使教師沒有辦法將信息技術的作用完全發(fā)揮出來。大數據時代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很多數學教師更專注于提升自身專業(yè)素質,而忽略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技能。第三,當前市場上利用信息技術開發(fā)的數學教學資源良莠不齊,很多教學資源與教師實際課程的需求并不相符,這就使很多教師為了應用信息技術自行設計課件,這就增加了教師的備課壓力。為了與所授學生實際學情相匹配,很多教師不得不采取多媒體與黑板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兩者相結合時存在銜接不當導致課堂脫節(jié)現象。第四,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課堂信息反饋機制不完善。缺少對教師與學生的客觀評價,無效或缺失的信息反饋機制限制了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的結合;信息技術無法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堂疑問,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受到影響。
三、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開發(fā)信息化數學軟件,豐富數學工具
在信息技術的大力支持下,數學工具的存在形式也逐步發(fā)生了變化,除了實物資源之外,我們也能通過信息化的虛擬數學工具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讓學習更有效地發(fā)生。就如在“二次函數及其圖像”一課教學中,常規(guī)的做法是在黑板上演示繪制二次函數圖像的具體過程,據此引導學生分析函數性質,體現的是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有利于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直觀認識,使其順利形成函數思想。但是,教師也認真分析了電子白板的輔助作用,認為利用電子白板動態(tài)展現制作二次函數圖像的過程,會展現出更為流暢、美觀且飽滿的二次函數圖像,可促使學生逐步描點、列表,使其認真觀察圖像并從中歸納函數性質。于是,教師就在數學課上利用電子白板引導學生使用列表法、描點法,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繪制了二次函數的圖像,以便及時優(yōu)化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tài),幫助學生據此真正建構函數概念,形成形象記憶,無形中則可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二)整合多媒體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材、教輔資料是比較豐富的,可以讓學生直接積累數學知識。但是要想全面開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單純依賴這些傳統(tǒng)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材篇幅有限,無法讓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認知結構。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網絡資源適當補充、拓展數學教學內容。就如在“軸對稱”一課教學中,由于本班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軸對稱的相關知識,而且也通過生活觀察正確認識了軸對稱現象,能夠據此自主建構數學新知,但是前提是要及時喚起學生的認知記憶。因此,教師就直接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現了《什么是對稱》這個數學繪本,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繪本故事,及時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由此本班學生則可及時通過文字解釋與圖形觀察正確認識軸對稱現象,喚起自身的認知記憶,并且能夠全面總結出圖形軸對稱的幾何規(guī)律,逐步豐富自身的幾何觀察經驗。在此基礎上,本班學生則可順利探究本課知識,而筆者也展現了互聯(lián)網中關于建筑物、工藝品中形成的軸對稱現象,據此引導學生利用軸對稱概念解釋了圖形的形狀特點,讓學生及時內化了本課知識。
(三)構建混合式互動平臺,實現實時共享
教學互動是比較重要的教學因素,師生雙方的互動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態(tài),教師應該切實關注學生本身的自主學習行為,同時也要展現自身的主導作用,通過和諧的平等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數學概念。對此,初中數學教師可以直接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生實現混合互動,既要在課堂上組織面對面的交流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也要通過豐富的線上輔導、合作共享活動進一步體現出以生為本的教育史想,更要利用信息技術的實時通信功能與學生個體合作,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實現自主學習。為了與學生真正實現平等對話,教師除了會在課堂上“解放”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之外,還會在課外與學生及時進行線上溝通,及時引導學生查漏補缺。就如在“平行線的性質”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復習了關于直線平行、平行線的判定等已學知識,讓學生據此探索平行線的性質,并為此組織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雖然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學習及時生成數學新知,卻依然有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疑問。于是,教師就與這些學生確定了課下輔導計劃,確定了網絡輔導時間。然后,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有針對性地講解平行線的性質知識,引導學生再次回顧課堂學習過程,使其及時內化本課知識。
(四)利用數字化評價工具,豐富評價渠道
教學評價應貫穿于教學實踐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伴隨著學生的真實成長展開,而這就需要全面、客觀地追蹤教學效益,以便科學展現評價本身的診斷、引導作用,無形中也可激勵學生,讓學生根據評價結果自主調整數學學習計劃。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適當開發(fā)數字化的教學評價工具,切實拓展評價渠道,以便逐步將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使其能夠真正展現自身的數學智慧,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實時追蹤數學教學效益,教師便嘗試利用智能化統(tǒng)計工具創(chuàng)新了評價形式,由此豐富了過程性評價材料。比如,在“多邊形及其內角和”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利用手機終端錄制了本班學生在探究多邊形內角和知識時的組內探究行為,因為教師無法全程觀察每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習行為,所以利用移動設備錄制各個小組的探索過程,既可起到監(jiān)督作用,也可實時反饋各小組的合作學習效果與過程。待探究結束之后,教師會回放視頻,與學生一同反思小組合作學習效益,使其評價本小組的分工合理情況、對話效果、探究效率等,直接推進小組評價活動,有利于切實轉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使其反思學習成效,有利于逐步優(yōu)化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想促進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實現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現代化,教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進行有效的調整,豐富微課教學的內容,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初中數學教與學方式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有效轉變。
參考文獻
[1]王金明.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39.
[2]柏漢斌.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求知導刊,2019(44):2-3.
[3]袁平.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J].科普童話,2019(43):171.
[4]張林.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探析[J].科普童話,2019(43):125.
[5]薛多珍.初中數學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J].科普童話,2019(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