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艷
摘要:本論文所要探討的主題是現(xiàn)代漢語中比較常見的話語標記“好了”“壞了”的不對稱現(xiàn)象及其動因?!昂昧恕薄皦牧恕弊鳛橐唤M反義詞,它們的用法存在著明顯的不對稱,“好了”可以表達“滿意”和“不滿意”兩種主觀評價,而“壞了”只能表達“不滿意”的主觀評價;在表達“不滿意”時,“好了”“壞了”并不能無條件的相互替換。本論文的最終目的是解釋“好了”“壞了”相互替換的條件性。
關鍵詞:話語標記;好了;壞了;不對稱
呂叔湘先生認為“好”可以表示“同意、結束、反話”等三種語氣,邵敬敏、朱曉亞分析了“好”在應答語中的三大話語功能“積極應對功能”“消極應對功能”和“話語銜接功能”,但他們同時又指出,“好了”只具有“話語銜接功能”和“消極應對功能”中的“讓步功能”。彭伶楠指出“好了”所傳達的語氣主要有四種:結束、同意、制止和反話。
為論述方便,我們把“好了”的幾種主要功能整理如下:
(1)好了,總算畢業(yè)了,有工作了!他高興得忘乎所以。表結束
(2)唐納只好親切地哄著她:“好了,好了,全怪我,全是我的錯?!北碜尣?/p>
(3)方明氣不打一處來:“好了,別哭了!哭能解決什么問題?!北碇浦?/p>
(4)讓你出門帶傘你不帶,好了,被雨淋濕了吧!表反語
(5)大伯:“你不僅要喜歡他,還要多關心他!……這樣我們才能親如一家!好了,把表戴上吧,特意為你買的。”話語標記
例(1)其實是行為主體因動作完成或事態(tài)發(fā)展符合自己的主觀預期,情感上更偏向于“積極”;例(1)贊賞的程度沒有那么高;例(2)例中說話者為了結束對方的話語或行為,但又不愿態(tài)度太粗魯,所以要借助“好了”做出讓步,姑且認同對方的言語,其語用目的是安撫對方的情緒,語氣比較勉強,已經(jīng)沒有任何贊賞的成分;例(3)阻止的語用功能進一步強化,已帶上了“迫使”的意義;(4)表示對已經(jīng)結束的事件或完成的動作帶來的不良后果,表現(xiàn)出的不滿或幸災樂禍,是對對方不滿的婉轉表達;(5)“好了”已經(jīng)沒有明顯的主觀情感傾向了,只在話語層面上起話題轉換的作用,詞義上已高度抽象為提示話題邊界的話語標記。
我們注意到,雖然各家對“好”或“好了”的反語用法都有提及,但并沒有做更多的解釋。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反語中用“好了”表示反面的“不好”的意思時,并不能用反面形式“壞了”進行替換,而在有些情況下“好了”“壞了”這樣正反兩種形式對意義的表達則沒有太大影響:
(7)好了,這下他要連我一起恨了。
(7a)壞了,這下她要連我一起恨了。
(8)第一個層面,特別重要的是興趣,興趣是探索事物奧秘的心理因素,一個孩子拿了毛毛蟲,成天在看毛毛蟲,如果他的家長沒有這種培養(yǎng)孩子興趣的理念,那好,孩子逮了毛毛蟲:“媽媽,一個毛毛蟲?!眿寢尅芭尽币话驼?, “這么臟你玩?!焙昧?,一巴掌打掉一個生物學家。
(8a)……那好,孩子逮了毛毛蟲:“媽媽,一個毛毛蟲?!眿寢尅芭尽币话驼疲?“這么臟你玩。”壞了,一巴掌打掉一個生物學家。
以上四個例句,“好了”“壞了”的這兩種形式可以相互替換,也就是說“好了”“壞了”的不對稱性消失了。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弄清楚兩個問題:(1)為什么有些情況下“好了”“壞了”可以互相轉換;(2)為什么有些情況只能用正面形式的“好了”表達反面意義的“不好”,及其形成原因。
一、“好了”“壞了”的虛化軌跡及語用功能
1.一般認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話語標記“好了”是從作為動詞后補語的“好”與語氣詞“了”的連用中虛化而來的。語言交際具有“經(jīng)濟性”,在對話中,由于交際雙方具有相同的背景,動詞常被省略。缺少了動詞,作為動詞補語的“好”表示動作結果的意義就虛化了,在句子中“好了”不再強調(diào)動作的客觀實在意義,更側重于傳遞主觀的評價功能。這種虛化軌跡可以表示為:“動詞+好/了”→“好/了”→“好了”。上述(1)-(5)5個例句,從“結束”到“反語”語義逐漸虛化,消極意義逐步加強,但5個例句的所傳達的語氣其實都與“好/了”所表示的事件結束或動作完成的結果意義有一定的聯(lián)系。即使是虛化程度最高的例(6),作為話語轉換的標志,“好了”“提示話語結束”的功能也保留了一些結果意義,只不過表達主觀評價的傾向已不太明顯。
2.《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壞”的釋義為:
【名】壞主意;壞手法
【形容詞】①缺點多的,不好的,使人不滿意的
②品質惡劣,不健全的,無用的,有害的
【動詞】①使變壞
作為形容詞,“壞”經(jīng)常用于動詞和形容詞之后,表示動作引起的不好的結果,如“摔壞了”;或表示程度深,如“餓壞了,高興壞了”等。
根據(jù)這一釋義,我們試圖來描繪話語標記“壞了”的虛化路徑,我們認為“壞了”的形成可能有兩個路徑:
A形容詞“壞”做謂語并與其后的語氣詞“了”結合,在對話中由于經(jīng)濟原則和語境的原因,主語常常省略,如:
(9)-你的收音機呢?-(收音機)壞了,電池無法工作。
當這種用法被頻繁使用后,“壞/了”就逐漸詞匯化成一個新詞“壞了”,它不再表示“事物失去某種功能,變得不好”的意義,而轉向表示對突發(fā)不良狀況的不滿和評價。
B作為動結式的補語,“動詞+壞”與語氣詞“了”結合形成“動詞+壞/了”并在語言使用中省略了V。但在實際語言使用中,這種似乎不太可能:
(10)-摩托車壓壞了那些菜嗎?-?對,壞了。
(11)-你今天忙壞了嗎?-*對,壞了。
實際語言中,例(10)的回答正確與否存在爭議,而例(11)的回答肯定是不對的。這兩例動結式,前者表示動詞引起的不好的變化,“壞”是動作的結果,這里“壞”的詞義還比較實在;后者表示動詞的程度,“壞”的詞義沒有那么實在了。這也是為什么前者的動詞可以省略,而后者不能省略的原因。綜上所述,話語標記“壞了”最有可能從處于謂語位置的“壞”與語氣詞“了”連用虛化而來的。
3.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好”共分為15個義項,而“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只有6個義項,方永蓮也總結了“好”與“壞”各自的不同用法: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好”“壞”詞義由最初對事物性狀的客觀描述,逐漸抽象為對事態(tài)發(fā)展的主觀評價,并且二者抽象程度是不對稱的,“好”的詞義更為抽象。根據(jù)鄒少華對反義詞使用頻率的對比統(tǒng)計,兩者出現(xiàn)頻率大致為87比13。正因為“好”的使用頻率比“壞”高,使得同樣是作為話語標記,“好了”發(fā)展到后來意義更為空靈,詞匯義基本消失只起篇章連接的功能,而“壞了”則更多地保留它的詞匯義。
(12)線樹珍處處精打細算:一支0.7元的圓珠筆,他用了十幾年,壞了,用膠布粘了又粘;一個背包,用了20多年,補了又補,現(xiàn)在還用著。(北大語料庫)
(13)剛要說話,突見一個衙役跑進來,一跤跌在地下,慌張道:“大人,壞了,胡大帥帳下來兵馬,把府門都封了!”(《喬家大院》)
(14)圓圓:壞了,壞了,我的作業(yè)找不到了,昨天明明收拾好放在書包里的。
和平:你再好好想想,是不是放在其他地方的了啊。(《我愛我家》)
例(12)(13)兩個例子中,“壞了”的意義逐漸虛化,例(12)的“壞了”還是一個短語,形容詞“壞”與語氣詞“了”分處兩個不同的層面,位于謂語的位置,表示事物已失去原有的功能,變得無用;例(13)“壞了”已經(jīng)詞匯化,在句中是一個獨立成分,其句法功能已經(jīng)弱化,只在語用層面上表示說話者對某件事的判斷,但它所傳達的語氣與“壞/了”的“表示事物惡化”的意義有關。人類對美好事物總是期望它保持在“好”的狀態(tài)中,不希望它向壞的情況發(fā)展,因此人們對“壞”總是持否定態(tài)度,表現(xiàn)為不滿意。因此,“壞了”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例(13)不僅表現(xiàn)了說話者對突發(fā)狀況的不滿還帶有一些恍然大悟的意味。
4.從“好了”“壞了”的虛化過程來看,“好了”“壞了”在表達結果義上有共同點,這是二者對立消失的語義基礎,以前面我們已舉例的(8)和(8a)兩個例子來說明,無論是“好了”還是“壞了”都是為引出前面行為“媽媽打孩子”的結果,并對這一結果表達說話者的一種態(tài)度,即批評和不滿。
5.共同的語義基礎是“好了”“壞了”對立消失的前提,但是我們還需考慮到話語標記的功能對“好了”“壞了”的限制。按照Fraser的分類,話語標記分為基本標記,評論性標記、平行性標記和邊界標記。由于虛化程度的不同,“好了”發(fā)展成話語標記不僅具有主觀評價的評論性標記功能,還有客觀銜接的邊界標記功能。而“壞了”只具有主觀評價的評論性標記功能:
(15)觀眾朋友們,你們是不是想知道最后到底是怎樣的結局呢,他們會不會冰釋前嫌呢?好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揭開最后的謎底。
(16)海萍:咬呀?什么地方?壞了,屁大點地方,我還給忘了。
蘇淳:你再好好想想。(《蝸居》)
(15)(16)“好了”“壞了”都位于句中,“好了”的主觀褒貶色彩已經(jīng)消失了,在句中只作為轉換話題的標志。而“壞了”則明顯表示說話人對自己記性的“不滿”情緒,意義還比較實在?!昂昧恕蓖瑫r具有評論性標記和邊界標記兩種功能,而“壞了”只具有評論性標記的功能。我們認為正是這種功能的不對稱性才導致了“好了”“壞了”用法上的不對稱現(xiàn)象。
二、反語用法中“好了”“壞了”的對立
1.沈家煊認為語言中的不對稱現(xiàn)象是人們“趨利避害”的社會心理的體現(xiàn),他認為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用言語對他人的行為做出評價時,往往遵循的是“禮貌原則”,尤其是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為尊者諱”的行事準則要求人們盡量委婉評價他人的過錯,而充分肯定他人的長處。這就導致語言應用時,褒貶詞語使用的不對稱?!昂昧恕薄皦牧恕钡臍v時演變正是遵從了“禮貌原則”這一語用規(guī)則。
2.但是禮貌原則還不能很好地解釋以下的這種對立情況:
(5)讓你出門帶傘你不帶,好了,被雨淋濕了吧!
→?(5a)讓你出門帶傘你不帶,壞了,被雨淋濕了吧!
(7)好了,這下她要連我一起恨了。
→(7a)壞了,這下她要連我一起恨了。
同樣是表達說話者對某一情況的“不滿意”的主觀評價,(5)和(5a)明顯對立,而在(7)和(7a)中對立消失了。要解釋這種不對稱的原因,首先要明白“反語”的定義?!胺凑Z”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常見的是用正面的詞語來表示反面的意義,其語用功能是諷刺對方的行為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批評。在用言語進行評價時,經(jīng)常要提到特定社會情境下的規(guī)范、標準或者說話者對行為結果的正常期待,所以當有人違反了這種規(guī)范,或期待落空時,就常用諷刺的口吻來加強這些標準或期待。Sperber&Wilson提出反語的“引述理論”,他們認為使用反語是按字面意義“引述”一個詞語并對其表明一種態(tài)度。例(5)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正常期待是“出門帶傘”,但聽話者違背了說話者的正常期待。從聽話者的期待來說“出門不帶傘”是“他樂意去做并且已經(jīng)完成的事情”,“好了”是聽話者的期待的結果,因而說話者用“好了”來引述聽話者的“期待的結果”,但卻表明的是說話者的一種不滿的態(tài)度,這可以從其后的后續(xù)句得到驗證。反語用法的“好了”,前面一定是描述聽話者違反常規(guī)或期待的事件,后面則是這一事件造成的真實的不良后果。例(7)雖然也是用正面的詞語表示反面的意義,但與“反語”的語用功能不同,我們認為例(7)是說話者的自我“陳述”,不涉及聽話者的視角,“好了”純粹用于陳述說話者對某一事件結果的判斷和評價,因而可以與具有同樣表達功能的“壞了”互相替換。
3.為了論證這一觀點,我們把例(7)放到一個更大的語篇中考察:
(7)好了,這下她要連我一起恨了。
→(7a)壞了,這下她要連我一起恨了。
→(7b)你真不是東西!我早說過,別把我摻和進你那糗事。好了,這下她要連我一起恨了。(王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7c)你真不是東西!我早說過,別把我摻和進你那糗事。壞了,這下她要連我一起恨了。
從靜態(tài)層面上看,(7)和(7a)兩個例子所表達的意思一樣,“好了”“壞了”可以自由替換,但把它放在更大的語篇中考察,結果則不同,
(7b)的“好了”明顯不能用“壞了”替代,或者說替換以后,表達效果出現(xiàn)了偏差。如果用上面的反語的“引述理論”來分析的話,則問題就能很好地解決了。(7b)的“好了”是說話者引述聽話者“期待的結果”,“把我摻和進你的臭事”違背了說話者的正常期待。一般來說當一個人不愿做某事時,一定是因為對這件事的后果有一定的預測才會刻意避開。所以“好了”其后的結果“連我一起恨”是說話者預料中的但卻背道而馳的,用“好了”可以加強這種反差達到一種諷刺的效果。而如果換成(7c),則失去了諷刺的效果,如前所述“壞了”表達的是對突發(fā)狀況的一種評價,其后的結果是說話者預料之外的。所以(7b)和(7c)中的“好了”與“壞了”不能互相替換,即使換了,二者所表達的語氣也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諷刺的語氣,后者是驚嚇的語氣。
4.綜上所述,反語中“好了”與“壞了”的對立表現(xiàn)在,反語用法中只能用“好了”,不能用“壞了”,這是由反語的“引述理論”所決定。
三、小結
本文從“好了”“壞了”的虛化過程以及反語的語用法兩個方面探討了“好了”“壞了”的不對稱現(xiàn)象。話語標記“好了”“壞了”可以互相替換是因為具有共同的語義基礎——表示一定程度的結果義,但由于虛化程度的不同,“好了”兼具了評論性標記和邊界標記兩種功能,而“壞了”還只有評論性標記的功能,這是二者出現(xiàn)對立的動因。在反語里“好了”“壞了”存在著對立,反語用法只能用“好了”表示“壞了”的不滿語氣,其深層原因是反語的“引述理論”,“好了”是引述加強諷刺的語氣,“壞了”則是陳述表達驚異的語氣。
參考文獻:
[1]謝曉明,梁凱.否定話語標記“誰說的”的功能表達與意義浮現(xiàn)[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2):7.
[2]邵敬敏、朱曉亞.好的話語功能及其虛化軌跡[J].中國語文,2005(5).
[3]彭伶楠.“好了”的詞化、虛化和分化[J].語言科學,2005(3).
[4]金苗娟.話語標記語but的元語用功能研究[J].海外英語,2021(22):3.
[5]方永蓮.反義詞“好”“壞”的多角度研究[D].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鄒少華.語用頻率芻議[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2).
[7]李勇忠.語用標記和話語連貫[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8]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9]李永斗.程度副詞“很”“極”“死”“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0]李晉霞.“好”的語法化與主觀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5(1).
[11]李淑榮.語氣詞“好了”[J].語文學刊,2006(7).
[12]尤素梅.后置標記“好了”的相關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