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鳳儀
江南的春天,氤氳著淡淡的清香,充滿著柔柔的詩意,溫暖親切得讓每一個人都心馳神往。古人也不例外。
“汀洲夜雨生蘆筍,日出曈昽簾幕靜。驚禽蹴破杏花煙,陌上東風吹鬢影……”元代倪瓚的《江南春》寫盡了江南春日的裊娜景象。而文征明更是以《江南春》詞意作圖,留下了一幅描繪江南盎然春意的《江南春詞意圖》。畫卷中江南山丘連綿、亭臺錯落、木葉初碧、岸芷汀蘭、船只往來,結(jié)伴出游踏春的人絡(luò)繹不絕。
生長在江南中心之地蘇州的文征明,對蘇州的山水有著極度的熱愛,每逢春季佳日,或連轡而往,或泛舟而行,探幽覽勝,樂此不疲。其中,石湖、太湖、虎丘、天平山等地,是他一生最愛“打卡”地方。他也用揮灑的筆墨,將春天蘇州山水的溫柔秀麗永久留在畫中。
暢游石湖,見詩意底色
蘇州自古都是一座溫婉的城市,水是她的魂。春日里的水更加繾綣、細膩,足以讓熱愛踏春的文征明為之動情。
正如范成大在《重修行春橋記》中云:“凡游吳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游無異?!笔鳛閰侵袆倬爸?,向來是詩人畫家歌詠遨游的好地方。從文征明傳世畫作來看,描寫石湖風光的不下十余幅,可見石湖是文征明常去游覽的地方。石湖距蘇州城并不遠,能夠方便到達,還能在湖邊走上半天欣賞湖光美景,著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湖水映山,沙漬映水,湖中扁舟蕩漾,帆影翩翩。近處坡堤上綠樹煙柳,三人在行春橋上賞景,一二行人向山坡走去,越城橋左面的平坡上,一人手持釣竿與另一人對話,極富生活氣息。遙望東西洞庭,浮出云表,天水一色,空闊無邊。這是文征明于1532年所作《石湖清勝圖》里的景致。
當我們舒卷觀賞時,竟可以從畫作的各個角度領(lǐng)略湖山的風光,可以立足于山巔上俯瞰,可以行走在山腳下仰望,也可以站在溪橋上遙望,更可以乘舟于湖面上環(huán)游。猶如身臨煙波浩渺、島嶼連綿的湖山風光之中。
游石湖,必然要走一走“網(wǎng)紅景點”行春橋。所以文征明畫石湖,也必畫行春橋。
位于石湖北渚的行春橋,又名九環(huán)洞橋?!笆隆敝氨闶怯蓸蚨丛掠敖幌噍x映而成。在《石湖清勝圖卷》畫卷前景里,可見一短一長越城、行春兩橋并排而立,與側(cè)遠端的上方山遙相輝映。
石湖西面有上方山、吳山、茶磨嶼、七子山、福壽山等群山,與湖水共同構(gòu)成碧水青山之景。若登山俯瞰,湖光凝碧,橫山疊翠,山深林幽,花果茂盛,石湖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如此絕佳的看湖角度,文征明當然不會錯過。上文所提及的《江南春詞意圖》,所繪的正是從上方山頂俯瞰石湖的景致,既有大自然神韻,又有一種雅致恬靜的氣氛。
端詳《江南春詞意圖》,仿若自己已朝著上方山的方向走去,一路草長鶯飛,柳樹桃花掩映,踩在那堤壩上,左右都是大片的湖面,泛著靈動的水波,緩緩蕩漾著。陣陣帶著淡淡花草香的春風拂過臉頰,細碎又溫柔,就連空氣里也氤氳著春天泥土的芬芳。登上上方山遠眺風景如畫的石湖,瞻仰外觀挺拔玲瓏,極具江南建筑風格的楞伽塔,令人心曠神怡。
登高暢懷,看江南盛景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春季的青山連綿旖旎,更顯秀麗可人。擇一閑日,約上三兩好友,登山遠眺,聽山鳥啁啾,除了上方山,在蘇州的天平山、虎丘山、靈巖山、西山等地,也能感受春光無限好。
天平山,是蘇州人心中的后花園,歷代文士極贊許之。不同于現(xiàn)在我們熱衷于秋天到天平山賞紅葉,明代文人認為春天才是天平山最美的季節(jié)。一場春雨過后,天平山間翠色朦朧,山下一片花海,來此賞花踏青的游人絡(luò)繹不絕。
煮白云泉水試春茶,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風雅韻事。像文征明這樣愛茶、懂茶的名士,來天平山春游自然免不了要舉行茶會。1508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38歲的文征明與吳煌、陳道復、錢同愛、朱凱這四位吳中雅士同登天平山,《天平山圖》就把這趟盡心又美好的春游記錄了下來。
畫中,天平山的山路曲折蜿蜒、時隱時現(xiàn)地穿梭于群峰之間。群峰皆作赭石色,由此可見天平山山體表面較多裸露巨石的色澤。山腰長松積翠,崇嶺危巖中飛泉急瀉,有亭翼然凌于泉上,似仙境一般。畫幅上方有題畫詩四首,為文征明對此次游覽的吟詠之作,文字與畫面相互生發(fā),正是古人所說的“詩書畫”三絕。
春季蘇州郊外,麥田碧綠,油菜花金黃,群燕爭飛。去往天平山的路邊開滿了油菜花和不知名的野花,芬芳撲鼻。到了山上,文征明通常會和朋友們來個野餐,喝杯小酒,作首小詩,直到夕陽漸漸西沉,大家才趁著醉意,沐浴著春風,打一輛當時的滴滴專車“肩輿”歸家。
在美妙的春光中,文征明還常去虎丘游玩。《虎丘千頃云》就是文征明在1503年春天,與唐寅、徐禎卿等游虎丘時所畫的虎丘千頃云之景。千頃云是虎丘的一處高地,位于虎丘最高處。挺直的青松、激蕩的水流,亭臺樓閣隱現(xiàn)山間,亭中還有幾位文人在那里賞景。遠處群山高曠,樹木叢生,云煙縹緲,仿佛幽雅勝境。就算沒去見過千頃云,從這幅畫中,也能一窺虎丘千頃云春景特有的靜謐與幽深。
尋花問柳,不負春光。春日里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樹,都等著文征明去發(fā)現(xiàn),以至于在他晚年,也常興致勃勃地奔赴在尋找春日美景的途中。
1554年春,84歲高齡的文征明與客人游西山,經(jīng)龍池,回家后畫了《龍池疊翠圖》紀勝。原是游西山,卻特地為龍池作畫,可見龍池春景的醉人。畫中山勢層層疊起,叢林密布,巖壑幽深,人物神態(tài)悠閑自得。西山龍池蔥郁疊翠、氣勢爽朗的春景展露無遺。《吳湖帆文稿·丑簃日記》記載:“徐邦達來,見示文衡山《龍池疊翠圖》,畫之精妙無可言喻,然以八十五歲之老翁,憑任目不花、手不顫,總不相稱,恐是休承、伯仁輩代作也,款書絕佳,決非代庖?!弊鳛槲恼髅魍砟甑募炎?,吳湖帆給予了高度評價。
駐足園林,賞風雅姑蘇
江南的春色在山水中綻放,那腳力不好的人如何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蘇州園林當屬首選。春季的園林,有山可望,有水可濯,有花可賞,有雨可聽……儼然成了一幅幅立體的畫卷,而拙政園又是這些立體畫卷的典范。
據(jù)說走進拙政園,就猶如走進文征明畫里。倫敦博物館曾舉行了《中國古代繪畫名作“700—1900”特展》,展覽中,有一組極為難得的展品——來自文征明的《拙政園圖詠》冊頁。
事實上,徵明與拙政園有著深厚的淵源。拙政園最初的主人叫王獻臣,文征明與他交往甚密。園建成后,王獻臣經(jīng)常邀文征明宴飲、賞游。特別在春天,園內(nèi)水木明瑟曠遠,鮮花開滿池邊,綠樹環(huán)繞池塘,回廊起伏,水波倒映,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別有欣欣向榮之趣。文征明對園中美景樂而忘返,拙政園也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藍本。
1528年春,文征明為王獻臣畫《拙政園圖詠》,集詩、書、畫于一體。1533年,文征明選出拙政園中地標性的景致,以系列獨立畫面的形式對拙政園各個景點進行了非常細致地刻畫,繪制而成《拙政園三十一景冊》。冊中各幅畫面獨立成章,一圖一景,文征明《玉蘭圖卷》一景一境,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畫后均題詩一首,與所畫內(nèi)容相得益彰。王稼句曾專門撰寫《文征明與拙政園》,其中談及此版本,“收有三十一景圖,絹本,每開橫三十點五厘米,縱二十六點四厘米,對頁各系小記并詩一首,正草隸篆,四體俱備?!?/p>
都說春天是一個浪漫的季節(jié),拙政園也不例外。賞游者不僅能在方寸間欣賞風雅之景,還能邂逅一場“白色浪漫”。白玉蘭的爛漫之處就在于能引起人無數(shù)的遐想。清代趙執(zhí)信在《大風惜玉蘭》寫道:“如此高花白于雪,年年偏是斗風開”。高高在上的玉蘭花斗著春風而開,花型柔美,花瓣潔白,如雪蓋樹,亭亭玉立,把園林裝扮得神采奕奕。
歷來文人雅士深愛玉蘭,文征明也不例外。他的藏書樓就叫“玉蘭堂”,樓前也種了白玉蘭。在他的眼中,自家庭中的玉蘭風姿綽約,白色的花朵發(fā)出的光輝就像是玉石一樣閃耀。遠觀朵朵玉蘭花,像極了身著白色衣裙翩翩起舞的仙子,潔白無瑕,美不勝收,惹人喜愛。1549年,79歲的文征明為院中玉蘭作《玉蘭圖卷》。他在卷中寫道:“庭中玉蘭試花,芬馥可愛,試筆寫此”。文征明一生留下書畫無數(shù),他筆下的玉蘭花圖更是畫出了他心中最純粹的玉蘭情結(jié)。這樣美麗的花,真希望它能多開些時日啊。
春和日麗,玉蘭花開正當時。文征明的玉蘭堂雖不復存在,但拙政園里的玉蘭堂尚可探訪尋幽。再晚些,拙政園內(nèi)的百年紫藤花也將盛開。一簇簇花穗或清新或淡雅掛滿藤架,細碎的花瓣紛紛揚揚隨風搖曳,仿佛一位位清盈少女從江南雨巷中走來的。這是文征明當年親手所植,歷經(jīng)400余年,仍訴說著百年來江南春色的婉約清麗。