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舊聞、食事作家,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一碗奧灶面,被劉錫安大師燒得紅紅火火,成為“華夏第一面”和“中國十大面條”之一。
“天香館”創(chuàng)立于清咸豐三年,20?世紀20?年代初,由顏陳氏(康太)經(jīng)營,?當時店堂僅有三張半桌子(半張靠壁)?和幾條長凳。該店首創(chuàng)紅油爆魚面,深受食客青睞。
“奧灶”兩字出自昆山方言“懊糟”?諧音,意為“骯臟不整潔”,因該店堂屋古舊、簡陋,桌凳隨意放置,店主康太油漬滿身,土灶炊煙彌漫,一切任其自然。
其實衛(wèi)生是不必擔心的,這里的面條,來客即下,澆頭隨時保溫,洗凈之碗筷浸在沸水之中當場撈出使用,故有面熱、湯熱、澆熱、碗熱、油熱的“五熱面”之稱,又因店主淳樸憨厚,到此享用者會領(lǐng)略到昆山鄉(xiāng)土氣息的情趣,?有人就戲稱其為“懊糟館”。
1956?年顏陳氏76?歲時,?中共玉山鎮(zhèn)黨委書記戴燕梁專門邀請有關(guān)人士商議,正式定其名為“奧灶館”,?亦表示“奧妙灶頭特色面”之意。時年康太仍在掌廚,直至20?世紀70?年代,這家奧灶館關(guān)關(guān)開開,景況不佳。
1983?年,縣委書記便動員劉錫安接手。
在劉錫安的盡心努力下,百年奧灶館得以重生。1987?年在上海召開的旅游會議上,劉錫安首創(chuàng)上海到昆山一日游,行程包括吃奧灶面、游亭林公園、游周莊。當年昆山奧灶館門口停滿旅游大巴,成百上千人在馬路邊上吃面的場景令劉大師至今感嘆不已。1996?年起,?劉錫安在上海南京西路“又一邨”、老城隍廟、長江飯店、大寧音樂廣場等場所經(jīng)營奧灶面,吃客滿堂,上海電視臺也曾多次報道。如今,上??拷暇┪髀返奶┡d路上還有一家劉大師的奧灶面館,每天來吃面的客人擠滿店堂,用句蘇州閑話來講:“生意好得弗得了!”
劉錫安在昆山中山路上重新恢復百年“天香館”。好友劉國斌說:“劉大師早年在蘇州的‘松鶴樓‘黃天源‘義福昌、上海的‘紅房子西餐館‘成都飯店‘新雅飯店、常熟的‘王四酒家等處工作過,后來又到昆山‘玉山飯店‘云記館‘張義興‘奧灶館?等處擔任領(lǐng)導。昆山奧灶面,面細勁道,?湯鮮汁濃,鹵鴨入味爆魚鮮,燜肉一塊入口即融,爊鴨嚼之味無窮,店堂幽靜小清心。早茶一壺50?元,包括十幾道零食、點心、鹵菜,奧灶面有紅湯爆魚面、白湯鹵鴨面。雙休日邀三兩好友自駕車,一腳油門,半小時到昆山‘天香館吃奧灶面,是不錯的選擇?!?/p>
程十發(fā)、潘虹、宋文治、任政、曹燕華、王汝剛、李九松、趙志剛、沈宏非、沈嘉祿等文化名人也來此品嘗了劉錫安的奧灶面,都說味道靈,程十發(fā)先生還欣然題扁額“天香館”“百年奧灶面”??!疤煜沭^”門口掛著一副對聯(lián),?由著名作家陳益先生撰寫:一曲水磨腔玉出昆崗,百年奧灶面名自天香。
20?世紀30?年代,昆山城內(nèi)有鴨面店30?余家,尤以樂輸橋前“陳小四鴨面”最出名,“云記館”的鹵鴨面出名,?還有“平常館”“一家春”“萬家春”“龍成館”“春和館”“聚興館”“文明園”?等昆山老面館。直到抗戰(zhàn)前夕,“奧灶館”又增加了白湯鹵鴨面,其澆頭特選本地新壯草鴨,康太每日清晨即起宰殺活鴨,用河里清水洗凈,稻草作薪,佐以特色配料,煮成醇白汁濃鴨湯,鴨塊肉嫩異常,嚼之,滋味透骨、濃而酥香、肥而不膩、鮮而適口。該店的紅油爆魚面澆頭,選用昆山附近青陽港產(chǎn)十余斤重青魚,活殺不洗,下刀開料,厚薄均勻,再烹制而成。奧灶面條為手工切成,?細如銀絲,中有微孔,湯汁容易滲入,?吃口滑爽,軟糯有咬勁,故食者一碗將盡,鮮味始終不減。當時蘇滬游客抵昆山,必尋覓“奧灶館”啖鴨面、品魚面,?否則引以為憾事,食客無不齒頰留香,?交口贊譽?!皧W灶館”一宇陋屋,雖地處昆山半山橋冷僻之隅,但名聲益隆,?店主攜兩兒,忙得不亦樂乎。據(jù)說,當年康太手端面而走路頗有節(jié)奏,姿態(tài)不凡,仿佛梅蘭芳臺步,一時傳為美談。
我出生在昆山亭林路半山橋北堍,?旁邊就是昆山“奧灶館”,自幼吃著奧灶面長大,對奧灶面感情深厚。明代昆山著名儒醫(yī)鄭文康說:“昆邑之勝在馬鞍山,而半山橋為山之喉襟焉?!睆默F(xiàn)
在的前進路亭林路路口往北至亭林園大門,半山橋差不多就在一半路的位置。兒時,我常常喜歡趴在半山橋上看河水流淌,河里搖過的小木船,岸邊的炊煙、垂柳、石板路、老街等都是我難忘的記憶,也成為我的美食專欄名“半山橋雜燴”的由來。
劉錫安大師,昆山人,13?歲學藝,?60?余年來獲譽“中國烹飪大師”“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昆山奧灶面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還是“中華金廚獎”得主,被評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江蘇餐飲功勛人物”“江蘇省鄉(xiāng)土名人”等,各種榮譽、證書有近百張。全國各報刊刊登有關(guān)他的文章有50?余篇,電視節(jié)目報道過幾十次。
去年初冬,我與幾位朋友來昆山“天香館”吃奧灶面,巧遇劉錫安大師,?他請我們吃白湯鹵鴨面、紅油爆魚面,?給我們講了“奧灶館”舊聞軼事,還帶我到廚房觀看大廚精心制作面澆頭和紅湯、白湯的過程。劉大師說:“吃面靠湯,唱戲靠腔,昆山人吃面講究,紅湯面的紅油湯汁是爆魚添加上等佐料,?放入土灶小鍋內(nèi)小火煎熬,氽魚的油吸足蔥、姜、魚體之汁,油湯色紅透明,?俗稱‘紅油,所謂色、香、味俱全,?又因魚塊爆制火候掌握得法,魚肉鮮滑微甜,回味極佳。白湯就是鹵鴨湯,?舊時奧灶面用螺螄、豬骨、青魚骨、雞、鴨等鮮料吊湯,人在吊白湯的時候不能走開,要保持小火,俗稱‘文火。用幾個小時把鴨里面的鮮味吊出來,一桶湯吊好,慢慢地去沫,再將冷水一點點加進去,吊到最后湯色清澈明亮,鮮味濃縮其中,吃到嘴里,?自然的鴨香鮮味噴薄而出。蘇式面講究色、香、味、形、器,面用竹子制作的觀音兜撈出,卷緊,輕輕地瀝干水,?千萬不能拖水進碗,否則堿水帶進面湯里,影響這碗面的口感。面在碗里要形成鯽魚背隆起,下面的師傅手勢有講究,一撈一抖一放,動作要精準,全靠幾十年的功夫。碗要用青花瓷大碗,湯要象牙色,湯清如溪水見底。面端上桌要聞到一股陽春面的面香,?味要鮮美,湯里散發(fā)出魚香、鴨湯香味,澆頭有雙澆、單澆、底澆、現(xiàn)炒、過橋等?!?/p>
“天香館”的門頭、花窗、磚墻、掛燈、臺桌、椅子、青花碗、布簾等,?點綴著明代昆山玉山鎮(zhèn)老宅的裝飾元素,慢慢悠悠的昆曲聲蕩漾在店堂。冬日的店堂里色彩呈祥,暖意洋洋,?食客們胃口大開,邊吃面邊聊天,面要一筷一筷慢慢地挑來吃,生活要一天一天樂悠悠地過。這個春天,我請你來昆山亭林公園賞昆石、聽昆曲、看瓊花,爬山餓了,再到劉大師的“天香館”吃一碗奧灶面,品味一下昆山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